扫码手机看

《致善男信女语》讲解 第一课。【索达吉堪布】

文殊花开 2024-10-30

致善男信女语讲解(一)
门措空行母·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

今天给大家讲解的是门措上师的教言——《致善男信女语》。这部教言是经由几位负责收集门措上师传记资料的藏族堪布堪姆祈请,上师为利益广大信众而撰著的。上次我们学习的《白法螺妙音》是针对汉地信众的教言,而这篇《致善男信女语》主要面向的是藏地的在家信众,但里面也有适合出家人的内容。我们虽是出家身份,但未必处处都能做得十分到位,所以文中也有很多针对性的教言值得我们学习。

总体上这篇教言非常适合世间人学习,大家将来如若有下山弘法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文并非出自古人之手,像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等等古代大德,距今已经好几百年,现代人看他们的著作可能会觉得有一定隔阂,而门措上师是一位当代住世的女性大德,对于她的教言,大家应该会有一种新鲜感。同处一个时代,受众也更容易获得不共的加持和共鸣。因此,我认为这篇教言相当重要,通过这次讲解,大家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这里大部分都得到过门措上师赐予的灌顶和密法传承,但除了少数早期来到学院的道友,大家可能都没听过她老人家讲课。这样一位伟大的当代女性大德,到底会讲授些什么呢?这篇《致善男信女语》就是她给予我们的教言。依照这些教言行持,不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未来结缘的信众,都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时代需要女性的法音

我这次讲解门措上师的教言还有一个原因。现在藏汉等地的佛教信众,大多数都是女性。在我们佛学院女性也占多数。之前政府批准的名额是女性3500人,男性1500人,所以,喇荣五明佛学院和喇荣寺的整体人数是5000,在这5000人当中,女性就占了三分之二。既然我们这里大多数是女性,在修行过程中得到一些来自女性的教导,也是很好的。

从古至今,女性当中都涌现过一些非常伟大的修行人。最近慈诚罗珠堪布也在用藏语传讲《莲师窍诀心要》,这是莲花生大士和益西措嘉空行母以问答方式讲出的一部极为殊胜的教言,囊括了针对各类人群的指导,其中也有很多专门给予女性的教导。所以,学习门措空行母的教言,非常有利于我们将来面向女性受众弘法。大家也知道,在我们佛学院任教的堪姆人数远比堪布要多,这个现象很值得重视。因为女性给女性讲法,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当然,世间很多女性似乎比较喜欢听男性法师讲法,会在网上选择堪布的课程。同样,也有一些男性受众对女性法师更有信心。但我认为,女性受众听女性法师讲课,应该更能获益。为什么这么讲?通常女性讲法者更了解女性相续中的各种烦恼和痛苦,更明白女性各方面的处境,因为她有亲身的感受,所以心态上自然会更具同理心。

女性确实应该多学习女性的教言。我也希望能出现更多的女性上师,但现在不论国内国外,绝大多数上师都是男性,而百分之七八十的受众都是女性,目前情况就是如此。而对于门措上师,正如我之前所讲,当她近在眼前的时候,也许我们不一定认识得到她的伟大之处。但实际上,近几十年来,从眷属数量、修证境界,以及平时持咒等善行上来看,像门措上师这样的大德,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她也是你们女众修行人的骄傲。要是在数量如此之多的女性修行人中没有出现伟大的成就者,也许你们心里会不太平衡。现在有一些列举国内外女性顶尖成就者的说法在流传,其中有些我认识,有些不太了解,而门措上师确实当之无愧。她所传授的教言,不仅适合男性聆听,对女性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我认为女性讲法者更适合女性受众呢?如果一位男性上师给女性讲课,听者有信心还好,但要是信心发展得不成功,说不定会变成烦恼心,最后可能缘上师产生贪心、嫉妒心、嗔恨心,导致师徒之间的心态不再纯粹。而对于女性上师,女弟子的心态通常会保持纯洁、清净,不会滋生世俗生活中异性之间的种种烦恼和邪见。

另外,为什么佛法在当今时代,女性受众越来越多?我认为某种意义上,女性更容易接受真理。我们的社会环境从小给男性培养了一种傲慢的心态,导致男性整体上比较固执,不容易转变。比如面对一位佛教大德时,男性不一定能马上生信心,因为生理心理结构决定了他许多方面比较刚强。而女性的心态则更为柔软,这使她更容易敞开心扉,接受真理。

有些人说,佛教徒中女性居多是因为她们烦恼更多,我并不这么认为。男性的烦恼女性也会有,女性的烦恼男性也会有,只不过稍微偏重。前几天我和一位卖酸奶的藏族妇女交流,她总结经验说,在男众区卖酸奶时,很少有人挑毛病;而在女众区,许多买家都会挑剔一番,“你这个是不是纯酸奶?”“里面掺水了没有?”她原本认为卖给谁都一样,可到了女众区却发现顾客经常不满,这令她觉得自己是不是业力现前。所以,女性有时候在一些场合可能显得更容易较真。当然,总体上讲,我们这里的女众不论在讲经说法方面还是发心做事方面,都非常优秀、非常能干。(众笑)

我希望男众修行人也可以依靠门措上师这样一位女性的教言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更希望女众能以这些教言来跟世界上的广大女性受众结缘,教导她们、度化她们,这非常重要。其实对于女性法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男性法师可以讲很多普适性的教言,但对于一些女性特殊的烦恼,需要结合她们的身心特质才能开导,男性不一定讲得出来。而女性讲法者完全可以融入女性受众的生活,针对她们的烦恼、痛苦、困惑,用自己的方式给予解答。

世人常说“女性是半边天”。确实,众生的状态本就是一阴一阳、相辅相合,而在其中,女性有自己独特的敏锐性和悲悯心。所以,我也希望学院的女众法师和居士们,将来能从你们女性的视角出发,为广大女性多分享一些佛法教言。从女性的立场来讲法,女性应该更容易接受。我刚才也说过,女性在修行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不容易起傲慢心,对教言和窍诀接受度更强。女众法师应该担起这个责任。虽然度化男性也很好,但我担心有些人心性不稳,尤其是年轻的女法师,在与男性受众打交道时,自己也许会产生烦恼。因此,你们应该有针对性的意识,把重心放在度化女性受众上。看看世上有这么多烦恼缠身、痛苦难耐、亟待解脱的女性,你们应该尽己所能,将所学的一切用于帮助她们。

我还没开始讲课,时间已经花完一半了。下面正式讲解。

本论分三:甲一、初善;甲二、中善;甲三、末善。

甲一(初善)分三:乙一、论名;乙二、顶礼句;乙三、立誓句。

乙一、论名:

本论题目是《致善男信女语》,语是指教言的意思。

乙二、顶礼句:

以智慧眼恒关照,雪域众生之苦乐,

浊世怙主莲师前,诚挚祈祷悲垂念。

门措空行母首先宣说了顶礼句。莲师恒常以智慧之眼关照雪域众生的苦乐。对于雪域藏地而言,莲花生大士就是众生的怙主,他日日夜夜、昼夜六时关照着众生的心,关怀着我们的痛苦和快乐。莲花生大士是五浊恶世的真实怙主。在莲师面前真诚祈祷,请您以慈悲之心垂念我等众生。

这是藏族善男信女常用的祈祷方式。其实根据莲师的传记来讲,他不仅是加持雪域众生,世间所有众生都能蒙受莲师的加持,我以前也引用过一些这方面的教证。门措上师在宣讲教言之前先祈祷莲花生大士,我们也应该经常这样祈祷。遇到任何违缘时,都应该把密法大圆满的智慧融入自心,观想上师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而祈祷,这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身处浊世,邪魔外道的力量尤为猖狂,这个时候,大家最好多多祈祷莲师,这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必要。只要诚心祈祷,莲师就会垂念我们,但如果你不肯祈祷,即使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也很难得到。就像月亮虽然朗照于天空,可如果下面没有盛水的容器,月影不可能映在粗糙的地面上。所以,信心和祈祷非常重要。

乙三、立誓句:

同类业感此人间,平等转生诸信士,

我以善心所驱使,心中所现直忠告。

接下来是立誓句。在这个同类业感的娑婆世界,所有善男信女都是平等转生到这个人世间的。我们因为同一业力感召,转生在同一个人间,在同一片蓝天下,过着同样的生活。尤其是跟门措上师有因缘的人们,更是有着共同的业感。在这些信士面前,上师的发心丝毫不掺名闻利养、世间八法,在唯愿众生得到解脱的善心驱使下,直言不讳地为他们宣讲心中所浮现的忠告教言。

这篇教言是门措上师为同缘分的众生专门宣讲的,内容很有针对性。说到针对性,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若能击中要害,说明这个教言对你有利;如若毫无感觉,则不一定对你有用。听受教言后,自己能知过改过,这才是最重要的。在门措上师给汉族人写的《白法螺妙音》中,也有很多针对性的教言。而在这里,门措上师直截了当、毫不讳言,针对藏族为主的有缘之士给出了这样一番教诫。

甲二(中善)分三:乙一、世间法教言;乙二、出世间法教言;乙三、摄义。

乙一(世间法教言)分十:丙一、随顺合群;丙二、断除劣行;丙三、知足常乐;丙四、勿贪俗欲;丙五、死时无畏;丙六、人生轨则;丙七、处世随众;丙八、亲怨适度;丙九、慈护众生;丙十、总结。

世间法的教言对我们相当重要,有些人或许觉得自己很懂世间法,其实也未必真正通达。之前我们学习《智慧百论》的时候,很多人都说,那些世间道理令他们很有收获。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出良好的人格,依此教言来改变自己的相续,一定会大受脾益。总之,大家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不管身份是出家还是在家,都需要学习世间法的教言。

丙一、随顺合群:

世间交往众人时,如若合群则自乐,

于诸上中下人前,刺眼恶行当警惕。

我们活在人世间,免不了与别人接触和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表现得合群,自己就会十分快乐顺遂。所以,做个合群的人非常重要。

我常说一个比喻,人不合群就像牛角放在口袋里。大家知道,牛角形状不规则,怎么放也放不齐,要是把两三个牛角放进一个口袋,难免会互相碰撞摩擦。我们的心不应该像牛角,而应该像水一样。水有柔顺之德,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流入沟渠管道,它也会因势利导。水会适应环境调整自己,不用别人来改变。我们应该有如水的心境,随顺身边的人,跟不信佛教的人合得来,跟智慧高深的人合得来,跟脾气暴躁的人也合得来,这就叫做合群。

一个合群的人,时刻都能感到快乐,而跟这个也不合、那个也不合的人,常常十分痛苦郁闷。我们学院评选藏族法师和毕业生时有一条标准,就是从来没被管家处分过。如果一个人从未引起过管家注意,说明他比较合群;相反,一个不合群的人,会被管理人员视为眼中钉。合群的人虽然显得默默无闻,但能活得怡然自乐。我们有种说法:这个人很不错,在人群中一点都不惹眼。当然,如果你智慧非常超胜,可能也会比较惹眼。总之,合群的人,跟谁都可以相处融洽,大家都会对他的性格给予好评。这点我们在学《智慧百论》时也讲到过。

在向上、平级和向下的社交关系中,应当保持谨慎,勿做刺眼恶行。有些人说话、做事各个方面问题很多,让上面的人看不惯,下面的人看不惯,中间的人也看不惯。所以,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应该有一颗随顺众生的心,这才是最好的做人之道。这样的人,不管是上中下哪类人,都会为他竖起大拇指,“这个人真不错!”而有时候我们商议管家及负责人的人选,有的人一提名字就被上上下下一致否决,“这人不行!”这说明他在随顺众生方面还有所欠缺。

如今西方文化强调张扬个性,好像越是桀骜不驯、放纵不羁,就越显得自己很厉害、很出众,但其实许多人所谓的个性,并不是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而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历史上许多战争犯都有狂妄的个性,自以为了不起,但最终都遭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唾弃。有些影视角色,最初很善良,后来逐渐黑化,逆袭上位,最终实现了野心,这在世间人看来似乎非常精彩。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演员,他对我解释:“不要觉得我是电影里那种人,那只是我演的角色,我平时不是那样的。我也不认同那个角色的做法,但在戏里只能那样演。”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受某些价值观影响。不少年轻人还未懂得做人的道理,容易效仿影视媒体的内容,代入某些角色状态,应用到自己的人生里,最后反受其害。作为佛教徒,尤其不能有过分的言行。

门措上师本人就特别随顺众生,在座所有人应该都没听说过她老人家跟谁起过矛盾。汉地藏地许多寺院里,人和人之间都免不了起些摩擦,然而门措上师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不愉快。她一直非常重视随顺众生、合群友伴。我在《白莲花·门措空行母传》一书的前言中也说过,以前我们曾多次共同出行弘法,但从来没有听过门措上师跟上上下下任何人发生口角,就连她老人家的亲戚和身边的发心人员也没有听过。换作是其他个别人,跟随在法王如意宝这么伟大的上师身边,那不知要得罪了多少人,至少也会留下一些故事和风评——“当时她跟谁谁急了”“她开除了谁谁,谁谁有什么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本来弟子不能观察上师眷属的过患,但总会有些人一边念“嗡班匝萨埵吽”,一边悄悄评论:“上师身边的某某人实在是不怎样。”而门措上师在还没有极大威望的时候,也从没有任何人这样非议她。所以,这也算是她老人家以自身行持为众人做出的表率。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与上上下下的人相处时,千万不要目中无人,令自己变成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大家应该记住,在一切人际交往中,对上者应有恭敬心,对中者应有和睦心,对下者应有慈悲心,这样才能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对谁都不必随顺,那也随你的便。只是从佛法上看,这种人多少有点愚笨。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时常审视自己的身语意是否存在问题。

我在翻译这个颂词的时候,也反复观察过自己:我算不算个合群的人?我是不是经常得罪人?藏地民间有种说法:看家狗只活九年,但却得罪了所有人。同样,有些人在学院里没住多少年,也得罪了很多人,这样很没必要。你们生活在这么殊胜的道场里,应该与上上下下和睦相处,这是我的一点希望。

既然你们要求我讲几节课,我就把门措上师的教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分享给大家。你们看看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说得对,那就给我点个赞。(众笑)

丙二、断除劣行:

尤其享用损健康,有害烟酒恶毒物,

他讥自毁赌博等,低劣行为当永断。 

对于损害健康的抽烟、喝酒、吸毒,以及既受他人讥毁,又损失自己财物的赌博等恶劣行为,尤其应该断除。

在藏地和汉地,一直以来都有许许多多人受到这些恶行的毒害。我们以前讲过烟酒的过失。世间人虽习惯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或者“无酒不成席”,但其实只是用这些民间俗语来自欺欺人,最后也是以盲导盲。

很多人认为抽烟喝酒没什么,根本不知道其中的过失。就拿抽烟来说,根据一些伏藏法的叙述,烟草的出现是魔王波旬的小女儿发恶愿的结果。当初魔王波旬垂死之际,因为恶心尚未实现而不肯瞑目,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先后发愿要杀害一千众生、一亿众生,仍不能令他满意。后来小女儿发愿,将以经血洒在地里,变成烟草来毒害众生,令吸烟者统统耗损福德寿命,不得解脱。魔王波旬听后这才安心死去。
所以,一旦染上烟瘾,对身心都有损害。国家卫健委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为吸烟损害肺脏而失去生命。正因如此,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出现烟草的广告。然而,与烟草相关的企业还是在逐年不断增加。去年烟草系统中有不少大佬落马,但也只是冰山一角。出家人当然不会去抽烟,但是在国外一些地方,也存在僧人抽烟的现象。大家应该意识到这种危害。
喝酒的危害更不用说。佛陀在经中有所教诫,就算是小如草尖的一滴酒也不能饮下,否则就不是佛的弟子。我以前也讲过很多这方面的事例,比如在《极乐愿文大疏》的讲解中,引用过不少相关的公案教证,大家可以自行参考。
至于赌博的危害,《亲友书》中讲过,我在这里不广说。
总之,大家应该断除抽烟、喝酒、赌博这类恶劣的行为。在我们藏地,一个人如果烟酒不沾,也不赌博,别人就会给他比较好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这个小伙子从来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人品不错!”在大众的观念里,一个人如果沾染了这些,慢慢就会结交一些臭味相投的恶友,长此以往,行为就会失去控制。我相信在座的道友之中,不会有人身染这些恶习,这是很好的。
你们将来去外面弘法的时候,如果遇到特别贪著烟酒的人,最好不要直接呵斥,否则可能得罪人,讲道理也要看看对方能否接受。比如说,在一些没有信仰、沉迷烟酒的人群中,或是在有这类风俗的地区,如果你没有摄受对方的把握,不妨观察一下他们的表情。如果你自顾自地讲道理,他们却不愿听,中途直接站起来走了,那也不太好。
我们在弘法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太过直接。如果遇到爱抽烟的人,你一开口就批评:“马上把烟放下,不然你会下地狱的!高僧大德说过,烟草是魔女恶愿成熟的产物,你这样就是被魔摄受了!”这样不太合适,话最好说得委婉一点:“你这烟还是少抽些为好,你看新闻里都说了,抽烟对身体有影响。当然,马上戒掉可能有点困难,你可以慢慢减少一点,这样也很好。”对于爱喝酒的人也一样,不必强求他们立即戒除。
有时候我跟某些领导见面,对方会问:“我可以抽支烟吗?对你有没有染污?”我说:“没有太大问题,你抽吧。”“我可不可以喝酒?”“可以,不过你最好喝少一点,不然对身体可能不太好。”在有些人面前,尤其是不信仰佛教的人,最好先给他讲一点世间的引导,这样也许比直接说教更为合适。  
大家下山弘法时,一定要学会应机施教。有的人只会把学过的教言和公案原原本本讲出来,这种方式不一定善巧。很可能一上来就把听众全部得罪了,让别人对你有看法,后面完全讲不下去。所以,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要运用智慧来观察当地的情况和受众的接受度,这很重要。弘法也要随顺众生,毕竟很多世间人就是热衷抽烟喝酒打牌,甚至以此为荣耀,你想一下子就让他戒断,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希望大家将来弘法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给别人讲法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对方的爱好,把握对方的心态,这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有长期的烟瘾,要求他马上戒掉是不实际的。我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也沾过烟酒。当时我只有十几岁,有一个猎人住我隔壁,他天天抽烟,慢慢我也跟着学会了,后来好不容易才戒掉。喝酒也是同样。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光在理论上讲,更不能强迫别人改变,重要的是慢慢教化。
丙三、知足常乐:
受前世业所感召,众生贫富不均衡,
量入为出当知足,自心常乐乃首富。
众生受前世的业力感召,各自拥有的财富并不均匀。有些人不需勤作,自然而然就有好多“咕噜木”(藏语:钱)哗啦哗啦涌来;而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不够,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甚至背上一身债务。所以,众生从古至今就贫富不均,未来也是如此。
藏地以前有一位国王,他为举国百姓实施了三次平均贫富的分配,但最后都未成功。所以,众生的苦乐各不相同,即使是一家三兄弟,财富状况也大不相同,这与各自的福报有关。
我们平时的收支管理,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量力而行,不能要求过高。有什么样的经济能力,就享受什么样的生活,要量入为出,知足常乐。从前,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记者采访他当农夫的弟弟,问他有何感受。弟弟回答,哥哥的成功令他十分开心,而自己作为一个农民也十分自豪。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平凡而产生丝毫自卑,凭借勤恳的劳动养活家人,这令他感到十分心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如今这个社会充满了攀比之风,藏族人在这方面还算稍好一些。我认识两兄弟,弟弟是局长,哥哥在同一单位当门卫。有人拿他开玩笑,“你弟弟都当局长了,你怎么还在看门?”他说:“看门更幸福,我看弟弟整天烦恼很多,压力很大,其实我觉得我这份职业更好。”
我们每个人不论享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财富,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足感。如果心中的所求和自己的境况相应,就很容易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佛所行赞》中讲过:“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拥有知足感非常重要,这不仅仅针对财富受用而言。假如你是一位佛学院的辅导员,应该对自己能为人讲法而感到知足;假如你没有什么职位,也可以为自己出家人的身份感到心满意足。做任何一项普通的工作,只要自己觉得适合就好,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
丙四、勿贪俗欲:
当观众人纵无获,毕生唯浸欲望中,
一日安闲亦难觅,终将踏入后世境。
这些教言都非常有价值。这里说到,看看世间那么多人,纵然最终什么收获都没有,毕生还是沉浸在欲望当中。现在大多数人确实是这样,从小到老一直想得到这个、得到那个,对人也好,对物也好,始终不知满足,终日沉于欲望,连一天的安闲也难以寻觅。现代人每天忙碌奔波,身心备受折磨,几乎过不上真正开心放松、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辛苦一生,最后得到了什么?命终只有被业力所牵,转入后世之境。
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为了追求种种欲望而疲于奔命,结果到了离开人世之时,除了一大堆恶业,什么也带不走。到头来,在这人世间奔忙一生,其实根本没什么意义。乔布斯说过,当他躺在病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当初无限荣耀的名声和财富,最后都变得黯淡无光,毫无意义。无常到来的时候,其实你追求的那些什么都带不走。
所以我常想,等到自己晚年的时候,如果还有时间,就一心专注修行,一生中追求的各种事务都该放下,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管理僧团也好。当然,这些事情在踏入后世之时肯定会有一些功德,但我真正能带走的,是自己内心的修行境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一辈子深陷欲望的痛苦,最后死到临头,孑然一身,一无所有,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看看身边那些终日奔波、不停忙碌的人,例如某天我们谈论起某某人病倒了,没过多久,又听说他已经去世了。生前的亲友怨敌,有的哭,有的笑,再后来,这个人的名字就和他的存在一起从世上消失无踪了。
丙五、死时无畏:
转生轮回此处时,除死路外无他途,
死神降临之当日,内心安然大智者。
凡是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实际上除了死路一条之外,根本没有他路可走。我们每一个人无不走在人生这条单行道上,终点就是死亡,途中无法调头。当死神降临的时候,如果你生前有一些修行,就能安然自若、生死无畏,如果有这样的境界,那就堪称大智者、大修行人。
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怕死的,这种不怕并不是因为愚笨而无知者无畏。有些人喜欢说大话,“我才不怕死,我才不怕下地狱”,其实最后他比谁都怕。真正的生死无畏,应该是像米拉日巴尊者等许多大德那样,最后的时刻,不管在哪里死,以什么方式死,内心都安住于一种境界。
《宋高僧传》中有一位僧人名叫玄泰,他一生修行,境界很高,65岁时示现圆寂。临终时他留下偈颂:“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猛炎,千足万足”。意思是他死之后,不用像一般习惯那样为他剃头沐浴,只要有一堆猛火焚化,就心满意足了。这说明他对死亡有一定的把握,而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把握。其实一生当中如果好好修行,至少也能做到死时无悔。我们很多道友,虽然没有多高的修行境界,未必能成就虹身,但至少今生已经值遇佛法,身入佛门,得到了许多灌顶和教言,这就是一生当中最大的收获。
我自己也这样认为。我从没想过这一生中要得到多少名声,因为名声是带不走的。我也没想过这一生中要得到多少财富,出家人接受太多信财和供养,反而有点害怕。唯一重要的是,我即生当中遇到了许多像佛一样的上师,得过很多教言和灌顶,这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收获。虽然我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在守护誓言方面也有一些欠缺,但我也精进地进行了忏悔。这次金刚萨埵法会,我已经把该念的心咒都念完了,还多念了几万遍,所以就算很快死去,我也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不管怎样,今年自己已经真诚地忏悔过了,也念了这么多咒语,这份忏悔力至少能够维持到明年金刚萨埵法会。所以,我们要这样发愿,死亡到来的时候,应该不惧不悔、生死无畏,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那就可以称得上大智者了。
丙六、人生轨则:
孩童时听老人言,青年时听因果法,
一切行为对照己,于己足矣他亦悦。
孩童时期应该多听老人讲故事,因为老人有很多来自传统和佛法中的智慧,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很有意义。很多道友小时候也常听家中长辈讲故事,故事中的道理也许会让你的一生受用无穷。藏地有一句谚语:好听的故事在老人口中,好吃的精肉在骨头缝里。确实,很多传统只有老人才懂,所以小的时候应该多听一听。到了年轻的时候,要多听因果法则,如果为人行事不顾因果,最后吃亏的会是自己。
不管怎样,一切行为应该对照自己的心。自己可以接受的,他人才可以接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平时我们对待他人时要经常对照自己。比如一句话说出口前,要想想别人对自己这样说是什么感觉。做一件事之前,想想别人这么做,自己能不能接受。
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如果他这么做自己能够接受,那自己这样做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要是别人欺负我,或者告我的状,我肯定接受不了,那换位一下,别人也是人,同样也接受不了我这么做。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这样换位思考。
这是关于取舍因果的教言。
风华正茂花开时,心中所欲莫妄行,
白发苍苍年迈时,自心见证享安乐。
年轻力壮、风华正茂之时,就如同鲜花盛开一样,在这个时候,对于心中所想,切不可任意妄为。人在这个年纪,风脉明点比较强盛,可能会产生各种欲望,最好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肆意莽撞,因为通常而言,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年轻人。
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调伏自心,那等你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就可以自心见证,安享喜乐。那个时候,你回想过去,完全问心无愧,因为在自己最有力量、最有地位的时候,虽然有胡作妄为的能力,但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做过任何坏事。
前段时间有位领导说:“希望你们不要膨胀。”言下之意是现在学院的规模不能再扩大。他还说:“我们到了这个阶段,也不会特意做什么。”意思是说,现在他虽然权力在手,但也不会做任何令自己将来后悔的事。有些人有能力的时候不顾及他人,做下一些违背因果的事情,等他经历过人世沧桑,才会反思自己,怎么当初干下那些坏事。
有些老年人也经常后悔,年轻时因为无知或觉得无所谓而造下了杀生等种种恶业,如今越是接近死亡,心里就越是害怕。所以大家要从年轻时就对自己的行为多加约束。有些道友自小出家,从未进入过社会的染缸,这样的一生相对而言是非常清净的。就像去年拉雪堪布圆寂的时候,我其实心里很羡慕,因为堪布从小出家,终其一生克己慎行、洁身自好。而有些人年轻时不太约束自己,到老年时才开始注意行为,其实已经晚了。如果从小就懂得管好自己,一辈子过得简单清净,到了年老的时候,自然问心无愧,活得心安。

所以,人不要倚仗自己的年龄或地位任意妄为。特别是当你服务在某些领导或者上师身边的时候,更要谨慎言行。你趁着一时风光得意忘形,别人也许表面不说什么,但背后会对你指指点点。一旦出现无常,你的下场不一定很好。以前有位官员,他在位的时候,身边的人十分猖狂,干了很多坏事,后来他穷途末路,选择了自杀,当初那些下属,就连想包辆车都被司机嫌弃,给再多的钱也不愿意让他们坐车。所以人应该把握好自己,风头正盛的时候不能自高自大,因为任何形势都会变化。大家要记住这个教言,如果年轻时行为不正,今后人生中会越来越后悔;如果年轻时行事有约束,越到老时越坦然快活。
藏地一种说法:人的好坏在别人的口中。这句话很有深义。一个人是好是坏,不用自己说,他人会评价,历史会评价。所以自己说自己做人如何,根本没有用。我们还有一句俗话:儿子是否英勇不用父亲说,上了战场就看得出来;女儿是否贤善不用母亲夸,到了婆家就会有评价。意思是一样的。其实每个人的行为自有旁人打分,你是好人、坏人、中等人,该给你打多少分,大家其实都心明眼亮。所以,我觉得这个教言还是很有意义的。
丙七、处世随众:
如密林园树生长,世间人性有种种,
不知随众而行事,人生路遍荆棘丛。
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其中的树木会长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些弯曲,有些挺直。人性也同样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心地善良,有些人心思恶毒,有些人性情古怪。所以,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大乘菩萨应该尽量随顺。如果你不懂得随顺众生而行事,人生的道路可能会遍满荆棘。当然,盲目地一味随顺也不对,不能遇到贪心炽盛的人就跟着他生贪心,遇到嗔心粗重的人就跟着他生嗔心。门措上师在这里所说的随顺,不是随波逐流,实际上是要让我们洞察人性的多样,而学会应机调化。
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有些人难改喝酒、抽烟、吃肉的习气,你没有必要正面指责他,应该先了解清楚他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烦恼,然后再慢慢度化。否则一会儿得罪这个人,一会儿冒犯那个人,到处惹麻烦,最后只会落得人见人嫌,就像世间说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大家一看见你就避之不及,你自己也落个没趣。
有些年轻人觉得做人就是应该张扬个性、棱角分明,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如今这个时代确实不乏这类现象。从佛教的角度来讲,除非你有特殊的密意,否则没必要这么做,不然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增加许多阻碍,使你寸步难行。我们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如果人人都看不惯你,那你的生活和修行肯定会变得困难重重。所以,学会随顺、合群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教言应该是门措上师自己的经验之谈。虽然她老人家素来沉静少语,但一开示就是精华之言。我们如果能好好学习这些教言,以后与人相处时也一定会有所长进,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不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有些人对谁都看不惯,一点小事都要挑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只说明你心眼太小。不管怎样,修行人应该尽量随顺众生。尤其是在外弘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学会观察,不要一来就把别人得罪了。众生的性格千差万别,要完全随顺当然有困难,但也不要把自己看不惯的事全部都以非法视之,那是不合理的。
总之,这些教言对于我们的烦恼很有针对性。
丙八、亲怨适度:
取暖烤火当有度,同伴不宜过亲密,
治病针灸亦有度,报复仇人莫过头。
取暖烤火要分寸适度,距离过远没办法取暖,但要是靠得太近,也会有被烧着的危险。同样的道理,我们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时候,也不宜过分亲密。有些人好起来恨不得穿一条裤子,吃吃喝喝全都在一起,但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出现各种矛盾。所以,应当如《三十忠告论》所教诫: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治病针灸也应轻重有度,太过轻缓没有效果,但也不能下手过重,否则不仅治不了病,反而会损伤身体。同样的道理,如果想给仇人一点教训,也不能做得太过头。要是因为对方没有还手之力就肆意攻击,最后自己也会遭殃。世间人都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再温和的人如果被欺负过头,也会以牙还牙。所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分寸。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与人交往应该有度,太过亲密未必是好事。有些道友为人确实很不错,对人和气友善、对事负责能干,不管在哪里都能收获许多好评,非常令人羡慕。我们的发心人员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注重自我约束,行为清净如法,给别人留下的都是好印象,所以大家都乐于与他合作。哪怕有人想故意挑拨离间,也找不到可趁之机。
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为人处世的方式,留下过许多这方面的教言,以前也经常引用《二规教言论》《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中的道理。所以,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
丙九、慈护众生:
与自相系父母亲,门犬圈中牲畜等,
业力结成一家中,慈护众生是善妙。
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父母、亲人,包括看门犬和圈中饲养的牲畜,其实都是因为前世的业缘才会生活在一家之中,所以,我们应该用慈悲来维护身边所有众生。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宠物,会把它们当作家人。有些人对父母子女漠不关心,反而对宠物疼爱有加。尤其是在国外,不少人把父母扔在养老院,自己却养了一大堆宠物,这有些颠倒。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前世的业力所致。
《法苑珠林》中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富翁,儿子十岁时病死了。后来他家中的猪生了一窝小猪,当他准备杀掉其中一头时,突然出现了一位僧人,告诉他这猪其实是他儿子的转生。法王以前也讲过,很多众生都是因为过去的善缘或恶缘才转生到我们身边的,其实与我们关系密切。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说明有一定的因缘,所以应该多给予他们慈悲爱护。
丙十、总结:
上述世人急需语,当与怨亲交往时,
若不知此人规法,自不快乐他受苦。
上述所讲的都是世人非常需要的重要教言,不论是怨敌还是亲友——藏文中还包括了不怨不亲的一类人,与他们交往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些人规法,就可能导致自己不得安乐,他人也备受痛苦。
以上是关于世间法的教言,我希望大家认真地辅导和讲考这些内容。因为通晓了世间法后,就更容易理解出世间法。如果没有世间法的基础,要懂得出世间法也很难。我希望大家不要活得闷闷不乐,如果通达了上述的道理,相信你们能令自己和他人更加快乐,修行会获得成功,利益众生也会更为容易。
大家一定要听受门措空行母的这些教言。人人都知道益西措嘉空行母的教言很殊胜,但亲自给我们灌顶传法、有近传法缘的上师的教言,哪怕短短一句,都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智者听闻一句教言就会改变自己的相续,而愚者纵使听一百遍也不为所动。所以我希望大家好好吸收上面所讲的道理,尤其是随顺众生的分寸,一定要掌握。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更新于:1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