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药师山·紫虚居士:成佛之道

更多文章 2020-09-14

成佛之道药师山 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二、迷为众生悟为佛在《楞伽经》中,释尊曾说众生本具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指空性、本体、空如来藏之义),有如无价宝珠。既是如此,则何来众生?答案就在「无始无明」!此无明「无因而出」,如同垢衣无因自缠此宝珠,使宝珠光明不再外现,但其性质光亮并无变易,此垢衣所缠的宝珠即如同众生的「佛性」。

此佛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由此垢衣的遮覆,如来藏本具的四智妙用不能显现,取而代之的是由四智与无明和合所生的八个识之功用,此即是具「八识身」众生的心,若再加上对六道的执着,则形成六道众生的心(在人即五蕴身的心)。

此两种心皆是意识心、凡夫心或妄心之属,也是此无始无明之故,依如来藏四智种子与无明和合之力,出生许多庵摩罗识种子,这些种子具有「清净」与「执为实有」的性质,再经过长时间的熏染,这些庵摩罗识种子就转成有垢染的阿赖耶识种子,这些种子即具八识身众生的身,其中少部分种子即是六道众生精神身的身。

由上可知,因为此无始无明之故,就出现众生的身心,也由此无明之故,众生以此妄心执外尘为实有,故有此三界森罗万象与众生。

垢衣所缠的「佛性」显露微弱的光明,此光明使众生不会沈沦太深而远离诸佛,若有幸得遇诸佛出生,得其教示本具如来藏之理,则此众生依佛教法长时修治,垢染渐转薄弱,此时就有机会重现如来藏而顿除众生之迷,此即佛教「顿悟空性」之义。

若更进一步在六道渡生,面对各种尘境,藉此转变自心的不良习气(此为垢染种子所生),并消除五毒微细业障,最后就会顿破「无始无明」而重拾四智本具之「妙用」,此时若已转前五识种子为成所作智种子,则即成为「应身佛」。若更增上,转妄身中所有识种子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种子,则将成为「报身佛」与「法身佛」。以上即成佛之道的概要。

三、成佛之道的步骤由凡夫修行到佛果,有不同的方法与步骤,但大概可分为学、修、悟、行、证五个步骤,今概述如下:

(一)学佛:发心与求正知见学佛是凡夫入佛道的第一步,其要点在于发心与求正知见。发心包括发心学佛与发渡生成佛之愿,在滚滚红尘中,要发心学佛已不容易,要精进学佛更难,要如何才能发精进学佛之心?其方法有很多,但笔者认为「观无常」最有效。

若能随时警觉人生短促、无常迅速,则容易生起精进修行之心,此外,众生累生积集的善根、此生经历的神秘经验及善知识的启发等,这些皆可以使人发心学佛。初发心之后就要「发菩提心」,此要深信众生皆有佛性,自己要努力修行重现此佛性光明,并发愿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了脱生死。

学佛阶段的另一要事即得正知见、即了知佛的正知见,除非是大善根器的人,一般要靠善知识的协助才可以得到佛的正知见,原因是佛经密意难知,修行方面的详情很少写在佛经上,经上所写的大多是修法殊胜的结果,还有一些如同「指月」之论,尤其在今日末法时期,对佛经的解说知见多如牛毛,初学之人要自行由经论中获得正知见,的确有相当大的困难,稍有失误,可能落入邪知邪见。正知见是修行佛道中的「指路标」,没有此路标则修行中容易迷失,甚至有落入邪魔外道的危险。

佛的正知见必须跟随「大善知识」才可得,此大善知识除对佛经论有很清楚的了解之外,在修行上亦有相当成就,并由「解行并证」才能了知佛的正知见。佛经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故要由佛学研究的学者处获得佛经的正知见,有实际的困难,这一点修行人必须要知道。至于如何找到大善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自己的慧眼之外,主要还是要有福报与特殊机缘,经常恳求佛菩萨相助找到大善知识的机会可能较大。若有机缘找到大善知识,修行者就必须虚心求教,千万不可骄慢,否则对善知识的开示可能因自己的骄慢而「听不对」或「听不完整」,最后还是一无所得。

(二)修道:即修行之义在经过发心与得正知见的努力之后,对佛教教理有些初步的认识,然后就可以真正进入修行的阶段,修行之要在「观心」,由观心而「知心」、「制心」、「修心」及「住心」,此为「正行」。

修行的「助行」主要是供养佛菩萨与金刚护法,求佛力加持与金刚力的护持。修行的内容主要是化解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时与众生的纠结,此包括因果、怨气与情缘等,这些问题若不化解,则修行时常会受到干扰,难以安心修行。除此之外,也要求佛菩萨加持、求善知识相助,消除无始以来自心所染的业障,业障不除、五毒心不消,则内心不得清净,内心不净则修行难以成就。除了粗的业障外,尚有微细的习气,各种不良的习气也会使修行发生障碍。

修行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消业障」与「解纠结」的过程相当辛苦,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且身心备受煎熬,除心中现出不正常的烦恼之外,有时肉身还会受病苦折磨。此时修行者必须勇敢面对,诚心忏悔并求佛相助,只要信心不失,终会春暖花开,业障渐薄、纠结渐少、清净心渐生,此时修行者觉受增加、慈悲心增长、信心转强、烦恼日减、如幻观渐成,修行者在修法与渡生上就顺利得多。

一般在此修行阶段中,除消业与解纠结外,有时也修行「悟入空性」、「观本尊」及「渡生的方便法」(例如助众生消各种业障或布施之法),这些随修行者的愿力与根器有很多不同。

(三)悟道:悟本有空性在修行一段时日之后,心垢渐薄,若机缘成熟则可得佛力的加持,或由自心观力的成就,有时可暂破无始无明而顿悟众生本具的空性(即空如来藏),修行者由此对空性能生「净信」,此与悟道前以意识心相信空性的存在,此二者完全不同,悟空性之人净信诸法唯心所造、体性皆空,因此对世间的执着减少,如同获得一把「空慧之剑」,可速断对世间诸相的执着。

修行者若能习于空性中的状况,则在往生死净光出现时,就可以依自己对空性光明的熟悉而顿入死净光中,从此了脱生死。若机缘成熟,能领悟「由空起用」之要领,则渡生之能力大增,这些都是此阶段可得的利益。

(四)行道:即行菩萨道渡生行道就是在六道中行菩萨道渡生之义,佛是两足尊,要福慧具足才得成,若只悟空性则只有慧,福报未圆满不能成佛,故修行者必须行道以累积福报作为成佛的资量,《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有说,菩萨成佛之时,其净土中之众生,很多是其在行菩萨道时所渡化者。

在行道过程中,修行者以四无量心为心,以四摄法为方便,依此去面对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修行者逐渐成就十波罗蜜之行,果位亦渐次增进,在修行中渐破无明分证法身,由初地逐渐至十地(法云地)。在八地(不动地)时,悟诸法如幻,知渡生如作水月道场,渡生而实无众生可渡,也了知诸法缘生无生(即无自体)、皆妄想所生,且到此时一切情缘皆了结,修行者可得意生身,渡生能力大为增进,烦恼也不再生起。

而在八地之前,虽知无生缘生,但尚执实有缘生,且因如幻未成,渡生尚有烦恼。故八地(不动地)是行道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修行者若再行精进渡生行道则到十地阶位,此时渡生圆满成就,修行者了知诸种众生之心并具足超渡诸种众生的各种方便法,此时即安坐于大莲华中,受诸佛灌顶成大法王、成为佛之最长子,距长大成佛之究竟已不远矣!以上即行道之大要。

(五)证道:即得佛果之义在行道历经圆满十地之后,必须再精进修行,破微细业障而到等觉与妙觉果位,最后破「无始无明」而成就应身佛果位,此时转凡夫八识之用成为四智之妙用,凡夫前五识的种子已转为成所作智种子,再经历长时间的修治,将所有八识中的识种子皆转成智种子,如此才是最究竟成就的「法身佛」,此间亦有兼修各种净土以摄众生者。以上即圆证佛果之概要。

四、佛道上各阶段的重点(一)学佛之要在「观无常」,修行之人要以诚恳之心向大善知识求取正知见。

(二)修道之要在于「真心忏悔」,要以净信之心求佛加持,盖心不信则如人打伞日光不能入、佛力加持之效不能彰。

(三)悟道之要在离一切相,在顿断意识心、要善用无作之心起用渡生。

(四)行道之要在于慈悲不舍众生、坚定信愿绝不退转、要知诸法如幻、渡生而实无众生可渡、要以热情之心努力工作但要了知一切皆空。

(五)证道之要在证无所证是名证,常乐我净即非常乐我净是名常乐我净。

更新于:2020-09-14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