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1)
1 空性与缘起
有外道向释尊问法,他将自己的修学一一告诉释尊,释尊都一一否定,这外道不服,于是问释尊:“你自己到底说些甚么法?”释尊答得很轻松:“我唯说缘起。”
由此可见,缘起(pratityasamutpada)是佛家的基本思想。
在《阿含》系列经典中,也确实见到许多说十二缘起的经典。有些经典,它的内容并且是释尊教弟子如何修习十二缘起,难怪有些学者认为,十二缘起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法,比重不轻于说四圣谛。
可是在大乘经典中,说十二缘起的比重则轻了许多,比重较大的教法是空性,那么,是不是释尊这时已不再“我唯说缘起”呢?绝对不是,因为说缘起即是说空性,说空性即是说缘起,只是大乘经典不“唯说十二缘起”而已。
龙树将释迦二转*轮的经典,整理成一个缘起的体系,由现观缘起来说空性,这就成为他著名的论着,《中论》。这本论着,弘扬中道思想,但其实仍未脱离十二缘起的教法,只是龙树建立了一个四重缘起的系统,重重缘起深入,入一重缘起,离一重缘起,由是而成立中道,所以十二缘起虽然是缘起的基本,在《中论》中,却已不是缘起学说的全体。
然而,龙树的学说却亦不是自创,他说的四重缘起,全部可以在经典中找到依据。这些经典,也不完全是《般若》系列的经典。
可是,四重缘起的学说在汉土却久已晦暗,这很可能是因为青目论师(pingala)的释论(《中论释》)传入汉土之后,虽然有三论宗宗师吉藏造《中观论疏》加以宣扬,但由于吉藏同时指摘青目释论有“四失”,因此青目虽有说四重缘起,而汉土学人便疏于研究了。[注1]
然而四重缘起的学说,在西藏却未失传,据格鲁派学者多识活佛在《佛理精华绿起理赞》(四川民族版,2000年)一书中说,宗咯巴于释《中论》时,即有三重缘起的释义,即说为相连、相依与相对[注2]。宁玛派所传,则是四重观修,其中第四重相碍缘起,属于秘密教授,学习的人要发金刚誓句与菩萨戒,所以对于这重缘起,于汉译中,只能在龙青巴尊者的《七宝藏论》中见到较直接的叙述,学过相碍缘起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说这重缘起,未学过的人,则但知其所说。宗喀巴不说这一重观修,也许亦跟这秘密教授的传统有关。(为甚么要秘密呢?下文将有说及。)
龙树于《中论》外,还有一篇《七十空性论》。此论古代无汉译,近世始由法尊译师据藏译译出。笔者据法尊译,参考藏译,已写成《七十空性论疏》,当时未打算发表,因为还想翻译一些西藏文献作为先导,现在则作为本章的附录。
这篇论,是龙树的重要论着,论中实广说四重缘起,以一重缘起超越一重缘起,然后说胜义世俗双运成寂灭涅槃。由这论着,即能完全理解龙树的中道思想,并非只泛说“缘生性空”那么简单。
“缘生性空”实在是一决定见,这决定见,不能光由逻辑推理来证成(这亦不是否定逻辑推理),实须由行人经抉择、修证,然后才能现证这决定。《七十空性论》即循着观修的脉络,立一重缘起、破一重缘起,至究极则尽离缘起,那便分明是为修行人铺路。行者循着他铺的路来作抉择,重重向上,那就要现证四重“缘生”、四重“性空”的境界,至于最后尽离缘起而修证,则是无学道上无间道行人的事。
所以宁玛派所传的四重缘起,跟《七十空性论》完全吻合。其所修证的“缘生性空”境界,亦不是由推论认知的“缘生性空”境界。
二者的分别,亦可一说。
由认知而说“缘生性空”,其实是“缘生是故性空”,那就等如将“缘生”当成是因,“性空”则是缘生的果。这亦等于说:由于一切法“缘生”,是故一切法“性空”。
由修证而现证的“缘生性空”却不是这样,一切法空性、无相,那是抉择(由释迦教法,在资粮道上得来的决定,成为加行道上的抉择),如何修证这个抉择而能得现证决定见呢?依龙树的教法,即是修证四重缘起。所以在修证上,“缘生”并不是“性空”的因,而是现证空性的手段(方便)。
所以在《七十空性论》第68颂,龙树说——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说诸法 皆从因缘起
这论颂是法尊译师所译,译得很缜密,比对藏文,可谓一丝不苟,它的意思亦于龙树自造的释论中说出——
以此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是缘起。
这说法,就恰恰跟“缘生,是故性空”的理解相反了。龙树分明是说,因为“性空”,佛才说“缘起”,所以“缘生性空”的涵义,是“说缘生以证性空”。此中说“缘生”是世俗,证“性空”是胜义。
如今汉土学人很受一种说法影响,这说法,以为“缘起故空,空故缘起”即是中道(或说为“世俗中无自性的缘起”与“胜义中缘起的性空”),其实这说法很有问题,因为在《七十空性论》以及藏传缘起教法中,并不认为“缘起故空”,恰恰相反,是“缘起故[世俗]有”,即是说,行者须由缘起来建立“有境”以作观修,然后超越这重缘起,那就即是证成这重缘起的空性。[注3]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两句话来说龙树的中道,便应该这样说:“缘生故有,超越而空”[注4]。
亦必须这样理解,才能真正明白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一首著名偈颂的颂义。它说——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注5]
由缘生而建立为有,即是世俗:超越“缘生有”而现证其性空,即是第一义。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修证。倘若笼统而说“缘生是故性空”,那么,“缘生”与“性空”便都同属第一义谛(胜义谛)了,那又如能说依世俗而证第一义,更如何能说离缘起而成佛呢?龙树在《中论2观 涅槃品》中明明说——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为涅槃[注6]
我们岂能说“缘生是故性空”即是“不受诸因缘”呢?这样说时,分明还未能离开“缘生”。
所以若将“缘生性空”理解为“缘生是故性空”,实在是误解了龙树的教法,龙树说——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注7]
此中所谓“空因缘”,青目释为“以何因缘说空”,那就可谓已得龙树的意旨,知道“因缘”只是说空的手段。而且,“以何因缘说空”这句话,即是“用那一种因缘来说空性”,那就说明缘起法不只有一重,否则便不会说“用那一种”了。
龙树在《观四谛品》中还有一首很著名的偈颂——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注8]
这就很显明地说,由观修“因缘生”之法,然后才能将此法说之为空。何以为空呢?因为“因缘生”即是假名而有。这就即是超越缘起有然后才能说空了。
龙树在《七十空性论》结颂的释论中说(依法尊译,下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
“成就正信”,即是抉择;“勤求真实”,即是观修;由是而能对一切法生决定,这决定便即是“都无所依”,亦即既不依于缘起,亦不依于空性(远离由执着缘起而执之“有”;亦远离由执着空性而执之“无”)。
这就是龙树教导我们,如何才能现证离边的中道了。
在《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中,多识活佛介绍了宗喀巴大士对缘起与性空的决定,我们亦应该略作介绍,其详,读者可参考原书。这实在是一本好书,扫清一切有关缘起的迷雾。
宗喀巴大士对于缘起与性空的决定,有很精辟的论述。首先,甚么是性空呢?宗大士《缘起理赞》中说(依多识活佛译,下同)[注9]——
如果认识与此相反 认为性空就无作用
有作用者即非性空 就会落入邪见深渊
此即决定,一切法自性空而有作用。此“自性空”与“有作用”并不矛盾。“如果认识与此相反”,“就会落入邪见深渊”。多识活佛解释道——
从辩证法来说(辩证法就是对立的存在),辩证法存在的两个面都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关系。“有”和“空”的统一,就是佛教的辩证法。
因此,宗大士说——
非缘起物犹如空花 故无无缘存在之物
又说——
因视一切依缘而有 故不陷入绝对有无
由此可知,必须成立缘起有,才可以与自性空在辩证上统一。此所谓辩证,即是观修时的观察,并不只是哲学上的推理。
宗大士接着说——
自性绝对不依作用 因缘相对作用形成
依多识活佛的解释,中观所破除的自性有一特殊定义,即是“绝对”而且“不依作用”的自性。而因缘则表现为“相对”而由“作用形成”,亦即“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东西才叫因缘”。
这就是由实际观修而作出的观察了。于观修时,立足于“相对、作用形成”的缘起有,由缘起有,才能破除一切法有一个“绝对、不依作用”的自性。
所以宗喀巴大士在《佛法三根本要义》中才会这样说 (依多识译)——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
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
这观修境界刚好跟如今流行的见解相反,他们以为,必须以自性空无才能消除实执、以现象实有才能消除虚无,这只是推理,不是观修。于观修中,唯有缘起有(现象实有)而无实有(如二取有),这是从有边来观察:唯有自性空而非缘起空,这是从无边来观察。因此,在世俗中,是“相对作用形成”的缘起有,而不是“无自性的缘起”,在胜义中,是“绝对不依作用”的自性空,而不是“缘起的性空”。
一般的见解,一置于观修中即成混乱。于观察世俗时,便已经说“无自性的缘起”了,请问,刚刚成立由缘起形成的事物境界以作观察,又怎能立即说这成立事物的缘起,可以同时成立这缘起为无自性呢?下来于谈唯识时,说到弥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起初是“知本无所有,即证知唯识”的“有得加行”;然后才是“由证唯识故,知无一切境”的“无得加行”。一个“唯识无境”要由两个加行法来现证,为甚么呢?因为于“有得加行”中是由相来观修,“无得加行”则由性观修,相与性的观修不可混乱,现在说“无自性的缘起”,则是在成立现象的同时混入自性的因素,故成混乱。
同理,于观察胜义时,便已说“缘起的性空”,此际尚未在观察中超越这重缘起,如何能立即说这重缘起为空性呢?那亦是性相混乱。
宗喀巴的观修则不同。他“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是由现象作观察,于观察中成立缘起有(现象实有),由是消除“二取有”与“名言有”的实执偏见(深一层次,则如由“相依有”消除“业因有”实执,是即由缘起超越缘起)。如是即由相而作观察,并未混入自性的因素来起观。
他“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是由性作观察,于观察中,对一切法的自性,仅由否定其“绝对不依作用”而说之为空,并不否定它的相依性、相对性、相碍性。如是即由性而作观察,并未混入相的因素来起观。
所以,流行的见解是依名言而推论,宗大士则由现观而决定,此间开合,相差甚大。所以宗大士才会说——
如此珍贵无比之法 却被学浅无知之辈
搞得如像马兰花草 交错倒置乱无头绪
所以,要了解龙树的四重缘起,汉土学人恐怕先要打破“缘起故空,空故缘起”这个成见——我已说之为“缘起故有,超越而空”。
注释
1 有关吉藏指摘青目释《中论》之“四失”,见大正·四十二,页五。然而,吉藏却于三论宗的“三种二谛”基础上,建立“四重二谛”。其内容依其《二谛义》略说如下:第一重二谛,“有”为世谛、“无”为真谛,以之破凡夫执诸法为有;第二重二谛,“有、无”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以之破“二乘人”(声闻、缘觉)滞于空见;第三重二谛,“二(有、无)、不二(非有非无)”为世谛、“非二(非有无)、非不二(非非有无)”为真谛,以之破“有所得菩萨”之执“有无”;第四重二谛,上来三重二谛为世谛,以无所得、“言妄虑绝”方是真谛。如是“四重二谛”,重重次第超越,以前前为后后之方便,故即于第四重二谛,前三重二谛亦“不废”,故谓“就三种二谛中论废不废,明无方便三即废,有方便三即不废。”
吉藏且举《中论》、《维摩》、《华严》、《大智度论》等,说明各重二谛皆可于经论找到根据,并强调“二谛是教,不关理境”,唯有如此理解,始能由“教”而悟“理”、由世俗而证胜义。吉藏之“四重二谛”,实通于“四重缘起”学说。
2 宗喀巴《中论广释·正理海》(Rigs pa rgya mtsho)说缘起三性云——此说为差别事缘起者,可解释成有为法之缘起。彼复说为“相连” (phrad)、“相对”(ltos)、“相依”(rten)等三种异名。所依之词义,[义为]于一切所知之生起。生起有二种——生者于非有为法为非有,然却依彼[非有为法]而建立,是亦有“生”义。[如《中论》云:]“作者依业有,业复依作者,除此缘起外,未见能生因。”此谓依于业而生起作者,然业却非作者之能生。彼理若用于他法,亦说为量、所量、所立,能立等彼此相互而生,然却非彼此相互能生。《宝鬘论》亦云:“此有即此生,有短即有长。”此即如“短”非“长”之能生。
复次,谓依各各因缘而生起。除离系果外,须作于实有法,诸非彼之缘起者,乃依他法而生起,然于心观待处,实非彼之因缘。若尔故云:“何故世间法,悉为因缘法,是故世间法,皆为空性法”。
3 龙树《六十如理论》(Yuktisastika)有颂云:
“于求真性者 初说一切有 通诸义无贪 然后说寂灭
不知寂灭义 但闻空性声 不修福德业 损害彼劣夫
说诸业果有 众生亦真实 了知彼体性 然后说无生”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dBu ma la'jug pa'i rgya cher bshad pa dgongs pa rab gsal)亦言:
“于抉择诸法无实中,若不善解何为实有及如何执有,则于真实义见,定有错失。《入行论》云:‘未知所观事,必不取彼无。’此说心中若未善现起所破事之总相,则必不善缘取彼所破事之无。……
自续派之论典,于所破多未明说。惟《中观明论》释世俗有,可就其违品之有,知其何为胜义有或真实有。如彼论云:‘于无真实性事,增益违上行相之乱觉,名为世俗,此能障真或由此能蔽真实故。如经云:法生唯世俗,胜义无自性,于无性错乱,说明真世俗。彼彼所生,由彼所显现,所见一切虚伪主事,名唯世俗。……故由彼等意乐增上,安立一切虚伪性事,名唯世俗有。’”
4 此亦如阿底峡尊者(Atisa)于其《入二谛》(Satyadvayayatara)所言 (依释如石译,收《菩提道灯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页247- 256):
“若舍正世俗 修习于空性
则彼于来世 将惑业因果
世俗所显现 理观无所得
不得即胜义 亦法本住性
因缘所生故 世俗显现成
倘若不能成 水月缘何生
故众因缘生 一切现象成
诸缘若断绝 俗中亦不生”
5 依鸠摩罗什译,大正·三十,no.1564,页33a。
6 同上,页35b。
7 同上,页32c。
8 同上,页33b。
9 此《缘起理赞》(Sang rgyas bcom ldan’das la zab mo rten cing'grel bar 'byung ba gsung ba'i sgo nas bstod pa legs pa bshad pa'i snying po)除多识活佛的翻译外,尚有郭和兴的汉译。英译可参考Geshe Wangyal,The Door of Liberation(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199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在佛世时,沙瓦提城(Savatthi)有个制作花鬘团体领袖的女儿,她美丽、聪明又大方,是父亲喜悦的泉源,名叫玛莉咖(Mallika,即玛莉咖夫人,古译: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2
第二章 雁塔感悟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大哥听了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四劝离两舌1离两舌利益○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学习“生与死的禅法”,还需要学习认识轮回和六道。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富争论性的命题。到底有没有六道(六种特质不同的生命形态),须先从有没有轮回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净治明相》导论谈锡永 造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本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第三节 十二支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五节 智得并空智之分类不一,有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等。今分述之:照理不迷曰慧;对理顿决曰智。智之起,必依乎慧;故智慧二名常合称之,依智而细加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二章 破诸相法相无穷。世间上一切事物,修行上一切境界,皆法相也。大般若经每列举百数十种为例,仍是择要言之。本经更求简易,世间法只取十二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起信论》与禅宗思想《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附录一 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无有、无有法(一)无有肯定无有义之心要者,三有涅槃轮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龚佛龙居士往生纪实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凌晨五时三十分,安徽省芜湖市居士林林长龚佛龙居士在家中安详逝世,往生极乐,世寿九十岁。 一个多月前,龚老居士就告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15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苦有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世间生活难免会犯错学佛修行也是如此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持戒修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是如果因为种种因缘条件不小心犯错破戒了心中不免产生疑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第九卷 第二章 五不还天、无色界天《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1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