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5)
5 如来藏九喻
为了方便观修如来藏,所以《如来藏经》即说如来藏九喻。《宝性论》引用了它,且加以说明,故今且依拙译《宝性论》而说。
如来藏九喻,依《宝性论》,实在有两系列喻意。一者,喻烦恼缠;二者,喻三种性(姓)。
关于前者(喻烦恼缠),颂言——
凡夫四种垢 阿罗汉唯一
道上染两种 菩萨亦二垢[注19]
这即是说凡夫具四种烦恼、阿罗汉具一种烦恼、道上学人具两种烦恼、菩萨亦具两种烦恼。此中道上学人指见道与修道而言、菩萨则指初地至无间道。这些烦恼,具言九种,其名为——
1 贪随眠性相烦恼(raganusayalaksana-klesa)
2 嗔随眠性相烦恼(dvesanusayalaksana-klesa)
3 痴随眠性相烦恼(mohanusayalaksana-klesa)
4 贪嗔痴随眠增上性相烦恼(tivraragadvesamohaparyavasthanalaksana-klesa)
(上来四种为凡夫所具烦恼。)
5 无明住地所摄烦恼(avidyavasabhumisamgrhita-klesa)
(这是阿罗汉所具烦恼一种。)
6 见道所断烦恼(darsanaprahatavya-klesa)
7 修道所断烦恼(bhavanaprahatavya-klesa)
(此二即道上学人所具烦恼。)
8 不净地所摄烦恼(asuddhabhumigata-klesa)
9 净地所摄烦恼(suddhabhumigata-klesa)
(此二即前七地菩萨(未净地)及后三地菩萨(净地)所摄烦恼。)
关于后者(喻三种姓),亦有颂云——
法身及真如 及种姓自姓
以三喻一喻 及五喻作喻[注20]
此即以三喻喻法身、一喻喻真如、五喻喻佛种性。所谓佛种性,即是前说一界中的众生界。——此三者说为“三种性”,实即如宁玛派之说三分。法身即空分、真如为明分、佛种性为现分。此三分虽可分别为性、相、用,但亦即本始基(一界)中的三种性(于此说为,以空分为性而成法身、以明分为性而证真如、以现分为性而周遍大悲)。
这两个系列,前者喻为烦恼缠,即是说现观;后者喻为三种性,即是说现证。
我们在理解如来藏九喻的意思之后,便可以认识这九喻了。现在,且根据“喻烦恼缠”来说。
第一喻:萎莲中佛
譬如萎败莲华中 佛具千种光辉相
无垢天眼者得见 于败莲中出彼(佛)
是故善逝具佛眼 地狱亦见其法性
尽未来际大悲悯 解脱有情于此障
萎莲之中见善逝 具天眼者绽花开
佛见世间如来藏 贪嗔诸障以悲离[注21]
据《宝性论》的释论说,这是喻为“贪随眠”。有如水中莲花,初开时为人贪悦,及至花萎,人即不喜,贪这种烦恼恰亦如是。此属凡夫位第一种烦恼缠。
这里说的“随眠”,在瑜伽行有特义,指烦恼种子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是即为习气。因此所谓“烦恼缠”,严格来说便不同“烦恼”,烦恼是现行,烦恼缠则只是习气,尚未起现行,也可以说,这仅是一种潜藏的势力,然而作为如来藏障碍的,恰恰便是这潜力,否则,便只有当烦恼现行时才成为障碍,很不合理。
在比喻中,萎败莲花中有佛具千种庄严相,此即喻为烦恼缠中有千种庄严的如来藏。唯天眼得见、凡夫的肉眼则不见,则比喻为地狱众生亦有如来藏,唯佛眼得见。
正因如此,佛教才不是“人本主义”的宗教,未说唯有人才能成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有了这种思想,便说如来藏为“大我”亦不同外道说“我”。外道的“我”、“梵我”等,皆不周遍,只局限于人世与梵天,而且以梵天为造物因,所以虽说人为“梵我”,与梵天同一自性,那只等如说给梵天造出来的人,具有梵天的自性,是故即非周遍。
在这里可以举一譬喻,凡用米或米粉造出来的食品,都与米同一自性。那又如何呢?用麦或面粉做出来的食品,便不是跟它们同一自性了,所以它们的“梵我”,依然无非是“自我”。这亦即是说,米与麦不能视为平等。
如来藏则不同,它周遍一切界,任何情器世间(时方不同元次的世界)中,任何形态的生命(如人与地狱众生,虽然时方同一元次,但形态则不同),都具足如来藏,正由于这周遍性,才可以说大平等性:由于大平等性,因此就可以说为“大我”,以“大我”中没遗漏任何一种众生故,既无遗漏,那就可以称为一个“整体的我”。
这是佛家非常深刻的思想,忽视了这种见地,就会对如来藏加以诽拨,认为它有外道的倾向。但又不敢否定它是释尊之所说,因此就说是为了开引外道的权宜说法。
一个不巧,恰恰无上密续部多主如来藏为究竟见,而佛教于印度灭亡前的五百多年,正以无上密续部为主流,由是牵合,便说无上密续部的“瑜伽行中观”理论浅薄,又胡作非为、不守戒律,那便可以将佛教灭亡的责任归咎于无上密续部、归咎于如来藏,一直追溯五百余年的罪状。
这实在是对无上密续部与如来藏的误解。若明白龙树的四重缘起,知道如来藏即是智境受识境所碍:若明白弥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知道“悟入无二取”即是离开识觉而入智觉;若明白瑜伽行中观所主张的“无分别”即是大平等性,为佛家跟一切外道的不共,便当不会轻率地批评如来藏、批判无上密续部,而根本不知有了义大中观。
我们必须从大平等性来了解如来藏。余下八例,与此相同。
第二喻:蜂腹中蜜
譬如蜜酿蜂群内 为具智者所发现
欲以善巧方便法 散诸蜂群而取蜜
世尊一切种智眼 见此性犹如蜂蜜
毕竟成就于此性 不与如蜂障相应
欲得千万蜂绕蜜 求者散蜂取蜜用
烦恼如蜂蜜如智 佛如善巧除灭者[注22]
《释论》说,因为蜜蜂受扰即刺人,是故喻为嗔随眠。此中烦恼藏喻如蜂、如来藏喻如蜜。此属凡夫位第二种烦恼缠。
第三喻:果壳中实
果实为壳掩 无人能得食
凡欲食其实 先须去皮壳
有情如来藏 为烦恼所杂
不离烦恼染 三界不成佛
米麦未去壳 食之无滋味
法王住烦恼 有情无法味[注23]
《释论》说,如谷实等,其皮壳喻为无明(痴)。由无明而不知法身,是故“无法味”。是为凡夫位第三种烦恼缠。
第四喻:粪秽中金
旅客失黄金 遗于粪秽中
黄金性不改 千百年如是
天人具天眼 见而告人曰
此中有宝金 待还清净相
如佛见有情 烦恼如粪秽
为除烦恼染 降法雨除垢
如天人见金 示人还彼净
佛见佛宝藏 示人以净法[注24]
《释论》说,如贪欲增上,则令人厌,故此中厌粪秽,即喻贪等随眠增上(加强)。是为凡夫位第四种烦恼缠。
第五喻:地藏中宝
譬如贫家地深处 具有被掩无尽藏
贫人对此无所知 宝藏不能命彼掘
此如心中无垢藏 无穷尽且不思议
有情对此无所知 由是常爱种种苦
贫者不知具宝藏 宝藏不能告其在
有情心具法宝藏 圣者方便令出世[注25]
《释论》说,此如阿罗汉所具的烦恼习气,喻如埋宝的无明土,如来藏则如宝藏。是为阿罗汉位一种烦恼缠。
第六喻:种子中芽
譬如庵摩罗果等 其种恒具发芽力
若予土壤及水等 即能渐长成为树
如是清净法本性 有情无明如种核
若以功德作诸缘 即能渐成胜利王
水土阳光时空等 种芽具缘发成树
有情烦恼壳所掩 佛芽缘具成法树[注26]
《释论》说,此以种子喻见道以前烦恼缠,亦即见道上所断烦恼。如芽渐长,突离种子壳,喻为见道上渐修顿证(触证真如)。是为道上学人第一种烦恼缠。
第七喻:破衣中像
譬如宝石造佛像 为破臭衣所遮盖
天眼见此在路旁 乃为旅人作指引
无障碍眼见佛身 纵使畜生亦具足
种种烦恼垢掩盖 故施方便解脱彼
路旁宝像朽衣掩 天眼见已示凡夫
轮理道上烦恼掩 佛说法令性显露[注27]
《释论》说,此以破臭衣喻修道上所断烦恼。修道上学人已断身见(故喻法身如宝石像),但有烦恼藏。是为道上学人第二种烦恼缠。——此又有二种,故说为八、九二喻。
第八喻:丑女中胎
譬如贫丑无助妇 无依唯住孤独舍
腹中虽怀王者胎 不知轮王在腹内
轮理如住孤独舍 不净有情如孕妇
无垢性虽堪作护 却似轮王处腹内
臭衣丑妇住孤独 轮王在胎亦大苦
有情烦恼住苦舍 虽有依护仍无助[注28]
《释论》说,贫丑妇腹喻如前七地菩萨所摄烦恼,即不净地所摄烦恼;腹中转轮王喻为如来藏。是为菩萨位第一种烦恼缠。
第九喻:泥模中像
如人熔金铸金像 金注于内泥覆外
当其量金已冷时 去外覆泥令金净
得证最胜菩提者 常见有情心本性
光辉而受客尘染 除障即如开宝藏
闪光金像受泥掩 待冷善巧除其泥
一切智知心寂静 谁说椎法除其障[注29]
《释论》说,泥模喻净地(八至十地)菩萨所摄烦恼;模中真金铸像喻如来藏,是为菩萨位第二种烦恼。
上来九喻,完全着重于以障碍为烦恼缠,由障碍覆盖着如来藏,这就即是——第一、众生界的如来藏不离烦恼缠,此众生界包含阿罗汉与十地菩萨;第二、法身唯藉烦恼缠而成显现,所以众生界唯见萎莲、蜂腹等,而不见如来藏。
所以这九喻便有另一重深义,喻为三种姓。
初三喻,喻为萎莲中佛、蜂腹中蜜、种壳中实,喻为法身。释颂说——
法身有二种 法界无垢性
及彼性等流 所说深浅法[注30]
此即说法身示现有二:一者、为“圆满清净法界 (dharmadhatu),为诸如来之内自证无分别智境界,此即诸如来内自证胜义谛自性身别,这是由身智无二而说,佛内自证智境界即证智自性身。二者,为诸佛依有情根器而说,与彼根器相应的教法。
二种法身,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说为因,以所说教法能成就有情,现证“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如是果与因交乘,便成为持续不断的修证与教授。
这三喻,萎莲中佛,喻为色身佛,所说为不了义法;蜂腹中蜜,喻为佛对菩萨所说的深法,如蜜一味,是为了义;种壳中实,喻为佛对众生说的广法,种种壳藏种种实,故实无一众生离如来法身、无一众生在如来智之外。
次一喻,即以粪秽中金比喻真如的无变异性,即使邪见众生亦具如来藏,恒常、不变异。如金不因粪秽而改变其光泽,真如虽为无数烦恼及苦所缠,其圆满清净光明性无有变异。此亦即是圆成自性相。颂云——
本性无变易 善妙复清净
是故说真如 喻之如真金[注31]
其后五喻,喻为地藏中宝等,喻佛种姓。
喻地藏中宝及种子中芽,即谓佛性有二种,一者性种性、二者习种性。此二者,前者指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种性:后者指由后天培养出来的种性。所以前者法尔、后者修成;前者即是佛性、如来藏,后者即是修学、熏习。而“种性”者,则专指能证觉的本性。由于先天,此本性即喻为地藏中宝;由于后天,此本性即喻为种子中芽。
这二种性,又有许多异名。例如唯识家说的本有种子,即等于性种性;新熏种子,即等于习种性。中观家说的自性清净、或本性清净、体性本净等,即等于性种性;说无垢清净、离垢清净等,即等于习种性。
诤论最多的《大乘起信论》,建立本觉与始觉,其实亦是说这两种种性,只因为他没有同时建立种子,所以唯识家才不认同。
余下三喻,为破衣中像、丑女中胎、泥模中像,分别喻法、报、化三身。释颂云——
清净自性身 知彼如宝像
自然离造作 功德藏所依
报身如轮王 证大法王位
化身如金家 本性为影像[注32]
所以由如来藏九喻,即明如来藏为一切有情本具之性,但却非唯如来藏的法尔即为成佛的因,以性种性之外,仍须以习种性为因故。这习种性喻为种子发芽,由此即可明修学为成佛因这一义理。
在修学过程中,超越一重识境,现证一重智境,然而这智境其实仍不离吝啬,是故又须超离,这才是龙树中道的修学。因此若认为缘起只能有一重,那就是不明兔角牛角喻亦有重重修证,而中道即于此重重建立与超越中成立,亦可以说,如来藏即于此重重修证中而现证。
注释
19 梵:balanam arhatam ebhih saiksanam dhimatam kramat/ malais caturbhir ekena dvabhyam dvabhyam asuddhata//
20 梵:svabhavo dharma-kayo'sya tathata gotram ity api/tribhir ekena sa jneyah pancabhis ca nidarsanaih//
21 梵:yatha vivamambuja-garbha-vestitam tathagatam dipta-sahasra-laksanam/ narah samiksyamala-divya-locano vimocayed ambuja-pattra-kosatah// vilokya tadvat sugatah sva-dharmatam avici-samsthesv api buddha-caksusa/ vimocayaty avaranad anavrito'paranta-koti-sthitakah kripatmakah// yadvat syad vijugupsitan jala-ruham samminjitam divya-drik tad-garbha-sthitam abhyudiksya sugatan patrani samchedayet/ raga-dvesa-maladi-kosa-nivritam sambuddha-garbhan jagat-karunyad avalokya tan nivaranam nirhanti tadvan munih//
22 梵:yatha madhu prani-ganopagudham vilokya vidvan purusas tad-arthi/ samantatah prani-ganasya tasmad upayato'pakramanam prakuryat// sarva-jna- caksur viditam maharsir madhupamam dhatum imam vilokya/tad-avritinam bhramaropamanam aslesam atyantikam adadhati//yadvat prani-sahasra-koti- niyutair madhv avritam syan naro madhv-arthi vinihatya tan madhu-karan madhva yatha-kamatah/ kuryat karyam anasravam madhu-nibbam jnanan tatha dehisu klesah ksudra-nibha jinah purusavat tad ghatane kovidah//
23 梵:dhanyesu saram tusa-samprayuktam nrinam na yadvat paribhogam eti/ bhavanti ye'nnadibhir arthinas tu te tat tusebhyah parimocayanti//sattvesv api kleda-malopasristam evam na tavat kurute jinatvam/sambuddha-karyam tri-bhave na yavad vimucyate klesa-malopasargat//yadvat kanguka-sali-kodrava-yava- vrihisv amuktam tusat saram khady-asusamskrtam na bhavati svadupabhojyan nmam/tadvat klesa-tusad anihsrta-vapuh sattvesu dharmesvaro dharma-priti-rasa- prado na bhavati klesa-ksudharte jane//
24 梵:yatha suvamam vrajato narasya cyutam bhavet samkara-puti-dhane/bahuni tad varsa-satani tasmin tathaiva tisthed avinasa-dharmi//tad devata divya-visuddha-caksur vilokya tatra pravaden narasya / suvamam asmin navam agra-ratnan visodhya ratnena kurusva karyam//drstva munih sattva-gunam tathaiva klesesv amedhya-pratimesu magnam/tat-klesa-panka-vyavadana-hetor dharmambu-varsam vyasrjat prajasu//yadvat samkara-puti-dhana-patitam camikaram devata drstva drisyatamam nrinam upadiset samsodhsnsrtham malat/tadvat klesa-mahasuci-prapatitam sambuddha-ratnam jinah sattvesu vyavalokya dharmam adisat tac-chuddhaye dehinam//
25 梵:yatha daridrasya narasya vesmany antah-prithivyam nidhir aksayah syat/vidyan na cainam sa naro na casminn eso'ham asmiti vaden nidhis tam//tadvan mano'ntar-gatam apy acintyam aksayya-dharmamala-ratna-kosam/abudhyamananubhavaty ajasram daridrya-duhkham bahudha prajeyam//yadvad ratna-nidhir daridra- bhavananhyantar-gatah syan naram na bruyad aham asmi ratna-nidhir ity evam na vidyan narah/tadvad dharma-nidhir mano-griha-gatah sattva daridropamas tesam tat pratilambha-karanam rsir loke samutpadyate//
26 梵:yathamra-taladi-phale drumanam bijankurah san na vinasa-dharmi/uptah prithivyam saliladi-yogat kramad upaiti druma-raja-bhavam//sattvesv avidya di-phala-tvag-antah-kosavanaddhah subha-dharma-dhatuh/upaiti tattatkusalam pratitya kramena tadvan muni-raja-bhavam//ambv-aditya-gabhasti-vayu-prithivi-kalambara-pratyayair yadvat tala-phalamra-kosa-vivarad utpadyate padapah/sattva-klesa-phala-tvag-antara-gatah sambuddha-bijankuras tadvad vriddhim upaiti dharma-vitapas tais taih subha-pratyayaih//
27 梵:bimbam yatha ratna-mayam jinasya durgandha-puty-ambara-samniruddham/ dristvojjhitam vartmani devatasya muktyai vaded adhva-gam etam artham//nana-vidha-klesa-malopagudham asanga-caksuh sugatatma-bhavam/vilokya tiryaksv api tad-vimuktim praty abhyupayam vidadhati tadvat//yadvad ratna-mayam tathagata-vapur durgandha-vastravritam vartmany ujjhitam eksya divya-nayano muktyai rinam darsayet/tadvat klesa-viputi-vastra-nivritam samsara-vartmojjhitam ti ryaksu vyavalokya dhatum avadad dharmam vimuktyai jinah//
28 梵:nari yatha ka-cid anatha-bhuta vased anathavasathe virupa/garbhena raja-sriyam udvahanti na savabudhyeta nrpam sva-kuksau//anatha-saleva bhavopapattir antarvati strivad asuddha-sattvah/tad-garbhavat tesv amalah sa dhatur bhavanti yasmin sati te sanathah//yadvat stri malinambaravrita-tanur bibhatsa-rupanvita vinded duhkham anatha-vesmani param garbhantara-sthe rpe/tadvat klesa-vasad asanta-manaso duhkhalaya-stha janah san-nathesu ca satsv anatha-matayah svatmantara-sthesv api//
29 梵:hemno yathantah-kvathitasya purnam bimbam bahir mrin-mayam eksya santam/antar-visuddhyai kanakasya taj-inah samcodayed avaranam bahirdha// prabhasvaratvam prakriter malanam agantukatvam ca sadavalokya/ratnakarabhan jagad-agra-bodhir visodhayaty avaranebhya evam// yadvan nirmala-dipta-ancana-mayam bimbam mrid-antar-gatam syac chantam tad avetya ratna-kusalah samcodayen mrittikam/tadvac chantam avetya suddha-kanaka-prakhyam manah sarva-vid dharmakhyana-naya-prahara-vidhitah samcodayaty avritim//
30 梵:dharma-kayo dvidha jneyo dharma-dhatuh sunirmalah/tan-nisyandas ca gambhirya-vaicitrya-naya-desana//
31 梵:prakrter avikaritvat kalyanatvad visuddhitah/hema-mandalakaupamyan tathatayam udahritam//
32 梵:ratna-vigrahavaj jneyahkayah svabhavikah subhah/akrtrmatvat prakrter guna-ratnasrayatvatah//maha-dharmadhirajatvat sambhogas cakra-vartivat/ pratibimba-svabhavatvan nirmanam hema-bimbavat//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学习“生与死的禅法”,还需要学习认识轮回和六道。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富争论性的命题。到底有没有六道(六种特质不同的生命形态),须先从有没有轮回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净治明相》导论谈锡永 造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本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龚佛龙居士往生纪实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凌晨五时三十分,安徽省芜湖市居士林林长龚佛龙居士在家中安详逝世,往生极乐,世寿九十岁。 一个多月前,龚老居士就告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15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苦有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世间生活难免会犯错学佛修行也是如此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持戒修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是如果因为种种因缘条件不小心犯错破戒了心中不免产生疑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第八卷 第四章 菩萨十地、等觉、妙觉《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1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
谢允华居士往生记实母亲谢允华1940年正月初一生人,享年63岁。母亲出生于三台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在她出生时家境已日渐衰落,故母亲从小就过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7-17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学佛证道的第一步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靠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9
《杂宝藏经》以善光公主为例:浅释“旺夫、旺妻,克夫、克妻”之因果缘起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她长得不但不但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
因果报应时间:2024-06-26
请师父讲讲,真心如来藏与佛心有什么区别?阿弥陀佛。明证法师开示:真心如来藏是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对真心的称呼。佛心是成了佛以后,对真心的称呼。就是这个区别,究竟是什么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0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有一个问题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家居士持戒很难,生活中有时是避免不了犯戒,比如家里种了玉米长虫子,不打药就没有收成了,打药就杀生,在家居士怎
佛答时间:2024-06-14
因为是为庆祝佛陀释迦牟尼佛降生而设立的,在此浴佛节法会的举办目的的影响之下,浴佛节在民间又被称为佛诞日。佛教的节日其实并不多,重要的节日更是少只有少,然而浴佛节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p.261~p.265)一、《般若经》与《中论》以如幻等来譬喻一切法空(p.261)《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