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首要的是发心,要有出离心。在出离心的摄持下,研习经论有助于解脱,行持其它的善法同样有助于解脱。
我们强调闻思,主要是为了能够如理修行,在信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以因果、缘起、空性等见解引导,根据传承按次第修行,不闭门造车、盲修瞎炼。强调闻思,不是为了排斥修行。《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许多普通藏民没有太多闻思,但他们有明确的出离心、真诚的菩提心,平时精进不辍地持咒、转绕,做各种饶益之行,临终时也出现了解脱的瑞相。他们也许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对上师三宝有坚定的信心。苦也好,乐也好,顺也好,逆也好,一切都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对此真心认同,所以他们能很自然地做到不愁不怨,很自然地串习正念。佛法对于他们,是活法,是具体在一言一行中切实地取舍因果,是朴实的信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
而一些闻思似乎很好的人,讲起佛法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最终却不一定解脱,因为没有老老实实用学到的法理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佛法对于他们只是知识,是用来演讲、辩论的。
也有人闻思了一点儿佛法后,便无端傲慢起来,脾气也大了,想法也多了,一般的人和事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满腹我是人非,世间八法的习气不减反增。这样的“闻思”,帮不了自己,也不能引导其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藏地经历多年动荡之后,佛法衰败,僧才凋零,老一辈的学者、修行者大多离世,能讲解佛法、引导人们学佛的人所剩无几。这个时候,法王如意宝在喇荣创建五明佛学院,大力培养讲经说法的僧才。有人讲法,佛陀的教法,也就是经律论典中所载的内容,才能保存和延续,人们才能有机会接触、学习佛法。如今出自法王如意宝门下的法师分布藏区各地及海内外,成为了弘扬佛法的重要力量。
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通过闻思经律论获得正确的见解后,要有实际的修持,戒、定、慧,才能把见解化为个人的真实经验,对法界本性的认识才能超越相似的理解和安住。
当年喇荣学者云集,闻思之风鼎盛,法王如意宝却常常告诫大家:“闻思很重要,但是修行更重要,修的方法多种多样,像磕头、转绕佛塔经轮、持诵心咒佛号等都是修行。”众生因缘、意乐不同,佛陀便广设方便,教以相应的解脱之法。《大般涅槃经》云:“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
法王如意宝平时在讲课、传法之外,非常重视放生、做经轮、造塔像等善法。他老人家说过:“我们做事要以教证为依据,没有教证的事不要做。做转经筒、造塔像等,能给自他都带来巨大利益,是有教证的。”
《白莲花经》云:“何人若于墙壁上,自绘抑或令他画,百种福饰圆满身,彼等皆获菩提果。”自画、自塑或组织倡导修建、塑画佛像,都是日后证得菩提的因。
1987年,法王如意宝朝礼五台山期间,短短三个月内在五台各处塑建了数量众多的精美佛像,这些佛像至今仍然供奉在菩萨顶、善财洞、罗睺寺等处。
1995年,法王如意宝带领一批弟子在五明佛学院的南山进行过一次重要的闭关,正是从那时起,法王开始组织和倡导大规模塑建佛像,仅在五明佛学院就制作了数以千计的佛像、祖师像运送到各地供奉。
密续中讲到:与人等高的天然水晶之金刚萨埵像所在之处,将是密法尤其是大圆满法兴盛之处,此身像的出现将成为大圆满法利益无量众生的重要缘起。1997年,因缘成熟,法王如意宝在五明佛学院塑建了如续部所言的天然水晶金刚萨埵像。
传承祖师们的密意宏深,所做每一件事都代表着佛行事业的重大缘起。
1989年,喇荣五明佛学院山门的大白塔落成,法王如意宝倡议在全藏区普建白塔,并且说:希望自己能像阿育王一样建造无数佛塔,为现在和以后的众生留下礼敬的对境、殊胜的福田。
律藏中讲到:“任何智者以净心,向此佛塔迈一步,上品纯金一千两,不可为比供塔德。”怀着清净之心朝佛塔迈一步,功德都如此巨大,那么恭敬礼拜、转绕佛塔的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佛塔若随处可见,众生积累福慧资粮就随处得便利。即使一个普通路人,在看见、经过佛塔时,心中生起一念欢喜、敬意,都是未来解脱的种子。
法王如意宝还在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做转经筒,每年制作大量如法装藏的各类转经筒。手持型经筒携带方便,法王上师曾说:所有学佛人每人手中一个转经筒,随时随地真修实行、积功累德,我希望自己能看到这样一幕景象。
转经筒里装藏着数量巨大的经咒或佛号,每转动一圈,相当于念诵了同等数量的经咒、佛号。按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这很难理解,但是佛陀以各种善巧方便帮助、引导众生,佛的智慧、佛的善巧,原本就不可思议。佛法甚深微妙,“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这样的时空观、缘起观,一粒尘沙中有无量世界,一念越过三大阿僧祇劫,确实超乎寻常。
不仅转经筒有如此微妙难思的功德,凡佛号、经咒以文字、声音等各种形式显现,与之接触、结缘者都能获福德利益。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佛告阿难,彼诸有情若得耳闻诸佛名号,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十一面经》云:“若诵此咒,则被千眼垂视,千手救护,若以此咒加持水,凡喝此水者,业障定得清净,凡听闻此咒或被咒声随风所触之人,亦能清净业障。”
所以,刻玛尼石,做经幡,念佛,持咒,都是自利利他的无上方便。法王如意宝生前做过大量《大自在祈祷文》经幡,他老人家的许多弟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各地挂起五色经幡,让风把《大自在祈祷文》的加持送到每个角落。
上师的言传身教,经部续部的教证,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既有教证,就是正法。如果出于偏见和私心,自己不愿做,也劝别人不要“执著”于造塔像、经轮等,说做这些没有很大的意义,这是不是毁谤正法呢?真正有闻思的人应该能够判断。尤其学密宗的人,金刚上师的言传身教是铁律。
和法王如意宝一样,从前的祖师大德们也都很重视造塔造像等善法。大班智达阿底峡尊者晚年仍然坚持每天做擦擦佛像。他的弟子们怕上师辛苦,就劝上师不要亲自做佛像了,由他们来做就好了。阿底峡尊者反问弟子们:“我的饭你们能替我吃吗?”
如果说做佛像等是法执深重的表现,那么公认的大学者、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到晚年唯一不辍的就是做佛像,是否他也闻思不够、法执深重呢?
《普贤上师言教》中“一尊擦擦像,三人得解脱”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即使看上去不起眼的善法,比如做一尊擦擦像,挂一面经旗,都能给自他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成为解脱的助缘。
扎西持林闭关院的管家丹增尼玛喇嘛和聪达喇嘛,从年轻时起最大的愿望就是这辈子能好好闭关修行,可是从1994年至今,闭关院的建设就没停过,经堂建好了,要建僧舍;僧舍建好了,要建经幡林、坛城;坛城建好了,又要建经轮、白塔……他们负责管理、设计所有的工程,每天都在施工现场监督、指挥,忙个不停,然而,即使再忙,他们也没有懈怠于持咒。白天事务繁多,持咒总是被打断,往往要到夜深人静,一天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才能安安静静不受干扰地持咒,所以他们晚上睡得很少,常常是彻夜持咒。
他们曾对我说:“这些年修坛城、修塔像、修经轮,虽然很辛苦,自己也一直没能如愿闭关专修,可是一想到会有许多人、许多众生因为见到、礼敬、转绕坛城、塔像等而获得利益,结下解脱的因缘,心里就无比欣慰……自己是普通的修行人,没有很大的弘法利生的能力,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自利利他,真的感到很幸运,所以每天在工地上跑来跑去,都很开心。”
的确,你看他们每天大步流星在闭关院各处工地巡视,总是笑呵呵的,手里念珠拨得飞快,持咒不断,一边处理各种事情,指挥若定。我劝他们不要太辛苦,毕竟是上岁数的人了,事必躬亲,累出病来怎么办?他们笑一笑,说:“修道场的过程中累死,也很好。”
有正确的发心、专注的修持、如理如法的回向,行持任何善法都是解脱之道,正如《金刚经》中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法讲见、修、行、果。闻思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正见,防止盲修瞎炼,不是为了排斥修行。排斥修行,本身就是执四相、贪八法的表现,已经是偏离了佛法的正见。如此一来,闻思又是为了什么?
——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二大理则﹞佛法的因缘论,虽有此三层,而主要的是事待理成,依此而成为事实,依此而显示真性。如上面说到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涅槃之深究﹞(一)蕴苦永息之涅槃: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生死永灭不再轮回相续才叫涅槃。这里点出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八、正定﹞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三摩地等同义的异名。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三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道 谛※﹝八正道﹞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文:佛源老和尚古人说:“有道无道,心里知道”。你们自己天天在这里坐香,有什么进步?不能一天到晚还是这个样子,得有一点进步。眼睛看自己,不要看人家,看好自己的本来
佛答时间:2024-11-24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如今在座的弟子,无论是独自一人在家禅修还是跟随导师一起禅修,相信平常都在修行之中。但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感觉可能并不稳定。因为今天内心清净并不等于明天也会清净,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3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七章悟、醒觉与解脱禅是一个人独一无二对生活的领悟或省发,每个人都透过领悟而肯定了真我,发现生活的光明面。这种省发不是一般所谓的知性理解,或经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是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5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