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居士人物 2024-10-12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七章悟、醒觉与解脱

禅是一个人独一无二对生活的领悟或省发,每个人都透过领悟而肯定了真我,发现生活的光明面。这种省发不是一般所谓的知性理解,或经过合理化过后的意义活动。而是一种醒觉,一种清醒地厘清客观的事和主观的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显然是建立在净化的基础上;人由于放下清绪、情感、理性判断和分辨的执著,才发现了真我,才发现自己如如实实地、贴贴切切地生活在生活的场劳之中,不被任何外境扭曲,也不扭曲外物。这时自己的内心是清醒的,喜悦的,没有造用的,自然的。这时真我的理体和世事的大用是相契合的;理与事是调和无碍的,事与事之间也是圆融不相矛盾的。所以禅透过悟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精神生活,从有情世间提升到正觉世间。

禅就心理生活的层面来看,是心理健康的根源,它让我们解脱焦虑,放下烦恼,能还给我们心平气和的生活态度和活泼有朝气的原则性。但它有一个要件,那就是悟。

禅的关键在于悟,只有透过悟才真正从紊乱的潜意识情结和令人迷乱的价值体系中解脱出来。开悟的条件是净,当一个能自净心意的时候,就能脱离情绪的干扰,能不被境界牵著鼻子走,就能如如不动,显露光明的智慧,对世事的林林总总直接契入真要。所以说,定与慧是一体的,净是智慧所以能显现的原因,而智慧显现时,生活也就自在无忧。所以生活之道不是在于逃避困难和烦恼,而是在于放下尘境,从悟中发大智慧,这也就是学佛的宗旨。有一次一位弟子问唐朝慧忠国师说:

怎么才能成佛。

慧忠说:

即心即佛。

弟子又问:

这个心有烦恼没有?

慧忠说:

烦恼自然不起。

弟子又问:

这不就是要切断烦恼吗?

慧忠说:

如果切断烦恼,就是二乘(二乘意指不是正法),必须是不生烦恼才是大湼盘(指心灵之纯净圆满)。

湼盘是指导精神生活达到最高的圆满与清净。这个不生烦恼而绽放光明智慧的精神法性,必须透过悟才能实现。所以《六祖坛经》上说:一念悟烦恼即菩提。悟可以说是产生智慧的过程。

悟的本质

关于净与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加以说明。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也许对自己有利,也许对自己有害;也许是自己喜欢的,也许是自己不喜欢的。这些构成了这件事情的表面价值。对于一般人而言,自己与这件事之间的关系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它是从表象出发的,而不是从中悟出真正意义。因此,自己的意义很容易被色相迷住,而产生了贪、瞋、痴、慢,引发了喜、怒、哀、乐,并导致许多造作和困惑,失去醒觉的能力。比如说某个人所以会监守自盗,是因为被物欲的色相迷住。另一个人所以和诈骗集团共谋诈领公款,是因为勘不破别人的游说和利诱。人在失去智慧(般若觉照)的时候,便堕入罪恶的地狱和无尽的烦恼。

禅就让我们时时刻刻从许多境界中悟出来,从许多情绪和情感中解脱出来,不致因为一时之怒而铸下大错,不致生活在(贫穷的心态)下贪婪不堪,受到情欲之火的煎熬,这也就是无生的意思。当我们能做到无生的时候,才可通报清醒地生活,做正确的回应。

禅者的生活必须除了具备无生之念外,还要体悟到如实的层面,因为无只是一个悟入的条件,如果不契入生活的实在层面,便会造成断见,堕入无记空,以致失去生活的活力和智慧。因此生活必须在能思无思之妙时才能理事不二,活得自在喜悦。法融禅师说:

寂静不生,

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

去住皆平。

当我们能由净而看出财遭事事物物存在著和谐自如的本来意义时,自己所听到的是真实,自己所作的也就不虚伪。那时我们所做的都出自本真,都能反身而诚,都能自得之而居之安,其实现的喜悦,甚过五音六色的娱乐,当我们把私心、贪欲、伪饰、名利都放下时,心里是宁静的,能中肯地处理生活及世事,所以理事是不相冲突了。这种当生的智慧就是无生所带来的正果。

悟是渐进的抑或顿悟的呢?就彻悟的本质而言,悟是顿而不是渐,但是就达到悟的过程而言,它是渐而不是顿。悟是彻底的,是突然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悟入,而不是慢慢地思考去领会。虚云老和尚(西元一八四O~~一九五九年)有一天倒茶时因为茶杯碰落地上,突然顿悟了,他说: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从本质上盾悟,悟虽然是突然的,是顿的,但就深浅与普遍性而言,它是渐的。虚云老和尚的彻悟,是长时间修持的结果,但在此之前,他早已有无数次的浅悟,那是可以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中看出来的。悟必须透过修持才能由浅悟而深悟,由少悟而彻悟。每一个人都有过悟的经验,因为它是浅悟,而且是偶然的。所以来得很突然,很容易又流失掉,而不能对我们的心智生活有了较大的作用。比如说你在炎热的夏日不期然走近林荫,树上栖息著呢喃唱的小鸟,这时,一阵清风可能使你若有所悟,而把你带到心灵自由与宁静里头,但是那种经验往往被世俗的忙碌和烦恼淹没,以致消失在尘劳波涛之中。但是诗人往往持把握住这浅悟,写下绝佳的诗句。也正因为诗最能表示那种清馨的喜悦与自在感,它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能从中悟出它对自己的特有意义,便可产生涤荡的效果,有时它带给你喜悦,有时使你有所醒发,有时令你旷达乐观,有时令你积极振奋。人所以能日新又新是因为悟。事实上,悟就是成长,就是从现状中解脱出来向前成长。

悟随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净化而愈来愈深,愈来愈多,而至日常生活当中,事事物物都能有悟,那就是弥陀净土了。

佛经上说心净即佛土净,当心地修养到不受境界干扰时,内在的宇宙化为极乐乐净土,它与外在的西方极乐净土是没有二致的。这时当下即净土,是清醒的,是鼓不胜收的。这在《阿弥陀佛》中有了清楚的的叙述;即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周遭的万事万物,都能引发自己进入悟境,而有所开悟。所以随时随地鸟鸣花开,清风流水,都能使你悟入醒觉而喜悦。云岩(西元七八二八四一年)的弟子洞山有一次部道:

无情说法谁能听得到?

云岩说:

无情能听得到。

洞山又问:

你听到了吗?

云岩答道:

假如我能听到,我便成了法身,那么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又问:

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云岩使举起一支撢子说:

你听到吗?

洞山回答:

听不到。

云岩便说:

我说法,你都听不到,更何况无情说法呢?

洞山又问:

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

弥陀经中不是说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吗?

洞山听了这话,地大物博恍然大悟。云岩说:

也大奇,也大奇。

若将耳听终难会,

远处闻声方得知。

云岩说:

现在你很高兴吧!

洞山说:

我岂敢说不高兴,我高兴得正像在垃圾堆中,检到一颗明珠。

这里所谓的无情就是自然,就是周遭的事物,是无从逃避的,是生活的本身。当自己能领会无情所表现的一切,从中悟出来,那就是度脱一切烦恼,消解一切执著,那就是大自在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中,当我能在当下体悟真常时,我就见到了那自性的明珠,光芒四射,亮丽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深悟或彻悟了。

禅悟的条件

我们必须了解,悟是内在主观的作用。佛经上的种种传述和师承上的种种解脱,只是一个助道或助缘工作,绝非道的本身。必须在自己读经和听了开示之后,有所省发,而流露于言行举止时,才真正见道。所以悟是不可言传的,即使别人把悟境告诉自己,自己还是无法产生切身的体验。当然,我们在听到别人的悟境时会有些理解,但那只是知性的,不是力行的,是臆测虚幻的,而非如实把握的,所得到的知见终究还是虚幻。正因为禅是那么的主观,所以没什么可资传递的系统方法。也因为没有方法,所以它是简单得无需假手任何方法。但是它也有几个条件,这些条件正是禅承传的途径。也是现代人能接触到禅悟的可能因素。

首先必须皈依,并有好的老师指导,读大乘经典,至少读《六祖坛经》(亦称M六祖法宝坛经))和《景德传灯录》。就领会之法意付诸实行。此外,保持努力工作,精勤不懈;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要努力学习学校的功课,对一个已就业的人来说要尽本分,把事情做好,并确立自己工作的目标,认真去做。

其次是疑。当自己对禅有了相当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时,会发觉佛法和世间法之间有些不调和,从而产生疑情。也许你会怀疑世间法会坏了出世间法?什么是佛?成了佛又有什么用?什么是道?什么是自性清静?见道或清净了之后又是什么?什么是西方净土?什么是世出世间法不二?平常心是道是什么?佛从心中作又是什么等等无量无边的疑情。这些疑情当然需要有老师开示,或者你必须阅读一些大乘经典以求解惑。但是最重要的是悟,是从心中悟出来,超越了那些知性的现象与思维。

第三是别人可能替你悟,更不可能提供你答案。禅在于引导一个人悟出生活之道,而活在不被境转的清净自由之中,绽放出活泼的生活智慧。由于每个人的过去经验、情绪、情感与种种业力和当下的心理活动都不相同,所以内在心理生活也不一样,所以的疑也是个别的,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却有不同的涵义,当然也需要不同的答案才能解惑,所以说那是言语道断的。即使说了也是不切实际,不能真正帮助他了断那段牵缠不尽的疑情。当然,读经可以有助于解惑,请法师开示也有助于解惑。但悟的必须是自己,就好像你渴了必须自己喝水,饿了必须自己吃饭,别人没有办法替你吃,即使别人替你吃了也不能止你的饥渴。所以法师们不是会把答案说破的,事实上也是说不破的。如果法师真能替你勘破疑情,以其大慈大悲,早就为你破疑。不过,他确实是苦口婆心地在帮助你,希望你找出度脱困境的明津。有一次洞山问他的老师沩山(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是否无情会说法,如果无情会说法,为我们却听不见他说法?经过一番讨论,沩山说:

我父母所生的嘴,不是替你解脱疑情的。

于是介绍洞山去见云岩,而洞山却在云岩举起一根撢子的时候有所领会,而以《阿弥陀经》印证无情说法时,得到彻悟。

悟对于自己的疑情具有丰富的意义,它既是悟,又是证,同时能发为智慧,表现于生活当中,所以悟是主观的活动,是不能说破的。有一次沩山激发弟子香岩说:

我不问你经卷上的意义,只问你在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是什么?请你简单说一句让我听听。

这时香岩哑口无言,几次思索陈述自己的感想,沩山都说不对。后来香岩词穷了,反过来请老师指示。沩山告诉他说:

我的是我的见解,对你并没有什么帮助。

香岩徧寻经典资料,总是找不到这个答案,才叹曰:

画缾不可充饥!

于是决定到各处去旅行参访。后来他来到了慧忠国师的遗迹,就住了下来。有一天他在菜园子里除草,无意中丢了一个瓦石,击中了菜园旁边的竹子,清脆地响了一声,就因为这一声使他悟道。于是他很感恩地说:老师啊,要是当时你为我说破,我怎么可能有今天的真正体悟呢!

人生的答案藏在每一个人的自性因缘当中,必须藉著自己的自性因缘去悟。它是内在的,神秘得别人无从知悉,只有自己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悟脱现有的根尘与烦恼,而获得那令人雀跃的答案。这好像自己心理有了困扰或烦恼,虽人虽劝你不要烦恼,烦恼没有用?,但自己仍然烦恼不堪。反之,如果实地到郊外散散心,作一趟旅游,或者去帮助一个急需救助的朋友,去看一个垂危的病人,从而对自己现在的遭遇有一个新的体悟,付予新的意义,而遣散心中的积郁。所以第四人导致悟的因素就是行脚参访。因为从参访与施行中我们会切身投入并体验其中,而获得新的领会。

行脚参访包括拜访老师、游览、访友、找人谈心、或变更一下生活的环境。由于这些动态性因素能提供许多活生生的情境,并从而获得许多新的回馈,而引导个人渐渐自我醒觉,建立了真诚,切实了解生活的实际情况,从而陶冶了新的道德意识,而以清新的态度投入一个新阶段的生活。所以行脚参访,是有心理治疗学上所用的现实治疗(reality .therapy)。现实治疗的功能在于:

1.导致个人对生活的真实投入。

2.面对生活的真实而消除一些不逃避或虚幻的行为。

3.体验并获得新生。

行脚与参访之外,引导一个体悟新生的要素就是机会。换言之,行脚与参访并不一定能产生直渗心底的新体验,而是有了一个特别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它正好是一个顿悟契理的入口,而使人一个再度投入那真实的生活,这个微妙的机会就是禅机。它就是一个人度脱诸种烦恼,见到如如生活的契机,因此禅机成为禅悟的第五个因素。

禅机可能在你独自林中散步,倾听风声鸟语之时出现。可能在你伫足海滨,眺望天海一线,白涛汹涌之际发生。可能在老师的引发或暗示中出现,也有可能在不小心跌个筋斗或打破一个杯子时猛然省发。禅机的出现是在净的时候,专注恬淡的时候,不假思索的时候出现了。

禅悟的第六个因素,要算是悟的本身了。悟是一种醒觉,一种新生活意义的发现,同时也是一种旧习气和烦恼的解脱。这是从起疑情到桶底脱了,一连串过程中的豁然开悟。它既是一种实现,同时也是解脱。就实现而言,它是见性,是生活之落实与无碍,是个人潜能之展释。就解脱而言,过去的种种尘劳已剥落一空,不再受到它的束缚。

悟就是度守的意思,是从尘劳的此岸到喜悦自在的彼岸,从生灭的心理意识到离生灭的定慧一体,从执著到解脱,从被境转到转境,从分辨意识到直观盘若,从占有到空性,从不安到自在,从色相的生活到如实的生活。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禅悟是在日常生活去悟,寻求解脱,而不是住静住空。《神会和尚语录》中说: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

修定住定被定缚,

修静住静被静缚,

修寂住寂被寂静。

我们要用金刚慧断诸位地烦恼,豁然晓悟,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是了,通达无碍。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忘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这时,自己就生活在如实的中道义中,乐道恬然,优游真实了。

更新于:2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