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明如居士:学谦虚

大德居士 2017-10-31

谦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德,是我们在学佛之初就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美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谦虚这种素质,则在修心的道路上根本不可能前进半步。就像一辆汽车,虽然所有的零件可能都是完好无损的,但是如果没有汽油作为动力,则永远不会挪动半步。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在修心道路上的任何进步,都是“谦虚的汽油”在燃烧和推动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谦虚呢?有人认为,说话时故意贬低自己就是谦虚,这实际上是对谦虚的极大误解,是对谦虚全然无知的表现。古人所说的谦虚并不是言语上的自我贬低,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谦”是“兼言”的会意字,“言”代表言语或思想,“兼”是“自己和他人两者同时”的意思,合起来“兼言”是指心处于一种既了知自己的思想又了知他人思想的“知己知彼”状态。所以,当一个人的心处在能够如实了知自己的思想和他人思想的状态时,我们就说此人的心处于“谦”的状态。所谓“虚”,原意是指虚空,我们知道虚空没有任何颜色和形状,虚空处于一种绝对宁静的状态,这里“虚”和“谦”放在一起时,是指心处于一种像虚空一样绝对宁静没有任何表现的状态,心处于这种状态时,没有任何主观的思想和情绪、没有任何额外的想像和造作、没有任何自我表现,只是一味静静地如实倾听和感知。例如,当我们很专注地阅读、倾听或感知时,心所处的状态就是谦虚的。

所以,谦虚的本质是心处于宁静的“学习”状态。谦虚蕴含着自心对两个对境的如实了知,这两个对境,一是个自己的心,或者可以引申为自己的身口意;一个是他人的心,或者可以引申为自己身口意之外的一切外境。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自知之明——也即对自己当前的起心动念、行为和语言,乃至自己身口意一贯的作风和特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察和判断,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个谦虚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知人之明——也即对他人现前的身口意,乃至一贯的身口意的特点没有清楚的了知和判断,这个人也不能算是一个谦虚的人;如果一个人对外境的真实相状没有如实了知,这个人也不能算是一个谦虚的人。

谦虚的反面是骄傲。“骄”是形声字,也是“马乔”的会意字,“乔”有行走之义,所以“骄”的原意是指马跑来跑去,引申的意思就是心像野马一样奔来奔去,没有停息且不知反省和学习;“傲”是形声字,也是“人敖”的会意字,“敖”有漫游之义,所以“傲”的原意是指人闲散地走来走去,引申的意思就是心像一个闲散的人一样走来走去。因此,骄傲实际上是指心的一种状态,心处于这种状态时,只顾自己像野马一样的奔腾不息、自我表现、自我陶醉,不仅对自己的真实相状懵然无知,而且对外境的真实面貌也一无所知。

当一个人的心处于谦虚或傲慢状态时,此时身体的动作和口里的语言也被人们相应地冠之以“谦虚”或“傲慢”的名称。所以,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外表——也即动作和语言,处于谦虚或傲慢的状态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此人的心也处于谦虚或傲慢的状态。

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当一个人的心处于谦虚的状态时,这个人的心对外就必然是开放的,处于观察、认知和学习的状态之中的,因此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智慧,而有了智慧就能进行正确的取舍,能够正确取舍就能离苦得乐。相反,当一个人的心处于骄傲的状态时,这个人的心就只顾自我表现、杂念纷呈,对内对外都是关闭的,根本不可能对自己和外境有一个正确的了知,因此只能处在愚昧的状态,智慧无由而生。古人对此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水总是往低处流,高处无法留住水;智慧和德行就像水一样,总是流向谦虚的心,无法驻留于傲慢之心。例如,古人说“傲慢之丘,不生德水”、“谦受益、满招损”,就是指智慧和美德只能产生于谦虚的心中,无法在傲慢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诚哉斯言!纵观千千万万的世人,之所以无法迈入修心的路途,不期而遇种种痛苦,都是被一个“傲”字所耽误。因为傲慢,我们对自己身上的种种缺点和错误根本一无所知,绝大多数人总是默认自己的身口意无有任何缺陷,无需任何改进,要改进的是他人的身口意。《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用他自己一生的体验告诉我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其实,世人的“因循”皆源于傲慢、不谦虚,没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因为不谦虚的缘故,我们对存在于他人身上的美德视而不见,别人有再多的优点,也不能让我们生起恭敬心和学习心,所以古人说:“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因此,不谦虚之人永远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根本不可能学习到别人的任何优点。

当傲慢之魔驻留在我们心中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只有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此时,我们会成为一个“睁眼瞎”,即便佛陀化现为一个善知识,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未必能看到这个善知识的优点,或许有人还会觉得这个善知识一无是处,通身都是缺点。此时,我们甚至会极其偏颇地认为,自己的一切所思所想都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东西需要改进和完善的话,那么这个东西绝对不是自己的身口意,而是自己身口意之外的任何一种存在。所以,我们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和审视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发现自己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时,当我们觉得周围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时,当我们对别人的功德内心生不起丝毫赞叹和随喜时,我们应当幡然警醒,并严肃地告诉自己:我的心已经被傲慢之魔控制了。

傲慢之魔,它在我们的内心已经隐藏了很久很久,我们却无知无觉。它无情地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关闭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充满种种谬误和偏激,它使我们的德行在一生中没有丝毫的进步。难怪富兰克林说:“在我们的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莎士比亚也说过:“一个傲慢的人,结果总是在傲慢里毁灭了自己。”确实,当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带着浓厚的傲慢色彩时,我们就等于将心灵的统治权交给了傲慢的魔王,此时我们心灵的国土就会变得暗无天日。我们会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在内心默默地赞扬自我、抬高自我、奉承自我,结果行为和语言上就会处处表现自我、张扬自我,丝毫也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傲慢之人在见到别人的功德时,内心的蔑视和贬低会任运生起,总认为他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人心就是这样奇怪!当傲慢之魔占据我们的自心时,谦虚的祥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乞丐也会看低国王,愚夫也会诋毁圣者,凡人也会蔑视神仙,劣者也会自称佛陀。

从无始以来,傲慢这个烦恼魔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它使我们自高自大、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它使我们变得任性而顽劣,无端地蔑视智者的善意劝告,甚至觉得佛陀的教法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纵容自己对五欲的追求才是当务之急;它使我们嫉贤妒能、自私偏颇,制造了无数伤害他人的行为和语言。

学会谦虚!学会让自心客观公正地进行观察,学会让自心如实地了知自己和他人,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更新于:2017-10-31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