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共修,法句分享 ——皈依共修时的开示
成峰法师
2008年10月1日 从今天开始,每天早晨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做“皈依共修”。 可能一些老营员知道,这就是我们给大家安排的早课。为什么没有给大家安排跟师父们一起上殿诵念呢?因为很多人还不适应传统的早课,所以“皈依共修”就成了很好的早课内容。 从3年前,2005年开始,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济群法师意识到皈依的重要,不论是对初学者还是久学者,皈依在修学道路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长期以来,佛教界对于皈依仅仅停留在仪式上,所以他特别强调这样的课程。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苏州本地,乃至于在厦门等地,每周固定的共修皈依就开始了。 很多人都从皈依获得了佛弟子的身份,可是,通过一次仪式,还不足以让我们真正产生对三宝的了解、信仰。 通过“皈依共修”,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三宝、认识三宝、融入三宝。无论是修学佛法,还是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希望它和我们的身心融合在一起,正确的了解与认识、深刻的领会和体悟,是不可少的。 所以,我们每一次“皈依共修”,以及日常的随念三宝,都非常重要。 不知道大家在皈依之后,有没有对皈依再进行反复了解和强化? 皈依大家都知道,两个字,很简单,一般法师们介绍的时候都说:皈,就是皈投;依,就是依靠。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做了一个承诺:把你的生命和三宝产生了链接。这类似于宣誓。 可能在过去的时候,世间的一些元素,比如说理想、奋斗目标、经济、地位、情感……这些是你生命的核心。在皈依以后,做了一个转化,定位产生了改变。 皈依,就是从此以后你的生命依佛、法、僧三宝。佛是你向往的圣贤的境界;法是帮助你看清这个世界的方法和原则;僧团的贤圣僧人,是帮助你在法的实践上去除杂质、获得正确路径的引导者,可以帮助你趣向圣贤的目标。 每一次“皈依共修”的时候,大众会分享法语。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出自《法句经》的《愚品》,有四句话: “失眠者长夜漫漫,疲惫者旅途遥遥,不明正法愚痴者,生死轮回很漫长。” 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心灵之旅”。 南传和汉传的经典中,都有《法句经》这部经典。我现在说的,出自南传的《小部》经,这部经把佛陀几十年说法的一些重要文字集合起来,精炼,通俗,朴实易懂。 这几句经文,出自佛陀在世时的一个公案,当时确实有这么一个故事。 它的当事人,是一个国王,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还有佛陀本人。他们三个人进行了对话,这四句话就是从三个人的口中说出的。 “失眠者长夜漫漫”,这是国王的话。这位国王很有名,大家可能知道,他是佛陀在世时一位著名的护法,叫波斯匿王。 “疲惫者旅途遥遥”是他国家里一位很普通的男子说的话。 最后两句话,不用我说,大家都会想到,是佛陀亲口所说。 整个偈语是要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否则你的生命只是简单的重复。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也好办,那生活就很简单。如果生活带有很多不良的情绪,那你就会觉得活着真累。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波斯匿王还没有皈依三宝之前,有一天在路上行走,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女孩——真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他希望把这个女孩带到宫中,和自己一起生活。当他知道这个女孩是有夫之妇的时候,心里很不愉快。他作为国王,贵为九五之尊,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巧妙地达到目的。国王打听到女孩的丈夫是城里的一个普通男子,就把他安排到王宫工作。一天,国王对这个男子说:派你一个任务,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寻找一把泥土和一朵莲花,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不能在天黑之前完成,你就要被杀头。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好比我们现在要到一天之内,到达云南的边远山区去找一些东西。 那个男子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之后,忧心忡忡。他有他的信仰,希望能在神明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任务,所以在出发之前做了一些祈愿,把一些食物放在河里献给河神,把一些点心放到山里献给山神。因为他的诚心的感召,他在路上非常顺利,采集到了他需要的东西。 在这一天傍晚,城门就要关上之前,他来到了城下。不幸的是,波斯匿王已经预料到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结果,让守城的士兵把城门关上,不要让他进来。男子在城下大声地喊叫说:请大家给我作证,请天地给我作证,我已经完成我应该做的,可是国王没有信守他的诺言。 在郁闷之极的时候,男子想到舍卫城外有一个祗树给孤独园,这是佛教徒向往的圣地。 他想到去找给孤独园的园主释迦牟尼,做一些心理的疏导。 于是,他找到了佛陀。 再说这个国王,当他知道这个男子回来了,也非常郁闷,不让男子进城。但他毕竟是个有道德观念的国王,觉得做这样的事情不体面,所以,这天晚上他失眠了。到了下半夜,在迷迷糊糊中,他在噩梦中听到四个人发出一种怪异的惨叫之声,感到很恐惧。他起床以后,想要找一位智慧的人,帮他解决梦中的困惑,也想到了佛陀。 清晨,他可能没有来得及吃早饭,穿上衣服,就来到了给孤独园,正好佛陀也在。波斯匿王跟佛陀是老朋友了,就把昨晚的梦说给他听,希望获得一个解答。 佛陀解答说:很久以前,卡撒帕古佛的时代,有四个男子。他们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习惯,看到美丽的女孩子就舍不得,就做了一些类似波斯匿王做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行为,他们这一生就不幸投生在地狱里,在烈火中煎熬着,痛苦得不停地呼喊,恰巧被波斯匿王在梦中听到了。当然,这是因为情绪的互相牵引。 波斯匿王听了,非常震惊,决定这件事情到此为止,美丽的女孩就不想了。他冲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失眠者长夜漫漫。” 而那位男子,半夜在园里跟佛陀聊天的时候,感慨地说:“疲惫者旅途遥遥。”是啊,走了一天的路。人生的旅途,世间的旅途,都是旅途遥遥。 那么,佛陀总结他们两人的话说,其实无论是失眠的人,还是疲惫的旅客,真正痛苦的原因并不是你失眠,或者你疲惫,而是来自于你的内心不知道世间的真相,所以,你生死轮回的路就不停地循环,不停地循环,不停地循环…… 这样的一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偶尔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的一些客观条件,更多的可能还是在于内在的对世间的了解。所以歌里唱道:“给我一双慧眼吧。”要有看清这个世界的方法。 大家到这里来,分享佛陀的法句,分享佛教的智慧,感受三宝,或许能给你的人生带来很多启发,加深对三宝的信念,对自身有正确的了解。皈依三宝,通过外在的三宝,启发你内在的觉性。 所谓内在的觉性,就是你真正地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也就能处理好自己身心的关系,自己跟世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你把所有的关系都处理好的时候,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2008年10月2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法句,也是出自《法句经》的《愚品》中,跟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也有一点联系。 昨天,济群法师给大家讲《心经》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人生。 这个偈语,就是从实际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看透人生。 原文是非常直白的语言—— “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财产。而在佛法看来,这是一个对于世间不了解真相的人,才会经常为这样的事情而烦扰、担忧。实际上,所谓的自我也不属于自己,那么,从究竟的意义上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我的孩子和我的财产。 我给这段话起了个名字,叫“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说:我、你。这是一个普通的界定,为了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便,安立了这些语言。 如果学习佛法,就会发现:我是什么呢? 佛说,“我”就是五蕴的假合。济群法师曾经说过,“我”就是一堆复杂的情绪的综合体。 我们今天,就是要做这样一个深入的透视。整个《心经》,就是把它一路透视到底。从色,到受想行识,就是一个假合,这是色空不二的道理。 从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看到,人生是各种条件的组成。在它产生的因素聚集的时候,就会产生外在的现行。而条件消亡的时候,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我们可以用静修营做一个譬喻:由于大家有时间,大家有意愿,我们主办方的想法和目的,各方面都成熟的时候,在苏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这所寺院的房子里,出现了这样一些人。 可是过不了几天,这样的因缘消失的时候,就会出现另外一个景象:大家又在不同的地方,继续着各自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相的和合,就不应该是我们在乎、强调、执著的对象。 时空转换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够做个转换,我们就不会为此而得失、牵挂。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世间上就有了种种的烦恼、矛盾,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有了很多贪嗔。然后就有了一个佛教的专业的词:轮回。 世间就是这样,也不用等到下一世,其实每天可能经常这样在循环着。 循环,从负面的角度讲就是轮回。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轮回。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特征,在这样的特征里,你就会很适应: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很难改变自己的一些规则,如果谁试图改变我的习惯,那我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很大的冲突。在修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认为自己修学得非常完美的时候,别人的话我是听不进去的,觉得没有道理。 不是说你一定不对。但是你要做一些拣择,不要去试图对抗别人的想法,那么你就不会为此产生恼怒。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对世间的一切,不要存在对抗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缘的假合。 如果你在假相之前,试图贴上一个标签:“这是万古长青的,这是永恒不变的”,你说会得到什么样的可能性呢?做一些徒劳无益的事情,实在对我们的人生没有意义。我们要知道,一些东西跟随着我们,其实也就是一时。 由此我们想到:那么,什么东西属于我们自己?什么会伴随着你呢?随着你一路走来,乐此不疲?可能每一个人都在思考。 世间上的人可能在想:我要找一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伴侣,至少在几十年之内陪伴我走完生命的旅途。然后就拼命地去寻找,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伴侣,是吧。 还有的人是这样想的:我要钱,如果没有钱,就没有地位。于是去赚钱。如果赚不到钱,心里就会很沮丧;赚到的话,积累财富,就会很开心。 有些人,淡泊一点,高尚一点,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艺术啊,思想啊,音乐啊,这一类东西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乐趣。但同时,它也会对我们产生障碍——我这是说我自己,不是说别人。我做这样的观照,其实是在跟自我对话,我有这方面的爱好。 这样的事情,古圣先贤也已经说了,说再高一个层次,就好乐内典。什么是内典呢?内典就是当时对佛经的一个称呼。内,就是了解自己的心。一个人很了解自己的心灵,这样的人的心灵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透明的、简单的,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然后,就开始观心,禅修,解读自己的心灵,走向了这样的体悟。 我们要知道,只有我们的内心世界,永远伴随着我们。无论你是睡着了,还是睁开了眼睛,内心总是不停地在运转着,它像是永动的,劈里啪啦,劈里啪啦,不停地在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色彩,你就在里边游来游去。 说到这儿,想起了一个故事,也就是这个偈语的来历。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一个叫阿难达的富翁的故事。 阿难达是一个吝啬的老人,不愿意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所谓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他经常对自己的儿子牧拉斯里说,你千万不要把家里的钱拿出去给人,一点都不要给,那些穷光蛋,就让他们一辈子穷下去吧。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也变得特别谨慎。阿难达还特别对儿子说,你看到那些披着一件单衣、头光光的人,就把门关上,不要给他们一点饭,连一粒米都不要给。——我们要是到他那儿去托钵,肯定没有饭吃。 后来阿难达死去了。由于他过去生的一些善业,他依然投生在这个城市里,在舍卫城。可惜,由于他贪婪、不肯布施的习惯,投生在乞丐帮里,父母都是乞丐。自从他的母亲怀孕,乞丐们就发现,要饭很不容易要到,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帮主很聪明,他说我们做这样一个尝试,先把所有的人一分为二,一半往东,一半往西,看看在哪一部分人出现了问题。然后,把有问题的这一半人再一分为二……就这样分下去,分到后来,发现问题就在于这个怀了孩子的孕妇,她只要一出现在哪里,今天就讨不到一丁点东西。 于是乞丐们就跟这家人隔绝了,因为这个孕妇给他们带来了不安。这家人只好自己讨饭,他妈妈也讨不到,只能是他爸爸讨一点,分着吃,维持生活。 这个前世的富翁出生以后,一家人实在要活不下去了,只要带着他,就讨不到饭吃。有一天他妈妈又带着他沿街乞讨,来到一户人家,其实就是他前世的家,看到门开着,里边有很多小孩在玩,其实就是他前世的孙子,有个小孩拿着饼在吃。他实在饿了,上去三下五除二把饼抢过来,放在嘴里,把那个小孩吓哭了。大人出来一看,这个讨饭的男孩怎么这样做呢?教训他。 恰好这时候,佛陀带着一个弟子从这儿走过,看到了这一幕,佛陀就把这个前世因果的道理讲给弟子们听。这样一说,大家恍然大悟。 听了这样一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个人,在他的生命旅途中,在不停的循环中,伴随着他的是什么呢?他前世的妻子没有和他一起走,钱财也没有跟着他,他的名声和地位在前一世也已经中止了。跟随他的是什么?这儿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词:业力。 业是一种推动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牵引力。在你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之间,决定了你的业力。业力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来源于你过去生命的经验,和你现在的选择。 今天,我们大家都是非常有力量的人,因为我们可以把我们生命中那些善的种子激发出来,唤醒生命中善的力量。 影响我们生命的过去的,是业力; 影响我们生命的未来的,从当下我们的愿力开始。
2008年10月3日 今早跟大家分享的偈子,还是出自《法句经》的《愚品》,内容非常有深度: “自知愚痴者,实是智慧人;自称智慧者,实是愚痴人。” 大家听了以后,觉得如何?你们是智慧的人,还是愚痴的人呢? 我给这个偈子起了个名字,叫《迷悟之间》。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想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想了解自己。这几天,济群法师给大家解释《心经》,也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可是,一个人想真正了解自己,可能需要下很多功夫。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位置,或者说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位置。不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傲慢;就是轻视自己——自卑。 自卑,就是把自己看得很低:我不行,肯定不行,做什么都不成功,很失败,看来没有希望。还有一种就是,我什么都行,我不用飞船就可以上天,像“神七”一样。这两种人,都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评估自己。 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正确评估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程度,还需要朝哪些方向去努力。这就是这个偈语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这个偈语的来历是什么呢? 当时,在舍卫城,有两个人。他们从事的行业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在自己口袋里。在任何一个国度里都有这种不好的职业,我们称为非正命的职业——“三只手”。有一次,他们到佛陀讲经说法的地方,希望借助这样一个法会,在人多的情况下,获得些利益。像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人在我们法会上? 他们来了以后,其中一位就被佛陀演讲的内容所折服、吸引,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而另外一位心不在焉,佛陀讲什么,他都无所谓,只看着别人身边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佛陀坐在台上,自然看得一清二楚,他内在的智慧,使他可以感受到今天来的人里有哪些身份的人。所以这场法会结束的时候,他说:“自知愚痴者,实是智慧人;自称智慧者,实是愚痴人。” 他说完以后,那两个人都非常难堪。但每个人的难堪,掺杂了不一样的感受。一个人内心里是有一种改变的期望,另一个人是因为被当众说穿了以后感到羞涩。 佛经里,这样的教理非常多,让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状态。四念处的教法中,让我们充分感知到自己的身心。你们坐在蒲团上,能不能感受到你们的身体在蒲团上?比如说,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面的感觉,你们要感受到。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身体的感觉。我们的内心也是这样,对心念保持了解,也是非常重要。 我们身心往往总是不停地在奔跑,就像上了高速公路的一辆车,而它的刹车系统不是非常灵敏,或者我们根本不知道刹车系统在什么地方,只是不停地往前闯。遇到服务区,也不下来保养一下,加点油。你也跑,我也跑,我不能比你落后,你跑得比我快一点,我心里就非常着急。跑的时候,大家都不是非常开心,还是不知道停下来。直到有一天,这辆车子出现了问题,需要维修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反思。 我们要考量一下人生的目标: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带着各种各样的希望,所以就到了苏州西园寺,是吧?进入这个静修营,对你的内心世界做一番审视。 想要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敢于承认自己还不足的人,是真正的智慧者。 经典中说过:“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就是说,不要以为你今天所想的、所见的,都是真实的。不是肯定是这样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 比如说我今天在上面一笑,你们很多人会在猜想:法师在笑什么? 有人说,肯定这个法师刚才在路上想到了一件好事情,所以他现在笑。另外的人可能会说,法师可能今天身体很舒服,所以他在笑。不同的解释,都是你们的想象。如果你认为肯定就是这样的话,那是不一定的。不要相信你那种想法,经过你意识加工之后的想法。 但很多时候我们还要这样去想。我们想得很多,这个世界就变化得非常复杂,有很多新奇的花样,然后我们在这样的花样上乐此不疲。 我们讲一个人愚痴的时候,通常并不是说他真的是个傻子。这个“愚”下面,有个“心”,愚和内心有关系。而“痴”,里面有个“知”,痴是错误的认知、生了病的认知。思想生了病的人,带着各种各样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性格,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没有正确的思路,我们就只能一痴再痴,痴痴不息,说你是个很有智慧的人,都愿意相信。中国的古圣先贤说过:大智若愚。我想这就是说,智慧的人才会承认自己是愚痴的。 智慧的人,不会为了世间的一些小利益,和所谓现实的东西奔忙。可是他所获得的,却是一般人所得不到的。 你们学了佛之后,对世间的东西相应地淡化一点,可能被别人认为“这些人多傻啊”,是不是?如果吃素的话,“这么好吃的东西都不吃”。如果出家的话,“他连家都不要了”。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呵呵。 讲到这儿,我又笑了起来。你们千万不要误会。我想到了我师父,他有一个故事,说起来十分有趣。 “***”的时候,他老人家被迫在一个林场里,帮他们看果园。有些好心人就跟他说:你做和尚,很好,我们也很赞叹你,你对人善良。但是,你看你又不吃肉,又不娶妻,这样可不好。 老和尚怎么回答?他说,你看你们,好事都让你们占了,肉也让你们吃了,老婆也给你们了,你们还说我不好。 是啊,世间的人就是这样。但也不用管他。因为他希望你跟他同化。同化了,那你们就一样了。一样了,就没有感觉了。 出家生活应该是有严格条件的。不过现在,也不一定。那天一位居士说,怎么日本有的僧人有妻子儿女呢?那没有办法,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的思想有局限性,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自己设想的思路中,很难做一些突破。这就是佛法说的“我执”,自我的一种执著。对自我做一番清洗,是很难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要对自我进行挑战。每天早晨,“邦邦邦”一响,很痛苦,又要起来。 的确,这个“我”太强大了。不要说过去的事情,就是这一辈子,“小我”养成的一些强大的习惯,就足以让我们俯首称臣。想战胜自我,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要一点一点地做起,从最基础的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佛法也就是说培养好的习惯开始。受持戒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习惯,是在观念的基础上,用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生一些改变,不知不觉,“大变活人”。别人会说:“哎,这个人整个变掉了。”当然有些人会说你走火入魔,你也不要担心。 今天的偈语就是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是愚痴的,怎么样成为智慧的人。 各位将来都能成为有智慧的人,现在,请打开你们的《皈依共修仪轨》好吗?
2008年10月4日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句话,也是来自《法句经》。 “友不胜于己,与我不相等,宁可独行居,不与愚者伴。” 很简单,很直白。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交友之道。 与人交往,当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交流,而是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过程。那么,一定要找那些,至少与自己相类似的、志趣相投的、有共同喜好的人,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 佛陀之所以要说这样一句话,也是为了让佛法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很多同学问:佛法的道理,怎样融入生活呢? 其实经教里都有详细介绍。深入经藏,去找一找好了。 每个人在佛法修学的过程中,都会希望遇到有这样一些朋友,互相切磋,互相支持。所以在佛教中,把善知识也称为善友。但善友的标准,高低不一样。高一点的叫“知识”,具有戒定慧等十种特征,通达教理——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要找这样的善友,是很难的,但也不是说没有办法。 佛陀鼓励我们找善友,也是为了避免我们跟一些身上有不良习惯的人在一起,那样会影响自己。因为人和人之间在相处中互相影响,也就是互为缘起。坐在一些朋友中,比如我们今天坐在一起皈依共修,无形中就成了一种氛围,大家就成了道友的关系。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总是在寻找佛法,所以,我们形成了善法的氛围,彼此的影响是有意义的,至少不会让我们往下走。这就是比较好的关系。 可是,在其他环境中,我们未必还有这样的机会。离开了这个环境,周围可能是一些世俗的快乐。世俗的朋友邀请你打打牌、喝喝酒、泡泡吧、上上网……当然,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你会不知不觉对这种方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贪著。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所以佛教的经典中和戒律中,特别强调人际交往。 有的人会问:我发心行菩萨道,不是说要和众生打成一片吗?要到众生中去帮助他们。 这句话也不错。可是有一个前提:我们想帮助别人,必须不受别人影响。你是否具备一定的解脱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保护别人的方法。就像一个人,自己都不会游泳,看到别人掉到水里,还想去帮助别人,方法不合适的话,结果可能是大家一起落水。 所以,我们要找好的朋友。 当然朋友有很多种,在佛的经典中也讲到很多。 有一部经叫《孛经》,太虚大师早年曾经讲过,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看一看。这部经里边说,有四种朋友。哪四种呢?知道吗? 第一种,有友如花。这样的朋友,很鲜艳,很绚丽,同时也昙花一现。但是也应该感谢,他在瞬间里在你身边成为伙伴。这样的朋友,不可能陪伴你走完生命的旅程,你也不要期待。他就像流星一样滑过天际。 第二种,有友如称。称量的称。他衡量交往的人:跟他交往,我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又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在盘算着。这样的人,也是一种朋友。当你有用的时候,当你分量够的时候,就可以在一起。当你分量轻了,或者暂时不强势,他就会离你而去。但也没有关系。既然别人喜欢称量,那就让他称量。他有造作,有分别的心,需要找到一个归宿,那就让他去吧。 第三种,有友如山。他像大山一样稳固,可以做我们的依靠。我们在他面前,仰之弥高,不能到达他的境界,但他的人生是我们向往的。我们修学,要找一些如山的朋友。有这样的朋友,确实是很好的事情。过去在丛林里有这样一句话:“名师不如同参”。不是说真的会这样,而是说在名师的教导下,有一批同参,有一些好的道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所以,把这样的同参叫“生死同参”。不是说生在一起、死到一起,而是说,在一起是为了解脱生死。这样的朋友真是太好了。 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些高僧传记,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寺院的历史上,有一位老和尚叫茂林律师,他的一个弟弟叫性璞法师,他们也算同参,一直在一起。 我想,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朋友,遇到修学的困惑或者人生的难题,就向对方提出,获得求证。 再进一步讲,最好的朋友是什么呢?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来形容他呢? 第四种,有友如地。像大地一样。现在大家就坐在地上。坐在地上的感觉,比依靠的感觉更好。依靠,只是有一个靠山,万一有一天靠不到了呢?大地就不一样。我们始终生活在地上,就算你生活在山里,也还是在地上。它永远是负载我们的一个平面。这样的朋友,甚至不能称他为朋友了,他是我们生命的根。 佛陀在经教里说,善友是全梵行。——这句话大家可能不太懂。 有一天,舍利弗在佛陀面前,佛陀就问他:在你修学的路上,肯定有很多人帮助你,这样的人称为善友,那你认为,善友对你的修行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舍利弗说,善友,让我感激,至少是半梵行,至少是我们修行成功的一半。他觉得这样说已经很不错了,已经比较诚恳和忠实了。孰料佛陀回答: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获得的一切利益都跟善友有关,善友是全梵行。 善知识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跟善友交往,你就很难放逸。你在他面前,很难生起相续的妄想和恶念。不是说你不会生这些,你也会。但一旦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你的妄念很难相续。就会把你妄想的意识流,一下子给截断了。 我们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化。如果是跟一些普通的朋友在一起,打打妄想好像没有什么,也没有畏惧和紧张。可是和善友在一起就不一样,很惭愧。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大家坐在这个环境中,偶尔打一个妄想,“肚子饿了,等会儿吃什么”,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与善友在一起,的确不一样。而如果你跟社会上的人在一起,你这样想很自然,也不觉得羞愧。 你希望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你要寻找什么样的朋友? 如果我们自己跟别人交朋友的时候,像花一样不能持久,或者像称一样对别人称量,那就很难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交往之中,彼此的平衡很重要。你是不是真正用一种仁慈的心,和别人在一起?有人问,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遇不到圣者呢?并不是圣者们都不出现了,而是不具备存在的条件。当我们的内心还没有真正清净,没有真正需要他出现的时候,他是不会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我们要寻找一些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和善友在一起,他们会让你强大。
燃香疤的意义问:《四种清净明诲》其中有一段: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 (音ru,燃烧的意思)一香柱。我说是人,无始宿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2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问: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惟贤法师答: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心灵的修养,达到心灵净化,证得解脱。无论大小显密,尽管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藏传佛珠玩法很多,我们很难见到两条一模一样的藏传佛珠。琳琅满目的藏传佛珠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随意的假象,但实际上藏族人民的信仰是非常虔诚的,每一条佛珠每一个构造都
佛珠文化时间:2024-12-30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文:一诚长老佛不是万能的,拜佛也不是实现愿望的方便快捷的法门。佛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发现心中的宝藏,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强大,发现了自我的潜能,那么无论应对什么样的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了解经文的意义世间的凡夫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28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的结婚指的是举办婚礼,而在当今社会,领了结婚证就算是结婚了。因为领结婚证和举办婚礼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所以,就会出现两个日子。那么,选好日子领结婚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5
我们中国人向来都注重择日,也就是挑日子、看日子,图个吉利。我们都知道黄历上也有破土、开市、搬移、远行、嫁娶、结婚等词且有标注宜忌,不少人只根据它来选,其实这种择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4
佛陀遗嘱《佛遗教经》---正如法师讲于纽约青年佛教中心诸位法师、居士:阿弥陀佛!首先,向诸位合十问好!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的每个周六下午,我们将聚会在这里共同学习《佛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3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第一节 礼佛罪灭的征象在国内,可能有不少的佛教徒,以为只要礼佛、持咒,就可以消除业障、灭除罪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这是有经典可作根据的。然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3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的结婚指的是举办婚礼,而在当今社会,领了结婚证就算是结婚了。因为领结婚证和举办婚礼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所以,就会出现两个日子。那么,选好日子领结婚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2
对于剖腹产还是顺产,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关于剖腹产看时辰有意义吗?有的人认为:如果一味的通过择日子再选择出生,就算为孩子选择优质八字的日子来进行生产的话,那么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20
如本法师答:人类出生在世间,必然终归要死亡一次,平等无有特权,这是生死(梵语samsaya)业报的定律,若现世不修证不得果,平时又无念佛功夫,临命终之际,必然随业投胎受生,漂流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7
禅宗是佛教几大宗派之一,其教义礼法讲究的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对其信奉者有着极高的人文主义要求。而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用禅宗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6
(一)我慢礼有人虽然是拜佛,但我相不除,却是拜的不自然,总觉得:“我拜佛做什么呢?我何必拜他呢?”叩头叩的很勉强,或者看见他人拜,而我不拜,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我也跟
佛教知识时间:2024-06-15
问题补充:希望解答问题的顾问:真圆法师 (提问者:取经人)真圆法师答:仅仅两字之问,其实很复杂噢。缘乃假合之外因,诸佛因缘生。缘有积极、消极,无论消极积极,我们皆应宽心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3
问:真圆大师您好!弟子来自辽宁省辽阳市,弟子在感情上有所困惑几乎崩溃,我与他相爱3年,我们很相爱但是我们并不快乐很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为琐事吵架,争论不休,我一直都很较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2
我想在家里把与我有缘的仙家和天神的牌位立在财神堂旁边,我家也有佛堂,可以么?问题补充:希望解答问题的顾问:真圆法师(提问者:界永居士)真圆法师答:可以。(顾问团:真圆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2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在道教中称中元节,民间称鬼节、七月半等,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而盂兰盆节在佛教的观念传统当中更添了提倡民族孝道的盂兰盆会意义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1
在佛教理念当中,如理如法的放生活动其实质是集合众人愿力,消业最速的一种行为。因为自己本愿所发之慈悲心而自己出资买命放生救渡一些即将被人类宰杀吞食畜道众生予以放生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佛教文化的创始者是释迦摩尼想必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释迦摩尼到底在佛教理念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含义,而对于释迦摩尼的俗名也是我们考究一个一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问:你们一边放生,人家一边捕杀,有什么意义?圆因法师答:放生有放生的功德,捕杀有捕杀的罪过。我们放生的人作自己的功德,人家捕杀的人造自己的罪过,人间世事皆相对存在,有善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8
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报恩。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养佛菩
佛教知识时间:2024-05-11
第一个,遇到佛法了,相续中有正知正见了,生命长一点,就可以精进地修行,提高自己的境界,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吃喝玩乐
邪淫果报时间:2024-04-10
第十四课僧的意义「僧依戒住,僧住则法住」。「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 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
佛法僧三宝时间:2024-03-30
佛塔原来是指为了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等构造的建筑物,但是到了后代,多于“支提”混同,而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过去佛陀经行处、有关佛陀本身谭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3
当我们带着被捕被擒的鸟兽虫鱼来到放生地时,我们会感到欣喜,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乐土。当鱼虾游入清流,念念不舍地散去,当螺蚌脱离手掌,静默地潜入水中,当鸟雀获得自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2002年11月6日,一位先天性脑瘫患者在汉城的仁济医院去世,韩国总统金大中以私人身份发去唁电,向死者的家属脑瘫患者的哥哥李昌纪表示慰问。据韩国在线讲,这是继法国总统
处世哲理时间:2024-02-19
佛告虚空藏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今者。慈悲具足。哀悯众生。而问此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此经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亦非诸魔外道
文殊花开时间:2024-02-19
世间苦空的意义世间的一切,苦空无常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子,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时间:2024-01-30
1.保护生态,消除饥饿因为肉食而产生的动物饲养业会给地球带来严重的后果:水源的枯竭,粮食的短缺,土地的匮乏,森林的破坏,大气的污染。地球人类已经在自尝苦果:在中美
素食情怀时间:2024-01-22
达真堪布:塑佛像的真实意义我们都喜欢佛像、佛经和佛塔,但是喜欢和喜欢不一样。信心和贪心都是一种欢喜心,但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不清净的。清净的欢喜心叫信心,不清净
悟性时光时间:2024-01-19
清净微妙.出污泥而不染(上) ──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诗人的眼里有着高雅的君子品质,「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展开合任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8
菩提眷属.和乐家庭——佛化婚礼的意义近年佛化婚礼日渐流行並普及,以下两个有关佛化婚礼的问题,是最近(1月14日)接受《香港商报.文化东方周刊》访问时所作之回答,感覺颇有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8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
初识佛法时间:2023-09-17
索达吉堪布:网络弘法,意义重大! 索达吉堪布:网络弘法,意义重大!问:我原来也是西安交大的一名学生。现在网络特别发达,信息也更加公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良的社会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1
引言 第一章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时间: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