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善业和修行第323期明觉 文:侯松蔚
据讲学佛后应该越来越快乐、心灵越来越清明,为何我的痛苦不减反增?内心烦恼日趋炽盛呢?
不少人都有上述经验,个中原因,人人不同。有的是因为过往业障现前,正在慢慢消减,这其实是好转的过程;有的是因为学佛方法不当,没有止恶行善、没有恭敬三宝、仍然祭祀世间鬼神或占卜符籙,所以招感障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云:「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不敬佛经……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魁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
相对而言,佛教徒较少忽略恭敬三宝,较多的是忽略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拜佛、诵经、念佛时可能很用心,对个人的思想言行却不加注意,也不重视利益众生。
《入菩萨行论》曰:「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云何犹
#63847;
#64010;,取悦有情果: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1 又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2 因此,敬重有情、服务众生,重要性不亚於敬佛拜佛。
一些佛教徒也会想到止恶行善,但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足够。然而,若仔细反思,便会发觉我们每天大部份时间都在想著自利,或者想著连对自己也没好处的无谓事情,生起善念的时间不多,实际行善更少;行善之际,善心又不纯正,或不特别强烈……如是者,自以为累积了许多善业,其实功德有限。
另一方面,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生起五毒烦恼,每次多是辗转反侧、持续思惟;而且往往是真心诚意、咬牙切齿地爆发恶念,故我们自以为没做过甚么坏事,实际上却累积了不少恶业。由於甚少忏悔改进,遂令恶业日益增长。
某些佛教徒知道去恶从善的重要,但并未研习经论,不了解圣教量的标准,仅以一己好恶为凭,信佛后更坚持自己原来的看法、更加强一贯的待人处事方式,便觉得尽了佛教徒的「责任」。这样行事,不如法是在所难免的。
最常见的例子,是一类「正义之士」,每当看见别人做错了甚么,便会狠狠地批评一番,甚至作出报复,以示「替天行道」。他们觉得这是「性格率直」的表现,自称做人很「真」,并以此自豪。若隐藏自己的想法,见到别人有问题而不说,他们会认为是虚伪的行为。
笔者私忖,若「真诚」、「坦率」的定义是把内心想法老实地表达出来。那么直言出口伤人者的确很「真」,「真」在於将其不懂得体谅别人的心如实地表现出来,但这种「真」一点也不值得赞赏。
若我为了讨好对方或得到利益才说好话,固然是虚伪,但只要我是真心怕伤害别人、真心关注别人的感受把批评说得婉转一点,也是一种「真」,而且是美丽、高尚的「真」,并无半点虚伪之处。
指出错处才能作出改善,这本来是建设性的,但批评诃责会令对方感到受侵犯、不被尊重,引发其自我保护、反击辩驳的情绪。这种情绪会盖过其反省,把大家的目光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彼此斗气上。因此,呵斥并不能让人看清问题,更难以解决问题,结果还可能引起更多的不快、是非和争执。
——明知骂人没有用,为何还要骂?因为我们的动机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更不是为了帮助对方进步,只是想发泄愤怒或报复,又或享受指责他人错误时,自己好像高人一等的快感。当别人犯错,我们恨上心头、郁结在内,不吐不快,才不管说话内容的效益,反正指责了他,我才觉得舒服――这很明显是为自己,而非为对方、为事情而做的,但只要用「真诚」、「坦率」乃至「提醒」、「教导」等正面字眼来包装一下,我便同时於智慧和道德方面占优势了!
以上只是我们颠倒自他善恶的其中一个例子。我们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傲慢地自以为能正确洞悉一切是非曲直,并有权「教训」别人;而当涉及自身利益时,损人利己也感到天经地义,觉得那是维护本身「应得」的东西而已。因此,造作诸多恶业,仍然自认「大好人」……
凡夫很容易以偏概全、先入为主,把外界的讯息片段,以个人的习惯模式组合和解读(心理学上称为message formulation讯息公式化),因此造成认知偏差(perception bias)。自己有问题,也会觉得别人有问题,把别人的行为扭曲、以负面的角度解释。例如傲慢心重的人,老是觉得其他人也自命不凡、瞧不起自己;贪求名利的人,老是觉得别人存心和自己争名夺利;喜欢说三道四的人,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是非……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如实观察自心的过失。
真正的修行者,当如噶陀龙萨宁波《众怙愿文》所言:「若见法友行谊失,确定实为自心过,己过愿己能观睹,祈能照见清净相。」3 若为了解决问题,真的有需要指出别人过失,首先可尝试以「爱语」的方式,4 心平气和地与对方讨论。多番尝试无效,才考虑以较强硬的手法处理;即使手段强硬,内心仍当保持善意,不应夹杂贪瞋。
除了自欺欺人的善业,更有自欺欺人的修行!本来,放下烦恼就是解脱,但部份行者却把解脱「物化」,用过往追逐金钱、名利、物质的心态,套用於追求解脱,寄望从身外找来一样称为「解脱」的东西,满足一己快乐。对象是转换了,但心理过程没变,仍然夹杂著贪(例如执著「我」和「我拥有的」)、瞋(憎恨、打骂妨碍自己「修行」的人)、痴(妄想神奇的功效、法力、瑞相、天启)、妒(嫉妒其他修学有成者)、慢(自觉学养俱佳、高人一等,肆意批判别人对错)。因此,学佛后比以前更执著、脾气更差,更多烦恼。这样连小乘也称不上!小乘重视自利多於利他,但并非完全不利他;小乘同样讲究慈悲、行善、调伏烦恼。然而,上述行者不注重修心修德,只是借佛法来寻求世俗模式的快乐。
还有其他类似的情况,如以过往崇拜明星的心态,倾慕法师或学者;以过往收集名牌产品的心态,搜罗佛像或佛书;以过往参与娱乐活动的心态,参加法会或开示;过往透过祭祀或星相术数祈求趋吉避凶、不劳而获,现在则改以拜佛、诵经祈福。相同的目标,相同的思惟,只是转换了对象,未能带来根本上的改变,结果仍然是相同的烦恼。
有关因果及戒律的经论中,把每一种业分为对象、想法(包括认知、动机、烦恼)、方式、结果,5 每个行为的性质,必须综合上述各元素作分析。经常把「行善」、「解脱」挂在口邉,未必言副其实;含有若干善业或佛教元素的行为,也不一定完全如理如法。如果我们不深入反思,便可能习非成是,导致修行愈久,痛苦、障碍愈多。
※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1 众生与诸佛,同样是佛法的源头,为甚么不能好像恭敬佛陀般,恭敬众生?……诸佛尚且会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为何我那么愚痴、傲慢,不愿服务众生?……大悲的诸佛,爱护众生犹如爱护自己;既然众生与诸佛本质相同,为何不敬重众生?……为何还不明白,令众生欢喜的果报――未来开悟成佛,现生得享种种荣耀。2 单单有利益众生的想法,功德已经大於供养诸佛;何况实际地精勤利益众生(功德自然更广大)。3 如果看到法友的行为缺失,应该肯定这其实是自己内心的过失;祈愿我们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清净的角度看待别人的问题。4 爱语是大乘利他的四摄法之一,包括慰喻语、庆悦语、胜益语,即安慰、鼓励、循循善诱。5 术语上称作:基、意乐(其中又分为:想、发心、烦恼)、加行、究竟。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文:成刚法师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知道佛教修行基本理性判断正说邪说【正信佛说,不入邪见】——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它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失败,这个行力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算一算人生有多少年◎宣化上人 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七〇年十一月十八日为什么我要把这个金刚和我们的身体比?因为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很短的时间,由生到死,不过几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8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1.什么叫修行?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过去我们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我们说法、作法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1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3
我们经常说:除了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会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若是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这本身就是学佛修
禅理故事时间:2024-07-13
1.真念佛的人心里没有杂念,所以他念念是佛,念念生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就管住自己的念头,念念让它有佛念,不能有别的念头。这是经上常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0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学佛证道的第一步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靠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9
每次佛学讲座或法会完后,待信众们差不多全部离开了,总有一位女居士很发心,留下来清洁厕所。这情况已维持了多年,没有改变。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她,又是你洗厕所?你会不会洗?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5
大家好!昨天偶然聊起格局的问题,我发现人来到世间上好像冥冥当中是有业感的。在这里,我先来简单地说说什么是 业感。业感,词源来自于玄奘法师译经用语。梁启超先生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5
信众问: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是否就不能学佛修行了?仁清法师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出自《六祖坛经》,是五祖对六祖说的。如果没有认识本心所在(没有亲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4
在生活中善于用心就是修行如瑞法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印度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那个地方的人,生性比较好斗,所以人们都不敢去那里去弘法。那里,久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2
各位同修,我们无论是打坐、念佛、诵经、拜忏,这些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华我们的心灵,来净化我们的精神状态,来优化我们的身、口、意。其实修行就是来改良自己的本身。修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2
讲《地藏经》的因缘不论古今,每一位法师讲经的时候,在没有讲经文之前都要玄谈一下,所谓玄谈叫做“谈玄说妙”,但是我们现在不必这样做了。另外在讲经的时候,看他是哪一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6-20
说是从前有一位果农信奉佛教思想观念,常常与寺庙禅师进行谈话,但是却不喜爱持戒以及禅坐。别人问他原由的时候他只说,他修持佛法是为了让自己练就无限量的大神通,而非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小乘阿含部第0663部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正文内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天龙八部。大众集会说法。时世人民。
佛学知识时间:2024-06-09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
佛典寓言时间:2024-06-08
在唯心净土的思想理念之中,对于众生的根性的定义是用千差万别来形容的,门徒在唯心净土宗派教义影响之下的修行过程中,他们的发心其实也是各不相同的。当然,若以佛教最传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76.修行的果实雨季安居即将结束之际,憍萨罗和摩揭陀展开战争和消息突然传来。阿阇世毗提醯子王亲自带领的军队,已经越过了恒河,进入了憍萨罗的施法区伽尸。他与属下将军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时间:2024-06-07
昨天山西会长善齐时的小参讲的是二三真言,他讲的很如实。我们准提法的基本功在二三真言,念清楚、听清楚,在二四真言,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如何做到念念分明,最后进入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