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命运观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本文以佛教的观点来探讨命运的问题,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生所出现各个果报的总和。命运与佛教所说的因果论、业报论及缘生论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自心的「行」也决定命运之好坏。命运组成的要素为因、缘、行、果四者。本文皆有详述。本文中也探讨命定论不能成立的理由,以及学佛之人对命运应有的看法。
壹、前言命运就是一个人的遭遇与状况。每个人一生的情况从出生就不一样,有人出生就在有权有势、生活优裕的家庭,有人却出生在濒临死亡边缘的地方(如今日非洲一些地区)。有人生来就身心健康五官美好,有人却是体弱多病四肢不全。有人一生常遇贵人,诸事风顺,有人却到处碰壁一生潦倒。有人是多子多孙寿终正寝,而有人却是孤苦无依客死异乡。每个人的生命旅程确是大不相同,这是命中注定或别有原因?我想很多人都希望知道。现在报纸广告上登载的命相专家、术士及各种数法神算可以说多如牛毛,有紫微斗数,有刘伯温、诸葛等神算,还有易经、八卦、占星术等等,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很多神坛、庙宇也用鬼神之神通,替人预卜吉凶、解因果改命运,真是热闹非凡,对这些命理、风水之说佛教徒要怎么对待?这是学佛的人应该知道的。我个人所研读之佛经不多,尚未看到佛经中有详细谈论风水、命理之事,只知道释尊是不赞成佛弟子从事星相、占卜风水等行业,但好像也没有特别排斥他们。我个人认为风水、命理虽然并不完全正确,学佛的人不要相信这些,但也有一些道理。佛教中的因果论、业报论、缘起论等与「命运」之说似乎有相当的关连。
我个人要在我们的通讯上谈命运这种事情,不是想要大家去了解社会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命理神算到底是怎么回事:主要原因是「命运观」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若抱持着「宿命论」或「命定论」,认为今生今世一切发生的事都已「命定」,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会发生的再努力也不会发生,这种人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很消极,他不会积极去做任何事情,什么学佛行菩萨道对他都没有意义。反之,一个人若抱持着极端的「意志论」,认为没有什么因果业报的想法,这种结果很容易使人变成骄慢自大,甚至产生像希特勒这种野心份子。对社会、人类造成莫大伤害,因此,培养一个正确的命运观是有其必要。我个人希望经由命运观的探讨,我们能建立一个健康与正确的命运观,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心存善念、烦恼减少,生活充满生气与希望。在本文中个人以佛法中的因果、业力、缘生等论点来探讨命运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意见,若有问题请各位读者来函指正。
贰、佛教的因果律要谈命运首先要了解佛教的因果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的发生与消灭都要受因果律的支配,有因必有果,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之一。佛教讲「三世因果」,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世、现在与未来世。
因果的意思是说,现在发生的「果」与过去所作的「因」有关,未来将要发生的「果」与现在造作的「因」有关,由此,未来的「果」与过去所作的「因」亦有关。由于三世的时间在定义上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例如,我们可以说前一分钟是过去,后一分钟是未来,那么说话当时就是现在。但在本文中所称的今世是指这一生,「过去世」是表示从很久以前(无始)到今生开始前这段无限长的过去时间,而「未来世」是指下一生开始到无限长的未来时间。「三世因果」就是说我们这一生所发生的一切事都与「过去世」所造作的某些「因」有关,而「未来世」将会发生的事与我们「现在世」所造作的某些「因」有关。佛教有一句名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我们不必有什么宿命通或天眼通,只要看我们现在正在受的果报及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大略推知我们的过去与未来的状况。人一生所以有不同的遭遇与状况,佛教的因果律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好命」的人主要原因就是过去世多做种种善事,种下很多善因。反之「歹命」的人就是过去世坏事做太多。种善因会形成「善种」,这是人之所以有福报的来源(详见本刊「谈福报的本质」),起善心做善事,供佛、念经、布施、持戒等都是种善因。而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起恶心造恶业都是种恶因,机缘成熟就会有「恶运」临身。
然而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及「三世因果」的道理很多人不相信,这可能与我们现实的一些经验有关。的确在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很好的人,但生活却很潦倒,甚至不得善终,而有一些作恶多端的人却能活得既富裕又舒适,像这样善人也不见得好,恶人也不见得会不好的现象,使很多人误认为没有因果律存在,其实不是这样,像这样「因果不明显」的事,只是其中有些原因我们凡人不得而知,并不表示做坏事没有果报,只是机缘未到而已。有一个城隍庙上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写着「终有一天等到你」,就告诉这些作恶多端的人,「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很多人之所以会怀疑因果律这事实,主要是一般人无法看到或知道「过去世」所发生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一切事都要以自己眼见为凭所知为证,否则就很容易成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了。试问有谁见到过孔子或黄帝,谁见过自己的祖先?我们也只有靠过去的记录而相信其存在。而因果律是巨观物理现象的基本定律,在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中它是正确的。而人事的善恶因果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记载,但很多人还是不相信,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实际上,「真正了知」因果律存在的人很多,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参、佛教的业报论与命运有关的第二个理论就是业报论,佛教讲业力,「业」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个人身体做一件事,则此事有时会对其他众生有影响(有时不会),若此人对其所做的事或对做此事的影响产生执着,那就形成此人的「身业」。同样的,若人有言说,对其言说内容或影响产生执着就有「语业」。若人起心动念产生思想,并对其所想及其影响产生执着就有「意业」。一般人在世间都会造身口意三业。「业」以现代的话来比喻就类似「惯性」或「记录」。我们身体有动作,嘴有言说或心有起想,不是过后就什么都没有,而是留有「余势」,就好像运动的惯性: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后开始运动,当外力移去后,此物体不是立刻停止而是继续在运动。身口意的作为也是如此。此外,身口意之一切作为都会反映到第六识形成为「名色」或进一步熏习到第八识而成为业识种子,好像身口意业记录在名色与第八识之中。所以我说「业」类似一种「记录」。有业之后就有作用之力称为「业力」,如同惯性运动的物体尚有动力一样。有业力就会形成果报,称为「业报」。众生由于过去无限长的生命过程中(不一定是人类)所造的「业」几乎无限多,这些累积的「业」会产生一个最终决定的「业力」,这些包括贪业、杀业、……等。
由于业力的累积及其产生果报的过程是极为复杂奥秘,除非是已证得平等性智的报身佛,一般凡夫是不得而知,例如一个人死后投胎转世,生到那一道?或投生人道的那一户人家?这些都是受某一种业力的影响,我们无法知道。「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是两个以上的众生做相同一件事所造的「业」,「别业」则是众生各自所造的「业」。共业的果报经常呈现的形式是集体灾难或福报,例如一次大地震,一场大火灾或空难很多人一起死亡,这些人有可能是「共业」产生的果报。有人运气不好会赶上死亡的班机也许是有「共业」的问题存在。
肆、缘生论第三个与命运有关的理论是佛教的缘生论(又称缘起论),佛教讲「诸法缘生性空」,这是说宇宙各种现象都是本体(佛教称为「空」)起「无明」而如幻生起,其之发生除无明为主因外,还要一些外在的条件共同参与,这些条件每一个都被称为「缘」。例如埋在土中的种子(因)必须有充足的水份与阳光(缘)才会发芽(果),如果只有「因」而没有「缘」,果报还是不会产生。在使一件事情发生的所有条件之中,影响最大且最主要的称为「因」,其他则称为「缘」。此外,在一件事情的果报没有发生前,它的「因」是永不会消失的。而「缘」对一件事情的发生而言,只是「偶然的际遇」而参与其事。故有「因缘际会」之说。佛教说「因果」与「缘生」而不说「缘果」与「因生」就是这些道理的关系。「缘」既是一种偶然的参与其事,人应该多做善事,使善缘的数目增多,则因果事情发生时就比较有机会得到善缘相助以化解因果,使伤害减低。反之,就较会有恶缘加入,使果报伤害更严重。
伍、意志力--行与命运有关的另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意志力,我称为「行」(不是受想行识的行,也不是十二因缘中的行)。这个行是一种意识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志」,它是我们的感官(如眼睛、耳朵等)与心识(包括所有八识)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经由第六识表达出来。行与过去生的习气及今生的经验都有关系。「行」的作用极为复杂,它包括「自主性」与「非自主性」两种力量,自主性力量源于「自性」,而非自主性力量是过去世业力的表现。当我们在讨论某一因果事件时,此事件的业力不包括在「行」的非自主性力量之中。事实上,由于我们过去世所造业几乎无限多,某一个事件的业力对「行」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行」是我们修行的对象,我们修行首要在消除业障,也就是在消除第六识与第八识的各种无明,当各种无明消除干净,这个「行」的非自主力量就没有了,只剩源于「本心」的自主力量,我们就解脱自在了。修行使「行」改变,内心的名色与业识种子逐渐清净,当然表现在外的行为也改变了,人生的际遇当然也会改变,也就是说透过修行,人的命运是会变好的。
陆、命运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佛教的观点来探讨命运了。命运可以用以上所说的因、缘、行、果四个要素来表达。如图所示,
果是由因缘与行三者经复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件事情已发生就是一个「果」,累积一个人一生所出现的所有「果」就是这个人这一生的遭遇与状况。而「因」是指与此件事情有关的过去业因。「缘」是指发生此事件当时的各种偶然参与的外在条件。「行」是指事件发生当时自己下的决定。此四个要素分别说明如下。一、「因」的影响:「因」是决定天生命之好坏的最主要因素,一个人过去世好的业因多,生下来时有好果报的机会就多,当然出生就「命好」机会也就多了。佛经在说做某些善事就有某些人天福报,如护生不杀则会有身体健康与长寿的果报。有些小孩子生下来就多病或残废,可能就与某些不好的业因有关(如过去生杀业太重。)有些人一生多病痛,医治也好不了,也许就是过去世某些业障(内因)或因果(外因)所致。一个人内心的障碍(即业障)会导至生理或心理的疾病,佛教称「业障病」,也是「前世疗法」所治疗的一些病。一个人自己造恶业为什么会导致业障病?在此以一例子来说明:若某人长时间以某种法器(如桃木剑之类)施法害人,则他的潜意识(尤其施法是在定中进行)受熏习知道这种法器会伤人很可怕,到未来有一生他也许因机缘成熟而重现这种潜意识,他就会产生对这种法器的恐惧,这就是果报。一个人若长时间在恐惧害怕之中,甚至引发疾病,那就是「歹命」了。还有些人平时也不错,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但会突然遭到意外死亡或伤残,除了人为因素(如恶缘或自己不小心)之外,亦极有可能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而来的果报。又有些人也没有经过什么努力却会有意外的财富,这也极可能是过去世的善业所致,这就是「好命」了。二、缘的影响:外缘的发生与过去世或今世的作为皆有关系,有些人心地善良,但由于某些机缘不好,以致没有受好的教育,或由于家庭某些原因,使他做人处世都不得要领,以致到处结恶缘,做起事就不顺利,官运不通,生活贫困,一生就是「命苦」。又如有人自私自利,邻居、长官及同事都不喜欢他,当然他做事就少有助力,那「坏运」就多了。人虽天生有善因,但若不起善念行善事以结善缘,「好运」是很难当头的。很多恶因却由于有善缘加入而把原来不好的果报形式变好。三、行的影响命运的最大决定者就是「行」,也就是「运作」。行与过去世的积习及今世的经验皆有关,有完整的教育与训练会使一个人更有机会在今生的环境中顺利运作,因此大大的增加「好运」的机会。有些人行为卑劣或作奸犯科,自心造恶业而受法律制栽。这是自受果报。一个善于运作的人在一生中经常会做正确的判断,能趋吉避凶而仕途通顺,这些主要是受「行」的影响。四、果报与命运人一生的命运就是他这一辈子所出现的各个果报的总和。人一生所现之果报时好时坏,有时好的多,有时坏的多,算命家常说「某时某年的运势」大概就是指此。人一生中,有的人有钱财但无官运,有人位高权重但膝下无子,这些都是果报不同之故。人称有「好命」是指有人天福报而言,现在一般人称能「五子登科」(就是拥有金子、房子、车子、妻子和儿子之意)就是好命。有了金子则锦衣美食、坐拥美女的各种享乐就垂手可得,当然若更进一步能扬名立万,能身康体泰无病无灾,能寿比南山儿孙满堂,命终后能有裸女送到豪华的「阴宅」别墅,那更是人羡人慕的「福气」。但很可惜,只恐美梦难圆,贪图逸乐,损伤阴德,恶业成就,福报享尽,坠入恶道,阴宅别墅就变成剑树刀山、铜柱油锅了,因此,拜佛之人,绝不可贪图人天福报之享乐,我们应当要修心供佛,布施行善以增长人天福报,但不执着人天福报。要知「空」以了脱生死,要善用福报而不执着以渡众生。
柒、宿命论与命定论之探讨佛教是反对持宿命论或命定论的,但承认命运的存在。人一生的「命」主要决定于过去世所造的各种业因,而命运整体而言,尚包括所现的各种「缘」与自心的「行」。「因」自然决定在过去世,但此生也可以改变它。缘与行是随时随地都在改变的,当然没有「宿命」与「命定」的道理。理论上是如此,而实际上有很多「重大因果」或「业障」是「不易」改变的(但不是不能改变),由于很不易改变,所以有些算命家或神坛就说某人有「死劫」,有必死不能改之意。这里所称的「因果」是指外因,也就是过去世与其他众生有纠缠而衍生的果报,而「业障」指自己内心的「记录」。外力而来的因果是很难自行改变的,除非能得到「对方」的谅解,否则谁也无能为力,这是合乎公平正义的。业障可以自己忏悔或借着佛力加持而消除,佛教有地藏菩萨的「灭定业真言」,又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些是指消自心的业障而言。佛教又有偈言「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这首偈是说若不忏悔自心之业因或有「因果」未解除,则就是时间再久果报还是会发生。
以因、缘、行、果来讨论命运,则没有「命定」之事,只能说有「积习难改」(内因)或「重罪难逃」(外因),「难」而不是「不能」,只要能痛下决心忏悔诸业,或得到某些有力的助缘,命运不是不能改的。当然,我说可以改不是说因果律可以违背而是说可以改变果报的「形式」,例如积欠他人钱财无法还,若能得债主同意也可以改用他物抵债,佛教讲「重罪轻报」即指此。
至于「有力的助缘」,例如以神通力改变对方(债主)的潜意识(如消其瞋恨等)或改变自身之业障,则施术者必须承担相当的果报,这种事情一般「明白」的修行者或佛菩萨是不太愿意做的,会造成「不平等」。当然,若有特殊条件存在(即有极大福报之人)偶然也会如此做。
捌、结论命运是自己过去世累积之善恶因与今生运作的共同结果,天生命好也许是过去多善业的果报。天生命不好,虽努力亦事与愿违,则应知也许是过去世多做恶业之果报,不要抱怨不平,更应努力向上广积善因,则今生之将来或未来世,当机缘成熟之时,自会有好的果报。因果业报之事要深信不疑,起心动念、行事作为皆要避恶向善,以免造恶因而来生遭苦报。要「好运」就得靠自己多努力,多怨不平徒增口业,于事无补,歹运到来要泰然处之,勇敢面对。要忏悔行善广造福报,以改内心状态,并诚心求佛菩萨或善知识相助以求「重罪轻报」。不要妄想以算命改运之方法去「避恶运」,要知道即使逃得了今日也逃不了永远的。也不要妄想以神通力去了知因果,然后用「法力」去压制解决,要知道这是违背因果的,也许得以暂时舒解,但后果会更麻烦。但愿各位常记佛教之名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紫虚居士85.11.7于长滨准提精舍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