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
董群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教的立场,对于印度佛教的教义、教规并不容易理解,有诸多疑问(惑),甚至还有排斥。对此,早期的佛教徒并不是回避这种疑惑、排斥的声音,而是积极地与之对话,形成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与本土文化的一种“宗教间对话”,最早体现这种对话文本的体现在牟子的《理惑论》中,因此可以称之为“《理惑论》模式”或“牟子模式”。关于牟子及其《理惑论》,学术史上有诸多争论,本文不拟介入这类争论,本文预设的基本前提是:《理惑论》文本是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历史文本的真实存在,是一种“文化真实”或“宗教真实”,这是无可怀疑的。《理惑论》模式之“理惑”[1]二字正体现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此论体现的是代表佛教的牟子出面回答,清理疑惑,其表达方式是自问自答式,将设难者的疑问归纳为三十八问,再一一释疑。这种模式是中国佛教面对疑惑而以释疑为主的与儒道解释性对话模式,重在向其他文化背景的中土人士解释本教的基本立场,特别是异于本土文明的原理,同时适当地和本土文明加以比较,也带有少量理性的反驳,是宗教文明间自发的平等对话,议题广泛。《理惑论》体现的对话模式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的文明对话中也有其典范的意义。
一、基于比较的解释
《理惑论》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解释佛教思想。疑者提出的问题,涉及有关佛教的各个方面,什么是佛?什么是道?为什么要剃发?为什么不准僧人结婚生子?为什么要穿有别于中国传统服饰的袈裟?为什么讲死后可以轮回再生?为什么戒酒肉?牟子为什么要学佛教这样的夷教?儒家讲爱有差等,佛太子为什么不爱其亲而泛爱他人?为什么有的佛教徒喝酒、畜妻、做买卖?僧人为什么不坐而行道,反而喜好谈是非、论曲直?听说修佛的人,能够却疾不病,为什么僧人生病了,还要和常人一样吃药?无为之道是一,你为何说那么多?佛境界之“异城”,你又没去过,只是从佛教的文字中了解到的,这不是不真实吗?等等。僧人牟子的回应特点之一是文明的比较姿态,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佛教的思想,以使中土人士更能理解。
他常常使用人们熟悉的本土经典或圣人典故为据,这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矣。”[2]作为一种对话经验,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经典。牟子本身是习儒出身,也广“读神仙不死之书”,对于儒道经典都比较了解,因而在进行解释时能够用对方熟悉的思想来说明,这是文化的比较性解释。
比如,他解释什么是佛时,强调佛只是一种谥号,就如同称中国的三皇为神,五帝为圣,“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在此基础上,才解释佛的核心含义,觉。但是又将佛赋予道教神仙式的特性,能够蹈火不烧,履刃不伤。“佛者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虽然这种神仙化解释的佛并不完全符合佛教教理,但更能让本土人士理解和认同。
有人对于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解,牟子解释说,佛的这种特殊的吉祥相好,就如同尧的八彩眉毛,舜的重瞳,文王之四乳,伏羲的龙鼻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依照中土垢文化传统,凡是异人,必有异相,牟子这样解释,更能得到认同。
在对释迦牟子尼的生平事迹加以说明介绍之后,谈到释迦的一心修道,牟子引用《老子》书来比较,“《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其斯之谓也。”那么,佛教讲的“道”是什么意思?牟子说,道就是导,“导人致于无为”。把佛教的境界与道家、道教的无为境界相比较。难者对于牟子解释的道还是不满意,你说的道为何“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见其事?”牟子解释说,这正符合《老子》对于道的解释,老子的道,就是勉强用一外“道”的名字而已,《老子》讲: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充于天地的。
二、温和理性的解释
《理惑论》模式的特点之二是解释的温和与理性。他不急不躁,尽量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说明,尽量不使对方有感情上的不适,既尊重他者,又体现自尊,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种对话经验,在自尊的同时尊重他者,体现出平等的文明观。而历史上有些参与宗教对话的人士,其言辞往往是很激烈的,乃至有污辱性的言语,比如称佛教徒的一些外表威仪是“狗踞狐蹲”[3]。《理惑论》中没有这类的贬义词很多种儒家或道家。
比如,问难方认为佛经烦多而不要,不如儒典精要,珠玉少而贵,主张只采纳佛经精要部分,其余弃除。牟子解释说,佛经的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就如同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不能说只保留太阳的光辉而不要月光。又如同“舟舆异路,俱致行旅”。舟和舆所走的路不同,舟走水路,舆行陆路,但其功用都是用舍行用于旅途行路的。佛经虽多,其义一致,“其归为一也”。
问难方提出,依儒家的看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而佛教僧人剃头发,违背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这是儒家对于佛教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牟子提出有大德者就不拘于小节,佛教徒追求的就是至德,自然不必拘泥于这些具体要求,而且儒者本身也有经权之分,牟子举齐人之例,齐人渡江,其父落水,齐人颠倒其父,使水从口出而苏醒。而颠倒其父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不孝之至,而如果拱手行孝,其父必死。
三、恰当反驳的解释
《理惑论》模式的特点之三是恰当的反驳。面对批评性意见,佛教所做的最基础性的工作是准确而有针对性地解释本教的基本观点和立场,这种解释的目的是要使对方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但并不强迫你接受佛教的立场,其初衷甚至也并不是要弘教。但是一味的这种解释,有隐忍之感,牟子还注意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反批评,特别是儒道中固有的思想来反驳,柔中有刚,不失护教的尊严,这是批评性解释。
问难方不相信死后还可以再生,反对佛教的来生思想,牟子通过中土人士的叫魂来反驳。比如有的人家里要死人了,家人就上屋顶呼喊,这是喊死人的魂魄。魂魄返回,人就能复生,要是不回来,就会变成鬼神。因此,“魂神固不灭,但身自朽烂耳。”身体如同五谷的根叶,魂神如同五谷的种子。根叶有生必有死,种子难道有终究的死亡吗?
问难方引孔子的话来否定佛教的生死、鬼神观,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佛教动不动就“说生死之事,鬼神之务”,因此这不是圣哲之语。牟子反驳说:你这种观点,不论对于佛教也好,儒教也好,都是“见外未识内者也”。孔子本人就非常重视鬼神、祭祀,《孝经》讲到这些内容,这些“岂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同样,道家也强调这一点,因此,难道是佛教“好言”这一议题吗?
问难方以一些佛教徒的不守清规为例批评佛教,牟子反驳说:世上有人学通七经,但是仍然迷于财色,难道可以说这是六艺本身的邪淫吗?有些恶人不遵守规范,“岂可谓佛道有恶乎?”从这一个难和驳的内容看,佛教在当时就存在着不守佛戒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常常成为反佛一方抨击佛教的把抦。因此,加强佛教自身的道风建设,是优化佛教社会形象的重要方面。当然,不排除《理惑论》中提到的违戒僧人是“假僧”一类。
四、历史影响与当代意义
这种《理惑论》模式长期成为中国佛教参与文明对话的基本模式之一,牟子之后,佛教界有很多进一步系统解释佛教思想的文章出现。比如郗超撰有《奉法要》,这是一种主动性的解释,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教规,将佛教的三皈依、五戒、三界、五阴、六情、报应等基本理论都有通俗性的解释,这样可以使他人对此更易理解。对于来自儒道批评中的不实之处,佛教则进行心平气和的据理论辩和反驳,比如儒家常批评佛教违反了孝道,佛教认为,孝有小孝和大孝,佛教的孝属于大孝,行大孝并不拘泥于形式。宗密的《盂兰盆经疏》和契嵩的《辅教编·孝论》等对此作出了系统的阐述。孙绰撰有《喻道论》回答对佛教的问难,并明确将牟子隐含的佛教本位的儒佛融合论立场明确呈现出来。道士提出三破论,批评佛教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不利于国家、家庭和个人,刘勰作《灭惑论》逐条反驳,从理论和事实上说明,佛教有利于政,利家,利身。僧顺法师作《答三破论》表达相同的立场。到元代至至正十一年(1351年),子成所撰《折疑论》中,对于《理惑论》的中疑惑部分,又作出回答,仍然是“理惑”的模式。从这些辩驳中明显可以看出佛教的逻辑性、理论性都要胜出儒道之上,这也是其有良好对话心态的基础之一。
牟子本人或《理惑论》本身在历史上也不断被后人提起,足显其历史影响。《佛祖统纪》中称其为“如来之使”,“牟子,不得其名,当佛道未大行之日,而能为论,援三家之事义比决优劣,以祛世惑,以御外侮,是殆大士示迹,如来之使也。”[4]这一评价相当高。《佛祖历代通载》评价说,“吾佛法源滥觞之初,凡西域沙门至中国者,由腾兰而下不过十人,所新出经三百余卷,俱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诸经,皆所未至,牟子乃能玄鉴颕悟,契佛心宗,得法味若是之深。”“牟子贤矣哉。”[5]在当时经文未备,译典稀少的情况下,牟子对于佛教的理解能达到如此深度,相当不容易,称其为贤者,并不为过。
在当今之世,文明对话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文明对话的核心其实就是宗教对话。所谓宗教间对话和宗教内对话,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理惑论》是这类经验和资源的重要源头,其体现的宗教对话经验,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典范意义,认真总结这一对话模式的经验,因而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1]一说当为“治惑”,改“治”为“理”,为避唐高宗李治之讳。
[2]《理惑论》,下同。
[3]《答李道士十异论》,《广弘明集》卷十三。
[4]《佛祖统纪》卷三十五。
[5]《佛祖历代通载》卷五。
据文化部网站消息,日前,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主办的山水心境中国水墨、香道、茶道艺术展演活动在韩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佛学知识】佛经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佛门故事】吃荤的人可以念佛或念经吗?【佛学常识】什么人可以戴佛珠【佛门常识】入寺院原来要这样上香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读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香道,是汉族的一种传统艺术,人们通过对名贵香料的鉴赏与感悟,来到达颐养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香道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芳香养鼻的范畴,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来调动灵性,追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中国是一个香文化十分昌盛的国家。古时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学诚法师表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05
中国佛教史略--东晋佛教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中国传统香道可以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考古发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五千多年。黄帝时期出过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时候焚香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用于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惠能评传》的基本特色董群在中国佛教史上,惠能无疑是最为重要人物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惠能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惠能做了承、立、传的工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我们讲过香文化的起源,发展,成长,繁荣,兴盛,也知道香文化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战乱的洗礼,曾一度沉息,但未曾断绝,在盛世时期又将以全新的面貌现世。物极必反,盛极必
香道历史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如今,这些生活中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这些老规矩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1、不许掳袖管儿;2、不许挽裤腿儿;3、不许抖落腿儿;4、不许斜楞眼儿;5、不许叉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0
禅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一点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中国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似乎仍应深入探讨,本文想就此谈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