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侧重行履工用不可取于狂慧知解——南怀瑾先生论佛法修证
宋道发
引言
南怀瑾先生认为,佛法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真理。凡是佛学理论,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佛家所说的形而上和世间万有的理论,都可以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所以佛法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实乃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
全部佛法修证的理与事,就是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见、修、行的圆满成就便可获得法、报、化三身的究竟佛果。学佛乃大丈夫事,当立志今生成办此事。要达成此项成就,对于修证的方法,就不能限于某一宗某一派,而是要兼收并蓄。他认为“求证的方法在学理的基础上,始终不能离开经、律、论的要点。在修证的方法上,无论大、小乘,也都是以四禅、八定为基点。”(1)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根本宗旨则一。在此认识基础上,南先生对修证中的种种问题详加解说,对于各宗各派的修证方法,无论是大乘、小乘,禅、净、台、密,亦无不传授。兹略述之。
一、修证通论
此所谓修证,仅指禅定而言,即见地、修证、行愿三纲要中的修证。所谓通论,仅是与修证关系密切的若干问题,并非南先生有此通篇大论。
南先生认为,禅定之学,乃佛法之?基。由凡夫而至成佛,皆以禅定为阶。小乘之析有入空,断惑证真,非禅莫属。即大乘六度,亦必经禅定而入般若智海。但禅定为世间出世间凡夫外道之共法,佛之不共法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实相无相”之中道正知正见,非以禅定为极则。外道为生天而修禅定,佛法则以此而发无漏智以修之。故外道与佛法,其始虽一,其终则大不相同(2)。概言之,在全部佛法中,禅定非常重要。远自印度的释迦牟尼,及传来中国后之历代祖师和禅师,皆从精勤禅定、专志用功中得成正果(3)。
首先,南先生认为,欲修证成就,须循一定之次第。他常引用《楞严经》中“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段话,说明修证次第的重要。世尊住世之时,四众弟子多数能证果悟道。三藏教法传入中国初期,由禅观修持而得证果者,颇不乏人;及至唐代十宗昌盛,各宗各派号称专修者虽多,实证者少。其原因何在?南先生认为,此正以好高骛远,足跟自不点地,不从平常心入道而已。“最初的,即是最后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因此,南先生认为,历来被视为小乘修法而不受重视的“不净观”、“白骨观”,“如能贯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诚制心而修证之,足以尽大小乘密藏的道妙。”(4)“真正佛法的基础,必须脚踏实地,由凡夫人道起修,进而修持声闻、缘觉,而到大乘菩萨道。如此,才是最稳当修行的法门。”(5)
谈到具体的修证功夫,南先生认为,“任何一步修证功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都是由四加行的成功和禅定的成功以后,才能谈到修出世法。”(6)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由初禅到四禅八定,最后修灭尽定,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四加行。理是顿悟,功夫是渐修的,一步一步走,不可躐等。
其次,大小乘的佛学,大体都以净化意念(意识)作为入手工夫。我人颠倒杂乱的第六意识,经过专一瑜伽的修炼,制心一处,就能转识成智,也就是六祖说的“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而后方能转凡成圣(7)。“制心一处”为显教、密教与外道修定之共法(8)。因此,各宗各派的各种修法都是以“系念”为基本法则(9)。
佛法认为,我人的生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的。虽然我们的心性原本自然清净,若想回到本来清净面目,进一步转变这个由一念的业力所构成的色身,就非经修持功夫不可。修行从任何一蕴上入手,皆可获得解脱。不过,《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圆通之作,首由声色二尘开始,终以观音耳根圆通为结,千言万语,也只是教人在声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法之结,尤较声尘为难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阴中,仍须从解脱色尘入手(10)。
第三,凡是修持的人,往往会出现或大或小的神通以及各种各样的魔境。如处理不当,便会误入歧途,断送法身慧命。故南先生对此二事多有论述。
何谓神通?“使神能通达无碍,善通诸变化者,则为神通。”佛法言神通,有二种:一、法身神通;二、报应身神通。法身神通,一切众生本皆具足,一切众生心物之现,皆具神通神变者。佛之神通诚不可思议,众生之业力亦不可思议。众生若能转业力而证入自性法身,即具法身神通。何谓报身神通?人之有生,即有身心,此身心即是报得。此身此心之用,五官百骸之所能及,极为有限。若欲破此形质之限,而返同于本体自然功能之妙用者,须得其天心灵明之神,以内慧而照大千,以定力充其用。故佛示为通从定发,无定慧之力,不能神通于万变。为此身心作定慧之主者,即法身也,性也,亦本体法尔之功能也。报身神通有五种,即修通、报通、依通、妖通、鬼通(11)。
佛法对待神通的态度极为明确,佛陀遗教,戒禁神通惑众。因为佛法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度为究竟,若以神通设教,反使众生易着幻秘,难入正觉之途。禅宗法门,以直见本性为学,若果能彻见本性,则神通妙用自然具足。唯神通虽是妙用,终为幻妄;未得漏尽通者,如偶发神通(五通),必至随妄流传,堕于魔外数中。禅宗正见尤不重此,丛林规制,以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佛之正法眼藏,不至入于外道之流,端赖有此戒制。故禅门宗师,或有以神通示迹者,必故示颠狂,不提持正印。荷担慧命者,则不言神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12)。
若以神通为戒律所禁而大加挞伐,此又不尽然。要自己修炼到神通具足而不显露,才有资格批评。如今密教大为流行,许多人过分注重神异。其实,“神通与神经只隔一张纸”。有人想以神通来处理人事纠纷,甚而以神通来救世救人,走此路线,一定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走入神经的路线。人世间还是只能以人情世故,以常识来判断处理(13)。
学者每视修持为畏途,惧怕魔障是原因之一。《瑜伽师地论》有四魔之说,《大集经》述有四十一种魔业,《楞严经》复说五十种阴魔。其实修行路上,魔境何止千种万种。然皆不足为惧,《摩诃止观》卷八下云:“魔界即佛界,而众生不知,迷于佛界,横起魔界,于菩提中而生烦恼。”须知善恶由心,佛魔同体,执迷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须知得在“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魔佛之可得哉!(14)
二、大小、显密共通的十念法
南先生以为,大小乘经典所论及各种修持法门,均不离十念法。十念法是一个大原则,由此发展成八万四千法门。
十念法门,第一是“念佛”。念念在佛的理、相、境界(即体、相、用)。它包括了净土宗、密宗所有诸佛菩萨的观想方法。第二“念法”,就是把佛学的理,应用到身心上来的法门。第三“念僧”,念圣贤僧,如效法罗汉、菩萨修行证果等。第四“念戒”,就是二六时中,常思念己之身、口、意三行是否在轨范中。第五“念施”,一切财物乃至身命都要舍。第六“念天”,天为六道之一,乃指其他世界的生命,升天必须具备福德善根。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回教等所修持的都属于念天法门。第七个是“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密宗黄教、天台止观之法,大致上都是说明如何利用出入息而习定。印度及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第八个是“念身”。包括显教的不净观、白骨观和密教的修身法门。唐宋以前修念身法门证果的人很多。第九个念“休息”,是万缘放下,真得休息就是禅定,可以证菩提。第十个“念死”。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专心修道(15)。
十念法中又以念阿那般那为各种修定法门(包括佛教之显教、密教以及外道)通途之学,也是三乘得道的要径(16)。
三、工夫与见地并重的禅宗
南先生于禅宗用力最勤,体证也最深,其禅宗的论着很多,这里仅扼要地介绍几点。
第一、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乃是佛学的心法,传入中国以后,虽然演变而成中国文化方式的宗派,但只在教授方法与语言文字方面,逐渐改用平凡语白的说话与平民文学的境界,表达其高深的玄理,至于禅宗真正的中心,是达摩所提出来的行入。行入包括十戒,以及菩萨的行愿,也就是在作人处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动念的一点一滴,以此证道、悟道。其中心虽然不是禅定,但仍然以禅定修行求证的方法为基础。禅宗指导学人轻快幽默的教授法,都是教育法的一种偶然机用,不是禅的真正中心(17)。禅宗的目的,是为传授佛法心要真修实证的见地,虽非着重离尘遁世、逃避生死的小乘隐退,仍不离升华生死,要求心的出世自在,而作入世救众生的行径。总之,禅宗的中心与目的,已如上所说。关于真实禅宗的途径,归纳起来,便有工夫与见地的两种条件,犹如鸟的两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18)。
第二、证悟、顿悟与渐修。
人们每当谈及禅宗,总要说到证悟。禅宗所言证悟者,重事至理圆,以行修事至为首。为了使人更易明白,南先生特以比喻来说明:证悟者,乃我患渴,取水而饮,饮毕渴解,所有水之与渴,理事全消。故曰:“言亡虑绝”。水渴全消之后,但自清凉,永不再起烦渴者,则禅之工用。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水渴既消,起而研究水与渴之理与事,及乎事彻理圆,了了无滞,则悟后起用。终仍归于言语道断,无去无来(19)。可见禅宗的证悟,绝非一悟便休,而是将禅宗的中心与目的全部包容在内。因此,南先生认为,佛法的实验方法虽多,惟以禅宗为特胜。
世人多以禅宗自六祖慧能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其实,南顿北渐之争并非禅宗史上的重要问题,皆是神会多事,为南宗争政治地位,及后世学者们钻牛角尖,标新立异的结果。盖禅宗所称顿悟证得者,实自渐修而来。顿者,指渐修之最后一刹那。古德禅师,虽有于言下顿悟者,但在未悟之前,固皆用功有年,或悟之后,又依止宗师,水边林下,保任涵养多年,方能透彻。未可只执彼当时一顿,置未顿以前,既顿以后,一概不言。故曰:“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20)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一日之禅定未修,言下顿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熏修,因缘时熟,立地顿超,安可以泛泛视之(21)?即如六祖慧能,他在三更入室,五祖诘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时,使他大彻大悟,彻了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行了十五年。由此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层次的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22)。
沩山虽曾对仰山说:“但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但这是一时权巧之名言,未可执为实法。必须行履正,知见亦正,方是顿超证悟之极则。丹霞禅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时至今日,法门衰落,世智辩聪者多,宁可侧重行履工用,不可取于狂知乾慧(23)。禅宗修证到真正的极果时,如来本体无上的智慧,自然而然地随时随地呈现,此时修与不修,皆为两头语。
第三、机锋转语莫轻谈。
机锋最为禅宗学者所津津乐道。南先生则以为,学禅之人,若专以机锋转语为事,容易走入狂妄歧途,妨碍禅宗慧命的延续。因为机锋是宗师们的方便说法,是一种机会教育的教授法,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活用法门,并非禅的宗旨和目的(24)。
南先生讲解机锋的作用鞭辟入里,足为学禅者戒。他说,机锋者,乃具眼宗师,勘验学者见地工用之造诣。如上阵交锋,短兵相接,当机不让,犀利无比。或面对来机,权试接引,如以锋刃切器,当下斩断其意识情根,令其透脱根尘,发明心地。或两者相当,未探深浅,故设陷虎迷阵,卓竿探水,以勘其见地工用之深浅。一句转语,拨尽疑云,相与会心一笑。故机锋非无意义,更非随便作为。禅门古德机用,大都出言隽永,不同凡响,而格调新奇,迥非习闻。应机接物,语语从自己心中实相天然流出,决非意识妄加卜度之词!如佛说一大藏教,皆为应机而说,亦即为佛之机锋转语。禅门古德开示,语多平实,直显明心,亦即机锋转语(25)。
第四、宗门之印证。
禅宗传承,关系佛法慧命,故禅门宗师,以师道之尊,付授严谨,非是妄为。古德禅师,参学之师虽多,而终承一绪,以发明心地,印取见地之得法师为宗,自心肯服,逾于常情。所谓宗师,乃禅宗门下,足堪依止之大德,堪为人善知识者。禅门具足大宗师之条件者,殊非易事,必也气吞环宇,胸罗百代,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如寒潭秋月,无物可方者,庶几近之。而且大抵皆要于悟前或悟后通晓义理,融会心宗。凡着名宗匠,靡不贯通宗教(26)。临济祖师是唯识宗的大师,曹洞祖师亦然(27)。须知悟者,益见其深入经藏,其所得法固未离于教理之外(28)。黄檗禅师曾曰:“大唐国里无禅师!”时有僧问:“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甚么却道无禅师?”师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时在宗门鼎盛之时,马祖门下出八十四员善知识,而黄檗犹兴此叹,盖亦睹之机先,惜师资之难,为宗门之师资更难(29)!
因此,历代宗师授受,以心传心,条件极严。历观诸祖付授,虽门下众多,而命其荷担大法、继续慧命者,必择其福智二严,堪为龙象,有如王气宇、旷远襟怀,如百丈曰:“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且复郑重其事,臂香咐嘱,其所望于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人者,何其殷勤!历来禅门大德,既得法后,皆复依止其师,或数年,或十数年,依止之间,昼夜搜括,指析精微。宗门所谓印证,乃是以心印心。以心印心者,非知解理会边事。必其师为过来人,手眼通明,见行皆圆,凡学人之机用、境界、见地,如何凑泊,如何进步,一望而知,不待言喻;然后以师之心,印证其心,如印印泥,印去影存,文彩毕露,亦无印泥之迹,故曰印证(30)。学禅之人,若不重师承,又不肯印证教理,师心自用,不知其将以何为归?
佛法重在行证,依诸教理,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成佛路遥,令人望而却步。佛陀慈悲,设此教外别传之心法要门,使娑婆众生“不历僧祗获法身”,皆可见性而立地成佛。不过参禅者也不必自鸣为高。因为修持走禅宗路线的人,充其量得一个法身境界而已。禅宗能够三身成就的,一、两千年以来,没有几个。可现在能如达摩祖师遗言所讲的:“说理者多,行证者少。”就不错了(31)。
四、熔魔外于一炉的密宗
密宗兴起后,便有显教与密宗互争短长,尤其近代以来,东密返哺中国,藏密东渐汉地,诸方争论不休。然皆昧于识见短浅,教理不明。其实,显密通途,法无轩轾。下分两点略作说明。
第一、佛法之密与密乘之密的同异。
南先生论佛法之密,有二层次:首先,佛之全部教法,其最高成就,以彻见宇宙万有之全体大用,会于身心性命形而上之第一义谛为其究竟。其中教法所传之即事即理,尽在于三藏十二部之述叙中,固无所谓另有秘密之存在。其次,若说有之,即明白指出心性之体用,当下即在目前,亲见之,亲证之,即可立地成佛,而人不能尽识者,此即公开之秘密。盖其密非在他人不予,只在自己之不悟,诚为极平实而至玄奇者也(32)。
密法之密,亦有二点:一、密乘之所谓密者,究其极则,非自谓其行怪索隐,盖菩提心印,妙密难明。若言下顿悟,法外忘象,正如六祖所云“密在汝边”,复何秘密之有?然后返观一切世出世间等等诸法,无非佛法。如实证入华严海藏境界,显密妙言,无一而不平实(33)。二、等此而下,有以修持证悟之方法,存为枕中之秘,非遇其人而不轻传者,即为佛法秘密宗之密学。对于此种密学,每于宫墙外望,或登堂而未入室者,皆受神秘玄奇之感染,几乎完全丧失人之智慧能力,一心依赖神秘以为法,此实未得其学术之准平者,亦可哀矣(34)。此足为当今学密者戒。
第二、密法非魔外之学。
有显教学者,对于显教修证工夫并未入门,对于密乘修法亦一知半解,论及密宗之注重气脉、明点、双身等法,断然视之为外道,尤其对双身修法,颇多微词,此则正不知菩萨道中密因法行。略分二点以辩是非:一,气脉、明点,持为调身,血气之障未除,不能变化气质,而迳言证悟菩提者,非狂即魔。密乘学者有言:“气不入中脉,而云得证菩提者,绝无是处。”稽之显教各宗,以及教外别传之禅宗,若禅观诸经、止观修法、宗门参究工夫,虽不特别注重气脉,调柔身心之妙,皆寓气脉于其中,唯后世学者未能深入,不知显密修法共通之处。二,双身法者,乃诸佛菩萨,为诱导多欲众生,设此一方便。《法华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35)此种修法属难行道,条件极为严格,如法行持,迅速成就菩提,然稍有不慎,则有丧身失命之虞,岂可以猥亵之术视之!
密宗诸法,诚为纳诸魔外之学,熔之一炉,权设普门广度,既对待诸异学魔外之说,亦复遍逗群机,导之入大觉智海,终结与第一义而不违背。密法极则,以佛之正知正见为归,途中化境,皆为权巧方便,决不可以魔外视之。若未见性,而言证悟菩提者,心法未明,统为魔外亦可,何独于密法而斥为魔外乎(36)!若真通达佛理,“一切法皆是佛法”,何有魔外之可得!总之,密宗修持身心之方法,归纳而次序之,大体不外乎加行、专一、离戏、无修无证之四步。迨达无修无证之域,即佛地现前,所谓前行之步骤,皆视为过渡之梯航(37)。
五、念念专精必得往生的净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修法简易,一句弥陀,便可往生西方。而净土诸经,神变难思,庄严深邃,唯信可入。往生净土之理,更是深奥难解。宋元以降,禅净合流,有禅净双修之法,然参禅与念佛如何调和,鲜有解说。南先生上承师说,又据亲证,对于上述最具宗教性之问题,根据佛法心物一元的统一原理,作出明白的解答。
第一、往生净土之理。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此极乐净土何以实有?佛经称娑婆世界为众生业力所成,极乐世界为弥陀愿力所现。如来藏性中,光之与力,犹为物之极微。觉性心光,灵知昭昭,无相无形,遍含万类,往来翕辟,此为万物之主宰,姑名曰心。当心之用,具带质而生。所谓带质者,即具光与力之功能。愿念之起,为心之功用,用之所至,光与力皆具矣。故愿力存在,世界形器得以成住(38)。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力宏深,展转变现,而有极乐国土之存在。
何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又何以佛光能来接引?南先生以为,取自然科学中之光学、力学,参酌佛法,自可会通。关于佛法,要了解两点:其一,佛之一名,涵有体用之义。佛之体,乃法身如来藏性,即宇宙万有之本体。佛之用,即报身、化身,如释迦、弥陀之各别应身。其二,如来藏性之为力为明。初有常寂光,此光无相无形,具含于宇宙万有法界之尘尘物物。光能发热,同时与力并具,而光与力,皆依本体法尔(自然)功能所生,涵于常寂光中。万有众生之心身性命,皆为如来藏中之一环。此心具足力之与光。念念专精得至一心不乱,则光力专精统一,自可与佛之常寂光接流。加以自他二力互相吸引,临命终时,形器毁坏,常光现前。复弥陀愿力,与行者之往生愿力相应,自然不消弹指之间,乘彼常寂心光之无比速度,往生净土矣。故发愿往生,信心不二,自他力固,胶结为一,其终也必生,不复有疑。若能念念专一,不得往生净土,必无是理(39)。
第二、禅净之异同。
若念佛人,持现前一念,往生净土,则念佛参禅,于此分途。若念佛与参禅,无论提一句话头,或持一句佛号,但于一念过去,后念未起,此之中间,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无差别。禅宗之徒有云:抱定一句话头,死死不放,今生纵不悟去,临命终时,天上人间,任意寄居。此与一心念佛、乘愿往生之说同。抱定话头,死死不放,亦即一心不乱,无上定也(40)。
所谓前念已灭,灭不追往,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前一念,既前不着边,后不落际,当下即空。此之境界,在净土为唯心净念之开端;在参禅为三际断空、明见此心之初曙。到此无论参禅或念佛,即心即佛之理,于是可明。然尚未尽其妙,以佛具如来藏全体之大用,若止于此境,犹为小果所诠。参禅者,若以此为至,更无余事,则不知如来藏中,妙有愿力之全体功能。念佛者止于此净心一念,则不知如来藏中之大机大用,不识法界无边,头头是道(41)。
可见,净土以信、愿、行为彻始彻终之法则,禅宗则扫荡诸法,佛亦不取。表面观之,有如泾渭之分,实则二者通途,不可互作短长之见。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演变,佛教学理及修证方法,渐渐精要支离。在此情况下,摆脱了传统限制的禅宗,直接从纯粹唯心——“心能转物”的大前提中,求得大智慧的解脱,绝对自由自在的心证。唯有禅宗的精神和求证的方法,才真正能使人们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达到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这对于今天人类被物质文明所困惑,理性被人欲所淹没的世界,应该是一绝妙的消炎剂、清凉药(42)。
今日的佛学已迈向佛学与科学结合的新趋势,而非停留在过去十九世纪的佛法与哲学的层面(43)。“科学时代要科学禅,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今天科学愈发达,对我们学佛学道愈有帮助。这个时代的人修道,应该比过去的人容易才对,因为有许多科学的理论,给予事实上的帮助。”(44)可是一般学佛之人,往往以佛学为高,对科学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真是“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
注释:
(1)(32)(34)(37)(42)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第246、266、266、266、248页。
(2)(11)(12)(19)(20)(21)(23)(25)(26)(28)(29)(30)(33)(35)(36)(38)(39)(40)(41)南怀瑾:《禅海蠡测》,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14、76-77、71-72、41-42、43、119-120、45、26、105、106、58、53-54、144、145、148、125-126、125-126、127-128、131-132页。
(3)南怀瑾:《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3月台湾七版,第40页。
(4)(5)(7)(9)南怀瑾:《禅观正脉研究》,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2月台湾八版,第88-89、158、124、130页。
(6)(15)(27)(31)(44)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10月台湾初版,第17、107-134、174、101、285-286页。
(8)(16)(43)袁焕仙、南怀瑾:《定慧初修》,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4月台湾6版,第128、135、133页。
(10)(14)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6、7页。
(13)《怀师》,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8年4月台湾再版,第175-176页。
(17)(18)(22)(24)南怀瑾:《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64-66、66-67、44-45、56页。
魏德东教授: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6
佛法的疑心与信心梦参老和尚..我们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疑心?有没有怀疑?一般的正常生活当中,你皈依三宝,你不怀疑但是生活遇到挫折,在你人生的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有心禅师德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但来此向他问道的人虽多,可惜很少人能够契入,他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又有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1
佛法与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施食是一件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福报和功德的善事,因为通过施食不仅能让我们远离一切妖魔鬼怪的伤害和侵袭,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也能够为我们破除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使我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04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吕澄师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生。父仲孙公,官农部,历念余年,不得志。师六岁,仲孙公即世。师幼而攻苦,精制艺,年二十,入泮。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
黑龙江大庆市佛教协会举办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法喜充满2012年7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在大庆市净觉寺隆重举行。大庆市佛教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前言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在这个世间,哪个人不喜欢财?可是要知道,不义之财,决定不可以取;不义之财你要是取得,你命里头的财库就有亏损,你命中的福禄就大大地打折扣了。你用偷、骗、杀生等不如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8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9
怀念柳田圣山先生方广锠我手头有一份剪报,是1992年5月25日柳田圣山先生发表在《朝日新闻》上的一篇随笔,名为《与自己相会》(自分と出会う)。当年柳田先生正好70岁。文中叙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佛法在世间(三则)刘先和一、善良与慈悲我长久以来总是认为,善良就是慈悲,慈悲就等于善良。从对妻子的观察中我才得知,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妻子心地很善良,极富有同情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是我闻”,在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什么叫灵验?古人有句话说,「诚则灵」。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个人念得灵,那个人念得不灵?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诚敬心的问题。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0
教育乃国家命脉和民族精神之所系。我们的教育,在本世纪六十年来,从旧式的传统,几经变革而到现在。但是我们还得承认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虽然形似进步,仍然存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第一节 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一、宗派的没落自十七世纪的中叶,清朝入关以后,佛教虽然仍被敬信,但是清廷为了笼络蒙藏地区边疆民族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不以凡夫衡量佛法至尊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致佛子们的一封信(连载一)各位佛子大家好: 随喜你们为了父母众生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 随喜你们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为父母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8-29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自从看了邓老师网站上的有关催眠案例后,心里非常激动,一直想联系邓老师,凑巧的是邓老师刚好有空,我便匆匆的赶到邓老师的工作室。第一
因果轮回时间:2024-08-22
酒后驾车送母亲看病,孝心可嘉,行为不可取原标题:酒后驾车送母亲看病,孝心可嘉,行为不可取????? 扬子晚报讯8月17日讯(记者 郭一鹏 通讯员 符馨月)?? 17日凌晨,交警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18
现在的人到寺院,烧烧香、拜拜佛,保佑我发财,保佑我开智慧,你说佛怎么这么倒霉啊?佛就是干这个的?愚痴到了极处了!我们现在做到的话,当下就是了。烧香,烧这么一个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佛法本来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通过学习,来认识宇宙间的真理,正确地生活,希望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佛真实的含义。不是说,我一定要上西方,一定啥活儿都不干,就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佛法的基本知识日慧法师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第四节 入道的方便持息念最后,想藉此提供一个最简单易行的修四念处法门,这法门就是念息十六行。念息一词,新译持息念,亦有依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31
我们多多的修行佛法是非常好的,我们平时修行可以找一些讲解,这样我们有什么不懂地地方我们可以查找资料。而且我们平时修行也是和别的同修一起的,也可以和同修一同去做一
佛经感应时间:2024-07-27
陈坚教授:中国佛教促进了女性的解放陈坚: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12
其实女人比男人还要缺乏安全感,女生常常会把分手挂在嘴边,一发生矛盾就会主动把男生拉入黑名单进行分手。很多男人对于女生的心思并不会太清楚,就会死缠烂打挽回女友,这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