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和客舍
林崇安教授
【前言】
有的人喜欢抽烟,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静坐,从表面来看,每人的嗜好有所不同,但是经由仔细地观察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行为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跟着感觉跑」。抽烟的人所喜欢的不是烟本身而是吞云吐雾的飘飘感觉;喝酒的人所喜欢的不是烈酒本身而是喝酒所产生的醺醺感觉;同样的,喜欢静坐的人常常是为了享受那全身舒畅而轻安的感觉。由于众生的习性是追逐快乐的感觉,排斥痛苦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感觉的奴隶」而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是不容易摆脱或戒除的,试看有多少烟毒犯接受勒戒后,又一再重蹈覆辙,可知要从乐受的吸引力中脱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要如何有效地戒除这些不良的习性呢?佛陀指出,拔除不良的习性要从根下手:要以正念正知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真实面目,深入体会这些感受都是无常、无我的,从此不再受其欺骗,因而可以永远摆脱它们的束缚。以下举出佛陀如何对弟子们以「狂风和客舍」作譬喻,来讲解感受的真实面目。
【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告诉比丘们说:
譬如空中狂风突然生起,从四方而来:有的是含有尘土的风、有的是不含尘土的风、有的是普通的风(毗湿波风)、有的是猛烈的风(鞞岚婆风)、有的是微薄的风、有的是厚重的风乃至有的是回旋的风轮所生起的风(如台风)。
众生身上的感受,也是一样,有种种的感受生起:有的是快乐的 感受、有的是痛苦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有的是快乐的身体感受、有的是痛苦的身体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有的是快乐的心理感受、有的是痛苦的心理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有的是快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痛苦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快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痛苦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快乐的贪着感受、有的是痛苦的贪着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贪着感受;有的是从快乐出离的感受、有的是从痛苦出离的感受、有的是从不苦也不乐出离的感受。
接着,佛陀为了让弟子们能够记住,便以诗偈说: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
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此中有四类的感受:「有食受」是有执着的感受,又称「有味受」;「无食受」是无执着的感受,又称「无味受」;贪着的感受,又称「依耽嗜受」;不贪着的感受,是指以禅定从苦乐出离的感受,称作「出要受」或「依出离受」。佛陀区分各种无常的感受后,进一步指出禅修者要以正念正知看清这些感受的真实面目,才能灭除烦恼,并以诗偈作结: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这诗偈的意思是说:比丘们要精进修行,培养出不动摇的正念正智,面对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能了知其无常的面目。由于能如实了知一切感受的无常,所以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的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轮回里,永恒处在没有烦恼的涅槃中。」 以上这一经和诗偈,佛陀是用「虚空中的种种风」做譬喻,来说明「众生身上的各种感受」的无常真相;佛陀在迦兰陀竹园的另一天,则用「旅舍中的种种客人」作譬喻,对弟子们说明「众生身上的各种感受」:旅舍中的旅客,有的是剎利(贵族),有的是婆罗门(宗教师),有的是有地位的长者居士,有的是旃陀罗野人(未受教育的人),有的是持戒的人,有的是犯戒的人,有的是在家人,有的是出家人;众生身上的苦乐的感受就像这些身份不同的旅客一样,都是来来去去,都是具有无常、无我的性质;最后佛陀也以诗偈作结: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
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
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陀说完经文后,比丘们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以上所介绍的二个经是《杂阿含经》的第471和472经。
【一些省思】
(1)众生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有一类是生灭迅速,不经多时就消失的,这一类的感受,佛陀用「虚空中的风」来作譬喻;另一类的感受,延续的时间较为长久,这一类的感受,佛陀用「旅舍中的客人」来作譬喻。但是不管时间的长短,众生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都必消失,这便是无常的性质;这些感受的生起和消失都是因缘所成,不是谁能真正掌控的,因而这些感受都是无我的。这些感受的来来去去,就像客人的来来去去,不要误以为是主人。众生的烦恼来自误以为这些感受就是我,因而盲目地跟着感觉跑,最后所得到的不外是烦恼和痛苦。所以,佛陀明确地指出,所有的感受都是客人,要以正知看清它们的真实面目。再快乐、再长久的禅定之乐,也终必消失,离不开无常、无我的性质。这是禅修者所要谨记在心的。
(2)禅修者也要认清感受的四种类别,《瑜伽师地论》上说:有味受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诸受。
一般世人吃喝玩乐,所追逐的是感官的快乐感受,并被这快乐绑住,因而称作「依耽嗜受」。有些禅修者只追求内心的平静感受或禅定之乐,虽将欲贪压伏,但还被禅乐绑住,这称作「依出离受」。以上「依耽嗜受」和「依出离受」二种,由于还被快乐绑住,对快乐有所执着,所以称作「有味受」,这是属于世间受。修行禅定和智慧并进的人,处在身心快乐的状态时,仍不被快乐绑住,对快乐无所执着,因而称作「无味受」,这是属于出世受。
(3)在日常生活中,根尘(内外六处)一接触后,就生起感受,一般人接着因感受的快乐或痛苦,便生起贪爱或瞋恨,这便是缘起的流转过程:「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此中可以看出感受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禅修者能以正念正知,在触缘受时,立刻觉知感受的无常、无我,因而不再生起后续的贪爱或瞋恨,这便是经上所说的:「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4)要如何以正念正知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真实面目,看清这些都是无常、无我的?这又回到佛法的基础训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于生活中持戒行善,在行住坐卧培养正念正知,使定慧或止观成熟,而后达成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无常、无我,从此不再被感受欺骗,因而可以高枕无忧了。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禅修者要如实觉知当下自己感受的生灭无常和无我,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佛陀要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跑,感觉只是空中刮起的风,来来去去,永远抓不住;再快乐的感受也不外是过境的旅客,再长的停留终将告别,我们不能期待天长地久的感情,因为无常就是它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感受的真实面目,盲目地跟着感觉跑,将一再受其欺骗,因而将一直在三界内不断地轮回,饱尝生死之苦。(《人乘季刊》30卷,第4期,2009)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禅修法座各位同道,上午我在这里讲了佛法的缘起、空和业果轮回几个问题,下午就根据慈雨法师的意思讲讲关于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
香道道具时间:2024-10-21
贾宁燕老师是国家一级茶艺师,著名香文化推动者,香道课讲师。她和著名的茶艺大师乔木森老师学习香道多年。为什么香道课要让茶艺老师来教呢?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17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宋无门和尚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坚在论坛中提出:禅宗的本质就是生活禅,而生活禅直接目的就是使平凡的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人间佛教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年来的刻苦实践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都将参禅打坐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训练,因为禅意通常能给人带来参透人生的智慧。禅家认为,心与宇宙合一,人回归自然之后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展现心境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0
生活中的佛教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后人尊为净土宗九祖。大师一生淹贯内外典籍,著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大师与九华山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二、如何开悟?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应作慈爱经》的利益在佛陀时代,有五百位居士出家成为比库,他们的修行很好。有一天,他们请求佛陀允许他们前往森林里禅修,佛陀许可之后,他们就出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3)刚才忘了问大家什么是苦的根本原因呢?是无明,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苦的最近原因呢?苦的近因是贪爱,譬如说你来这边禅修的时候,你开了你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觉知心识和所缘境)很高兴看见你们来这里学法,看到你们禅修我感到很高兴。我们全都想要快乐和满足,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如果你问:「我有发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Namo tassa Bhagavato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Yo ca vassasata j?veduss?lo asamhito,ekha j?vita seyyos?lavantassa jhyinoti. ─Dhamma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修持篇*经行的方式◎找一个地方,可安全来回走约20~40 步的距离,不要受到干扰。安静之处,能打赤脚更好。◎站直、颈背要直,以目不斜视、看着前面地上约4~6 步的地方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经行的功用经行:会不会太累?酸疼?本来经行是不累的,我一边念一边做,一个人做不累,很轻松。现在你清清楚楚地走动:脚跟提高,慢慢的离地,慢慢的移动,移动是直的,降低,触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练习呼吸吸气、吐气大家来练习,第一次静坐的人要注意:脊椎骨要放直,头部下额要稍微收回来,肩膀放轻松,两肩平等,目标放在鼻孔里,嘴闭起来,眼睛也闭起来,注意鼻孔中间,手平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安静可增强六根能量整个星期有练习吸气到左脚右脚,左手右手吗?感觉怎么样?吸气吐气有没有比较清楚一点?它虽是手、脚四个地方,但事实上是整个身体都有影响。吸气时全身非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智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08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自然规律。中国文化对于生与死的态度,自古以来真的是太沉重了,太不应该,也有些太落泊、太悲观了。世事本来无常,这些不必要的想法无形之中在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2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原来的低矮房屋,转变为现在高大直立的现代楼房了,房屋模样的变化,风水的本质确实不便的,风水是一种磁场能量,与古代风水查看方式不同,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2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祖庭中轴线在四祖寺接待来来往往客人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客人们总是希望同时到五祖寺看看。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奇特,黄梅这个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6
在生活中善于用心就是修行如瑞法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印度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那个地方的人,生性比较好斗,所以人们都不敢去那里去弘法。那里,久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2
古代的人们,遇到嫁娶、出行、开市、动土、祭祀等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选一个好日子,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趋吉避凶。古代的行军打仗是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这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8
择吉日吉时习俗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其根本就是寻找用事活动的适宜时空点,能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吉祥如意的结果。那生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8
说起道教音乐,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法事上面的乐曲,其实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道教音乐还包括了一些戏曲当中所用到的。有的人喜欢听戏,多听道教音乐也可以修养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6
我们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地方习俗,而很多都是经过历时的演变而来的,而道家的一些习俗对于人们的生活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比如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祭拜先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5
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有一个问题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家居士持戒很难,生活中有时是避免不了犯戒,比如家里种了玉米长虫子,不打药就没有收成了,打药就杀生,在家居士怎
佛答时间:2024-06-14
佛法原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该是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研究、实践的高深学问和专门技术。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论,也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联结的,也是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我们为什么要用念头和情绪作为禅修的助缘?因为,念头和情绪往往是我们制造问题的根源,即使我们有能力以五种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作为禅修的助缘(即利用眼根来禅修形状或颜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风吹云舒卷,淡看人间路。静谧的夜晚,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的画面。抬头间,繁星垂挂天幕,定睛处,不知其名的星座任云儿在其间穿梭。有多久,我没有好好跟自己相处,而任由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9
烟雨蒙蒙,笼罩着这个城市,也湿润了我的心。回顾以往骗低保,那是一段让人感慨和忏悔的“黑历史”。我是一个小市民,个子不高,但肩挑生活的重担。我的丈夫曾在煤矿被砸伤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4
秋风吹过那一望无际的白桦林,树叶哗哗作响,母亲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我一路小跑到沟里,山坡上就是我家的房屋——木质的门房,塑料的窗户,摇晃的大门……家,华丽或朴素,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