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后人尊为净土宗九祖。大师一生淹贯内外典籍,著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大师与九华山,尤与地藏大士有深因缘,故乐于述之,俾此殊胜因缘以广传闻,亦九华名山与净土学人之幸也。
蕅益大师简传
蕅益大师,净土宗九祖。自号八不道人,又号西有沙门。俗姓钟,吴县(今属江苏)人。父歧仲公,曾持念《大悲咒》十载以祈子,后其母金氏梦菩萨抱儿授之,遂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生大师。师少好儒学,12岁读儒书,尝撰文数千言以辟释老。师年17,得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昔谤佛之非,遂将所着数十篇《辟佛论》付之一炬。师年20之冬,其父亡故,因荐亡读《地藏经》,而萌念佛出世之志。
24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次年,受比丘戒于云栖。26岁,于莲池大师塔前受菩萨戒。28岁,大师丧母后誓居深山,掩关修道。旋于关中罹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其后,大师多次闭关专持《往生咒》,又曾专念阿弥陀佛,以往生西方净土为愿。由于师之广学专弘,身体力行,终使莲风大扇于世。33岁秋,大师入灵峰过冬,为作请藏因缘。35岁,为灵峰请藏至,造西湖寺,述《占察行法》。37岁,讲《占察经》于武水智月庵,又造《盂兰盆新疏》。38岁,三月蔼地藏菩萨道场,住九华之华严庵。遁迹九华,礼地藏菩萨塔,撰《九华地藏塔前愿文》。抱病于山,忘形骸,断世故,腐滓以为馔,糠秕以为粮。次年夏秋之际,居九子别峰,述《梵网合注》,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随后虽曾游历诸方,但以住灵峰从事着述为主。清顺治十一年(1654)夏,大师卧病灵峰,于十二月启建净社,作《发愿文》及《求生净土偈》。翌年正月,年57而寂,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塔于灵峰大殿之右。
大师著作达60余种,凡164卷,综禅教律而会归净土,由其弟子成时编为《释论》和《宗论》两大类。大师撰述的专弘净土著作有:《阿弥陀经要解》、后人会性法师编集《蕅益大师净土集》及大师选定,由成时法师编就的《净土十要》等;大师为弘扬净土法门而选人《灵峰宗论》的著作有《阿弥陀佛赞》、《佛说阿弥陀经塔赞》、《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示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说》、《示念佛三昧》、《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参究念佛论》、《念佛即禅观论》、《灵峰寺净业缘起》、《礼净土忏文》、《结坛念佛回向文》、《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等,并有赞颂净土的《刻净土忏序》、《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观泉开士化万人毕生念佛同生净土序》、《惠应寺放生莲社序》、《庐山香炉峰重结莲社序》等。综观大师之一生,从儒入佛,始习禅,继而研教、究律,知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三者统一而不可分割。三学之归趣,则不外念佛一门,并以念佛为禅、教、律之归结。乃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
蕅益大师与地藏菩萨之深缘
大师与地藏菩萨深有缘分,故师一生尽力弘扬、赞叹地藏菩萨。早在明万历四十六年冬天,师20岁时,因丧父闻地藏昔因,知道从孝积,既怀丧父之哀,复切延慈之想。故于后来大师之母病笃,有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之举。其时大师知菩萨之本愿,遂发出世之心。今将大师与菩萨之胜缘,恭录如下:
崇祯四年冬,温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师说《占察》妙典,大师倩人特往云栖请得经本,展读之后悲欣交集,撰读持《回向偈》;
崇祯六年〔1633〕冬,大师述《占察行法》;
崇祯八年夏,于武水智月庵讲演《占察经》,述救苦鬼道众生有关的《盂兰盆新疏》;
崇祯九年遁迹九华山,礼地藏菩萨塔,撰《九华地藏塔前愿文》;
崇祯十年,居九子别峰,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顺治一年〔1644〕大师居灵峰,退作但三归依人,勤礼《千佛》、《万佛》及《l与察行法》,于次年元旦获清净轮相。
顺治七年,大师结夏北天日灵峰,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六月,述《占察经疏》。
大师有关地藏菩萨之作计有:《占察经玄义》一卷、《占察经义疏》二卷、《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一卷、《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一卷。
此外尚有《九华地藏塔前愿文》、《补总持灭定业真言疏》、《甲申七月三十日愿文》、《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为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化持灭定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化铁地藏疏》、《刻占察行法助缘疏》、《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复九华常住书》。
又定拟注经目有,《十轮经解》、《地藏本愿经疏》等,但未及成书。
大师以地藏菩萨为楷模,一心敬礼、弘扬地藏法门的主要原因,我们观大师所作之文,即可明了无余。
清净戒根速满菩提之愿
蕅益大师在九华山地藏塔前,发下一个清净的菩提大愿。大师之愿文《九华地藏塔前愿文》,一直保留至今,为许多同修所敬仰、效法。该文先叙说:
夙造深殃,丁兹末世,虽受戒品,轻犯多端。虽习禅思,粗惑不断。读诵大乘,仅开义解。称念名号,未入三摩。外睹魔党纵横,痛心疾首。内见烦恼纷动,愧地惭天。复由恶业,备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恶,叹沈溺之无端。由是扶病人山,求哀大士,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云。
因此大师敬燃臂香六炷,供养忉利胜会地藏菩萨摩诃萨,另三炷香祈求:
一炷悔三业重失,生来杀业淫机,谤三宝罪,口过恶念,乃至旧岁染疾后,种种不尽如法,如是等,愿尽消除。
一炷为求四愿,律仪清净,断惑证真,长康无病,广作福事。
一炷为决疑网,若先礼忏,求净律仪。若先习禅,断除烦惑。若先阅藏,以开慧解。若先立行,以广福缘。唯愿救世真士,大智开士,一切知见者,于诸众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鉴,开我迷云。
并发如下大心:
我复于大慈悲父前,沥血铭心,作如是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先自取泥洹。倘夙因缘牵入恶道,愿菩萨弘慈常觉悟我,使我念念忆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若夙障稍轻,愿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三昧,决定得生阿弥陀佛世界,乘本愿力,无边刹海,化度有情,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从大师所发之愿中,我们可看出他的真诚之心,不愧为后代之师。
神咒能灭定业拔三障苦施三德乐
蕅益大师在《补总持灭定业真言疏》中,广明地藏菩萨愿力不可思议,谓持《灭定业真言》可消除业障,灭除定业。大师说:
敬礼慈尊地藏王,神咒善能灭定业。普救无边五浊苦,绍隆三宝种不断。智旭与法界众生,迷本净心,已造定业。无明所覆,不自觉知,故于今日,同婴苦报,远隔正法,遭遇魔邪,倒说大乘,诬毁了义,逐后世微绩,忘教主典型。设宣实道,反被讥诃。虽解真乘,仍亏智断。叹同修之落落,嗟外护之冥冥。果岂他尤,因原自造。唯扪心内悔,悲仰求哀,恭念地藏大士,无上医王。灭业真言,无边神力,定能拔三障苦,施三德乐。是以专心持诵,速望冥加。
大师又于《化持灭定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中予以肯定:释迦佛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
旧障除灭,新殃不造。大师更愿一切比丘,增长福慧,成就圣根,断世爱网,摧我见山。一切沙弥,志慕大僧,克臻净行,增修戒慧,弃舍幻缘,期许誓同先哲,举止不类时流。一切檀护,明识是非,了达邪正,以愿作众生之眼,将身为佛法之城。又愿各信净土玄猷,共勖乐邦妙行,具诸戒品,读诵大乘,深信因果,解第一义,常为人说法藏远因,弥陀现果,令诸有情,咸脱苦轮,毕获安乐。又愿智旭与诸知识,互为主伴,恒转*轮。誓灭三途定业,妙畅安养真诠。可知大师慈悲度生之切。
普劝持念圣号诵经礼忏
持念地藏菩萨圣号,功德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本愿经》广明。故大师在《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自序》中,普劝持念地藏菩萨圣号。大师谓念地藏菩萨名,胜持其余大菩萨。其文曰: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归依,称念礼供,求诸所愿,不如一食顷,归依称念礼供地藏菩萨,以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故也。
大师更作《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说欲戒根清净,当忏悔持名,并说:持名一法,自其浅近言之,愚夫愚妇,孰不能矢口。自其深远言之,不达法身平等,杂乱垢心,不得名为闻矣。故知以二观为指南,能修二观,方为闻菩萨名,以闻名为方便,真实持名,便是圆摄二观,故名闻障净,障净戒得,戒得定慧发生,定慧而一实证人矣。明心见性,是真僧宝,真传佛法。吾辈生末叶,闻此真法,宜如何努力以自勉也。文中所说的二观,大师引《占察善恶业报经》说:虽学信解,修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趋,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怖畏,及种种障碍,应一切时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及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观自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捐灭。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若离乱垢心,诵我名字,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大师解释说:由此观之,戒不清净,二观决不易修。二观不修,一实何由证契。而欲戒根清净,舍忏悔、持名,岂更有方便哉!故可知持名之重要。
持诵《地藏经》有无量功德,从古至今,佛教同修于六斋、十斋日持者,更不在少数。但一般信众的持诵多不明理,更带有功利性,此就会给诵经大打折扣。蕅益大师在《为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中,详明诵《地藏》直同《华严》之理,大师在文中写道: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此危微的传也。佛法亦尔: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狱;一念悟,阿鼻地狱便是常寂光土。所以《地藏本愿》,直与《华严》同一血脉。试观华严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地狱众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华严》明白心本具之净土,令人知归。《地藏》明白心本具之苦轮,令人知避。一归一避,旨趣永殊,而归亦唯心,避亦唯心,心外决无别法。儒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危乎?微乎?善利分舜跖之关,去存为人禽之别。熟读《本愿经》,不思自觉觉他,出地狱归华藏者,必不仁之甚者也。警心居士悯之,遂毕世受持,兼以劝人,予谓适发此心,地狱苦轮便当顿息。欢喜为序,代法界众生普劝云。
对于礼忏,本有深意在,它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古来祖师多有提倡。但现今之拜忏成为商业性的做佛事,则不可同日而语。佛教真信之徒,当正本清源。在这方面蕅益大师在《刻占察行法助缘疏》一文中说:《占察善恶业报经》,诚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坚净信菩萨,殷勤致请,释迦牟尼佛,珍重付嘱。三根普利,四悉咸周,无障不除,无疑不破。三种轮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达理。两种观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尝执理废事。又复详陈忏法,即取相、即无生,初无歧指。开示称名、观法身、观己身,顿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说种种巧便,不违实理。此二卷经,已收括一代时教之大纲,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领,曲尽佛祖为人之婆心矣。大师依经立《占察行法》,此正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之极致也。大师又于《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中举《占察善恶业报经》之文说: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定慧,当先修忏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若不忏净,而修定慧,则多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故先修忏悔。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可见修忏之重要。
大师除《占察行法》,又敬尊《十轮》、《本愿》并《占察》三经,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庶几共涤先愆,克求后果,不终为无依行乎?未登无生正位,皆可修之,无论初心久学也。
造像功德不可思议
造像功德,不可思议。造佛菩萨像者,种众善根,吉神拥护,障除慧朗,终成佛果。蕅益大师在《化铁地藏疏》中说洪钟具无边音性,一击而顿彻铁围;地藏圆同体大悲,瞻礼而顿蒙与拔。幽冥之觉悟可期,现在之障碍宜转。故大师依当时条件,发心造铁地藏菩萨像。他于文中接着说:灵峰心怀礼公,既已铸钟打钟,复思是像作像。虽丹青刻画,咸皆性同虚空,而炼就纯钢,可表坚固不坏。四德非尘,藉一尘而圆显;三身无像,藉影像以妙彰。寄语高贤,共行檀施。助铁者,如正因心发,法身妙果可登;助炭者,如了因心发,般若光明可悟;助食用者,如缘因心发,解脱神通可基。从大士而发其心,正是全性起修;由众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如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语实语,谛思谛行。
本山早经仁德大和尚发心,要铸造99米高的菩萨大铜像,这不仅是前无古人之大事,也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大心既发,众志成城,一定能圆满!
护持三宝庄严道场
蕅益大师在九华山的时间,虽然只有年余,但大师所想,理事圆融,面面俱到。大师不仅自己发心,还处处为全山着想。除上面已提到之外,主要的还有三事:
芙蓉阁建华严期 大师在山期间,曾作《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大师于文中开示:予每谓《地藏本愿》一经,常与八十一卷《华严》并参。《华严》明佛境界,称性不可思议。《本愿》明地狱境界,亦称性不可思议。一则顺性而修,享不思议法性之乐。一则逆性而修,受不思议法性之苦,顺逆虽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也。一念迷佛界不思议性,则常寂光土,应念化成刀山剑树,炉炭镬汤。一念悟地狱不思议性,则泥犁苦具,应念化成普光明殿,寂灭道场。迷悟虽殊,性德无增无减,又一也。然性德虽无增减,非逆顺不属迷悟。而迷之为九界逆修,遂感分段、变易二死苦报。悟之为佛界顺修,遂成菩提涅架两种转依。迷为三惑,悟为三智。逆修为十恶五逆,顺修为六度万行。生死为三界四相,转依为三身四德。苦即法身,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谚为: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赞人毁人,只是一口。《大佛顶》谓: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讵不信然。然则芙蓉九朵,信可谓华严九会同其表法,岂谓《地藏本愿经》仅谈地狱因果事相而已。况华藏世界,安住大莲华中,如来成道,亦坐宝莲华,而优钵罗、波头摩等地狱,亦复名青莲华、赤莲华,可见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具足十界,在当人迷悟、顺逆何如耳。不思议法性,体非群相,不碍诸相发挥,又奚闲于地狱及寂光哉。愿诸开士,率诸檀越,即以此为顺修因缘,开发正悟,则铁围两山,即是金刚菩提道场,无令火焰幻作金莲,斯大妙矣。此为无上妙法之妙解,信奉地藏菩萨者、来山朝礼大士者,不可不知。
营建众僧塔 因当时山中无纳僧众灵骨之塔,大师见暴尸骸于山野,于理不通,于心不忍,遂有造众僧塔之议。因撰《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疏曰: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胜,悲田以心胜。供舍利而福等虚空,敬田也。泽及枯骨,万世称为仁主,悲田也。一田功德已不思议,况悲敬具足者乎。夫罗汉四果证人无生,永离我执,既入涅槃,不爱枯骨,凡夫比丘,未断思惑,倘尸骸暴露,则神识不安。神识不安,可悲也。堂堂僧宝,可敬也。矧凡圣莫测,神圣渊府,龙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谓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随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九华为天下第一名山,乃荒原暴骼,悚目伤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经怀,适有众耆,快为鼓舞。不揣陋拙,倡作先声,其有见闻随喜,无论若缁若素,若少若多,既投最胜之因,必克无上之果。敬则成佛道之有余,悲则度众生而无量。系以偈日: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纵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养,应至梵天。况复丈许,讵云不然。大士示形,遍在生死。青淤朽骨,黄金锁子。弹指合掌,的真因。谁为证佐,《妙法华经》。
尊敬僧宝纯正道风 蕅益大师在《复九华常住书》中说:向年托质宝山,于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节者,亦作志公济颠等想。圣道场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不敢以牛羊眼妄测,自招无问重罪也。适闻山中稍稍构难,虽大菩萨示现作略,然经云:宁破千佛戒,莫与外人知。又世典云:胡越人相与仇敌,及乘舟遇风,则相救如左右手。九华实地藏慈尊现化地,山中大众,无非地藏真实子孙,不知历几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乃为小小一朝之忿,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非所谓一芥翳天,一尘覆地者耶。不肖智旭,少时无知,毁谤三宝,罪满虚空,仗地藏大士深慈厚愿,拔我邪见,令厕僧流,故今日称地藏孤臣,山中大众,皆吾幼主。臣无轻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职,唯是诚惶诚恐,稽首顿首,遥向宝山,披陈忠告。唯愿众师,各各舍是非人我之心,念法门山门之体,同修无诤三昧,永播大士道风。古人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又云:家无小人,不成君子。纵有实非大士真实眷属,亦须慈恕,令其渐种善根可也。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北京著名的夏荆山老艺术家,老居士,他说: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文化,文化看佛教。在古印度,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出家人没有了,他们就会生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坚在论坛中提出:禅宗的本质就是生活禅,而生活禅直接目的就是使平凡的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昆明春节期间哪里好玩?据悉,位于官渡六甲的宝华寺将举办丁酉年新春祈福系列活动,为民众奉上礼佛、祈福、迎祥的传统民俗文化盛典。历史上的宝华寺就是老昆明春节佛教和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严耀中[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30-37页--------------------------------------------------------------------------------【作者简介】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佛教学第三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原始佛教以后,佛教在印度有长达15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大阶段。第一节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约百年之后,佛教僧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应科学理解佛教的特质与现代价值》的主题演讲。会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解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导读△△去年10月,东山岭迎来了每年的旅游旺季,随着纷沓而来的游客一起到来的,还有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对景区的视察工作,陈主任对景区的变化和佛教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佛教文化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3
浅析佛教“空门”的真实义刘元春一般人常讲,皈依佛教是“度人空门”,从此便是“五大皆空”了。但这其中不乏调侃甚至误解,认为是空无所有了,实际有否定一切,消极逃避现实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2
栖霞山酝酿打造国际知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南报网讯(记者 李子俊)未来的栖霞山,有望成为南京佛教文化的新地标,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记者日前从相关部门获悉,根据最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2
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 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人格一词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但其中的特质模式要作出界定,因为这一概念很像被佛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一独立人格的培养,应是佛教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这既是佛教教义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格的要求。从佛教的教义看,大乘佛教主张众生本性平等,众生与佛平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人间佛教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年来的刻苦实践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佛教信仰合法性质疑——从少林寺接管昆明四座寺庙谈起李向平在中国当代宗教之中,佛教可谓是最能得益于改革开放者也。官方放心,社会热心,信众倾心,僧人开心。旅游、庙会、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都将参禅打坐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训练,因为禅意通常能给人带来参透人生的智慧。禅家认为,心与宇宙合一,人回归自然之后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展现心境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0
关于弥勒菩萨与弥勒净土的倡行,已渐受关注,大抵来自太虚大师执议人生佛教有关,尤其在弥勒菩萨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忆念中,现在兜率陀天内院为补处菩萨,为本师释迦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中华汉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里,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营养,不断地在融会中壮大自己。历史证明,吸收外来文化最多、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文化了。佛教文化的输入,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8
接着第二个问题是: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有人问:既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何必要七日克期念佛,甚至经年累月念佛呢?此问言下之意:既然说,到临终时念一声或十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据中国 (记者王茜 姚浩然)报道,近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黄寺论坛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顺利闭幕。本届论坛以从寺庙建筑看佛教中国化为主题,35位参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16
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
佛答时间:2024-09-13
今年五月四日,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无疑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而作为一场文化运动,则是对于传统中国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怎样调试佛教与经济世俗性的平衡?周齐斋田是寺院的一个基本生资来源,不过,并非佛教寺院经济的唯一内容和形式。曾几何时,佛教寺院还被允许从事一些商业经营。尤其是"长生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9
鸡足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09
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后记当我加上了这部书的最后一个句点,实现了多年的宿愿时,一种解脱之感不觉油然而生。早在大学时代,因业师杨廷福教授和苏渊雷教授的启蒙,使我对佛教产生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8
(行脚九华山)昼伏夜出 风餐露宿星夜兼程露宿广场“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今夜没有一丝月光
为人处世时间:2024-09-07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今西安)。庆亲王闻虚云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请虚云老和尚伴驾西行,以保平安。当时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7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个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5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5
香与佛教养生一、 香为佛使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阴身出香,古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9-05
主讲:楼宇烈先生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2
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第一节 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一、宗派的没落自十七世纪的中叶,清朝入关以后,佛教虽然仍被敬信,但是清廷为了笼络蒙藏地区边疆民族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二、如何开悟?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包括在经律论三藏中,证法包括在戒定慧三学中,我们应当发愿善能辨别这些佛法。当然,我们不仅要善能辨别佛法,还要真实获得佛法,并且要为众生作
文殊花开时间:2024-08-26
一、佛教不是迷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神灵的国度。因此,在中国人观念中,神祇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是人们最渴望得到、而又不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8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
佛答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