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
在列举他的「第一弟子」时,佛陀提到三个人在解说佛法上最为杰出:本那.满答尼补答(Punna Mantaniputta,古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满慈子)比库、达玛帝那(Dhammadinna,古译:达摩提那,意译为「法施」)比库尼与吉达(Citta)长者(AN 1, chap.14)。在记载中,没有其他在家弟子在这方面如此擅长。
这位善说法的老师、佛教在家弟子模范的吉达长者,是个拥有一整个弥伽巴塔迦村(Migapathaka),以及旁边一大片安巴答卡瓦那树林(Ambatakavana)的富商。他将此林献给僧团(sangha),在那里盖了一座大寺,许多比库经常住在那里。他对世尊的奉献,被解释为他在前世中就曾是菩萨的仆人,并追随他出家(Jat.488)。这个虔诚近事男(upasaka)至少有十一项事迹,可以从中拼凑出他鲜明的人格。
宽恕嫉妒的苏达马尊者
吉达(Citta)特别欣赏苏达马(Sudhamma)尊者,在邀请其他比库之前,总会先知会他。有一天,沙利子(Sariputta)、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奴卢塔(Anuruddha)、阿难达(ananda)与其他几位睿智而博学的长老,在游行途中抵达马奇卡桑答(Macchikasanda)。吉达马上去找他们,沙利子(Sariputta)为他作了一场深入的开示,他因此证得一来果,当下立即邀请这些圣众隔天到他家用餐。之后他才想到这次忘了先通知须达摩,于是赶紧让他知道这次邀请。
当苏达马尊者得知此事时,他心生嫉妒,并严厉斥责吉达未事先告诉他。虽然吉达诚挚地邀请他接受供养,他却轻蔑地拒绝。吉达再三恳请,却都无效。他心想苏达马的顽固,和他的行为与行为的果报无关,于是便回家,愉悦地筹备起这项盛事。
然而,隔天苏达马尊者无法让自己置身事外。他若无其事地加入集会,并称赞吉达招待的丰盛与精致。但他酸溜溜地补充说:「餐后再来个鲜奶油蛋糕才是真正的圆满。」吉达回答,他朋友的讽刺行为让他想起过去听过的一个故事。有些他认识的人曾饲养过一只鸦与母鸡所生的混种,这只幼雏深受古怪的缺陷所苦。每次它想像公鸡般啼鸣时,却叫得像只鸦;而当它想学鸦叫时,却又像公鸡般啼鸣。
吉达想藉由这个故事,说苏达马不仅未作好比库的本分事,也失去在家人应有的礼貌。对比库来说,因为嫉妒而拒绝邀请本来就不对,而批评食物更非在家人的作客之道。苏达马恼羞成怒,想要离开。于是吉达提出要在他的余生中都护持他,但这比库拒绝他的提议。接着吉达亲切地请他去拜访佛陀,说出他所发生的事。当苏达马拂袖离去时,吉达对他说:「后会有期。」
佛陀对苏达马说:「愚人!你所作的事不合宜、不恰当与失礼,并非沙门之道。你怎么能刻薄地侮辱、轻蔑一位虔诚而忠实的在家弟子僧团的施主与护持者呢?」在僧团开会讨论后,决定苏达马应拜访吉达长者,并请求他原谅。
苏达马于是出发,但抵达摩叉止陀时,他感到很尴尬,无法勉强自己去道歉。因此他又回头,并未去见吉达。当同修比库们问他是否尽到义务,并得知他并未如此做时,便去禀告佛陀。大师于是建议另一位比库陪苏达马一同去完成这项困难的差使,这样就没问题了。苏达马请求吉达原谅,吉达也宽恕了他。[1]
吉达向比库们请法
包含在《吉达相应》(Citta Samyutta)中的经典共有十篇,三篇是吉达向比库们提问,三篇是比库们问吉达,四篇和个人事件有关。
什么是界差别?
有一次,吉达邀请在寺院遇见的一群长老比库到他家应供。用餐后,他请瓦萨(vassa,戒龄)较长的比库解释佛陀所说的界差别。
这位长老无法解释,在二度与三度请求都徒劳后,最年轻的伊西达答(Isidatta)比库,请求准许回答吉达的问题。长老同意,于是马哈咖吒亚那尊者①的学生伊西达答,在十八界六根、六境与六识②的基础上,清楚解释界差别。
之后,这些比库就离开了。在回寺途中,资深比库称赞年轻伊西达答比库的杰出解说,并说下次在类似的场合,他应毫不迟疑地发言。长老的心中并无嫉妒,反之他对年轻同伴的成就与了解深度,感到同情的喜悦(mudita);而伊西达答这方面则无慢心,因此两者都符合僧团(sangha)生活的理想(SN 41:2)。
「世间」与「我」的邪见从何生起?
另一次,吉达问:「对于『世间』与『我』的邪见从何生起?」他请求解释佛陀在伟大《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③中教导的这个主题。资深比库再次不懂此事,并再次由伊西达答回答。他说,邪见一定是由「身见」生起。
吉达于是进一步问「身见」从何生起,伊西达答回答,未修圣法的异生凡夫,执着五蕴实体为「我」或「我所有」。因此,他持续在无常与空的现象色、受、想、行、识上,制造自我的假象。
吉达对此开示感到很高兴,并问伊西达答来自何处。「从阿槃提(Avanti)的城镇来,」伊西达答回答。吉达不知道他的名字,接着便问他是否知道那里有个伊西达答,他过去常和他通信,向他解释佛法,并鼓励他出家。由于他不知道后来如何,因此想问这件事。他从未看过伊西达答,如今他极为欢喜地得知他从前的笔友,已经真的出家,且现在就坐在他的面前。他请求能有荣幸护持他,伊西达答虽然感想这个慷慨的提议,但仍拒绝他,并离开此地,永远未再回来(SN 41:3)。
注释书中并未解释伊西达答忽然离开的动机,似乎他比较喜欢隐姓埋名,如今身分已在和吉达的谈话中被揭开,因此觉得不适合再留在此地。他已达到阿拉汉果,关于他的其他资料,就只有和五蕴有关的一首简短偈(gatha)(Thag.120)④。
与「行」有关的抽象问题
第三个场合,吉达是发问者,由迦摩浮(Kamabhu)比库回答。吉达提出三种行(sankhara)⑤,以及与行灭有关的至少十一个抽象问题(SN 41:6)⑥,这些和近事女(upasika)维沙卡(Visakha)问达摩提那比库尼的问题一样(MN 44)。
比库们向吉达问法
渴爱是束缚六根与六境的结
吉达的第一次谈话见于回答一些资深比库所提出的问题,他们在结束用餐后,一起坐在寺院走道,讨论「系缚」(或译为「结」)与感官所缘的对象是否相同的问题。有些人说它们相同,有些人则说不同,吉达恰巧在场,便加入他们。
当受邀评论时,他说在他的见解中,两者在名相或意义上都是不同的。就如两只牛,白牛不是黑牛的系缚,黑牛也不是白牛的系缚,但两只牛都被同一条绳子或轭带锁系缚。因此,六根没有力量束缚外境,而外境也没有力量束缚六根,但它们都受到渴爱的牵制。比库们很高兴这位博学在家弟子的回答,并说吉达一定拥有洞见佛陀深奥教法的慧眼(SN 41:1)。
相同的比喻也被沙利子(Sariputta)与阿难达(ananda)用在其他两个不同的场合(SN 35:191, 192)。它确切的涵意,佛陀曾作过清楚的解释(SN 35:109, 122),他说六根与六境都是被系缚的事物,而渴爱或贪欲才是束缚它们的结。这是个思惟的重点,如此才能避免无谓地对抗外六境与内六根,因为束缚我们的是内在的欲与贪,而非六根与六境。譬喻巧妙地将黑色用于六内处,因为主题是不明的;而将白色用于六外处,因为对象是明显的。
无结的人已渡河
第二次谈话显示出吉达是个老师,从迦摩浮比库诵一首佛陀所说的庄严偈(gatha)开始,他请吉达说明它:
无瑕马车以一轴,
与白色顶篷运转。
见彼来清净无垢,
无结此人已渡河。[2]
吉达首先想知道这首偈(gatha)是否为佛陀所说,迦摩浮证实此事。显然,对吉达来说,只有佛陀的说法才值得深入思惟。然后经过短暂思惟之后,他说:「马车」(ratho)是指在「运转」(vattati)的身形;「一轴」(ekaro)是正念(sati);将各部分平顺地组合在一起的是戒;「白色顶篷」(seta-pacchado)是解脱。因此,阿拉汉(arahant)(「彼来」,ayantam)「无垢」(anigham)与「无结」(abandhanam),已经「渡河」(chinnasotam);他已断除贪、嗔与痴,并解脱渴爱之海。
迦摩浮于是对吉达说,他有资格被称为是快乐与幸福的,因为他已具备解释佛陀深奥说法的慧眼(SN 41:5)。
四种解脱的名相与意义
第三件事提到一段对话,其中苟达答(Godatta,Thag.659-672)比库请吉达解释此争议: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解脱只是名相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名相与意义都不相同。[3]
吉达回答,根据所依的观点,它们可被理解成相同或不同。当被理解成不同种类的暂时解脱时,它们在意义与名相上都不相同。当被理解成究竟解脱的不同面向时,它们只是名相不同,而意义却相同。
当意义与名相都不同时,无量心解脱是四梵住(brahmavihara)⑦,无所有心解脱是第三无色定⑧,空心解脱⑨是内观无我,无相心解脱⑩是涅槃的禅定经验。
当意义相同,而只有名相不同时,这四者都是指阿拉汉断除贪、嗔、痴的不动解脱(SN 41:7)。
原注
[1]出处:Vin.2:15-18。
[2]Nelango setapacchado,ekaro vattati ratho
Anigham passa ayantam chinnasotam abandhanam
这首偈(gatha)是在Ud. 7:5中所说,和跋提亚(Bhaddiya,意译「侏儒」)尊者有关,他是个身形丑陋与畸形,具有神通的阿拉汉。
[3]这些术语的巴利原文为:
appamana cetovimutti,
akincanna cetovimutti,
sunnata cetovimutti,
animatta cetovimutti.
译注
①马哈咖吒亚那尊者:佛陀推崇马哈咖吒亚那尊者为详述他略说法义能力第一的弟子,他的论说着重于义理内涵,直指法义的核心。身为「法」的分析者,马哈咖吒亚那非常类似于沙利子尊者,两者的论说有相似之处。详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3)《阿奴卢塔.马哈咖吒亚那.盎古利马喇.吉达比库》。
②十八界是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界」就是保护自己,十八界就是十八种各有界域的界别,以三个为一组,依根、缘境、发识三和合,由认识关系而成立。
③《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本经是记述古代印度思想界状况的重要资料。经中所描述的外道「六十二见」,指的是围绕「我」和「世间」而展开的六十二种见解。其中,依过去世而起的见解有五类十八种,依未来世而起的见解有五类四十四种。经名中的「梵网」,意指如渔夫以网捕鱼般,将外道的一切见解一网打尽。
④伊西达答的那首简短偈是:「五蕴已了知,其根已除断。无苦亦无漏,罗汉得涅槃。」
⑤三种行:即指身行、口行与心行。「身行」即出入息,因出入息为系缚于身者,所以出入息是身行。「口行」即寻、伺,因寻、伺于先而后发语,所以是口行。「心行」即想与受,因两者属于心,为系缚于心者,所以是心行。
⑥与行灭有关的问题是:(一)如何入灭受想定?(二)入灭受想定时,先灭三种行中的哪一法?(三)如何是从灭受想定出定?(四)从灭受想定出定时,先生起三种行中的哪一法?(五)从灭受想定出定时,触几种触?(六)从灭受想定出定已,心何所倾、何所趣、何所顺?(七)有几种受?(八)什么是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九)乐受者、苦受者、不苦不乐受者以何为乐、以何为苦?(十)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以何随眠随使之?(十一)一切乐受皆贪随眠随使之?苦受皆嗔随眠随使之?不苦不乐受皆无明随眠随使之?(十二)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应舍离什么?(十三)一切乐受皆应舍贪随眠?苦受皆应舍嗔随眠?不苦不乐受皆应舍无明随眠?
⑦四梵住(brahmavihara):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因为梵天界诸天的心常安住在这四种境界,所以称为「梵住」。又因为在禅修时必须将之遍及十方一切无量众生,所以也称为「无量」。慈梵住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悲梵住是希望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喜梵住是随喜他人的成就;舍梵住是无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心境。
⑧第三无色定:即无色界定的第三禅定无所有处定,入此定者是取「不存在」或「无所有」为目标,通过专注该心的不存在,缘取第一无色禅心的不存在或无所有的概念,而生起无所有处定。
⑨空心解脱是观照无我,而达「我、我所有空」,与「空世间」的意义一致。
⑩无相心解脱:或作「无相心三摩地(samadhi)」,不但不作意一切相,且要作意于无相,无相界即无相寂静的涅槃。
四种解脱如约意义相同来说,无量、无所有、无相三种心解脱,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动心解脱,它是指染欲空、嗔恚空、愚痴空,也就是空心解脱。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就是阿拉汉的见法涅槃,即贪、嗔、痴的灭尽。所以四种心解脱的共同义,就是贪、嗔、痴空的心解脱。
第二章 本书的内容和任务第一节 从佛法跟非佛法差别的标准说到本书的内容和任务佛教跟外道的不同,凡有三说:①主见论,即最古的主张,谓承认三法印的即佛教徒,反之即外道;②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慧开凿巨像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王麻子清代安徽商人程伯鳞,久居江苏扬州,信奉观音大士极虔诚。乙酉年的夏天,乱兵经过扬州城,程君祈祷大士垂救,梦见慈悲的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全家十七人,十六人都能免难,只有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文:善果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赵州:“有!”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信者:“假如我修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我希望能谈一下成为素食者的问题。要谈太多关于素食,也就是放弃吃肉的问题并不容易。我认为了解该如何看待吃肉一事,并付诸实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应该要开始说了,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5
【原文】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经》【注释】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5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话说我们中国的宗教,向来分为儒道释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国本部所创始,释教却是由西域传入的,因为他拿觉世渡人为
观世音菩萨传时间:2024-11-29
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在佛世时,沙瓦提城(Savatthi)有个制作花鬘团体领袖的女儿,她美丽、聪明又大方,是父亲喜悦的泉源,名叫玛莉咖(Mallika,即玛莉咖夫人,古译: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2
第二章 雁塔感悟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大哥听了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四劝离两舌1离两舌利益○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佛放光是为照破众生的无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开示佛说法时,常常放光。为什么?因为为令众生快点觉悟。佛在最后说《涅槃经》时,从面门放光,又由口里收回,这表示去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给孤独长者之子初果进入圣者之流13~12一统大地的国王得生天界的天人主宰宇宙的天王不及初果者殊胜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给孤独长者的儿子卡拉。卡拉不喜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1
弟子序一本平平常常的书,被附上一个平平淡淡的书名,里面却蕴藏着一点也不寻常的内容。你可以说它是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寓言故事书,或者通俗小说等,无论
弟子序时间:2024-10-21
佛陀最初的侍从目前大部分寺院的大雄宝殿的中央,莲座上佛陀圣像的旁边,总是左面站着大迦叶,右面站着阿难陀,但佛陀最初弘法的时候,却不是这样。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佛陀亲为缝三衣瞎了眼睛的阿那律,在僧团中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对于乞食和缝衣,最感到困难。不过僧团中很友爱,健康的人,在外面托钵回来,总将余下来的分给有病
十大弟子传时间:2024-10-19
第六章 佛与佛身观本觉.始觉.究竟觉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话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
流浪者群歌时间:2024-10-18
第二十五回 拜无上胜长者善财从烦恼之深渊出发,途经苦海的千锤百炼,经过数日才登可乐彼岸。登上彼岸,烦恼顿息,身心轻安,如浣春阳。善财不须问路,只凭轻安感觉方向走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时间:2024-10-1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第三节 十二支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五节 智得并空智之分类不一,有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等。今分述之:照理不迷曰慧;对理顿决曰智。智之起,必依乎慧;故智慧二名常合称之,依智而细加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二章 破诸相法相无穷。世间上一切事物,修行上一切境界,皆法相也。大般若经每列举百数十种为例,仍是择要言之。本经更求简易,世间法只取十二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问:灵山在何处。是否世尊说法之地。范古农答:灵山具称灵鹫山。梵语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竭提国旧都。东北十四五里。(此旧都名上茅宫城。在今巴哈尔城西南六十里。)是世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7
佛陀的醒世格言1.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7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二章《起信论》与禅宗思想《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第九十七、谁先见佛陀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一天,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来见佛陀,劝请佛陀到三十三天为佛陀的母亲说法,得到佛陀的默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4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第五十一节 大小弟子 互不相害活佛放生的第二种方法,是要本庙主持出钱买各种生命放生,大寺里差不多都有放生池的设备,凡是活佛所到过的寺庙,那些主持都很尊敬金山活佛的
金山活佛时间:2024-10-02
无情说法是南阳惠忠国师提出来的一个禅宗命题,其意思是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也能说法。乍一看,这个命题也像禅宗的其他许多命题(如不立文字)一样,表面上给人以一种悖逆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1
附录一 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无有、无有法(一)无有肯定无有义之心要者,三有涅槃轮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佛门瑞相 无言说法 -- 王志远平凡的人都敬畏不平凡的事,奇迹最能征服俗人。不俗的人们也往往在奇迹面前瞠目结舌,因为不是所有的奇迹都能用语言、用思辩、用科学(科目之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4
所谓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人伦道德之理的略称,为人际相处道德准则之总和。汉代思想家贾谊说:商君违礼仪,弃伦理。[1]朱熹老夫子也曾教诲过弟子:正家之道在于正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