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四卷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
此品广明浊世恶苦。恶者五恶,苦者五痛、五烧。劝令舍恶行善,离苦得乐。《净影疏》曰:‘五戒所防,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其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说为五烧。’五恶者,恶因也。五痛者,华报也。五烧者,果报也。又《嘉祥疏》释五恶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端心正意’,指正心诚意,善护己念,远离三毒,不思邪恶。又义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义更深。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余无所求方名‘正意’也。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为众恶,故云‘甚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胜缘,又复善报强胜,作善为易。此土无此二缘。“开化”即佛开导教化也。’下文‘唯此五恶世间’,至‘离五烧’,其义如文。‘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云:‘降化其意者,悕(愿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顺教修行。’净影与嘉祥均谓五善即五戒。‘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嘉祥疏》曰:‘“获其福德”者,举远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净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现在世,身安无苦。’远果者,得生极乐,定证涅槃。如《净影疏》曰:‘后世弥陀,终得涅槃。’现世安乐,身后往生,故云‘获其福德’。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狱、娟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在恶之中,首标杀生恶。太贤曰:‘世间所畏,死苦为穷(极也),损他之中,无过夺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杀害他生,最为大恶。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杀人。
文中先明杀恶。文曰:‘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伏’者,降伏。‘克’,克也,杀也。(见《中华大字典》)《会疏》曰:‘“强者伏弱”者: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转相克贼”者:“克”谓制胜、杀害。“贼”谓贼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转相”。’又憬兴曰:‘“克”者杀也。“贼”者害也。’‘残害’者,凶残伤害。‘杀伤’者,杀生致死或伤害其身。‘吞啖’。‘啖’者吞也,吃也。蛇能吞蛙,蛙食蚯蚓,故云‘迭相吞啖’。以上诸句,明杀生恶。‘不知为善’乃至‘不肯为善’,皆表造恶之过失。以广为不善,复杀害生命,故受‘穷乞……尪狂’等报。‘穷’者贫穷。‘乞’者乞丐,讨饭度日者也。‘孤独’。《经音义》曰:‘无父曰孤,无子曰独。’憬兴云:‘孤者无父母,独者无子女。’‘聋’者,耳不听声也。‘盲’者,目不能视也。‘喑’者,口不能发声也。‘哑’者,虽能发声,但舌不转,仍不能语言。故即哑也。‘痴’者愚痴、痴呆。‘恶’者,狠恶不善。‘尪’者弱也,跛也,短小也。‘狂’者疯狂。上即‘不信道德,不肯为善’所受之种种‘殃罚’。‘殃’者祸也,‘罚’者罪也。
下举‘尊贵’等,表为善之得,弥显作恶之失。‘尊贵、豪富’乃世间富贵之人。‘贤明、智勇、才达’乃人中贤智之士。‘长者’义兼二者,乃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又为年长多财者之称号。世间富贵贤智之人,皆由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致也。上述之因果不虚,乃世间所见之事。上举之‘穷乞’乃至‘尪狂’乃殃罚中之易见者。而未知‘寿终之后’其苦尤为深剧。‘入其幽冥’下,正表其罪苦。‘幽冥’者即常云之冥途、冥界。总指三恶道,别指鬼趣与地狱。如《会疏》曰:‘幽冥,所谓冥途黄泉也。’‘转生受身,改形易道’。《会疏》曰:‘脱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转生受身”。四生转变,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四生指胎卵湿化。例如舍麻雀身而得狗身,是为‘改形’。又如舍人身而作狗,则从人道转为畜生道,是为‘易道’。众生轮转于六道之中。‘泥犁’即地狱,‘蜎飞’者飞虫,‘蠕动’者,爬虫。‘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况。报轻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诣市杀之。先现报后入地狱,故云“极刑”。’其义谓,作恶受报,先受现世轻报,身后复受重报。如王法中,惩治罪犯,先置狱中,身被枷锁,受诸剧苦。此喻现身苦报。最后乃处以极刑,断其生命。‘极刑’即喻地狱。地狱之苦,如火焚身也。又死后堕入三途,乃有泥犁、禽兽、蜎蠕之属。地狱尤苦,故云‘极刑’。‘魂神命精’见《汉译》。《魏译》作魂神精识。《无量寿经钞》曰:‘有云第六识名魂神,第八识曰精识。’今此‘命精’,即第八识阿赖耶,乃‘去后来先作主人’者,故称‘命精’。此第八识相似相续,舍命之际,随重投堕,故云‘随罪趣向’。依其罪报,投入恶趣。若陷无间狱中,永劫难出,是名‘或长’。或为微菌,则刹那生死,是称‘或短’。《会疏》曰:‘如八大地狱及长寿鬼云“或长”。如飞蛾蜉蝣等云“或短”。’其中寿命无量差别,皆是宿业所感。善趣以寿长为福,恶趣则以寿长为巨祸也。‘相从共生,更相报偿’表冤冤相报,无有穷尽。《会疏》曰:‘杀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报其怨恨也。’例如被杀者为索还命债,必追逐其冤对,同时出现世间方能报偿,是故冤家债主‘相从共生’。今生人杀其羊,当来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又如猫死为鼠,鼠死为猫,世世同生,讨命偿债。故云‘更相报偿’。盖因讨债之人,往往报复过甚,又结新冤,故无了期。‘殃恶未尽,终不得离’。‘殃’者祸也,罪也,罚也。所作之殃恶未能偿尽,则必辗转恶趣,无有出期,痛不可言。‘自然有是’者,义寂云:‘作恶虽不乐欲苦果,苦果自应。修善虽不希望乐果,乐果自应。义同影响(指如影随身,如响应声)。然此经多言自然者,为显因果决定法尔。’又《会疏》曰:‘因果必应,故云自然。’‘暴应’,‘暴’乃猛急突然之义。‘应’指报应。善人行善,恶人作恶,应受之果报,或不当时立即显示。但因果不虚,于其后世,必受其报,故云‘善恶会当归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二明盗恶。于有主物,若多若少,不与而取,皆为盗恶。盗恶之行,源于三毒。贪欲悭吝,易生盗心。诸恶相资,以成盗过。
以下从‘不顺法度’至‘不顾前后’表贪欲之过。‘不顺法度’。‘法’者法轨、法则。‘度’者轨度、规度,即常规也。‘奢淫骄纵’。‘奢’者奢侈。‘淫’者,《等不等观杂录》曰:‘经中淫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淫行无节,故曰‘奢淫’。‘骄’者骄横,谓恃己凌人。‘纵’者放纵。‘自恣’,‘恣’者纵也。男女共居,不顺法度。放情纵欲,但图快意,不惧罪谴,故云‘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等句,表在位者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损人利己,误国殃民种种恶业也。《嘉祥疏》曰:‘宰相之官,纵放臣下。用取万民贿,枉取人物。’是为‘居上不明’之义。受贿已属盗行,况复‘陷人冤枉,损害忠良’。‘陷’者诬陷、陷害。‘冤’者屈也。‘枉’者邪曲也。‘忠’者,敬事直行,奉公忘私也。‘良’者善也。如是恶人,嫉妒贤者,陷害忠良。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谀取荣,诽谤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故云‘心口各异,机伪多端’。义寂云:‘机谓幻惑,伪谓虚诈。’憬兴云:‘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机伪。’又‘机’者机心,‘伪’者诡诈。如是机诈伪善,种种不一,故云‘机伪多端’。如是恶人,无论尊卑上下,内外亲疏,皆欺骗诈惑。故云‘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者,以嗔痴二毒,助长贪心。《会疏》曰:‘三恶相资,炽发邪欲。吸引他财,欲积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也。’‘欲贪’即贪欲、贪恶也。《维摩经》曰:‘身孰为本,欲贪为本。’又《会疏》曰:‘欲海深广,不知厌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唯求收积。嘈杂奔波,故云欲贪等。’欲多占有,故曰‘欲贪多有’。因利害相争,损人肥己,故云‘利害胜负’,于是‘结忿成仇’。‘仇’即仇,甚至家破人亡,一切不顾。故云‘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前后’者,前因后果。又《会疏》曰:‘前不顾是非,后不顾讥嫌;亦前不顾明哲昭察,后不顾鬼神冥记;或亦前不顾过业,后不顾来报。’但求争胜,不惜两败俱伤。只图快意,不畏当来罪报。一切不顾,广行诸恶。
‘富有悭惜’下表悭吝过。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与’。‘施与’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给与他人。爱欲牢固,故云‘爱保’。贪心深重,故云‘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即终生劳苦,直至寿命终尽。但所得者,只是独死独去‘无一随者’。《嘉祥疏》曰:‘“无一随者”,神识孤游戏,财留在自界。’盖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也。生平所作善恶之业,及所感福祸之果,则不相舍离。故云‘追命所生’。义寂云:‘谓善恶因及祸福果,皆追命根所生处也。’‘追’者追随、追逐也。于是后世,‘或在乐处,或入苦毒’。‘乐处’者,三善道;‘苦毒’者,三恶道。‘苦’者痛苦,‘毒’者毒祸。痛苦之极,故云‘苦毒’。
以下正明盗恶。‘见善憎谤,不思慕及’。‘憎’者憎恶,‘谤’者诽谤。见人之善,无敬慕之心反生憎恶,妄加诽谤,如是之人则无善念与善行。胸怀之中,常是侵夺之心。‘悕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己,故云‘悕望他利,用自供给’。不义之财,得来容易,任性挥霍,顷刻‘消散’。重复盜取,故云‘消散复取’。于是‘神明克识,终入恶道’。‘神明’者,《晋译华严经》曰:‘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三明淫恶以及因淫恶而引起之贪嗔等恶。
‘相因寄生’者,‘寄’者,托也,附也。此句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会疏》曰:‘世界安立,单阳不成,独阴不育。夫妇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资。凡天地之间,无独立义。故云“相因寄生”。’。盖指众生皆有共业与别业。因彼此有共同之业报,乃于同一时期同一世界而出生。又因别业各各不同。由于彼此个别宿业之缘,或为眷属,或为仇敌。同生于世,以偿宿因。故云‘相因寄生’也。‘寿命几何’者,百年短暂,无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间,转瞬即逝。但世人颠倒,不识苦空无常,但求幻妄之乐。如蛾扑火,***其身。是以‘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邪’者横邪不正。‘恶’者恶毒不善。《会疏》曰:‘邪谓邪曲,恶谓罪恶。’‘淫佚’者,‘佚’音逸,同劮,婸也。‘婸’者,淫也,放也。(见《中华大字典》)‘淫’,荡也,贪色不以礼交也。又淫者,乃十恶之一。淫为枷锁,缚众生故;淫为罪源,生诸厄故。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如下引诸经论,皆备言淫欲之患。《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又《无量寿经钞》曰:‘夫淫欲者,流转生死之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如大贤云:“生死牢狱,淫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如《智度论》云:“淫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瑜伽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强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故;不净似净故。”’又云:‘何耽刹那之微乐,应受永劫之大苦。’又《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烦满胸中’,《会疏》曰:‘淫火内燃,胸热心狂’也。‘邪态外逸’。淫邪荡佚之态,流露于外也。‘费损家财’,‘费’者耗也,‘损’者减也。‘事为非法’,所为之事,不合法度甚至干犯法律也。‘所当求者,而不肯为’,不求自立,不务正业,不求出离,不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又或交结聚会’。《净影疏》曰:‘“交结聚”下,明造恶过。为淫造作杀盗等事,是其过也。’此下正明由于淫恶而引起杀盗等罪。‘交结’者,勾结也。‘聚会’,聚集邪众也。‘攻劫杀戮’。凡以尖锐之物相刺皆曰戮。此处指以枪矛等武器杀人也。‘强夺’者,憬兴云:‘公然劫取’也。‘迫胁’者,以威力相恐惧,即豪夺也。是为盗恶。如是广行杀盗之恶,只为‘归给妻子’取悦于一妇人,以图‘极身作乐’而已。‘极身’者,望西云:‘极谓疲也。’故极身者,疲劳其身也。‘如是之恶,著于人鬼’。‘著’者昭著。义寂云:‘谓显中作恶者,著于人。隐中作恶者,著于鬼故。’又《会疏》曰:‘人谓人间,官吏刑罚。鬼谓鬼神,冥官照见。’神明幽记,诸天亦记。造恶之人,岂能幸免。于是‘自入三途’矣。‘自’者自然,具决定之义。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四明妄语之恶。
‘妄语’者,《智论》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又《大乘义章》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故知心存欺诳,口出不实之言,即名妄语。又口之四过,亦即十恶中口业之四恶,名为两舌、恶口、妄言(即妄语)、绮语。《净影疏》曰:‘口之四过,不应法故,通名妄语。’今经明标五恶。故以妄语摄余三者,合名一恶。但经意隐诫十恶,故列举其余三恶。盖于合中复有开也。‘两舌’者,新译离间语。《四分律》云:‘彼此斗乱,令他破也。’天台云:‘遘扇彼此,乖和合也。’又《大乘义章》云:‘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是谓煽动离间,搬弄是非也。‘恶口’者,新译为粗恶语。《法界次第》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又《大乘义章七》云:‘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是谓以恼他之心,出粗恶之言,令人受恼,名恶口也。‘妄言’即妄语,新译虚诳语。解见前。又如《梵网》云:‘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违心不实之言,即妄语也。‘绮语’者,新译为杂秽语,《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又《大乘义章》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又《无量寿经笺注》云:‘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又《十业道章》云:‘说染言词,名杂秽语。若不染心,绮饰文辞,歌赞实德,非不善也。’
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如南山云:“此戒人多意犯。良由妄业重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继云:‘又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免生过咎。如《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死堕地狱,慎莫轻忽。‘憎嫉善人’。‘憎’者憎恶,‘嫉’者妒嫉。此下至‘尊贵自大’等八句古有二释:一者,《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不孝二亲”(《魏译》作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语。“尊贵自大”成其恶口。“谓已有道”成其两舌。’二者,据望西意:‘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乃‘两舌过也’。‘不孝二亲,轻慢师长’乃‘恶口过也’。‘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乃‘妄语过也’。‘尊贵自大,谓己有道’乃‘绮语过也’。两说稍异。盖言之不实,一口业中常具诸过。故未易详分也。又‘谓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是为破大妄语戒。所受罪报远过于其它口业。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横行霸道,仗势欺人也。‘欲人畏敬’者,欲令大众,俯首听命,唯我是从也。贡高我慢,不知惭愧,不自戒慎恐惧。难于教化降伏。故云‘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也。‘慢’之罪恶,比于三毒,贪嗔痴慢,均属思惑也。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者,‘营’字,据《一切经音义》乃卫也,即保卫之义。上述恶人能横行一时,皆由前世之福德作为护卫,但‘今世为恶,福德尽灭’。望西云:‘今依造恶,宿善灭时,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为痛。’《净影疏》云:‘宿善尽灭,善神远舍。身无依倚,多遭厄难,是其痛也。’‘又其名籍’者,‘名’者名字。‘籍’谓记罪之简牍(简牍类似今之档案)。‘记在神明’谓神明将恶人之罪行记入案册也。‘殃咎牵引’。《会疏》曰:‘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缚自业,自入恶趣故。’‘入于火镬’。自入于狱火与镬汤也。‘摧碎’者摧毁破碎也。‘神形’者,精神与形体也。《净影疏》云:‘恶业所牵,鬼神摄录。将入恶道,受苦焦焚。’故云‘苦极’。当此之时后悔莫及。故云‘悔复何及’。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五者’,此第五恶,古有二说:一者如前,明饮酒恶,乃净影、嘉祥诸师之说。经文云:‘耽酒嗜美’。后复广举余恶,以明酒之过恶。二者以今之五恶,实摄十恶。如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口业四恶,合为第四。意业三恶,合为第五。’其意谓身业之杀盗淫,以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恶。口业之四恶为今之第四恶。此皆彼此相合。独此第五恶,净影师等谓为饮酒恶;而义寂师谓为意业三恶,贪嗔痴也。清代彭际清氏亦同此意,于彼之《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嗔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与义寂师之说,几出一辙。盖邪见生于痴也。
今解兼采两说。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盖好酒贪杯即是贪恶。醉后易怒,是为嗔毒。酒令神昏,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是为痴毒。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也。《资持记》明酒有十过。记云:‘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嗔毒)。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嗔毒)。八、无名称。九、智慧少(痴毒)。十、命终堕三恶道。’其中第四第七即嗔,第九即痴。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痴二毒。是故饮酒一恶,实兼意业三恶。故上之两说,唯开合之异耳。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徙倚懈怠’者:‘徙倚’指徘徊,‘懈怠’指懒惰。盖表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业’指正业。表恶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务正业。其人对父母之教诲,则‘违戾反逆’。‘违’指违背。‘戾’者狠暴。故违戾具狠毒背叛之义。‘反逆’者忤逆不孝也。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故云‘不如无子’也。如是恶子,辜负慈恩,故云‘负恩’。违背礼义,故云‘违义’。‘无有报偿’表对于父母之恩德,全无报答。‘放恣’者放荡自纵。‘游散’者游乐散漫。‘耽酒’者,好酒贪杯。‘嗜美’者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也。‘嗜’者贪而无厌也。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抵突’见前‘蒙冥抵突’释。谓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也。《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故‘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者,《礼记》云:‘顺人情者,谓之礼。’又《会疏》曰:‘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盖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不可谏晓’者,‘谏’乃以道正人,即规劝之义。‘晓’乃晓谕,以言说教人也。‘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又《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两说不同。‘眷属’者,《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资用’者,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身常行恶,曾无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恶业,且未曾作得一善也。下复明痴嗔之恶。可证义寂师之说,实有所据。下‘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正明痴过。不信佛法,拨无因果,此即一阐提也。
‘欲害真人’,《魏译》作‘欲杀真人’,《汉译》作‘欲杀罗汉’。《玄应音义》曰:‘真人是阿罗汉也。’又《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杀阿罗汉即为五逆重罪。又‘斗乱僧众’:‘斗’者,斗诤也。‘乱’者,错也,作逆也。按此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对于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众,以手段离间之,使之斗乱,令废法事,名为破和合僧。《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此五乃无间业,感无间地狱之苦果。以上明痴嗔之恶。
‘愚痴蒙昧’以下,皆正明痴恶出生之痛。‘蒙昧’者,无知也。愚痴无知,反‘自为智慧’,自以为是,实为愚痴之极。又因愚痴,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此生之所从来,亦不知死后向何处去。不明因果,不信轮回。不知利他,唯图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庄子曰:‘爱人利物谓之仁’,‘顺’者,和顺。)唯知自私,故‘希望长生’。如是之人心愚行劣,虽‘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盖因如是痴人,心中茅塞,虽闻良言,不能领解,此正显痴毒所招感之苦痛。故《净影疏》曰:‘现有愚痴,闇障覆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盖谓愚痴覆心,故蒙昧无知,此实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义寂云:‘生死为大命,穷逼为小命。’‘悔惧’者,望西云:‘悔惧等者,命欲终时,狱火来现,见此相时,生惧生悔,悔惧俱临,故云交至。’狱火逼身,是为烧也。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预先修善,至命终时,方始悔恨。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豫’即预,为预先之义。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上段总结前五恶、五痛、五烧。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者,《会疏》曰:‘天地则所依器界,总标三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又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也。
‘善恶报应’。‘报应’者,《笺注》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也。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会疏》云:‘善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影必随形,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祸福相承’。‘承’者《会疏》云:‘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从‘善人行善’至‘从冥入冥’六句,综合《会疏》及义寂师意,释曰:善人者种善因之人。来世生尊贵家,身形端正,缘境和美,身心适悦,是为‘乐’。复又明达,乐善好施,是为‘明’。若更多作善业,勤修福慧,乃得生天。其更善者,则念佛生西等等也。是云‘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又恶人造恶业,种恶因,得恶果。故生卑贱之家,形容枯槁,饥寒交迫,逼恼身心,是为苦。复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行善事,是为冥。倘更多作恶业,死堕恶道,故云:‘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也。经中继云如是六趣生死因果,其理幽深,非九十五种外道所能知,唯我世尊,独知其原。故云‘独佛知耳’。佛垂教化,开显真实。但众生愚痴,不信不行。故云‘信行者少’。是故世间‘生死不休,恶道不绝’。世人不信佛诲,作恶不已,此下,‘故有自然三涂……痛不可言。’等句,正明烧也。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末劝翻转五恶,而成五善。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也。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得福,度脱生死。《会疏》曰:‘寻言起行,以行践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称也。’‘长寿’者,长生也。世间焉有长生之事。唯证无生,则不生不灭。故离世间生死,方是真长生也。‘泥洹’即涅槃,圆证三德之至果也。就净宗而言,即究竟寂光也。如是之善,称为大善。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也。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覆教诲也。又《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也。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也。宿世恶业虽未全消,但仗佛本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也。(弥陀第二愿曰:‘来生我刹,受我法化……不复更堕恶趣’)。但所谓带业者,只限宿业,而决非现行之业。如《涅槃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也。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也。
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弟子悟入。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示白居易。白云:‘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鸟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
又此品广明浊世恶苦。虽只广陈事相,实则圆显一心。心秽则土秽,心恶则趣恶,一一无非自心所现也。经中详明两土净秽,令知欣厌。《弥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要解》之说,事理圆融,妙契中道。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黄念祖:《敬跋重印会集本后》黄念祖:《敬跋重印 大经 会集本后》 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寿。鉴于世俗之寿其亲者,或绮筵丰席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17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黄念祖:忍辱一共有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黄念祖 “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忍辱的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密宗破瓦法是否有助于往生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黄念祖: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08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注解1)白佛言:白,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的意思。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为白佛。2)唯然:应答之声,表示服从,表示同意,含有恭敬之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0-25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六道之苦 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在佛以后来的一切众生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念佛关键在于不忘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物理学给天台宗提供了论据现代科学的进展,对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认识,均有新的突破,使得许多大科学家瞠目结舌,惊惑不解。他们料想不到现代最新最尖的科学成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中论要解》第四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上)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外人问言:众生以四颠倒,造作集而致苦报。若不颠倒,则修道可以证灭。故破四颠倒可证四谛,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黄念祖:事持念佛不能小看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 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5-22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2-2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四】丙二、广破余疑。上文就事显理。即性具相。圆顿妙理。昭揭无余。所以当机圆悟。永断疑情。今则别为二乘之人。法执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3-12-25
第四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上一节,我们的故事没讲完,「佛陀教育基金会」的这一段过程。简居士送给我之后,我问他:「你是不是存心害我?」他说:「决定没有这个意思,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圆满成就第九 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于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于无上之道,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6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也。‘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玄奘法师传第四卷奘师听完甚感忧虑,心想此去路途艰险,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仍然不失望,心想:那就再多等几天吧!好好祈求诸佛菩萨加持。结果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连从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与忏云老法师对话录忏公黄老对话录 忏云老法师:这是他们居士的,老居士您是老长辈,...。 黄老居士:哪怕是一张纸,不管哪一位,我这是一个愿,所以必须把这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发大誓愿第六【之四】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文殊菩萨圣诞开示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定要专研究某一宗,才能谈到哪一宗,看来还是净土宗人多。大家很忙,还愿意来,我们很欢迎,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之第七讲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第三卷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6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用“第一念”念佛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要知道师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为报师恩啊,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工作。第二个工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9必成正觉第七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说四十八愿已,乃于佛前复以偈颂表此行愿,并请证明。以大愿真诚深广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 主讲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2德遵普贤第二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 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五】【六】【七】(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大教缘起 大教缘起黄念祖居士讲述 据录音带整理 谈到新近的这一部著作——《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这几年我埋头做了一个著作,几年来什么事也没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三日讲 诸位大居士,诸位大德,诸位大菩萨: 今天这个介绍之词,念祖不敢当。也就是说,愿意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1集)这个课程,暂时可以名为「净宗讲座」。为什么用讲座两个字?区别於正常的课程。因为讲座有些灵活性、伸缩性,时间的长短,以及次数,可以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看淡世俗的缠缚 出污泥而不染看淡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 ──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 黄念祖老居士著 1987年于北京莲舍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