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无央数劫」。梵语阿僧祗,翻为无央数。央者,尽也。无尽数之劫,称为无央数劫(或阿僧祗劫。劫之义,见上品「布施累劫」。劫为极长之时间单位,非算数所及之劫,名无央数劫),亦名阿僧祗劫。而此阿僧祗劫又复是无有限量,非思议所能及,故「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指过去之时,久远无极。
「世间自在王」(自《唐释》)。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尽数之大劫时,有佛出现于世,名为 世间自在王 。是乃古佛别有之名号,称为别号。世间自在者,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碍。如 佛照世间相,常住自寂灭 ,是世间自在义。又《甄解》曰:「以世间配般若,自在即解脱义,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纵不横,名世自在王。」是从涅槃三德释佛名号。古代一切从属于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从法身所流现,又一一还归于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达世间,属般若德。于世自在,是解脱德。故「世自在王」圆摄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点,不纵不横,表涅槃真身,常乐我净之无上妙德。「如来,应供……佛世尊」是诸佛通号。一切佛同具此十号,实则诸佛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今随众生机,节略而称十号。
又此十号在诸经中之开合,颇有不同,例如《净影疏》依《成实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开佛世尊为两号。今依《涅槃经》、《璎珞经》、《大论十》,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分为两号。至于佛世尊,《涅槃经》则合之为第十号。今依《涅槃》之说。
以下分释十号。
一、「如来」。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如诸佛安稳道来,此亦如来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故名如来。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又《合赞》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又《会疏》曰:「如来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来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应身如来。」又《天台寿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镜,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之为法身如来也。」盖佛有法报化三身,故如来之释亦有法、报、应(即化)之异。具如《会疏》所释:㈠无来去者为法身。㈡正觉于第一义谛、真如实相如是而来,是为报身。㈢乘真如实相之道而成正觉,如是而来,是为应身。诸释皆可依《会疏》之说,而知其意。
二、「应供」。《大论》曰:「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应供。」又《净影疏》曰:「证灭相应,故名为应。又证灭故。合应供养,故云应供。」又《会疏》曰:「万行圆成,福惠(即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为正,藐为等,菩提为觉,即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行圆满而成等正觉。旧译为无上正遍知,《维摩经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又《净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穷照(即彻照于理体),故云遍知。」
四、「明行足」。「明」有多解。㈠《大论》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会疏》与《净影疏》同之,均谓「明」即三明也。㈡但《净影》又谓:「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明。」是说较深。盖《华严》一经唯是信解行证。若于行法显了明证,如是方为明也。㈢《涅槃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最深,盖以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明也。今释本经,以《涅槃》之说为妥。又「行足」者,《涅槃经十八》曰:「行名脚足。……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净影疏》同之。疏曰:「龙树说,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指戒与空慧)圆具,故名为足。」又《会疏》稍异。疏曰:「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洁。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论》曰:「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即正定)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又《合赞》曰:「善者,最初发心。逝者,大般涅槃。如来不捨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为善逝。又《会疏》曰:「善逝即妙住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为善逝。与上说亦无实异。至于佛无来去,云何名好去?《净影疏》曰:「佛德圆满,更何处去,而言好去,虽无去处,非不能去。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
六、「世间解」。又译知世间。《甄解》曰;「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净影疏》曰:「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会疏》曰:「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综上三释,故世间解者,乃化他之圣智,谓如来如实知世间与出世间种种因果诸法也。
七、「无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胜,名无上士。《涅槃经》曰:「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会疏》同上二说。疏曰:「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又《智度论》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云无上。」
八、「调御丈夫」。《净影疏》曰:「能善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合赞》曰:「自既丈夫,复调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㈠近善知识。㈡能听法。㈢思惟义。㈣如说修行。」又《会疏》曰:「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或问:女人等亦应化度,何以独标丈夫。《智度论》答曰:「若说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无根(天阉)及女尽摄,故说丈夫。」盖谓名为丈夫,则可概摄妇女、无根及二根等人。
九、「天人师」。《净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会疏》曰:「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又《合赞》曰:「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十、「佛世尊」。《成实论》等开为两号,以佛为第九号,世尊为第十号。今依《涅槃经》,合佛世尊为第十号。佛者觉也。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故称为佛。又《合赞》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论》曰:「佛陀,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故为佛陀。」「世尊」梵名薄伽梵。圆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成实论十号品》曰:「如是九种(指前诸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论》以佛为第十号,以世尊为具十号尊德之总号,与此开合稍异,义无不同。)「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见《汉译》)。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间之人民,演说经文,讲论道法与道要。「道」者,觉悟之路也。《俱舍论》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华严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枢要也。如《赞阿弥陀佛偈》曰:「究畅道要无障碍。」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世饶王」见《汉译》。经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义寂云:「准彼经文,世饶王者,亦为法藏在俗时名。」盖《汉译》之文甚为明确,作国王时,名世饶王,出家后,即法藏比丘。
当时有一大国王,名为世饶王。闻世间自在王佛说法,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故曰「开解」。由于开解,自然「欢喜」。如各经末咸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是「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者,随即之义。「发」者,发心也。「无上真正道」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无能过之者,故名「无上」。「真」者,真实。「正」者,圣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无碍道也。「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发无上真正道意」,即是发无上大菩提心也。世饶王闻法开解,随即发无上大菩提心,捨弃国土与王位离世出家,成为沙门。「沙门」原为出家人之通称,包括外道。后始作为佛教僧侣之专称。义为勤息。《会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至于《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此则「沙门」之深义也。
「号曰法藏」。法藏即世饶王为比丘时之法名。《汉译》为「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大论》为「法积」。唯《魏译》为「法藏」,今经沿之。诸本不同,只是译者用辞之异而已。又「藏」者,《探玄记》云有四义:「㈠含摄,㈡蕴积,㈢出生,㈣无尽。」以一切法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蕴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开佛法藏故,名为法藏。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本段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修菩萨道」自《吴译》。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宋译》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又《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志强名勇。心明称哲。」盖谓法藏菩萨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
「与世超异」。《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又《会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与世超异。」又《合赞》曰:「或约地上发心,则所谓世者,地前世间之义耳。」盖《合赞》对于法藏菩萨,当时居于何位而发菩提心,未敢遽断,故以疑惑之语出之,而曰:「或约(如果是)地上发心。」地上发心,则「与世超异」中之「世字」,当指初地以前之一切,盖地前统名世间,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间也。窃窥《合赞》之意,亦遍于法藏当时是地上发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萨何位发心,注经家颇有异解。净影云:「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义寂、望西等同之,盖谓此段之发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发心,乃是地上菩萨发心。至于昙鸾、嘉祥、善导诸师与《甄解》均异之。《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此段)后(第五品),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盖谓此段是释尊说法藏菩萨之发心,后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发心。又后说亦只是重述此发心。是以经中所说虽有先后之次,详略之别,而法藏所发唯是一心,并无有二也。《甄解》之见甚是。《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或为八地。……亦是从果向因,大与诸师别也。」盖据《大论》,龙树大士判法藏菩萨发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发心。故大不同于余师也。《甄解》之说实有所据。《法华寿量品》曰:「我(释尊)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经中复云释尊与弥陀,于无量阿僧祗劫前,同为大通智胜如来前之王子。故知阿弥陀如来成佛亦极久远,法藏比丘正是从果向因。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者,信受。《大乘义章二》云:「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晋译华严经六》云:「信为道源功德母,……示现开发无上道。」解者,了解,开解,解了。《华严经》以「信解行证」为纲要。盖因真实信解,方能生起真实行证。又「明记」者,记忆分明也。于所闻法,记忆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记。「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无上,人莫能超。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义谛,故云「悉皆第一」。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殊胜」者,佛教术语。殊者,特也。胜者,超也。事之超凡绝俗,世间希有者曰殊胜。「行愿」者,乃身行与心愿相资。《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者,信愿也,修者,行也。信愿行三资粮。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弥陀号大愿王,净土法门全依弥陀一乘愿海,以信愿持名为宗。可见愿字实为自觉觉他之关键。大愿能生大力,故与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缘。《净影疏》曰:「起行之愿,名为愿力。」《会疏》曰:「愿力者,四宏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今法藏菩萨所具殊胜之愿力,无能及者,是故号为大愿王。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称为五力。《智度论》曰:「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故名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故名为力。」又「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又灵峰大师曰:「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也)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见思惑为通惑,三乘所同断。尘沙惑、无明惑为别惑,别属菩萨所断。慧光止惑,显发无漏真智,名为慧力。如是诸力,悉皆殊胜。「增上」者,有强力势,能使它法增长上进曰增上。今经中增上,至极殊胜。因所增上者,非是余法,而是「其心」。「其心」者,当人之自心也。《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二经中所标之「其心」,正是一心。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无明惑尽,自心朗现,故云「增上其心」也。
「坚固不动」。其心如金刚,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故云坚固。其心如如,《金刚经》曰:「如如不动。」故云不动。此之不动,不是沈空滞寂,而是心心契于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来觉海也。
「修行精进,无能踰者」。「修行」者为通用之辞。自晋后转为佛教术语。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精进」者勤也。《慈恩上生经疏》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又「踰」者,越也,过也,胜也。此二句总结上文。修行总括以上种种妙行。如是诸行,悉皆精勤升进,故云「修行精进」。法藏比丘之德行,无人能及,故云:「无能踰者。」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诣」者,往也,到也。「所」者,处所也。「顶礼」梵音那谟,此译归命,稽首,顶礼,或直曰礼。常云:顶礼佛足。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礼敬之极。「伽他」旧作「偈」。此翻为颂。颂者,赞也,歌也。採用偈颂之意有二:㈠偈文少字之中能摄多义,易解易持。㈡偈音美妙,用之赞咏。法藏比丘到佛前礼佛赞佛,并发以下广大誓愿。现在当来一切众生,皆依此一乘愿海而得度脱。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此颂在《汉译》每句为五字,《魏译》为四字,唐宋两译均为七字(《吴译》缺此偈)。唐宋两译义理文字均较胜。故今会本亦为七言。
本颂首段是赞叹佛德。「微」者,细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赞美之辞,具不可思议、无比之义。佛之报土报身,色相不可思议,称为妙色。「微妙」者,精妙之极也。「色端严」者,色相端正庄严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匿」者,藏也,隐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首四句义为:如来微妙难思之色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所有诸物,无有能与等比者。亦即赞佛偈中「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之义。佛放无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国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隐蔽不现。「火」者,灯火,火烛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具足为震跢末尼,译作珠、宝、离垢、如意。合之可意译为如意宝珠。有大光明,超诸世品。《会疏》曰:「天下至明,无大于日月。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隐蔽。」
后继四句,均是《唐译》愿文。赞叹世间自在王佛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不可思议之妙用。其义为,世尊演说妙法,能于一音声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种种异类众生,各各随其品类根性,而能闻能解佛之所说。世人言语,常因方言问题、知识水平问题而不能解。世尊则妙用无穷,普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更为不可思议者,乃于任一音声,圆具如是无边不可思议妙用。正显超情离见之《华严》事事无碍境界。《华严普贤行愿品》曰:「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此偈正与本经「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之文同旨。一声中有无量声,无量声中之一一声,皆有无边妙用,能随众生之意乐,一一流出无边之慧辩,使众生得闻,得解,得度。此即是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故曰圆明具德。今一音之中出无量音,圆说一切法,普度无边众,是即「圆明具德」。可见本经实与《华严》一味。
上明如来之语密。下曰:「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此二句显世尊之身密,能现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种种众生,各各随其品类,而得见佛。按佛身可别为五:㈠法身,㈡报身,㈢应身,㈣化身,㈤等流身。㈠法身,即自性身,名为毗卢遮那,译为遍一切处。乃中道理体,离一切相及诸戏论,具无边真净功德,乃唯佛与佛之境界。㈡报身,如来名卢舍那,译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萨感见之。㈢应身,如释迦文,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得感见之。㈣化身,一时化现之佛为化身。㈤等流身,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示现为与人天鬼畜等类同形之身。异类可得见之。今经则佛于一身,现无量种种之身,可使种种众生,各各得见。同表圆明具德,不可思议境界。
上为赞佛,下为发愿。法藏比丘于叹佛功德后,随即发起广大誓愿,愿自作佛,愿摄佛土,普利众生,速成正觉。盖发广大愿实为至要。如《普贤行愿品》曰:「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灵峰大师曰:「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清省庵法师曰:「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下段为愿求自觉觉他之德。为觉他故,首须觉已;求自觉者,端为觉他。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愿具如佛利他之行德。愿得如来清净之声。「清净」者无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曰清净。愿我如佛能宣无过离垢之法音,普及无边各各之界。「界」者,《大乘义章》曰:「界别(分别、差别)为界,诸法性别,故名为界。」盖谓界者,以差别为义。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别而无混,是曰界。
首四句,求觉他之德,此下六句,求自觉之德。前求法音宣流,此六句,求智慧如海,直至究竟彼岸。
「智慧」即般若。《智度论》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又《往生论注》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其义为,通达于真如之智慧,名为般若。又《大乘义章》曰:「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其义为,真心本体明现,自性朗然,明显无暗,称之为慧。今经于自觉愿中,首言智慧者,以智慧最上故。又佛法大海,智为能度故。如《汉译》曰:「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嘉祥疏》曰:「明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原,方皆过出,故?最上也。」又从上引《大乘义章》可见智慧,即真心体明,自性无闇。故知正当智慧深广如海时,其内心亦必清净,无恶无过,离垢离染,绝诸尘劳。故云:「内心清净绝尘劳」 也。如《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绝」者,断也,灭也,彻无也。「尘劳」者,烦恼也。因贪瞋等烦恼,如尘垢蔽覆真性,劳乱身心,故曰尘劳。如上智慧深广,清净绝尘,故超越无边无数畜鬼地狱之门,不堕三恶道。故云:「超过无边恶趣门」,并迅速达到菩提之究竟彼岸。菩提觉也。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觉也,《三藏法数》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是为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法藏比丘为度生死,首求智慧。以慧照故,内心清净永绝尘劳,于是杜塞恶趣,速证究竟果觉。故云「速到菩提究竟岸」。「岸」者,彼岸也。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究竟」岸者,究竟涅槃之位也。「无明」癡之异名。《大乘义章》曰:「癡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贪瞋,即三毒。由于智慧到彼岸,并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无。三惑(见思、尘沙与无明)俱尽,过失皆亡。「三昧」者,正定,正受,等持。《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至于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贵若宝,故《大集经》中称之为宝王三昧,此处所指,应即此三昧也。末后「力」字,表以上种种盛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此六句愿文,
以智慧为首,以宝王三昧及定慧等持为结,实有深意。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上之一段愿文,求佛之觉他德。首四句表法藏比丘愿如过去无量一切诸佛,为一切有情之大导师,导引众生,离苦得乐,从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见;并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得无畏力。故曰:「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诸世间」者,浅言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世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故愿救度。进言之,则地前诸位亦是世间,无明未尽,亦应度脱。「常行布施……」以下四句显法藏菩萨无尽大悲之本愿。愿常行六度,普度众生。《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又《大日经》曰:「大悲为根。」今法藏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悲故,广行六度,普度群生。
六波罗蜜,即六度,是证涅槃之正因。愿行六度,即「法门无边誓愿学」与「佛道无上誓愿证」也。又布施治悭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进治懈怠,禅定治散乱,智慧治愚癡。常行六度,是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也。自觉觉他,以己之觉,普觉众生;以己之行,导引众生;以己之德,回向众生,是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故下云「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拯济负荷,悉登彼岸。此之四句,实摄四宏誓愿。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恒沙」者,指印度恒河之沙。因恒河沙多,又因大众眼见,故佛常引为喻。文意为,假令供养如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不如求正觉,坚勇而不怯」(上为《汉译》原文)。今此经文,正与《华严普贤行愿品》一味。《行愿品》曰:「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捨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以「坚勇求正觉」是法供养,是真供养,供养中最。故胜于以余物供养恒沙诸圣也。上文中「俱胝」,此云千万。「那由他」,此云万万,以下则为更多之数。最后「优婆尼沙陀分」,将大地碎为极微之微尘,其数众多,法供养之功德,如地球所有微尘之总数,至于财物供养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尘。更何能比于地球微尘之总和。此乃盛赞法供养功德不可思议。此较量弥显法藏菩萨「坚勇求正觉」,其功德远超供养恒沙诸圣。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迴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右之八句是成佛摄净佛土愿。此八句实以上诸愿之总归,亦是下四十八愿之核心。《普贤行愿品》曰:「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为成就度生事业之究竟方便,故发大愿摄净国土。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上句中「三摩地」即三昧,正定。愿安住于正定之中,常放光明,遍照一切。又上句寂也,体也。下句照也,用也。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时,体用不二之妙德。放光表修德。其体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身即无量寿、无量光如来。故安住寂定,恒放光明,遍于一切。
至于所感得者,乃「广大清净」之佛国也。句中「居」字,即指国土。「广大」者即经中「宽广平正,不可限极。」「清净」者,即「清净庄严,超踰十方」,故?「广大清净居」也。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为法身,体也,从是流现极乐依正庄严。故云:「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无等伦」者,无能等,无能比。又《魏译》曰:「道场超绝」。超绝即殊胜,故与此同。《嘉祥疏》曰:「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嘉祥大师一语破的。净宗之殊胜超绝,首在疾速成佛,凡夫往生,迳登不退,不退才能疾速成佛也。因有此殊胜方便,故普愿「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此之安乐,才是真实安乐。顿脱生死,速成正觉,故云安乐。又《称赞净土经》曰:「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又「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故云「受安乐」也。经云「惠以真实之利」正指此。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慈者,与乐。悲者,拔苦。此两句表法藏大慈大悲之弘誓。愿常为一切众生,拔苦与乐,尽未来际,拯济负荷,度尽众生,方成正觉也。「常」,指时间。过去、未来、现在为三际。常即竖穷三际,即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无边」兼指空间,遍及十方虚空,即横遍十虚。包括一切空间。故无边者,乃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也。法藏菩萨于一切时中,于一切处,大慈大悲,度脱众生,务期度尽方休。但时间无有穷尽,空间无有穷尽,众生亦无有穷尽,故此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亦终无穷尽也。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本颂分为三大段,首为赞佛,次为发愿,在末后四句偈,则为请佛证明,法藏比丘发愿已,即请世自在王如来为作证明。「我」者,法藏自称。我之愿行,所具决定坚固之力,唯佛世尊三觉圆满,五眼明朗,智慧无碍,始能为我,真实证明。故?「唯佛圣智能证知」也。又法藏发愿时已是地上菩萨,境界甚深,故非余人所能知,唯佛圣智始能作证,此亦深表法藏大士妙德难测。最末二句,结誓立心。《唐译》曰:「从沈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终不退。」无间地狱,苦毒无限,《唐译》举地狱极重之苦,以摄诸余。今经法藏誓言,「纵使身止诸苦中」。诸苦自当赅括地狱。我之如上愿行,纵堕地狱亦不退转。正显前文「我行决定坚固力」也。又《会疏》曰:「但有其愿,愿即虚。但有其行,行即虚。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尅( 尅 今作 克 ,成也)。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黄念祖:《敬跋重印会集本后》黄念祖:《敬跋重印 大经 会集本后》 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寿。鉴于世俗之寿其亲者,或绮筵丰席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17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黄念祖:忍辱一共有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黄念祖 “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忍辱的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密宗破瓦法是否有助于往生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黄念祖: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08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六道之苦 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第二卷 受持篇 广戒门广戒门(共十节,合计一百二十条,多属身心修养应当注意的事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所述的《七佛通戒
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4-09-21
第二卷 受持篇 不净观不净观(此观修成后,顿时觉得男女精血污秽,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世间一切苦恼,都由爱欲而起。世间凡夫无法断除爱欲之心,见到美色便神魂颠倒,
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4-09-21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在佛以后来的一切众生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念佛关键在于不忘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物理学给天台宗提供了论据现代科学的进展,对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认识,均有新的突破,使得许多大科学家瞠目结舌,惊惑不解。他们料想不到现代最新最尖的科学成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第二卷 第十章 生死轮回乃虚妄《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25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汝先言生住灭无无穷过,以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今复言生时生,若生时有生者,应生本生及生生。汝既曰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何得更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黄念祖:事持念佛不能小看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 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5-22
第二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请掀开经本,看第二页,倒数第二行,我们把这段言语念一念: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3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界品之二 于十八界中何法能斫何法所斫。何法能烧何法所烧。何法能称何法所称。偈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圆满成就第九 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于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于无上之道,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6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也。‘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玄奘法师传第二卷当初隋炀帝曾在东都洛阳建立四大道场,召天下名僧去居住。那里曾经法将如林、大德高僧齐聚一堂,但因隋末国乱,供养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师辗转游驻四川,能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与忏云老法师对话录忏公黄老对话录 忏云老法师:这是他们居士的,老居士您是老长辈,...。 黄老居士:哪怕是一张纸,不管哪一位,我这是一个愿,所以必须把这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发大誓愿第六【之四】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文殊菩萨圣诞开示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定要专研究某一宗,才能谈到哪一宗,看来还是净土宗人多。大家很忙,还愿意来,我们很欢迎,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之第七讲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第三卷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6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用“第一念”念佛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要知道师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为报师恩啊,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工作。第二个工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9必成正觉第七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说四十八愿已,乃于佛前复以偈颂表此行愿,并请证明。以大愿真诚深广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 主讲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2德遵普贤第二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 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五】【六】【七】(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大教缘起 大教缘起黄念祖居士讲述 据录音带整理 谈到新近的这一部著作——《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这几年我埋头做了一个著作,几年来什么事也没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三日讲 诸位大居士,诸位大德,诸位大菩萨: 今天这个介绍之词,念祖不敢当。也就是说,愿意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