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二卷
发大誓愿第六【之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念必生愿。
右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日净宗古德较量诸经。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则此经为真。又本经诸大愿与此愿相较,则此愿最为真实。盖表此愿乃真实中之真实也。「至心」者,至诚之心也,至极之心也。《金光明经文句》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者,彻底。
或有疑问,文中但云「十念」,何以迳谓为称佛名号,而非他种念佛耶?答曰:「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实有明证。本经《宋译》曰:「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比丘)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其中「念吾名号」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又《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佛号。」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由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
古注经家,于此愿文,亦有异解。有曰此是「摄上品愿,有说下品非也。」又有曰:「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非是称名十念。」所云「依十法起十念」指弥勒所问十念。《弥勒发问经》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著。九者,近于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以上诸说咸以此愿,专为上品,甚至地上菩萨,乃能具足,则中下凡夫,何由得生?可见以上诸家之议,未契净宗他力果教之真谛。至于义寂以《观经》下品下生之十念,注本经第十八愿之十念,深有见地。望西云:「宗家不尔(宗家指善导)。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意为今愿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尽一生之形寿,唯念佛名。下者仅念一声,皆可往生(仅念一声者,指临终一念,或「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亦皆得往生。)。
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观经》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罗什大师于此,有最极精要之论。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无别念。如是之念,即是一念。如是念佛,即是至心。相继至十,即是十念。
《宗要》又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显了十念,即上文罗什大师所譬之十念;隐密义之十念,即《弥勒发问经》中,慈心等十念。义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意谓,能如《观经》所说或什师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弥勒所问之十念。盖于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之深意。此语道破净宗玄徵。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只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但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离念。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实相故。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者,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又名无间业。《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又《华严孔目章三》曰:「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养,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至于常言之五逆,则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上三者同义。)。犯此道者,身坏命终,必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
「诽谤「者,诽义同谤。谤者,毁也。言人之恶而过其实曰谤。诽谤正法,即诽谤佛法。此十念必生之大愿,普被一切,但除既犯五逆又谤正法之人。《观经》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今经所除。盖既犯五逆重罪,复诽谤正法,罪上加罪;且谤法罪最重,谤法之人称为谤法阐提,故不能往生矣。或问,若人犯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观经》谓可往生。若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往生论注上》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尽得出)。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曰:「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过也,至也,见《字汇》)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余苦。」《合赞》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止恶之意,使未造恶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也。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故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意谓,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足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以上《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殊似相违。实则亦可会通。《论注》正符如来抑止之意,令人慎莫谤法也。论中复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是故经云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至于《观经疏》则显弥陀悲愿无尽。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是即忏悔发心,如是之人,亿亿中亦难一二,故佛慈悯,仍然摄受。
又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善导大师约四十八愿为真实五愿。若论至约,则唯第十八愿。故于《事赞》中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又《笺注》曰:「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此愿显弥陀之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以名号即实德,「声字皆实相「故。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右章包括第十九闻名发心愿,与第廿「临终接引愿」。「名号」即名字。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名与号同体。此辞通于诸佛菩萨。于本经常专指极乐导师名号——阿弥陀。「发菩提心」。菩提,梵语,旧译为道,新译为觉。肇公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指中国)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又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详言之如《往生要集》所云之二种菩提心。㈠缘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⑴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⑵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⑶法门无尽誓愿学,是报身菩提之因。⑷无上菩提誓愿证。是愿求证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㈡缘理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新罗元晓师于《宗要》论无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随事发心。二者顺理发心。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初是如来断德正因。次是如来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因。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因果虽异,广长量齐,等无所遗,无不苞(同包)故。如经言:『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前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此心果报,虽是菩提(成佛),而其华报,在于净土(往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故说此心,为彼正因。是明随事发心相也。所言顺理而发心者: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拨无者,排除也)可断可修。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乃至广说故,如是发心,不可思议。是明顺理发心相也。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元晓师所谓随事发心,即前文之缘事菩提心。其顺理发心,即前之缘理菩提心。以《宗要》较详,故备录之。
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证诸第廿六愿闻名得福,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蒙佛加被,发菩提心。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表发大心后之大行。因闻名而发心,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其中「六波罗蜜」,亦称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六」者:㈠布施。㈡持戒。㈢忍辱。㈣精进。㈤禅定。㈥般若。六度摄万行。「坚固不退」者,指如上之大愿大行,决定不移,永不退转也。如偈云:「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是坚固不退义。「一心念我」。一心,已见前解。指万有之实体真如。今约本经,唯一坚定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如《教行信证文类》曰:「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实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又《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又《止观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指心中不缘其他一切事物)。」又一心有事理二种。无余念为事之一心。入实相为理之一心。今「一心念我」实兼事理。现世净业学人,但深信切愿称念名号,即是「一心念我」。如善导大师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是即一心念佛。盖从事入理,且事中举体是理也。
以上第十九愿是因,第廿愿则是其果也。若人如第十九愿发心念佛,则临寿终时弥陀与极乐世界诸菩萨等众,前来接引,现其人前,经须臾间(指俄顷,据《大集经》即今之四十八分钟),彼人即往生极乐净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以上是为第廿临终接引愿。)。深显果教他力不可思议之方便妙用。具缚凡夫,能带惑往生者,皆因弥陀此愿,临终圣众现前,慈悲摄受之大力。如宋灵芝师曰:「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可见凡夫业重,临终之际,更多颠倒。复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何能正念持名。不能持名,何得往生。故知凡夫往生,非凭自力,全仗弥陀大愿加被,令不颠倒,始能往生也。如《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证诸小本唐译与《悲华》两经,此意益显。小本唐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曰:「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可见凡夫临终心不颠倒,亦不散乱,正念持名者,全因弥陀慈悲加佑之力也。又《悲华经》曰:「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又说愿曰:「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声者名也),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NFE2A?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是经所显他力妙用,弥为明显。《称赞净土经》是本经小本。《悲华经》说弥陀因地及极乐庄严。均明彼佛临终接引,摄受往生之殊胜愿力。可见弥陀愿王,妙德难思,大恩大力,不可称量。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是菩萨阶位之名。据《弥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㈠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㈡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㈢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上言不退有三。最上名念不退。此土行者,别教须登初欢喜地。圆教须至初发心住。方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双舍二边,全归中道。始曰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可见念不退之难证。但今愿言,十方众生,闻名发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小本亦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又云:「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则如红心中之中心。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右为第廿一「悔过得生愿」。「无不遂者」以前,同《魏译》第廿愿(文句则兼取唐宋两译。)。以下则采自《吴译》第五愿(《汉译》类之),结成此愿,名为悔过得生。所异于第十八,第十九与第廿愿者,端在宿世作恶之人,罪业深重,所受果报在于三途。今生闻名发心,悔过向善,至心回向,植德求生。临命终时蒙佛愿加被,不堕三恶道,往生彼国。是为本愿之殊胜慈德也。故云「四十八愿,愿愿皆为众生」。大悲慈父,恩德无极。我辈佛徒,当何以报?
愿中「系念「指心念系在一处,不思其它。如《观经》曰:「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植众德本」,「植」者,种植也。「德本」,如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又「德本」者,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故,弥陀名号,名为德本。如《教行信证》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就满足,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宿恶」,指宿世所造之恶,即过去生中之罪恶。「悔」者,改也。改往修来也。「悔过」者,向佛法僧三宝忏悔罪过,誓不更造也。本愿名「悔过得生」,故知悔过乃往生之关键。盖一切罪从忏悔灭也。「持」者,奉持。「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是本愿之主旨。若宿世作恶,有决定业,命终之后,须于此界或于他方堕三恶道。以今世悔过修道行善,诵经持戒,发菩提心,专念极乐,至心回向,求生净土等,于是乘弥陀此愿功德,遮其宿业,蒙佛摄引,不堕三途,迳生极乐,故云「无不遂者」。「遂」指求生极乐之愿得满足也。可见宿业深重之人,皆可不更三途,带业往生。弥陀悲愿之深,摄度之广,超踰十方。
当前海外佛教界于「带业往生」之旨,颇有诤议。今据本经,则知带业往生之说,实据佛愿;且所带之业,正指恶业也。)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右章摄三愿。「国无妇女」,是第廿二「国无女人愿」(见《吴译》)。」若有女人…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是第廿三「厌女转男愿」。又称「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四为「莲花化生愿」(见《吴译》)。
第廿二「国无妇女愿」。《吴译》曰:「令我国中,无有妇女。」《汉译》愿成就文中「女人往生者,则化生,皆作男子。」又曰:「其国中悉诸菩萨、阿罗汉,无有妇女。」又唐道宣律师引经云:「十方世界,有女人处,即有地狱」。今极乐无三恶道,亦无妇女,纯是卅二种大丈夫相。盖男女之间,易生情爱,便是退缘。是以极乐同居胜于娑婆。
第廿三「厌女转男愿」。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释此愿云:「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投身,坐宝莲上,随佛往生。」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号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如释迦因地,行菩萨道,积一大阿僧祗劫勤修,渐离女身。可见女转男身,实非轻易。今以闻佛名号,「得清净信」(清净者,离恶行之过失,无烦恼之垢染。无垢无疑之信心,名清净信。)。由于净信发菩提心,厌离女身,愿生极乐。信深愿切,必起念佛之胜行。蒙佛本愿加威,于命终时,即转女成男,往生极乐。是为「厌女转男愿」。
第廿四莲花化生愿。「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本经第四十品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又《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西方安乐(即极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上之二经,同表往生极乐之人,皆于莲花中自然化生,清净无垢,神通智慧,放大光明,俱如菩萨。即弥陀此愿之所感证。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曰:「六趣众生,则中阴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士,则一弹指顷,莲华化生。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意为:六趣中一切众生,命终之后,中阴身现,于此身中,依自身宿业因缘,往求世间父母。投身母腹粪秽之处,结成浊染罪业之体。何如往生之善士,临终蒙佛接引,一弹指间,化生莲花之中,迳生安乐之国。此莲花者,实为行人脱卸凡夫罪身之玄幽宫殿,安养当人慧命之神妙舍宅也。上数语深表弥陀大愿,悲心至极,妙德难思。又《大日经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门之身。坐此莲台也。」可见极乐九品之莲,正显大日如来密意,举体皆是最胜秘密吉祥。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黄念祖:《敬跋重印会集本后》黄念祖:《敬跋重印 大经 会集本后》 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寿。鉴于世俗之寿其亲者,或绮筵丰席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17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黄念祖:忍辱一共有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黄念祖 “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忍辱的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密宗破瓦法是否有助于往生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黄念祖: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08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六道之苦 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第二卷 受持篇 广戒门广戒门(共十节,合计一百二十条,多属身心修养应当注意的事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所述的《七佛通戒
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4-09-21
第二卷 受持篇 不净观不净观(此观修成后,顿时觉得男女精血污秽,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世间一切苦恼,都由爱欲而起。世间凡夫无法断除爱欲之心,见到美色便神魂颠倒,
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4-09-21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在佛以后来的一切众生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念佛关键在于不忘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物理学给天台宗提供了论据现代科学的进展,对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认识,均有新的突破,使得许多大科学家瞠目结舌,惊惑不解。他们料想不到现代最新最尖的科学成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第二卷 第十章 生死轮回乃虚妄《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25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汝先言生住灭无无穷过,以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今复言生时生,若生时有生者,应生本生及生生。汝既曰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何得更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黄念祖:事持念佛不能小看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 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5-22
第二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请掀开经本,看第二页,倒数第二行,我们把这段言语念一念: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3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二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界品之二 于十八界中何法能斫何法所斫。何法能烧何法所烧。何法能称何法所称。偈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圆满成就第九 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于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于无上之道,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6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也。‘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玄奘法师传第二卷当初隋炀帝曾在东都洛阳建立四大道场,召天下名僧去居住。那里曾经法将如林、大德高僧齐聚一堂,但因隋末国乱,供养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师辗转游驻四川,能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与忏云老法师对话录忏公黄老对话录 忏云老法师:这是他们居士的,老居士您是老长辈,...。 黄老居士:哪怕是一张纸,不管哪一位,我这是一个愿,所以必须把这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发大誓愿第六【之四】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文殊菩萨圣诞开示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定要专研究某一宗,才能谈到哪一宗,看来还是净土宗人多。大家很忙,还愿意来,我们很欢迎,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之第七讲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第三卷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6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用“第一念”念佛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要知道师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为报师恩啊,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工作。第二个工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9必成正觉第七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说四十八愿已,乃于佛前复以偈颂表此行愿,并请证明。以大愿真诚深广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 主讲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2德遵普贤第二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 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五】【六】【七】(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大教缘起 大教缘起黄念祖居士讲述 据录音带整理 谈到新近的这一部著作——《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这几年我埋头做了一个著作,几年来什么事也没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三日讲 诸位大居士,诸位大德,诸位大菩萨: 今天这个介绍之词,念祖不敢当。也就是说,愿意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