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浴佛迎舍利,雷音普震人间世。
(问,笔者。答,会长觉光上人。)
问:佛指真身舍利,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珍藏已逾千年的国宝,中国有一,世界无二。听闻今年浴佛节将迎请来港供奉,喜讯震动人心。恳请长老开示这一大事因缘。
答:一九八七年陕西法门寺地宫被发现,佛陀指骨舍利在隐没一千一百一十三年后又重见天日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这是无比珍贵的佛祖真身舍利,我们佛教徒多么盼望亲睹这一圣迹啊!当时,我就有个心愿,有朝一日,在港供奉佛指舍利,让香港百万信众,也能瞻拜佛陀圣物,佛光普照香港大地。二○○二年,佛指舍利到台湾供奉,我的这个愿心,就更坚固了。我想,祇等有一天因缘俱足,肯定也能实现恭迎佛指舍利来港瞻礼的虔诚愿望。这一天,果然盼到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过多方协调和联系,我们组成了“庆祝佛诞香港佛教暨各界迎请佛指舍利瞻礼祈福大会”筹委会。以我们香港佛教联合会为主办机构,香港大公报和香港凤凰卫视为协办机构。我们还得到了特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和香港各界人士的赞同与协助。并且于二月廿八日,我们又组成“筹委会代表访问团”,由我任团长,成员有大会统筹主任智慧法师、区洁名居士、法务主任道平法师、净雄法师等一行十三人。我们首先到北京,拜会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宗教局等领导部门,我们受到了中央统战部刘延东部长、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国务院港澳办陈佐洱副主任等领导的亲切接见,中央各主管部门领导都非常重视、关怀,对我们要求迎请佛指舍利来港的愿望非常体谅,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还到北京广济寺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就迎请佛指舍利筹办事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会谈。三月一日,我们一行在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和中国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法门寺方丈学诚法师的陪同下,到达西安,受到陕西省副省长张伟先生以及陕西省政府办公厅、陕西省宗教局、文物局、省公安厅、省接待办、口岸办、省佛协、法门寺博物馆等有关负责人士的接见,商讨了佛指来港供奉的一切事务性工作。总之,安排周到,一切有序。我非常感谢中央,感谢各级政府部门和主要领导以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对我们这次瞻礼盛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对我们的热诚帮助。
问:听了长老的详尽介绍,使我们深受鼓舞。但今年佛指舍利莅港供奉,与二○○二年佛指舍利应请赴台供奉,是否有甚么不同之处呢?
答:有。我认为有三点不同之处。第一,迎请与筹办程序的不同。应主办者香港佛教联合会和协办者香港大公报、香港凤凰卫视的联合申请,这次中央正式批准佛指真身舍利来港供奉,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批准的指示精神是“通力合作,圆满成功”。从中央到地方,从陕西省到法门寺,从北京—西安—香港,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道程序,全都动员起来,一致通力合作,这种协调、团结、统一筹办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这种办事效率高度体现了中央对我们七百万香港人民的关怀和信任。第二,时节因缘的不同。为迎接今年的浴佛节,也是香港政府公布佛诞公众假期第六周年,在这庆祝佛诞的盛大节日,我们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意义非比寻常。同时,为配合这次供奉、瞻礼盛会,由大陆七间佛教丛林和台湾佛光山梵乐团联合组成的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将在两岸三地演出。到港演出的时间是五月十八日,场地已由香港政府安排好。这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的主题是“吹箫引凤,奏乐引佛”,成为我们供奉佛指舍利的前奏曲,也是这次盛会的一个组成部份。第三,是盛会活动内容的不同。我们除了迎请佛指真身舍利来港供奉而外,我们又从法门寺博物馆请到了地宫出土的二十件珍贵文物,随同佛指舍利来港,这是史无前例的盛举。这二十件国家一级文物,过去从未离开法门寺地宫外出展览。来港展出,是十分不易的,这也体现了中央对香港人民的深切关怀。
问:长老说得太好了。佛陀圣诞,四喜临门,(佛诞、公众假期六周年、供奉佛陀真身舍利、国家珍贵文物展出),让我们感受到有长老的大悲心愿,总能获得龙天护法,诸佛加持,事必圆成。对于佛指舍利来港供奉这一千古胜事,恳请长老开示对港人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答:在我们香港佛教界中,早有提议迎请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舍利来港供奉的要求,祇是因缘未具足而未能落实。现在有中央的关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香港人有此福德因缘,终于可以实现盼望已久的瞻仰佛祖舍利的心愿了。我认为,迎请佛指舍利的根本意义在促进香港繁荣,人心安定,社会祥和,息除戾气。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以慈悲,解脱为宗旨,提倡和平,宽容,圆通,主张中道,不偏见,不执着。中国古代即有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之说。可见,佛家很重视心灵的修养,心灵的健康,心灵的解脱。我们打开香港的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悲惨的社会新闻的报导,比起其它国际性城市,香港的他杀率不高,而自杀率却偏高。跳楼的,烧炭的,投海的,别人不来杀你,你自己要杀害自己,这不是自己的精神困扰,自心出了问题吗?据说中大香港健康情绪中心一项调查报告,本港七百多万人口中有二百万受情绪困扰,所谓焦虑症、抑郁症、惊恐症,成了困扰我们心灵的极大危害。心病还需心药医。佛教的治心功能是举世都承认的。佛教的六波罗蜜(六度),无一不是从心灵出发的自心自度。佛教四圣谛中的道谛,讲灭苦解脱的方法是八正道,无不是出自心灵的智慧。运用和遵循八正道,达于六度,就能人心稳定,社会和谐,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叫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指舍利诚如《金光明经》所言:“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薰,是戒定慧之所薰,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就告诉我们,佛的舍利是佛陀福德智慧的结晶,是佛的法身,是佛陀智慧、慈悲、三德具足、觉行圆满的象征,也是佛陀留给我们广大众生的宝贵遗产。我们瞻礼佛指舍利,就如同见到了二五四八年前的佛祖世尊,佛力加被,必能启迪我们走出迷误,净化自心,使我们获得修福修慧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港人有此亲近佛陀的胜缘是我们港人的福报。
问: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芽,绵延发展,已经两千多年了。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浴佛、供奉佛陀舍利,在中国佛教史上想必也是源远流长的,我们想请长老介绍一下历史上这方面的盛况,可以增长我们的历史知识吧。
答:的确,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由博士弟子秦景宪(亦作景卢)受大月氐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时起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二○○六年了。佛教最初是在最高领导阶层内传播,成为帝王、公侯、贵族的精神文化专利。《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刘英年青时好游侠,广交宾客,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当时的天子是汉明帝,在他下的诏书中也说到“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以助伊蒲塞(即伏婆塞)、桑门(即沙门)之盛馔”……等等,可见当时在宫廷中学佛已是突出的现象了。关于中国的浴佛节,的确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历史记录。《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记述:“笮融,……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即塑佛像),黄金涂身,……下为重楼阁道(即佛殿),可容三千余人。……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已巨亿计。”笮融是安徽宣城人,当时在徐州刺史陶谦手下做官。这是中国正史上记载的浴佛节盛况,参加浴佛盛会的已有万人之众了。关于佛陀舍利,恐怕要从印度的阿育王说起。阿育王(公元前273-232)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信奉佛教和保护佛教的国王,他不但到处建立寺塔,树立石碑、石柱、铭刻“法敕”,宣传佛教,而且派大批僧侣,把佛教推向世界,一直传播到中亚的安息、康居,西亚的大夏,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以及埃及、希腊。特别是他建了八万四千宝塔供奉佛舍利,分送到世界各地,其中有十九座在中国。今天陕西省法门寺地宫珍藏的佛指舍利即当时其中之一。历史上都是有明确记载的。这里有一个著名的供奉佛舍利的故事: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康居僧人康僧会来到建邺(今南京市),有人报告到吴帝孙权那里,孙权接见他,问他有甚么灵验事?要他说来听听。康僧会说:“佛陀化迹已过千年,他的遗骨舍利神耀万方。阿育王曾经起塔八万四千,以表示佛法留传。”孙权一听来了兴趣,就说:“要是你请来佛舍利,我就给你起寺起塔。要是请不到,国有国法。”康僧会答应:“请给我七天时间。”七天过去了,又宽限七天,还是没有佛骨,孙权要治罪,再请求七天。到最后一天,已近黄昏,还是没有来,大家都紧张万分。直到五更时分,忽听瓶中铿锵作响,果然来了舍利。孙权也不食言,允诺造塔,供奉舍利。这就是江南的第一所丛林,叫建初寺,是吴国最初建立的意思。这可以说是中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供奉舍利了。唐代历代帝王,几乎无不供奉佛指舍利,以致曾引出韩愈被贬潮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细说了。总之,唐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佛指舍利的供奉,万人空巷,倾城瞻拜,这也是有史可证的。我们今天供奉佛指舍利,时代不同了,意义也自不同,但祝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则是我们佛教徒的共同心愿。
藉此,我衷心祝愿本港这次供奉法会,法喜充满,盛世盛典,功德圆成。
阿弥陀佛,谢谢长老。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在风水学上,水晶有着风水石之称。水晶生长于地心,凝聚“地气能量”。用科学来解释水晶能量与地球磁场产生互动,从而可以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人体五行:金、木、水、火、
DIY配饰时间:2025-02-14
《答念佛600问》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心里若公平,就要认账,还债就没事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好,则冤孽不会来找,愈想好,冤孽愈来找。因为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2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寻找调心之道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我们以为,所有念头都是这个我想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借我一双慧眼吧】《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既慕心弥博,故所缘弥多。以多缘故,法事攸难。以难知故,理须详检。而世情尘染,每昏教法。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