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美雪山季 | 寻找那些藏在雪山里的故事
醉美雪山季 | 寻找那些藏在雪山里的故事稻城via | 阿布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属于他的故事,或是美丽的,或是悲伤的,又或是神奇梦幻的。1向阳之地via | 白宇稻
悟性时光时间:2025-06-02
-
寻找——巡礼圣地的佛陀
寻找巡礼圣地的佛陀玄奘大师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意志非凡,智慧超常!他从天竺学成归来的时候,一位印度伟人的思想装满了他的背架。如果说玄奘大师是求法者,那么这位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5-04
-
印祖故事:丛报发表大师论,居士寻找常惭僧(27)
1912年10月,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学丛报》创刊出版了,这是一本综合性月刊,主办人是狄楚青,编辑是濮一乘,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月刊内容包括学理、论说、图像、传记、文
佛教知识时间:2025-04-30
-
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
问: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大安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会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
大安法师时间:2025-03-21
-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2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
济群法师: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
济群法师:学习《十善业道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
济群法师: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5)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
济群法师: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
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1)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
济群法师: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
济群法师: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
济群法师: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
济群法师:如何发起愿菩提心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
济群法师:需求带来的危机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
济群法师:借我一双慧眼吧
【借我一双慧眼吧】《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
济群法师: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一节 出家制度的缘起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
济群法师: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
济群法师:附录:《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原文
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既慕心弥博,故所缘弥多。以多缘故,法事攸难。以难知故,理须详检。而世情尘染,每昏教法。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
济群法师:附录:《四分律行事钞·标宗显德篇》原文
四分律行事钞选读标宗显德篇第一章律宗纲要第一节叙宗劝学【赞戒殊胜】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屍,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劝勉大众】故凡厕豫玄门者,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
济群法师:《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五节 事成究竟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五节 事成究竟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至白四,九法往来,片无乖各。界非别众,僧无不足,羯磨无非,受者心至,则成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
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
宗萨仁波切:我们要寻找的是直达内心的上师!
当某位藏传喇嘛教导一个牧民时,牧民所想要的可能只是健康、富裕的加持而已,而不是追求证悟。这类加持在西藏的环境有它的作用,就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巫术或者算命各有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9-20
-
悟妙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
请问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世亲菩萨以及宗喀巴大师都宣说了善知识的法相。末法时期,具有全面功德的善知识较少,但最主要归纳为三点:1、戒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6
-
济群法师:业的造作与积聚
业的造作与积聚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按唯识的观点,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而身语意发动之后,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
济群法师:分别与执著
分别与执著分别,有地前分别和地后分别之分。《道次第》的观修,主要是指地前分别。宗大师认为,地前的修行,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正见,然后进入无分别。格鲁派的这一修行套路,和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
济群法师: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皆属于恶见的范畴。坏聚见,又称身见、萨迦耶见。坏为毁坏、无常之义,坏聚指五蕴色身,于此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
济群法师:止观的实质
止观的实质《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
济群法师:烦恼、业、果报
烦恼、业、果报没有学过教理的人,说起业障时会很笼统。最近妄想很多,他会说是业障现前;最近诸事不顺,也会说是业障现前。我们学习教理,必须明确业障究竟是什么,也必须分清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
寻找时间的足迹
寻找时间的足迹警惕青年帕金森无价值病夜,已经很深了,可大家还在兴致勃勃地交换着彼此过往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中的时间足迹。这时,我发现坐在窗角的小王一直低头沉思,没有参
其它故事时间:2024-02-14
-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寻找苦难的净土
寻找苦难的净土圣凯法师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的佛土生起怀疑,佛陀回答了舍利弗的疑
佛教故事:圣凯法师散文随笔时间:2023-08-26
-
索达吉堪布:如何寻找自己的宗教信仰
索达吉堪布:如何寻找自己的宗教信仰问:西方人百分之八九十都有宗教信仰,而中国就很少,请问您怎么看待宗教信仰和人生的关系?我们该怎么寻找自己的宗教信仰? 索达吉堪布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6
-
济群法师:吃什么都不如吃素
来源:资料图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
名人素食时间:2023-08-20
-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关于藏传佛教之双修问题索达吉堪布回济群法师问(2):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二)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二)如理如法的传法灌顶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一)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一)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不共之发心及悲愿,住持娑婆世界、摄受我等身处五浊恶世之众生,他为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说八万四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四)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四)藏地寺院的实际景观问(12):去年,我在西藏参访了藏传佛教的几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况,这些寺院也深受经济浪潮的影响。每个寺院都在卖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
佛教故事:悲伤靠真情融化,幸福靠自己寻找
悲伤靠真情融化,幸福靠自己寻找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一个靠海的山洞里,一个老禅师正在盘膝打坐。他突然听到了几声哭泣,声音好像来自于山脚下的海边,而且哭泣的人是一个
佛教故事:放下就是快乐时间:2023-08-09
-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佛教小故事时间:2023-08-08
-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禅心
寻找真正的禅心修禅修心,倘若自己心中对禅理一知半解,只凭嘴上空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与佛学融为一体。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3-08-02
-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十八节 寻找佛陀的踪迹
第十八节 寻找佛陀的踪迹佛陀和往常一样,准备好去托钵乞食,他对阿难陀说道:「阿难陀,我需要休息。自从我觉悟以来已经九年,我踏遍了整个中印度的平原,步行了数千里。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
佛教故事:金刚经故事:朱寿昌寻找母亲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
佛教故事:金刚经故事时间:2023-07-18
-
【素食交友34季】6位素友希望寻找那个TA,里面有没有你想要遇见的人~
大家好,又到了星期六,咱们素食交友的时刻啦!今天有6位新素友介绍给大家认识,来看看有没有你要找的ta吧~如果你想要认识其他的素食者或者future vegetairian(未来的素
素食生活时间:2023-07-13
-
寻找素食合伙人 素食新媒体招聘高管、营销、记者、编辑等
素食是朝阳行业素食,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日,随着绿色和平运动、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风潮,以及人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高的期望,可以说,纯净、健康、自然的素食是二十一世纪
素食创业时间:2023-07-10
-
给自己辛辛苦苦寻找墓地,死后能享受到什么?
前两天回家和父母一起去地里摘柿子,途经一块地的时候,母亲说:“这就是你婶子家花三千块钱买的墓地。”“那两棵柏树长得挺好,这块地他们已经买了好几年了吧?”我望了一
学佛感悟时间: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