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教信仰的特点是理性与激情

南普陀寺 2021-12-10

佛教是大觉世尊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的,

充满智慧、仁慈、清凉的言教。

所谓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确的信解、正直的信行和真正的信赖,是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如果一种宗教经不起这三种条件的考验,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信”是认识佛教最重要的入手处。

《华严经》说: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大智度论》卷一也说: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因此,要想获得佛教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
在佛教中,“信”是指身心如一、内外一致的崇奉、相信。信仰作为一种追求,是精神与感情世界的活动,很难用有形、有价的物质去比较。有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这是因为他本身没有信仰所致。信仰如同我们的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
每一种信仰都有信仰对象,佛教的信仰对象,强调真实、功德和作用。首先,相信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同时,释迦牟尼佛是功德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跟随这位人天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我们信仰的对象,还必须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且放诸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任何时空和人事,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是圆满的。
佛教虽然强调信仰的激情,但也非常重视信仰的理性。透过考察与分别,了解到信仰的对象具有真实性,功德性和功用性,从智慧体认而陶冶信仰,理解愈深切则信心愈坚强。这种信心能引发我们向上向善,不但对信的对象有“高山仰止”之情愫,且进一步想达到同一境地。


梁漱溟先生说过:
“西洋文化的特征,是宗教的,信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伦理的,理性的。”
所以,佛法的信仰表现为激情与理性的合一。信,当然重于感情;但所信的对象,又是理智所能通达并能证知的真实内容,值得景仰与思慕。
常见一般对佛法颇有研究的知识分子,理解力虽强,但缺乏信仰激情,所以佛法不能在他们心中生根,更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信仰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无论是身处何方,无论世界发生多大变化,它都会使人从内心生起认同之感。以佛法教理来观察社会,指导人生,并以佛法作为自己的归宿,愿将生命奉献于佛教。信仰毕竟不是纯粹的理性,如果没有这种情结,即使对佛法的智慧产生相当的认同,仍不会将佛法融入生命,在这些人心中,佛教仍是外在的客体。

佛教包括了信仰要素,

当我们瞻仰庄严的佛像,

手捧佛陀的遗教,

神圣感会油然而生。

信心能涤除内心的贪、瞋、痴烦恼,使我们获得愉悦、安定和充实。但如果没有经过理智的陶冶,其信不过是盲目迷信而已。佛教的信仰经过了智慧观察,故无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的弊病。
外界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真理不从外得,而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并由内向外,以人生现象作为自我体验之印证。对佛法的正确知解愈深,信仰也就愈坚。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信仰,好像很虔诚,其实非常浮浅。所以佛教主张从深解中起信仰,确信透过知识的信仰才是深固的。
佛法的信仰是激情与理性的合一,
在激情的信奉中有深彻的理性;
在冷峻的理性后有激情的冲动。
能够这样的去了解、体验、实践,
人生才会充满无限光明。

| 圣凯法师

更多链接
闽南佛学院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大雪 | 盏话清谈沐冬色,人间烟火不息
大雪十一月节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


图片|弘媒中心

编辑|逸人

*声明:本平台非原创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仅作分享使用。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阿弥陀佛!










南普陀寺微信矩阵

五老峰下 | 慈善会 | 菩萨家园



更新于:2021-12-10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