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为什么叫戒律?戒与律有什么不同?戒律有哪些种类?出家人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
一、戒的名称
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内涵广泛而名称众多,如戒、律、波罗提木叉等。了解戒律的名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1.戒】
戒,梵语尸罗,意为清凉。所以名之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正如《大乘义章》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又会引发诸不善行,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恚痴火常炽然。而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清凉的内涵。
那么,戒又是从哪些方面止息热恼呢?首先是远离。烦恼由因缘所生,我们会随妄境而转,也会被内在无明所扰,起贪嗔,起爱恨,起种种烦恼。而戒能使我们远离引发热恼的因缘,避免使内心陷入不良情绪。
其次是依靠戒体所具备的防非止恶的功能。这种力量来自内心,就像铠甲在身,使烦恼不再有可乘之机,从而获得内心清凉。
此外,戒还能警策身口意三业。《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说: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
依戒行事,能使我们言行清净,举止如法,远离扰乱内心安宁的种种恶缘。
当然,戒的作用主要在防御,并不能将烦恼彻底铲除。如果仅仅持戒,即使烦恼暂时没有现行,但种子还在。所以我们还要将心安住于佛法,不断培养内在的自制力。凡夫习气深重,若非刻意训练,不知不觉就会被串习左右。持戒的过程,是不断觉察、不断和习气斗争的过程。此应作,便努力去做,精进不懈;此不应作,就尽力避免,秋毫无犯。这样才能使戒体得到有效呵护,不断壮大。
【2.律】
律,梵语毗奈耶、毗尼。《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
初言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及律二名不并。又《增一》中七种律也,谓七毗尼。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
律具有调伏、灭、离行等内涵。所谓调伏,主要针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也是引发贪嗔之心的主要渠道。稍不留意,就会因所见所闻将烦恼调动起来。所以,佛法修行要都摄六根。当然这并不是把感官强行关闭起来,装聋作哑。而是要知道,哪些境界可以接触,哪些恶缘应该远离。
对于初学者来说,远离是极其重要的法宝,不要自视甚高,更不要轻易考验自己的定力。过去,寺院的山门一关,墙内就是一片净土。但现在还有四通八达的网络和媒体,这些都是山门无法挡住的,必须靠自己把握,所谓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这样,才能使六根寂静内敛,将外在干扰抵挡在第一道防线外。
律,又像法律一样,是判别我们是否犯戒的准则。在佛教中,善解戒律者称为律师,和法师、禅师一样,在僧团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律师,既要精通戒律,也要能依律对行为作出判别,知道犯或不犯,犯轻或犯重。
戒律有开遮持犯。开,就是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对某些行为可适当放宽。比如酒戒,虽禁止饮用,但须作药用时也可开许。所以戒律并不死板,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开是有前提和尺度的,不可任意为之。否则的话,戒律就形同虚设了。
相对而言,戒主要是依靠个人自觉,依靠内在自制力来防非止恶。而律除了律己之外,还是集体共同遵循的法则,既可依此审查行为如法与否,又可通过外在的团体力量进行约束。如某人犯戒被检举,僧团就要开会裁决,决定罪行轻重及处罚方式。正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所说:
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
当戒律合起来说时,就意味着个人自制和团体监督的双重作用。
【3.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为梵语,汉译为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随顺解脱等。《大乘法苑义林章》说:
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
别解脱有两重含义,《大乘义章》说:言木叉者,此名解脱……何故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
若严持某戒,即能从某种不善行为中解脱出来。持不杀戒,可从杀生恶行中解脱出来;持不盗戒,可从偷盗恶行中解脱出来。同时,持戒还能使我们成就解脱圣果。声闻的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持戒,是迈向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戒,就无法进一步得定发慧,所以这是基础而关键的一步。
《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是佛陀入灭前的谆谆教诲,告诫弟子在失去依怙后,应将戒和法视为导师,才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开发自身本具的功德宝藏。
二、戒的种类
戒的种类很多,既有声闻戒、菩萨戒之分,也有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戒)、静虑律仪(定共戒)、无漏律仪(道共戒)之分,还有依不同身份所受的七众别解脱戒。
【1.声闻戒、菩萨戒】
声闻,是听闻佛陀言教,依四谛教法修道的行者。菩萨,是观众生苦而不忍独自解脱,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者。声闻戒和菩萨戒,便是这两类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发心基础不同,修行内容也不同。
声闻戒偏向止恶,比如五戒,每一条都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反之则是犯戒。比丘戒也是同样,基本都是告诉我们不该怎样,或怎么做就会犯罪。
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部分,不仅要谨慎止恶,更要积极行善。其中,摄律仪戒偏于止恶,无恶不止。摄善法戒强调修善,无善不修。饶益有情戒则是要利益一切众生。
声闻戒所制主要为身语二业。当然,所有行为都和心有关,犯戒也不例外,所以心也是具缘成犯的条件之一。但真正判决是否犯戒或罪行轻重,主要从身、语的表现而言。也就是说,违犯声闻戒必须在付诸行动之后。如果只是想想而没有行动,是不犯戒的。
而菩萨戒所制为身语意三业,比声闻戒对心行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身口行为会犯戒,若怀有贪嗔之心待人接物,即使没有诉诸不善行为,同样属于犯戒。就声闻戒来说,只要不作恶,见死不救也不算犯戒。但从菩萨戒来说,见人有难而袖手旁观,没有履行救度众生的职责,就是犯戒。
所以说,声闻戒和菩萨戒的根本区别,不只是在于戒相,而是在于心。声闻戒是以出离心为基础,即我要出离轮回的愿望。此外,还有胜义出离心,也就是空性慧,这是出离五欲六尘、出离生死轮回的直接力量。由此,才能断除见思之惑,最终导向解脱。
菩萨戒则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即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由发起愿菩提心,进一步受菩萨戒,修利他行,为行菩提心。进而辅以空性观修,成就胜义菩提心。
【2.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
别解脱律仪,是欲界的律仪,如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其戒体是通过特定的羯磨作法获得。
静虑律仪,又称定共戒。三乘圣者发色界定,自然成就防非止恶的戒体。只要处在定中,贪嗔痴都不会现行。定共戒于定中发起,所以是七支顿得,有别于别解脱律仪的七支渐得。不过,此戒断惑未尽,仍属有漏范畴。
无漏律仪,又称道共戒,唯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圣者和四果无学圣者才能具备。圣者安住于空性定时,戒与道俱发,自然具足防非止恶的戒体。空性定不仅是一种定,其本质是无漏智慧,是以智慧为本的解脱力量。
对于佛弟子来说,只要通过特定仪式,每个人都能得到别解脱戒,但定共戒和道共戒必须通过禅修才能获得。其中,定共戒是佛教和外道相通的,道共戒唯佛教圣者才能成就。
【3.七众别解脱戒】
七众别解脱戒,若包括近住戒在内,共有八种戒相,分别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近住戒。
其中,正学女是沙弥尼成为比丘尼之前的学法阶段,须学习比丘尼的一切戒行,同时磨练心行,坚固道心。这一阶段通常是两年,所受为正学女戒,又称式叉摩那尼戒。近事男和近事女,是亲近三宝的在家男女居士,所受为五戒。近住,近阿罗汉住,指生活上接近于圣者,所受为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众种下出世解脱之因而慈悲开设。
别解脱戒虽有八种,戒体只有四类。
一、比丘戒和比丘尼戒,虽戒相不同,但戒体相同。
二、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三者戒体相同。
三、近事男戒、近事女戒,二者戒体相同。
四、近住戒。
因为比丘和比丘尼戒体相同,一旦身份改变,于戒体并无影响。《四分律》记载:尔时有一比丘变为女形,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不应灭摈,听即以先受具足戒年岁,和尚、阿阇梨送置比丘尼众中。
因生理原因,比丘变为女众后,可作为比丘尼,由先前的戒和尚、阿阇梨将其安置到尼众僧团,原有戒腊依然有效。比丘尼变成男众时,处理方法相同。
如果是变为双性人,又该如何对待呢?《四分律》记载:尔时有一比丘变为男女二形,诸比丘念言:应灭摈不?佛言:应灭摈。
此处,佛陀明确规定,若是男女二形的双性人,应该驱逐出僧团。因为这类人既不适合住在男众僧团,也不适合住在女众僧团。而且这一生理状况会使心性极不稳定,对修行构成诸多障碍,不宜再以出家身份修道。
【4.其 他】
《清净道论》所说的根律仪、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也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根律仪是对六根的防护,《论》曰:
彼人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细相。因为他的眼根若不防护而住,则为贪忧诸恶不善法所侵入,故彼防护而行道,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触所触已,意知法已,不取于相……乃至意根律仪。
当六根面对六尘时,要以正念防护六根,不取于相,否则就会随串习攀缘境界,进而引发贪著、嗔恨等诸不善法。这种防护六根的戒,为根律仪。
活命遍净戒是关于谋生手段的戒律,也就是说,依此活命的方式应遍达于净性。《论》曰:
舍离由于违犯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所起的邪命)以及(离弃)由诡诈、虚谈、现相、嗔骂示相、以利求利等恶法所起的邪命,为活命遍净戒。
出家人要远离邪命,奉行清净如法的生活,这样才能与修道相应,与解脱相应。关于正当的谋生手段,比丘戒及其他经论中有不少说明。
资具依止戒是关于出家人衣食等生活用品的戒律,《论》曰:如理抉择,受用衣服仅为防护寒热,防护虻、蚊、风、炎、爬行类之触,仅为遮蔽羞部。如理抉择,受用团食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仅为此身住续维持,为止害,为助梵行……如理抉择,受用医药资具仅为防护生病恼受,而至究竟无苦而已。
色身须假衣食存活。但我们要知道,受用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延续生命,用以修道,而不是贪图享乐,所以要少欲知足,以免产生贪著。
三、戒律的作用
【1.基本的行为准则】
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就像公民要遵守法律一样,作为佛弟子,也要以戒为师,依戒行事。可以说,戒律就相当于佛教的公民守则。
佛教有七众弟子,根据他们的身份及修学方式,佛陀分别施设了不同的戒律。其中,在家二众要遵守五戒或八戒。出家众则须根据所受戒体的不同,遵守相应的戒律和威仪,如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戒律中,不仅对不能做的事有一定之规(止持),还规定了必须做的部分,也就是作持,如布萨、安居、自恣、忏悔、说净等。如果不做,同样是属于犯戒。
【2.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律,还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出家人,戒律几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具体而鲜活的。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一味将戒律神圣化。神圣到将其束之高阁,除初一、十五隆重地诵一下之外,并不关心戒律究竟讲些什么,究竟用来做些什么。
事实上,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套与解脱相应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具有简单、道德两大特点。
(1)简 单
为了和解脱相应,佛陀要求弟子过一种少欲知足的简朴生活。
在僧团成立之初,弟子请示佛陀:我们应该穿什么?吃什么?住在哪里?生病后怎么办?佛陀对他们说:应该穿粪扫衣,把别人扔掉的布捡来清洗后缝成衣服;应该常乞食,信众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应该在树下坐,于水边林下随意而居;生病了,只须把别人吃剩的草药熬过再吃。
这是佛陀最初为追随者提供的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随着僧众日渐增多,很难让所有人接受如此简陋的生活。根据大众需要,佛陀又有三衣之制,并听许拥有相应的生活用品,如百一物,但仍是以简单为原则,与四依法的精神一脉相承。
此外,佛教中还有头陀行。头陀是梵语,意为去除尘垢。作为头陀行者,应遵守十二种生活方式,分别是:
一、居阿兰若,住在远离喧闹城市的山林寂静处。
二、常行乞食,以乞食为生,对食物不加挑剔,不生好恶想。
三、次第乞食,在乞食时依次而乞,没有贫富分别,不作任何选择。
四、受一食法,一天只吃一顿。
五、节量食,饮食适量有度,不因日食一餐而暴饮暴食。
六、中后不得饮浆,中午以后除清水外不喝任何饮料。
七、着弊衲衣,也就是粪扫衣,以废弃布料缝制。
八、但三衣,除三衣外不储存更多衣物。
九、冢间住,住于墓地,以念死无常为修道增上缘。
十、树下止,在树下禅修、悟道。
十一、露地住,在旷野中休息。
十二、但坐不卧,不躺卧休息,以精进道业,又称不倒单。
虽然佛陀并不要求所有出家人都过头陀生活,但多次对此表示赞叹。《增一阿含经》说: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
《杂阿含经》中,也记载了佛陀对头陀第一迦叶尊者的礼遇和赞叹: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叶亦复如我,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凡夫心是有粘性的,拥有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贪著,也就离解脱越远。所以,除简单的物质生活外,佛陀还要求弟子们保持单纯的人际关系。原始僧团的管理非常松散,没有严谨的行政组织,僧众都依据戒律生活,享有充分自由。一旦出现问题,便由僧团开会裁决。但这种松散的管理只适用于高素质团体,对道德要求极高。如果整体素质不够,就必须依靠外在力量进行约束,否则就会无法无天,道仪不存。
此外,佛陀还要求弟子们经常改变住处,云游四方,这也是从修道角度而言。长居一处,往往会发展出许多人际关系,并对此地产生眷恋。久而久之,甚至把出家生活当成是过日子,进而产生种种需求。
人的需求从哪里来?这些需求有没有必然性?其实,这些都是不一定的。在我们感觉中,似乎必须依赖什么才能过日子,但这种感觉只是我们自己建立的,并非生活所必需。现代人拥有的很多物质,如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等,古人都没有,但他们照样在过日子,照样可以吟诗作画,逍遥自在。但今天的人如果没有这些,就会觉得处处不便,甚至坐立不安。这种烦恼来自哪里?其实并不在电灯、电话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建立并习惯了某种需要。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痛苦就随之而来。
人所以会建立这么多需要,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所需,于是在妄心驱使下不断攀缘。当外在诱惑和攀缘心相应时,就会形成需要。如果继续重复这一需要,就会逐渐形成依赖,并由此建立执著,进而产生贪、嗔、我执及一系列妄想。
需求越多,依赖就越多,不满足也会越多。当我们有一种需求时,只会有一种不满足;有两种需求时,就会有两种不满足;有一百种需求时,则可能有一百种不满足。同样的收入,有一种需求的人觉得绰绰有余,但有一百种需求的人却觉得缺少很多。生命本来是自足的,没有任何需求时,当下所呈现的,就是满足而非不满足的状态。所有的不满足,都来自我们建立的需求之上。
所以,佛陀特别为弟子们制定生活规范,并形成法律性条文。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活,帮助我们简化内心,将心安住于道业,安住于正法。
(2)道德
别解脱戒是以诸恶莫作为重点。所以,出家人的所作所为都应建立在止恶的前提下,尤其是谋生手段,须以正命为生。与正命相对的是邪命,即不正当的谋生手段。
那么,什么是出家人必须远离的非法谋生手段呢?《大智度论》列举了九种。其中四种出自卷三,分别是:
一、下口食: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在印度,出家人皆以乞食为生,若为个人生存而种地、行医,也属邪命范畴,为下口食。那么,中国丛林为什么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呢?主要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民俗使然。
二、仰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为了个人生存,以察看风水、星相、天气之类谋取衣食,为仰口食。
三、方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为了个人生存,巴结权贵,对有财有势者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以此获得供养,为方口食。
四、维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筮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为了个人生存,以咒术、卜筮、算卦之类谋取衣食,为维口食。
上述四点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为了得到个人利养。另外还有五种邪命,出自《大智度论》十九卷:
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为了得到供养,故意显现得与众不同,并热衷于怪力乱神,以此蛊惑人心。
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为了得到供养,炫耀自己的功德或修行境界,甚至编造不实之词。
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为了得到利养,为人算卦占卜,预测吉凶。
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为了得到供养,表现得正气凛然,使人心生敬畏。
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为了得到供养,宣说别人如何捐款,以此引发对方的供养心。
对出家人来说,以上九点均属非法谋生手段,必须谨慎远离。其实,无论出家、在家,谋生都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远离邪命,才可能有道德的生活,才可能和修行相应。这对今天的我们尤具警策之义。
(3)真、善、美
戒律的生活,还是真、善、美的生活。
所谓真,即真实的生活。戒律所倡导的是简单的生活,而简单的生活就是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此外,依戒修行而能得定发慧,从而接近真理,通达诸法实相,建立与真理、智慧相应的人生。反之,凡夫由妄想形成的生活,则是颠倒虚妄的生活。
所谓善,即道德的生活、解脱的生活。从起心动念到行住坐卧,从谋生手段到处世方式,皆符合道德标准,皆与解脱相应。不会为了满足私欲而影响他人,更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欺骗造假、偷税漏税,从而危害大众。
所谓美,即庄严的生活。对凡夫来说,吃饭穿衣也成为张扬欲望的方式,不惜一掷千金乃至万金,而吃饭穿衣的本意反而不重要了,所有行为都被不良习气左右。戒律的生活,是要求我们将每个行为赋予解脱的内涵。这就需要对这些行为重新审视,通过观想,使一举一动成为修行的组成部分。就外在表现来看,就是庄严、优雅而健康。可以说,是行为的艺术,生活的艺术。
【3.评判是非的标准】
戒律是佛法两大内涵之一。
法是在观念上帮助我们获得正见,从教理角度建立评判标准。而戒律是在行动上帮助我们调伏身心,从具体事相建立行为规范,使我们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所以,它也是评判是非的标准。
在持戒过程中,行为是否如法,是否犯戒,必须了解这条戒的犯缘。比如,有些戒要符合五个条件才算违犯,否则就不算犯戒,或是犯轻戒。这些条件,或是从犯戒动机考察,或是从行为结果考察,或是从侵犯对象考察。有了评判标准,才能抉择它的犯与不犯,犯轻与犯重。
僧团对僧众具有保护、奖励、监督、处罚的作用。在这个团体中,某人是否犯戒,是否应该进行相应处理,都应依戒进行处理。如果轻罪重判,可能会影响行人的道心;重罪轻判乃至不判,则会使行人失去约束,影响团体的安定。所以,主事者必须精通戒律,才能依法评判是非,依法作出处罚。
【4.处理事务的依据】
戒律的作持部分,是处理僧团事务的依据。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列举僧法羯磨134种,涵盖僧团各种事务,使每件事都有法可依。懂得戒律,才有能力如法成办僧事,如剃度、布萨、安居、自恣、受戒、忏罪、分房、分亡人物等。
如果有人发心出家,僧团要为之举行剃度仪式,之后是沙弥教育,进而还要获得比丘资格,依止善知识学习。在僧团共同生活中,有半月半月诵戒,使僧人根据戒条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保有清净僧格。此外,每年还要举行安居。通过三个月的定期潜修,在自恣大会上对僧格进行全面检讨,然后即可受岁,代表清净僧龄又增长了一岁。所有这些,律中都有特定羯磨来成办。除集体共行的内容外,出家人的穿衣吃饭、生老病死包括遗产分配等,律中也有明文规定。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学过戒律,几乎就不懂得出家生活,也就更不懂得怎样才能如法处理僧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不能依法办事,自然会把世俗的行事方式带入僧团,顺着人情和感觉处理事务,那是和法不相应的。
【5.解脱菩提的基础】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也是无上菩提之本。在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和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中,戒律都是共同的基础。下士道要持戒,上士道也要持戒;人天乘要持戒,菩萨乘同样要持戒。不仅如此,在佛教各个重要修行项目中,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以戒为首,由持戒而能得定发慧。
(2)三福业,为施类福、戒类福、修类福,由持戒而能积累福报,增长资粮。
(3)四不坏信,为佛、法、僧、戒,深信三宝及戒律的功德,成就坚固信仰。初果圣人方能真正成就此信。
(4)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同样以戒为首。
(5)六念,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一切不善恶法,从而精进持戒。
(6)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菩萨道行者的修学项目,由受持三聚净戒,使身心清净,自利利他。
(7)七圣财,为信、戒、惭、愧、多闻、施舍、智慧,是见道圣人成就的七种功德法财。
(8)七佛通诫偈,即许多佛子熟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语、正业、正命三项都属于持戒范畴。
四、结说
惟有认识到戒律的内涵和作用,我们才会自觉受持戒律。
许多人之所以觉得持戒辛苦,或是对戒律不以为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认识不足造成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持戒,不知道持戒对改善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能从持戒中获得什么。如果认识不到佛陀制戒的精神,认识不到佛陀呵护弟子的悲心,只是为了持戒而持戒,只是按照戒条机械行持,自然会觉得辛苦,觉得勉强。
这种辛苦又会带来两个极端。一是继续辛苦下去,但因教条主义,未能感受到持戒带来的清凉,也未能将持戒和修习定慧结合起来,反因行持刻板而脱离现实,使他人对学戒产生畏惧。这些人虽然有道心,但修行效果未必理想。还有一种,则是因为辛苦而放弃,觉得戒律只能存在于书本,并无现实意义,这也是目前多数人的现状。须知,没有戒律为基础,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无从生起。
若能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持戒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因为持戒不是为了向佛陀交差,不是为了做给任何人看,而是为了得到究竟的自在,得到彻底的自由。相对这些利益来说,暂时的约束又算得了什么?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当阿难尊者出家的时候,他请问佛什么叫吉凶?这个“吉凶”,并不是帮人家算卦占相,说人的吉凶。这“事佛吉凶”,事是承事,是讲承事佛的教诫。阿难尊者问事佛吉凶,佛当时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檀香的功效与作用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树娇贵,在幼苗期还须寄生才能成活。固而其产量很受限制,人们对它的需求又很大,所以从古至今,它一直都是即珍稀又昂贵的
檀香知识时间:2024-10-25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摘要:因明学两次传入汉传佛教界,成为无用的理论而昙花一现。但在其发祥地印度,却是维护大乘佛教合法存在的护教理论;在10世纪以来的中国藏传佛教界,是各大寺院培养学僧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据中国 (记者王茜 姚浩然)报道,近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黄寺论坛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顺利闭幕。本届论坛以从寺庙建筑看佛教中国化为主题,35位参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16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询问,是否
佛答时间:2024-08-18
突然飞过去挽回前男友的这样一种方法有没有用,是要看对方跟你之间存在的感情够不够深厚的。如果对方跟你的感情比较深厚,可能这样可以感动他,如果对方跟你的感情比较淡薄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1
在挽回婚姻的时候,其实挽回婚姻短信的作用是比较小的,如果对方其实并不愿意被挽回,说什么其实都没有什么用,如果想要切切实实地挽回另一半,就要学会让对方离不开你,究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8
现在很多的人都是在办公室里工作的,其实我们可以充分的去利用这个资源来给自己增添一点运势的,事业上如果是能够遇到贵人的话,那你的事业就会比较顺风顺水了。那办公室招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30
在风水上,麒麟兽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煞气需要麒麟兽去化解。麒麟是古代的一种灵兽,与龙、凤、龟并称为古代的四灵。在风水上,麒麟是最受欢迎的神兽,它就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6
自古以来,很多人对于九宫八卦的知识的了解很浅面,一般在实物布置居所时,八卦镜的作用是镇宅辟邪,那么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上古时期,伏羲氏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4
道教法器中多有世俗之物,因作为礼器、贵重物品或特殊人物持用物品而成为法器。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剑、镜、钱币、乐器等是其中之一,而尺、朝板、如意、扇等物也是,下面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4
健康管理是近年来的热门词汇,虽然如今人们不需要像古代人那样每日在烈日下进行大量的体力劳作,但是身体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呈现亚健康的状态。辟谷是许多人进行健康管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2
在网上搜索辟谷,出来的文章多,而我们看完几篇文章之后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说法都有点不同,这种情况下,大家大可不必太过慌张,并不是某一些文章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很有可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2
佛教文化的创始者是释迦摩尼想必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释迦摩尼到底在佛教理念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含义,而对于释迦摩尼的俗名也是我们考究一个一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我们总是说放生是一项能够为我们自身记载大无上功德的一种行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并不明白放生所积攒的功德到底能够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虽然说佛教理念当中所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在八字算命中我们常常听到五行以及喜用神,那么什么是喜用神?八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在八字算命中喜用神到底拥有什么样的寓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喜用神在八字算命中的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30
很多人可能都有听说过生辰八字合婚,那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什么是生辰八字合婚?生辰八字合婚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解析一下。什么是生辰八字合婚?所谓的合婚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26
和合符这是一个有关于解情侣、夫妻之间的感情的符咒,帮助两人的感情和合,被下和合符什么感觉?请和合符的作用是什么?被下和合符什么感觉?我和我男朋友,好了一年多,分分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26
业的造作与积聚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按唯识的观点,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而身语意发动之后,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分别与执著分别,有地前分别和地后分别之分。《道次第》的观修,主要是指地前分别。宗大师认为,地前的修行,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正见,然后进入无分别。格鲁派的这一修行套路,和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皆属于恶见的范畴。坏聚见,又称身见、萨迦耶见。坏为毁坏、无常之义,坏聚指五蕴色身,于此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止观的实质《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烦恼、业、果报没有学过教理的人,说起业障时会很笼统。最近妄想很多,他会说是业障现前;最近诸事不顺,也会说是业障现前。我们学习教理,必须明确业障究竟是什么,也必须分清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佛教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又来了,只要生活跟当今经济活动有关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幸免。如果剥去那些直接导引事件,就会发现,其实这是条古老的因果链条
藏传佛教时间:2024-04-12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
星云法师时间:2024-03-05
戒律的结集与发展一佛陀所说的教法,在佛世时是没有具体的形式与行文规定,而是随机施教。我们如果深入研究大小乘及显密等各宗的佛学,就可以知道释迦如来所说的一代时教,
放生文库:戒律的结集与发展时间:2024-03-04
豆类蔬菜主要包括扁豆、刀豆、豌豆、豇豆等,大部分人只知道它们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好的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也高于其他蔬菜,却不知道它们还具有
素食养生时间:2024-03-01
佛教的月刊上常说,佛门遭难,滥传戒法,规矩失传,真理埋没,这些话我也常讲。前几十年我就说,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12
五月十五日开示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语布萨,华言净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11
五月二十三日开示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它。佛所说法,亦如军令一般,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前几天说的布萨时上座对沙弥说:“汝等各净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10
六月二十七日开示佛未出世时,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计有九十六种,谓外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师弟之数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称九十五种外道者,谓九十六种中,有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09
杏仁 Almond;Sweet Almond拉丁名:Amygdalus Communis Vas科名:蔷薇科(Rosaceae)分布:原产于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引种于暖温带地区。杏仁果长在短距(short spur)
素食养生时间:2023-11-18
达真堪布:智慧+戒律=供养处有甚深智慧和清净戒律的人,定会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不仅是人,天界的帝释王、梵天王等,也会恭敬、供养他们。 所以,不用想太多,也不用求太
禅理故事时间:2023-11-01
第二章 三皈五戒皈依即是皈向、依靠之意。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背井离乡讨生活的人,他们远离家乡,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9
十方诸佛太多太多了,你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别的佛?最简单的回答,就是照《弥陀经》上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四次劝导我们念阿弥陀
初识佛法时间:2023-09-23
不持戒律 地狱相现 (刘宋 智达)南北朝(刘宋)时,索寺释智达,行持较差,但经常诵经。元徽三年(公元475年)六月他刚二十三岁病故。因身体有热气,没装殓,经过两天稍有知觉,到第三
佛教故事:释门法戒录时间:2023-09-03
达真堪布:做火施能起到什么作用? 问:做火施烧东西是浪费吗?做火施能起到什么作用?达真堪布答:佛讲六道众生,其中有饿鬼道。我们信佛,就要相信鬼神的存在。若是你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3
达真堪布:做火施能起到什么作用问:做火施烧东西是浪费吗?做火施能起到什么作用?达真堪布答:佛讲六道众生,其中有饿鬼道。我们信佛,就要相信鬼神的存在。若是你不相信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2
大豆低聚糖是a-半乳糖苷类,主要由水苏糖四糖、棉子糖和Vabascose等组成。成熟后的大豆约含有10%低聚糖。大豆低聚糖是一种低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70
内分泌系统时间:2023-09-02
达真堪布:受持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律都能得到哪些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的八条都能到哪些功德?达真堪布解答:如果我们能受持八关斋戒的话,将来能得到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和八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30
不持戒律 地狱相现 (刘宋 智达)南北朝(刘宋)时,索寺释智达,行持较差,但经常诵经。元徽三年(公元475年)六月他刚二十三岁病故。因身体有热气,没装殓,经过两天稍有知觉,
佛教故事:破戒果报故事时间:2023-08-29
索达吉堪布: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问:佛教是心法,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 索达吉堪布:有些人认为,不需要外在的戒律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5
陈星桥:论宗教在防范邪教中地位作用法轮功是一个主要打着佛教旗号招摇撞骗的邪教,自1992年出笼以来,发展迅速。也因此,从1994年开始,就引起了佛教界的关注和批判。例如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2
来源:资料图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
名人素食时间:2023-08-20
打坐”又称盘坐 、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 ”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
素食慈悲时间:2023-08-18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关于藏传佛教之双修问题索达吉堪布回济群法师问(2):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