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清源山造像群:老子“有眼无珠” 观音岩供奉释迦牟尼像

新闻资讯 2014-09-27

老子“有眼无珠”(图片来源:泉州晚报)

清源山三世佛(图片来源:人民网)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走进清源山》一文写到:“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宋代老君造像、瑞像岩释迦牟尼造像、赐恩岩观音造像、千手岩释迦牟尼造像、弥陀岩元代弥陀造像、碧霄岩三世佛造像,这些石造像组成了清源山石造像群。2001年,它们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清源山,领略石造像群的历史韵味吧!

老君石造像是地下长出来的?

“老子石造像不是雕刻……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前段时间,清源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黄环生在一档媒体访谈节目中提出此观点,引发热议。他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人可以解释为什么方圆几平方公里只长出来了老子石造像那一块大石头。

那么,让我们暂且搁置此谜,先来瞧瞧老子石造像尊荣吧。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占地55平方米,宽8.01米,高5.63米,厚6.85米,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你看他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易中天评价他:“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地和蔼可亲,那样地淡泊宁静,那样地飘然不俗,有神仙气度却无神秘色彩。他甚至没有眼珠,却能让人看到他那深邃的目光。这位伟大的智者为什么竟然‘有眼无珠’呢?也许是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因此‘大视’即是‘无视’。”

观音岩为何供奉释迦牟尼像?

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了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岩,它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但我们在大殿正中看到的却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坐像,这是为何呢?原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像面部等处被毁,景区管理处成立后聘请妆佛师傅修补。“可能石佛被毁得面目全非,又原造像与赐恩岩白衣观音像一样为观音大士像(男相),以致石像修补后,变成释迦牟尼像。”清源山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赖海防介绍道。

过了千手岩,沿古道继续拾阶而上,经振衣亭就到弥陀岩。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高5.3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筑特色和佛像服饰,为研究中国长江以南元代建筑和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最东南的三世佛正遥望雪域高原?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而碧霄岩的三世佛造像,专家考证后认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完好、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造像。如今,他们是否仍以睿智的目光,穿过时间和空间,遥望着雪域高原呢?

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创建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初为木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为仿木石构建筑。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壁雕琢而成,高4.23米,宽1.5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这是赐恩岩石柱上的一对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所题,说的是赐恩岩观音殿内的白衣观音造像,其高3.7米,宽2.5米,趺坐莲台,整体造型流畅自然,雕刻朴实淳厚。

更新于:2014-09-27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