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讲了十二光佛,无对光下面是智慧光,没有单独提出来说一说。光就是智慧,这个在无量光里头已经解释得很充分,就是称为真实明。昙鸾大师说,光明就是真实,光明就是智慧。大慧法师说了很多,上次都讲过了。今天我们再点一点,这个智慧光,因为这个光明能破无明暗,所以佛又号智慧光。这些内容以前已经有了,十二光的含义。
至於讲到「泉池功德」,泉池功德是第十七品,后头讲到这个波能够出无量的微妙音声,听到种种的声音。这些音声的解释写在书里头,我们就大家自己看。它这个所妙的就是听到这些个声音心就清净。我们要听见许多声音就被它牵动,甚至於狂乱,现在比方你听到这种摇滚乐等等,心中就动。这听了清净,没有分别,离开分别,所以这些音声就是殊胜。「正直平等」,正就不邪,直就不曲,离开了邪曲。众生心不是邪就是曲,所以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很重要,直起直用。禅宗说,问那个台山婆,台山婆我怎么去?「蓦直去」。所以这赵州也勘不破它,就是蓦直去。直,直很重要。正直平等,一切平等,是不二法门。「成熟善根」,听泉流说法音声。「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听到的就相应,跟这个法本身相应,提到实相,他就跟实相相应;谈到平等,他跟平等相应。现在咱们是凡圣同居的凡夫,你就只听到这个名词,顶多还知道一些名词的解释,你没有相应。怎么叫相应?你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相应,你真正是照了。不然你把那两句话天天念,就等待有那么一天相应,那没有相应之前你苦还是苦。还有不是这种噪声干扰,你愿意听的听到,不愿意听的没有声音。所以是微妙,极乐世界它微妙难思,你不想听的一点也听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远不退,所以他就不退转。
底下是「十方世界诸往生者」,所以这个不光是咱们娑婆世界的人往生。后头底下说,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他那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的佛土都是如此。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的佛都这么重视,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你拿它当学问研究,你最多是个学者而已。你要成功的话,你得依教奉行,得去做。所以都得到往生,怎么样?都在七宝池,我们说的这个池是七宝池,七宝所成。七也是表示一个多数,众宝所成。莲花里头(称为莲花化生,前头有这个愿)是自然化生,不需要胞胎,也不是咱们世界这种胎卵湿化,都不是,这是依弥陀的愿力自然而出现,所以叫做「自然化生」。
「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无极是出现於古译,汉、吴的译本,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刚来,所以用的文字很自然的就和道教所常用的文字差不多。所以我们现在翻译佛经,也难免有些字跟道教常用的字相同,清虚、无极就是那个时候很自然就选用了这个文字。它的含义,嘉祥大师的解释,「以神通无所不至」,神通广大,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之体」;还有称为「虚无之身」,如光如影,不是一个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是清虚之身,自然化生都是这样。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没有这个名字,所以他也不闻这个名;连名字都没有,哪里还跟你谈得到实际?地狱、饿鬼、畜生都没有,那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就是前头这一品。
现在我们进入第十八品「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间稀有的。第一句就是「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容是容貌,色是色相,他的形容和色相非常微妙。微妙是精妙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微妙。超世稀有,《会疏》的解释是这样,它说「非有漏生灭身」,不是有漏的、有生灭的身体,所以超世,世间都是有漏;他是从法性显现出来的清净的身体,没有垢秽,所以称为稀有。它就解释了超世稀有。再有《往生论》说,「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彼佛国土的天人都是不动众,没有退转,是从清净智海所生出来的,是智慧所生,所以超世稀有。《往生论》还说,所有三种庄严就都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这一切依正报,这些众生是正报,正报都是清净句,这个清净所以也超世稀有,世间都是垢污,他清净。再有都是金色身,三十二相,这个也可以说是超世稀有。「色相皆如」,彼此都如,「咸同一类,无差别相」,都是没有分出什么贵贱高低。不像咱们这个世界,有的皮肤是白的,他自认为最高;有的看不起黑种人,认为这个就是低下的。它这是没有这些差别,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一个样,谁也不认得谁,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没有这种差别。
称为天人者是随顺世间的方俗,还没有成圣、没有成贤称为什么?称为天人,这是随顺。在本经的「礼佛现光品」就说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所以并没有天人,这些都是什么?就随顺世间的习惯。义寂这位大德,他这个说法也是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参考的,他说念佛的人当时他兼持五戒,他就持五戒又念佛,这五戒是人业;比这个再高的就所谓是天,有的念佛他兼修十善,这是天业,这么得往生的,这个叫做天,他说天人可以这么分。你念佛,能持五戒而念佛往生,这种人往生称为人;你兼修十善,十善很不简单,不贪、不瞋、不痴,能修十善生天,所以生天不是容易事。所以往生这个事,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要生到天界,你要不贪、不瞋、不痴,我看谁做得到?我就敢说我还是做不到,我还很痴。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说,不是说有人在地面上生活,有人在虚空中生活吗?在地上的是人,在虚空中是天。首先我们要知道,刚才说到「故有天人之名」,这是随顺。再者他分别一下,光是持五戒去的叫做人,持十善去的叫做天;在地面的叫做人,能在虚空的叫做天。这都是一些解释,我们主要的要知道,这是随顺我们的方俗,不等於咱们世界的这种天人。
底下佛就打比方,说「超世希有」,这里就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的、要饭的人比帝王。一个乞丐,那是很丑陋,很脏又饿,这个容颜是,现在少见了,在旧社会那个要饭的,也可能故意弄得浑身都是脏,整个都是疮,破了,贴著药。要饭的和帝王相比,那就没法比了,帝王的庄严、容颜、色相,他养尊处优,当然是气色什么都不同,仪容也不一样,再加上装饰,不能比。这是一重。人间的帝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四天王天,金轮王可以管四天下,管四大洲,这是最低的一个天,咱们世间的王要跟转轮圣王比,那又是不如远甚。把转轮圣王比忉利天,玉皇大帝,俗话说玉皇大帝,帝释,转轮圣王又比帝释差得很多。帝释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个天,又不如远甚。最后一层比,就是把第六天的人跟极乐世界的天人来比,跟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声闻等等去比的话,又不如远甚。「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万亿倍都不能赶得上,就是说你再强,强大一万亿倍你也赶不上,这是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的所谓天人,凡圣同居土还有凡,他所处的宫殿、衣服、饮食这些享受,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样,跟欲界天最高天的天王一样,一往生之后就是如此。
「至於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威德是威神功德。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他这个智慧能通达,一听都了解;威力自在,他这个神通当然是比阿罗汉大多少多少倍,一往生之后。咱们现在就是拿一点奇异功能就觉得不得了,就发财了,收徒弟,很多人羡慕。你这个跟往生之后的人来比,那简直是不值得一提。这是威力自在。「阶位」,阶位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你虽然还称为天人,极乐世界最特殊的就是这个阶位,蕅益大师最称赞,十方世界所无,你说他还是人,人当然就是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你说他是三不退,可是他还是人。十方世界之所无,这个境界很难懂。这个阶位,天人哪能比?他们就是要退。一个帝释忽然五衰相现,他有天眼通,知道自己的未来,一看下生在某个地方,一头驴的耳朵里头,耳朵长了疮,疮里头有蛆,他要跑进耳朵里变那个蛆去了。大恐慌,去求佛,佛传了他法,教他修法,才能避免。要退,只有极乐世界你这一去之后就再也不退,一切不退,而且三不退,念念都不退,到最后。所以这阶位是没有其他能比的。
「神通变化」,它那的声闻能够掌中持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天文学是咱们世间的学问,天文学现在所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多少多少万万亿光年才能到我们这,光要跑这么多年才到我们这,这个世界有多么大、多少世界!声闻他掌中都能抓住。所以极乐世界这个神通是什么神通?持一切世界。他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从极乐世界到我们这十万亿佛土,他吃一顿饭就来回了,超过光速不知多少万万倍,所以时间什么全打破了。所以一到光速,世界什么全不一样了,就超过多少倍的光速,这种殊胜神通。所以他能够在一念的时间中,一个念头这样的时间里头,能够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在一念的时间里头,他能超过这么多这么多的佛刹,而且「周遍巡历」,一处一处都到了,不漏过一处,「供养诸佛」,做这么多事情是一念之间,所以远远超过声闻、超过种种,何况天人?所以说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超过了不是百千万亿,说不过来那么多倍。底下佛就叫阿难,「阿难应知」,你要知道,「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你要知道,阿弥陀佛他的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功德庄严,是不可思议。一部《华严》就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也是不可思议,跟我们大经是一部经,所以整个是不可思议。这就是超世希有。
第十九是「受用具足」。「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经生去的,或者正在生的,或者还没有生,将来要生的,都是得到这样妙的色身。形是形状、体貌、容貌;端庄、端正;严是庄严、严丽,都是无量的,福德是无量的。你看这个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就跟第六天王的衣服饮食都是一样的,底下还说他想什么有什么,福德是无量的。
「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智慧明了,「本经《菩萨修持品》谓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皆智慧明了之意」。一般人体会密是保密那个密,佛教有什么叫保密?密宗也是如此,大家以为这有什么要保密。这个密字就是说你不能懂,告诉你,你也跟没听见一样,你看见也跟没看见一样,这个叫做密。彼土的一切菩萨,对於诸佛的密藏,一切佛的密藏,唯佛与佛才能够相通的,这都究竟明了,不但是明了,而且究竟的明了,是彻底的明了。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人他的智慧明了,这不就肯定了吗?这殊胜的智慧。再者,这个明字是明明白白,了者是了了分明,叫做明了。咱们密教讲,大家都在学密,不知道密教真的精神是什么,真的精神就是「如实知自心」,这和禅宗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的知道自己的本心,这就是大密宗的究竟之处。如实知自心,你还务外。现在湖南一个气功的老师,他有很多的徒弟,现在幡然觉悟,知道过去都错了。他给严新治病,严新的病他治好的。现在皈依佛教,他说以前都是心外求法,都是错误极了,他把他的徒弟也带著皈依佛教了。如实知自心,智慧明了。再举个例,我们举照见五蕴皆空是智慧明了。真正这个照,我们也能讲五蕴皆空,咱们是不是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不能。咱们是想见五蕴皆空,思想的想,思想里头你见了五蕴皆空。想就是有念的,照是离念,你这个妄念断了,妄念断了之后才会有照,才有照用。在这个时候没有照,你镜子上完全是沥青,多厚的沥青,浇马路的沥青涂它一、二寸厚,你照什么?黑漆漆一大堆。照见五蕴,智慧明了。
「神通自在」,就是上面说的,这一切不可比,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把智慧和神通连系在一起,本经在「菩萨修持品」也说了,「以方便智,增长了知」,由於方便的智慧,可以增长自己本来所能了知的内容。了知什么?「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就是没有一时一刻不是安住於神通。所以庞蕴的诗,「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运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所以智慧明了是达神通之本,达神通之本就自然出现你本有的神通,一切都是你本有的,没有一样是从外得的。所以一个有所得心,大家常常念《心经》,总是想求一些,得点什么、看见点什么、增长点什么,入了什么定、见了什么瑞相,我得点什么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他不知道这都是从本所有的,你只要能通达这个本,就是变化神通,自在无碍。所以说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和智慧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你只要得了本,你不要愁那个末。根本智是本,你所谓破本参,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知有了,真正的知有了,这个是根本。神通是圣末边事,不但是末边事,圣道的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所以大家是舍本逐末。现在很多人,你说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个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这是颠倒见。你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里头,你单单就是看到神通,这种就叫做附法外道,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就好像现在说,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不入党,就跟这一样的。你组织上是佛教徒,思想上你不是,还是外道,附法外道。现在有很多人穿著和尚衣,是附法外道。还有的人是狮子身上的虫。狮子厉害,什么人能吃狮子的肉?狮子身上的那个虫吃狮子的肉。所以我们就说破坏佛教的这些僧人如狮身之虫,别人都不敢碰狮子,他敢钻到身体里头来。所以这个本末很要紧。
这个地方提到「神通自在,受用种种」。神通是好事,但是印光大师也特别说,念佛你没有得念佛三昧,你不要求见光什么,你要去求的话,你必定会出毛病。真正有一个人出了毛病,后来现在也就好了。他得了一个禅宗的什么,他跟我说,我一辈子念观音,我就想见观音,谁知道我见到观音之后,这魔事就没法办了,我就活不成了,成天看见种种的魔,到处都是魔,白天也是魔,晚上也是魔,不能睡觉,我就要死了。所以就是这句印光大师的话对的,你想求见这些,你有个急躁情绪,魔正好钻你的空子就来了。让他知道一点般若,马上就停止了。这个详细情形我在《谷响集》里写的有,这不说了。
「受用种种,一切丰足」。他福德无量,他又有智慧、又有神通,所以他的「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因为他还是凡人,不然怎么还会想这些?千万不要忘了他还是凡人,他虽然是三不退,他还是凡人。所以现在就是凡人你能去,你道理这么想。你怎么能超凡?现在我们想超凡很不容易,你得把见思惑全断了,你才是阿罗汉。见惑、思惑、贪瞋痴慢一点也没有了,不但是咱们欲界的没有了,色界、无色界的贪瞋痴慢都没有了,那谈何容易!所以你要超凡,那谈何容易!男女的事只要有一次你就不能出欲界,色界天你就升不上去。它是梵天,都是梵行,清净的。你怎么出三界?你连欲界都出不去。所以这个横超法门特殊就在这,你没有这个横超法门决定出不去。说这一切都还是显现凡人的这些特点,所以大家要问,说这些为什么?因为多数去的还是凡夫,凡夫还都需要这些。
「若欲食时」,他还是有时想吃东西。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这个钵就现前,宝的钵器。「百味饮食」,常常说百味饭。百味有好几种解释,有的说是一百种羹;有的说是做了几百种饼,「其味有百」;有的说拿百种药草、药果做的丸子,《大智度论》里头说了这三种情况。总之就是很多很多好东西凑在一块,百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你这一想,殊胜,又多又美,都是很充足,都有。「虽有此食,实无食者」,虽然到了食时,因为他的习气,还是想吃饭,自然这些东西现在前面,现在前面并没有人去吃它,他就看看就行了。「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看看这些食物的颜色,闻闻它的香味,意思上领略就是吃了。他就「色力增长」,他的身体(他还是人)就增长,我们吃了饭就有力气,他也还是闻了这些东西就增上。「而无便秽」,没有大小便。
「身心柔软」。我们到老,身体大概都僵硬,不像年轻时这么软。娑婆世界的人刚强难化,个性很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就是刚强难化。有的人还很骄傲,我能坚持,实际正是你刚强难化,不好教化。他就柔软,柔软就好教化,受教,可以调,又好调,你硬的没法动。所以学佛是个改造的过程,你不想改怎么行?首先佛就为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告诉你佛的知见,现在你的脑子是众生知见,你这个得承认,你脑子里头不就是众生知见吗?爱因斯坦也是众生知见,没有人不是众生知见。现在佛为什么出现於世?因为你们都是众生知见,佛就要告诉你佛的知见。因此改是必定的,你要放弃众生知见,变成佛的知见,你不改怎么办?你要始终是众生知见吗?所以柔软很重要!而且「无所味著」,执著我想吃什么,一定想吃什么,执著、贪恋就没有这个心。「事已化去」,等到这个事情,吃饭这件事情,事情完了之后,这些东西没人给你收拾,自然就化了,就没有了。所以这都是极妙,来也无所从来,你一想它就来了,来了你见色闻香,你身体也得到好处,这个事情完了之后,它自然也就没有了,没有人叫你洗,来给你收,要人侍奉你,都没有这个事,极其自然。「时至复现」,到你又想吃,它又出来了。
「复有众宝妙衣」,刚说是吃,这是穿,「冠带」,帽子、身上系的带子,「璎珞」,印度那时候把许多宝串起来挂在身上,佛教的天人身上都没有衣服都是这些璎珞,有的拿花做璎珞,种种的璎珞,都是「无量光明,百千妙色」,衣服都是众宝所成,光色微妙。这个宝,根据《观经》说,「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这个宝出微妙的光,所以它无量的光明。而且《观经》里说,「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无量光每一个光中里头具有八万四千的颜色。「所云百千者,盖极言其多」,百千我们不要把它作为一个死的数,百和千相乘,就是极言其多。「又色中复放光明」,不是说光中现多少个色吗?它是重重无尽的,色里头又放光。《观经》里头说,「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等。重重无尽,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因此这个微妙咱们想都想不过来。这种衣服,「自然在身」,也不要剪裁,不要什么。
「所居舍宅」,舍宅就是咱们所谓宿舍、住宅,舍宅。「称其形色」,称其形色就是说和你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称。当然得跟身体大小要相称,他多少由旬高的身体,那要多大的房子。所以莲花从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它这个差别很大。住的房子跟身体相称,跟他身体的色相都很相称,这是一个解释。再有就是说,舍宅的结构、大小、颜色等等,彼此都很调和。都是称其形色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都有。「宝网」,就是房子上头挂了好多以宝珠、摩尼等等织成的网子。「弥覆」,就是普遍的盖在这房上,这些众宝做的网子盖在这个房顶上。「悬诸宝铃」,这个网子上还悬了宝铃,风一吹就有音声出来,说微妙法,微妙的音乐。「奇妙珍异」,奇是奇特,妙是美妙,珍是珍贵,异是奇异,很少有的。这就说明这个林里头、网子里头,还有种种宝的殊胜。「周遍者」,就是普遍,全部都盖住了,没有暴露的地方。「校饰」,校就是相交的意思,这些宝就是你装饰我、我装饰你来做为庄严。晃曜就是光照得很亮,「光色晃曜」,光和色,刚才说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曜,晃曜还是一种动的变化,互相映饰,光和色互相映出来,互相来做装饰。「尽极严丽」,极其庄严,极其美丽。
底下是「楼观栏楯」,观也是楼,这些楼,这些栏楯,这些栏杆。「堂宇,堂者殿也」,古时候叫做堂,就是大殿,庙里说大殿,这是堂。房是两边的,房阁的房是两边的,是厢房。宇是屋檐,屋子、房子、殿边上,我们大殿边上有些地方还可以走,这是宇,殿宇。堂是大殿,房就是边上的房子,阁就是楼。堂宇房阁,「广狭」,广是很宽,狭是比较窄;「方圆」,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圆形。「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有种种情况。都是「清净安稳」,非常清净,非常安稳,不是闹,不是乱。「微妙快乐」,好到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微妙。《会疏》说,「无五浊,故云清净」。咱们是五浊恶苦,它没有五浊,所以它那一切都清净。它那没有变易,没有生灭就没有变易,所以叫做安稳。说那些树,同时就都是这样,没有刚生出来的,没有要枯的、要死的,所以它没有变易,很安隐,树始终常然就是这样,很荣茂。「尘尘不思议,故云微妙」,哪怕一个微尘都不可思议。「永离身心恼」,所以叫做什么?叫做快乐。就把这个经上的文,《会疏》给解释了,「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就做这个解。
再按《往生论》,这种种的庄严,极乐世界都是清净句所显现,所以我们说清净。这些种种的衣食住,最先说的食,中间说的衣,最后说到住,种种不可思议的受用之物,都是随著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心中之所念立即显现,所以是「应念现前」,随著你念头。不像我们还要做,还要去买,费很大事,还要盖房子,一切你心里一念,它就自然现前。这些受用之物都是「圆具万德」,它都是种种的香之所合成,到十方世界普作佛事都是种种功德所成,「无欠无余」,所以说「无不具足」。这都是应念现前,现前的东西也都是具足一切,所以这一品叫做「受用具足品」。
底下是「德风华雨」。「其佛国土,每於食时」,食时就是中午,中午正是吃饭的时候(过午不食,或者过日中之后就不吃),每到食时,自然这个德风(具德的风)就会慢慢的起来。《吴译》本就说,「亦非世间之风」,咱们这也刮风,大家觉得不很舒适,不是我们这样的风,「亦非天上之风。都八方上下,众风中精」,这是风中之精,风中最妙的,自然合会而化出的风。「不寒不热,常和调中适」,常常是很和,吹在身上很舒服,恰到好处就中适,「甚清凉好无比也」,形容这个风。《观经》说,「八种清风,从光明出。」有八种很清净的风,清风,我们有时候常说清风,就从光明中出来的,极乐世界。所以《吴译》本所说的「众风中精」,《观经》的「八种清风」,都是所谓的德风,很合适,很愉快。「自然、徐起」,就是不是很慢,也不是太快。太快飞砂走石,成灾了,一秒钟一百多公里的风就成龙卷风,把什么都刮掉,我曾亲自遇到过。这是德风。
这个德风徐徐的动,宝树上都挂了很多网子、很多宝铃,就演出许多微妙的法音,说苦、空、无常、无我。所以极乐国土水的声音、风的声音,再加池里的水也说法,这风一来到处演说种种法,这以四谛法为例,苦、空、无常、无我。《俱舍论》讲的这四句很好,「待缘故非常」,不是常有的,它是因缘生的,要等待因缘而生,所以它不是常;许多逼迫我们,所以叫做苦;这一切都违我所见,跟你所想的是相违,所以就称之为空(头一个,你想你自己不死你得不到,你想东西常在得不到,它空);因为违我所见,你所见的跟你相违,你就不能做主宰,没有主宰就是没有我。所以我是以主宰为意,你能够当家作主才是有我,没有当家作主的人。所以这个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实际这也就是无量的妙法。《往生论》偈子上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所以从《往生论注》就知道,这个风声所说的法不仅仅是苦、空、无常,是可以让人悟得很深远。在水声的部分说了很多很多波罗蜜、很多妙法的音声,这个风声其实也是如此。
「微妙闻十方」,昙鸾大师自己作的注释,他为《往生论》作的注释,他说「出有而有曰微。」是离开了有,有指的什么?指的三有,离开了三有,他还是有,所以就出有而有叫做微。因为出有的有是三界,他是无欲,所以离开了欲界;他还地居,所以就不是色界;他有色就不是无色界,不是三有。「净土非三界所摄,出於三有,故曰出有。而有者,谓净土之有」,是出有而有,「依一乘愿海而有。离二边,超四句,出有而有,故曰微」。过去咱们的同事,他常常写文章,他那时候教佛学史,他以前问我,说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他问我。我说极乐世界有是离四句的有,离开四句,是出有而有。说有是一句,说无是一句,说也有也没有是一句,不是有不是没有又是一句,这四句。不管你怎么说,你总不能离开这四句,咱们众生的语言就在这四句里头,你脑子所能理解的也就在这四句里头。而佛法精深的道理都离开这四句,离开四句就离开百非。所以这个就是说出有而有这个有最微妙了,叫做微。「名能开悟曰妙。」为什么说是微妙,法音微妙?所以叫做悟深远,你说出这个名相来,虽然是名相,可是让你能开悟,所以就叫做妙。宝树说法当然也不离开名句,可是能让你开悟,所以就称为妙。这样的微妙法音能让人悟到深远,所以称为妙。
再者,「风送妙香」。一个风说法,一个是风出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你看风的头一个作用,说法;第二个作用,送香。温是温和,雅是雅正,不俗。这个脱俗很重要,所以一个人有时候我们看见他整个是个俗相,这个学道就很难了。再说到「温雅德香」。「德香者,香具万德也」。底下就看到香的德了,底下就说明了。《会疏》的解释,「温谓温和,雅谓雅正,香气适人为温」。有一种花叫夜来香,搁在屋子里头,当时我的老伴她就赶紧叫屋里人拿出去,说是要憋死人了。有的人怕晚香玉的香,一闻受不了,这个香它逼迫人。这个就不是这样子,这个温和雅正,适合於人。「简爱染香为雅。」譬如世间很多香味,你闻了之后产生一种爱染的心,就是俗,就是不雅。香具万德在什么地方?「故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尘劳就是烦恼,垢是垢染,习是习气,这些东西自然不起,这是香之德。以香作佛事,众香国就是拿香作佛事,他只要闻到香就清净入定,安乐增长,开智慧,极乐世界也有这样作佛事。
第三就是说「风之妙触」。触是触觉,德风碰到咱们的身体,「风触其身,安和调适」,让人感觉到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什么?「犹如比丘得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心和心所这样的一个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得这个定。现在风一吹,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得这个定的比丘一样。这是第三。
第四,「风吹花聚」。树上不是有很多花吗?吹七宝林树,花都吹下来,花就聚在一块,而且是很有次序,种种不同的色、不同的光,就一块一块的聚在一起。「遍满佛土」,在佛土中,整个的大地都覆盖了。「随色次第,而不杂乱」,黄的、红的,这样的花、那样的花,各个自然成聚,没有杂乱,不是很乱,凌乱无章,很整齐。「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这个花在地下很软,不是带刺扎脚的,不是这个,很软,很光明,很干净。「如兜罗绵」,这个兜罗绵,道宣法师的解释,就是说花絮,像咱们的杨柳花、菖蒲什么等等的,很柔软很柔软的东西,软极了。这是形容它软的情况,这个花就好像我们踩在棉花上,非常软,就是像这样的这种情况,这是花。你踩在这个上头,踩上去脚就沉下去,「没深四指」,深四指,脚下去四指。你一提脚它又平了,当你踩下去没深四指,你一提脚它又平了,走它又平了。等到过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这花都不见了。有的译本,《魏译》本这个地方它就译得很拙,它说大地开裂,极乐世界地就裂开了,这花就掉缝里头了,这是译笔很拙。所以现在我们会集本这种文句就不采进去了。你说极乐世界还有这样吗?咱们这地震地才开裂,直冒黑水,那要有灾难了,这好好的。所以这译笔也很难,那么早的时候,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他翻译东西,这笔拙有时候难免的。「其华自没」,这也是根据古译,另一个大德翻译的,这个文句就好得多了。这花自己就没有了,就跟刚才吃饭的东西一样,来了就来了,完了之后它自然就没有了,天雨花就雨了,雨了到时候过了花就没了。没了之后,「大地清净,更雨新华」,天又开始下花,花雨,花纷纷的落在地上。「随其时节,还复周遍」,随著时节,雨花,花又没有了,又雨花,花又没有了,回还往复。「如是六反」,所谓它一个昼夜有六个这样的来回。
这个六反雨花跟《阿弥陀经》的「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相同的。昼夜六时,六时指哪六时?早上是一时,日中是一时,太阳下去是一时,初夜是一时,中夜是一时,后夜是一时,所以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至於极乐世界怎么还说昼夜?这也是随顺习俗,因为它并没有黑天,太阳下去了,我们这所谓太阳下去了,转到那边去了。《疏钞》说,「彼土既无须弥,又无日月」,常常是光明的。所以昼夜是怎么分?就是花开了、鸟在叫,就是白天;花也合了,鸟也在那安栖了,这就叫做夜。窥基大师他的《弥陀通赞》说,「华开金沼」,在金沼上花开了,化生的人就认为是天曙,天亮了。「鸟宿琼林」,那时候文字都讲对仗,四六对仗,文字很美,鸟宿琼林,鸟在琼林里睡了,「菩萨作时昏之想」,菩萨认为这是时昏。这都是一样。《圆中钞》比这个说法进了一步,「以花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分」,这种情况还是凡圣同居净土中的这些人他们的气分才这样,他是对於秽土将要忘还没完全忘这个时候的情况,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还没有忘记秽土的情况,有昼有夜。其实极乐世界已经没有时间的这些差别相。因为众生多数带业往生的,所以还有这些还没能完全忘,都带了业的。「若上之三土,则无此相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什么花开鸟睡、是昼是夜,就没有这些分别相,也就是没有这些分别心。这是「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称为莲花国,这个宝所成的莲花周满世界,到处都有,满世界都是。「一一宝华百千亿叶」,一朵花上有百千亿的叶子。所以说《观经》为什么不容易修,你想想你要观一朵莲花有这么多叶子,你怎么观?「其华光明」,花是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什么色就是什么光,这跟《弥陀经》一样。「玄黄朱紫,光色亦然」,这就比《弥陀经》多了两个颜色,实际可以说无量的色。「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无量的妙宝,百千种的摩尼,装饰在莲花上面。「映饰珍奇」,映是照,饰是装饰,珍奇是珍贵、奇异。「明曜日月」,像日月那么光明。「彼莲花量」,莲花有多大?「或半由旬」,由旬我们采用一个中间的,四十里地,半由旬就是二十里地,「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大小很不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朵花里头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都是三十六。百,千亿是言极其多,为什么出个三十六?这个地方查书里头,古德没有做过解释,也许有,我没看到。这是我的解释,现在假定有人推翻,我欢迎。因为极乐世界它有四土,我们讲九品,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四九恰好三十六。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它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
底下殊胜在什么?这一点大家就要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是重重无尽,莲花中放的光,每一个光里头出了三十六百千亿佛。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朵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而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你看一个佛的国土里有这么多莲花,一朵莲花出这么多光,一个光又出了这么多佛,都是身色紫金,都是相好庄严、奇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佛都在说法,不是现相,不是现出一个景象。而且是诸佛各各,每个佛每个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这个就是超情离见,就不是咱们情见所能及了。所以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这是重重无尽,一个佛国土里头有这么多莲花,一朵莲花里头它就有这么多光,一个光里头又出现这么多佛,而且佛都在说法,都在度众生,都安立众生於佛正道。这些佛是哪来的?从莲花光里现出来的,莲花光是从莲花出来,莲花都是遍满极乐世界的国土,莲花世界的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现出来的,重重无尽。所以小里头包括大,一里头包括多,短的时间包括多(长)的时间,这还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的是重重无尽。现在我就告诉大家一个重重无尽,我看见他,他看见我,我看见他的眼珠,他看见我的眼珠,他的眼珠里有我,我不仅看见他,我还看见他眼珠里头的黄念祖;他也看见我,也看见我的眼珠,也看见我眼珠里的他,这不都是一套了吗?而且这个眼珠里你那个我,你看见那个我,我这个眼睛珠里还有你,这个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复。搁两个镜子,你回去试一试,把两个镜子搁在对面,你看看它有多少镜子,重重无尽。所以我们不能够好多东西看得很呆板。总之不可思议,要相信这个不可思议,佛说的很多东西都不可思议。现在很多人做考证、做考据,他就是要找那个可思议的找出证明,对可思议的承认,不可思议的就怀疑或者否定。这个他就不可能明白佛法,他就用不著佛法,就是不可思议!你必须从你可思议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够理解那一点点糟粕中的糟粕,对佛法入不了门。
底下,第二十二「决证极果」。佛的大愿就是如此,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愿一切众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决证极果。「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没有黑天,要等火去照亮,夜里头烧个篝火照亮。星曜,星是指星星。昼夜,白天、黑天。「亦无岁月劫数之名」,也没有什么岁月,一年一月,多少劫,这个名称都没有。先看到这一句,没有这个,实际上就是打破时间。现在还顺著旧解来说,五种原译里头,汉、吴两译里头说「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日月是不动换的;《魏译》没有说到有跟无;《唐译》、《宋译》这两本就说「无有日月」。所以现在这所取的是唐、宋两译的意思。莲池大师解释这个解释得很好,如果你把古译也考虑在内,就是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后头的「礼佛现光品」就讲了,阿弥陀佛一放光,世界一切东西的光都不见了,菩萨的光、什么什么的光都不显了。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好多星星都看不见了,就这个道理,被月光一比它就显不出来,月亮太明,它暗。所以《汉译》、《吴译》说是有,莲池大师解释说是「佛及圣众光明掩映」,跟没有是一样,有它也不发光。莲池大师说,要是按道理来说,应当没有是正。为什么?因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何况极乐?莲池大师这个意思说得很好,把古释也讲通了,是有它没显,但是无为正。所以现在先师只采用这个无,这个无是为正,有跟没有一样,这我们就都统一了。
「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岁月劫数从汉、吴两译也可以看出来,它们说是什么?《汉译》说,「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它有,它就在那待著,它不动转。我们所谓的时间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绕著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我们就看成是太阳围著我们转,都是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著它的中心转一圈要多少多少年。这个数我写了,本子上有,我对於数字记忆力非常差,我都把它算出来,我就是不太记得。所以这个时间就在这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也都是在转的,银河也在转,都在转。所以它出现很长很长的时间,时间就由於这个转。它这个根本都不动的,也没有昼夜,没有什么叫年,也就没有什么叫劫,这是从这个不动情形来看。实际要说,时间,现在科学上爱因斯坦已经明白了,是人的错觉,你的错觉。大家过去一直把这个东西当作真实的,跟这个不合就是不对的,你不知道你所谓的真实正是错觉,你的错误。佛教就说由於妄想才有时间。所以哪来的时间?这一念过去了是过去,现在有一念这是现在,下面马上一念跟著就来就是未来。所以过、现、未都是因为有念头在,你要离开妄念,什么叫过、现、未?所以毗目仙人拉著善财童子的手,善财现在经过多少多少劫,到了多少多少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财童子在原地方没动窝,还是刚才那时间。所以时间,这一切各有各的时间,修行人有时候一坐下去多少天,他就觉得是几分钟,他的时间就不一样了。所以极乐世界它就没有这些日月,也没有纪年的这些东西,年、劫这些名称。
「复无住著家室」。这个住著家室不是说根本没有,刚才不是说了吗?他住的房子称心如意,想在虚空就在虚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他没有执著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什么什么,他没有这个执著。咱们都无我了,没有执著,还要什么写门牌号数?我的房子,我要登记,我的证件。所以没有「标式名号」。随应而现,我现在这么想它是这个样子,明天忽然心念一变,它又另外一个样子出来。所以就没有这些分别,就是说没有住著家室,也没有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心心平等,天天闻法相应,闻微妙法。所以我们众生就是,见色闻声本来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就是有分别,你就有取舍、有爱憎。第六识是很大的祸根,就在於它有分别,你就有取舍、有爱憎,这里头就出来人我,四相就炽燃。极乐世界没有取舍分别,心和境是一如的,心没有分别,境界也没有分别,所以他唯有无量清净快乐。
底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这一段很重要,所以我们这一天都能遇到一点很特别重要的内容,「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三聚,一个是正定,一个是邪定,一个是不定。对於这个三聚有好多不同的解释。聚就是物以类聚这个聚,也就是类。小乘我们不提了,我们谈大乘,大乘我们先引《大智度论》的说法,「一者正定聚,必入涅盘」,他一定入涅盘,这是正定聚。「二者邪定,必入恶道」,这个人必定入三恶道,这是邪定。「三者不定」,没准,且看下回分解,他以后怎么做还不知道,到底到哪去以后再看。这个说法,《大智度论》好也在这,大家广泛的都能接受。
《释大衍论》它的说法不同一点,它一个论提了三个。后头两论提得太严格,我们就不采用,只有佛才是正定,除佛之外都不是正定,这是后两个;我们提它一个就够了,它一个书里提了三个,我们采它一个。十信以前,你虽然是佛教徒,你还是没有达到十信,信位都没有达到,这是邪定。这就严格了,再高深大家就更不好接受了,所以后头两个我就不引了,书上有。那个说必入恶道,大家说我还不至於必入恶道,我顶多是不定,我没准。这个是你十信以前,你敢说你现在到了信位吗?到了信位很不简单,在这以前你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果报故」,你对於业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你不相信你会受那个果报。大家觉得我怎么不信?你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吗?地狱是真的,这点再三我敢负责说,因为真正现在就在咱们北京都有人见过的,那没有什么鸦片烟吓唬人的、先王以神道设教,真的。就这还不信,不信也不行,不信还是有,比如你不懂法律,犯了法你还是枪毙。你说我不懂法律。你不懂,不管你。你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你不知法犯罪还是执行。所以信业果的事很不简单,大家要知道。你说起来信,你实际的行动是信是不信?你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吗?你不去研究戒律,当作一个自己真正的老师,我要是有错赶紧忏悔。你就是不信,所以是邪定。这样作为邪定,我们就能想得通。
底下第二、第三我们不选了,他连十信都算邪定,那就不好办了,所以我们就不选了。到了三贤十地,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位,虽然没有入大圣,不称为大乘的圣人,是大乘的贤人,这是三贤,到了十地就是十圣,这是正定聚。当然,你到了贤圣就必入涅盘,不退了,这都是不退了。十信叫做不定聚,十信以前,到了十信位,这是不定聚,还是或进或退。把它这个解释再明确一下,正是十信,这个是不定,因为他升降不等,他已经有了信心。但是在这之前,你还不信业果报,所以你必定就是邪定,就跟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的,这个就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正定,必入涅盘。所以这样来看的话,这个正定聚是很高的。前头《大智度论》说,「必入涅盘」,这就很高的。这说到了三贤十地,也是很高的。后头说只有佛才是正定聚,那更高了,我不引了,咱们说前两个就够了。
「今经所云彼土众生,皆住正定聚者」,你一往生之后,你就是住正定聚。所以憬兴(是朝鲜人,新罗国人是朝鲜人。我们这里头引证的古德有好几个国家,有日本的、有朝鲜的、有中国的)他就说,「若生净土,不问凡圣」,一定趣向於涅盘,你一定是行善,你定是生善道,你一定要行六度的,一定会得解脱的。所以往生的人只有正定,没有其他两种,这是他的解释,《会疏》也同意他的解释。另外《甄解》就遵善导大师的意思来说,他说「所谓正定聚,从佛果至十地三贤,皆名正定聚」,包括佛、十地、三贤。它这个解释就是说,净土都是正定聚。当然你不信净土,你不修,你不会去生,那就不属於你。你如果也发菩提心,也是深具信愿,也老老实实用你的全力去念佛、去行善,这个合乎弥陀的大愿,你是应当生的,这是当生。当生不等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已经在正定聚,已经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是根据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世间公推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就赞叹善导说,他纵然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流。善导大师在长安,长安城里头没有一个不念佛的,这个感化力有多大!现在有什么人,在哪一个城市里头,让一个城市的人全念佛?中国、外国哪国也没有。
善导大师的意思,正定聚的这个利益,「通於彼此二土」,彼土就是极乐世界,此土就咱们娑婆世界。《甄解》承他这个意思就说,「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到了极乐世界入正定之聚,一切都增上,决定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显,这是显益,明显的利益。在咱们这个世界之上,你如果「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四句话你去真正做到了,你就应当生,你也入了正定聚。这个正定聚,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这个利益是密益,这个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确实得到了这个利益,这个称为密益。密不是保密的意思,就是别人不知道,不能知。《甄解》又说,「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他们对於善导是尊崇极了,又称为亲家,又称为今家,是非常之亲密、非常之崇仰。说这是善导大师不共的意思,不同於别人的,善导大师独特的智慧的见解。这就可以看见《甄解》是极其称赞善导大师。当生的人,虽然还在娑婆世界,已经得到了入正定聚的这种利益,这是殊胜不共的妙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经里就说了,「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说现生、已生、当生的人都住於正定聚,这是反证法,如果他是邪定聚、不定聚就不能够建立这个因,不能建立当生的这个因。当生的因是什么?就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的话,他把大经、小经的宗旨合在一块,发菩提心是大经的话,深信、信愿持名是小经的宗,合在一块了。所以这就是很完备。你要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加上一个形容词,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不是只想得一点法益什么的,或者是图口头上漂亮,那就远远的不是了。为了解决自己和无量众生的生死问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要解决大家的生死问题,不要在六道轮回中这么头出头没,这么枉受轮回。你本来就是佛,你现在在作梦之中,你在受种种的苦,在作噩梦,梦中你是十分的恐怖,你十分的害怕,没叫醒你之前跟真的一样。现在我们还在作梦,你没醒,你现在就当真的。但是很冤枉,没有这回事,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起来。这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不但发菩提心,我自己要醒过来,不然我不醒,我还在梦中,我知道叫人吗?我只是知道害怕,或者只知道捡元宝,不知道得去把别人叫醒。你醒了才能叫人,害怕得不得了,快醒,你在作梦。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具体就是什么?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样的情形,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这个反证很得力,正面的咱们不好懂,反面这个咱们很可以懂。
邪定会有正因吗?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吗?还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不可能。很多和尚到了美国就不当和尚,他没有这个因,他没有这个抵抗力,好东西一来他就都放弃,不能建立彼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有,明天没有,那是为生死发菩提心吗?你禁不起考验。我们也不是说很多人他一直没发过菩提心,他就是禁不起考验。所以说是「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卵,成鱼的少极了。庵罗华,这种花不知什么花,印度可能有,开花很多,结果的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而且他因这个起行,他是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他的愿。因为你知道这么行的话,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你,避免一切魔的干扰,护持你这个愿。这个不定聚的人也做不到。真正就是说,你能够做到这四句话,你就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佛派二十五位菩萨也是加持你,就如你入於正定之聚,所以就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定到临终的时候,看见佛来接你,你才放心,要问你自己,是不是符合当生的条件?
这个意思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也有,「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发愿,愿意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就是入了正定聚了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退转。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粗心,我们又觉得不敢相信,就把它忽略过去了,就按自己的理论这么解释,就那么讲去了。这意思很明显,所以这两个一合,就知道这是我们很大的幸运。所以我的先师听到净土法门,一个人在屋子里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说我这回才得到出去的路了。不然你哪有路?你只是在那写两篇论文罢了,你还是没有路出去。那个论文不能给你当pass,不能给你当护照,你哪也去不了,那有什么用?所以这一点很要紧的,就是我们在现在已经正定聚。
所以底下,「十方佛赞」。「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东方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有恒河沙那么多佛,这么多的佛「各出广长舌相」,广大长的舌相,「放无量光」,佛就放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广长舌本来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广、又长、又软、又薄,从嘴里出来到上头,舌头能盖住自己的脸,能够舔到自己的头发。我的舅父是南梅,南梅北夏,也是个大居士,他的舌头就很特别,他能舔到鼻子尖,这也是个异相,舔到鼻子尖。出广长舌就是证明无量劫来口中没有妄语、绮语、恶口,这种语业的过他没有,多劫没有这个过,所以感得这个相,广长舌。所以《圆中钞》(这个《钞》就是《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然而这个舌相有常相和现相的不同,常相者就是你一缩,嘴里一吐出来就盖到脸,让外道知道佛说的是真实的,我们可以信,不然我们怎么没这舌头?这是常相。若是现相就不同了,现相就是你看《阿弥陀经》里头,「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舌头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多大!咱们这个经没有说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可是放无量光。所以小本的那个舌头遍满跟这儿的无量光是一致的,舌相就是这个光,光就是舌相,而且光是更广了,可能不止三千大千世界。
底下就是慈恩,窥基大师,窥基大师对於净土宗有三种注,大家现在学法相的人都不提了,恐怕不合乎玄奘大师跟窥基大师的意思。慈恩就是窥基,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做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盖面门就完了,「以至发际」;「今覆大千」,现在盖大千世界,干嘛?「证大事」,要证明一件大事,证明这个净土法门,所以现这个相。这是窥基大师的解释。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他说的话没有两样的话,都是真实。覆面之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覆三千大千的,还有不真的地方吗?这是窥基大师在劝我们要生信。
「说诚实言」,真实无妄、真实不虚的言。《弥陀疏钞》说,「诚实」,表示必定可信。「以诚则真恳」,真实、恳切,「无伪」,没有虚假。「实则审谛不虚」,实际真实他就是这样,没有虚的。「所谓狮子吼,无畏说」,佛法说如狮子吼,百兽都畏惧,是无畏之说,四无畏。「千圣复起不能易」,一千个圣人再起来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楷是楷则,一万世都应该遵守做为楷则。所以有人总想把佛的什么再动动,这个都是自己觉得比佛还高明。又说「纯真绝妄」,纯的真,一点妄都没有,「万劫如然」,万劫也是这样。说到诚实,还有比这更诚实的吗?你看说诚实言,这就是诚实的解释。诚实言说的是什么?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是万世不能改的。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净土法门的确如此。十方诸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指示这条路给大家,东方恒河沙是如此,十方的恒河沙都是如此。
《会疏》是日本人作的,他说诸佛所证都平等,怎么单都称赞弥陀?他就说「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跟诸佛不共同的妙法,「故诸佛让德」,诸佛就推让,让一切众生都归向於一个佛。这也就是第十七愿,十方佛都闻名、都称叹,闻名的多才能求生的多,才能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跟弥陀是一个心,都是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愿意众生你们真正能得度。所以诸佛之称赞弥陀也就是为这个;弥陀之发愿,愿意十方佛来称我名,让众生闻我名都来,也是为这个。不是要拉一个队伍,我要如何如何,是为众生得度。十方谦逊也不是逃卸责任,也不是表示礼让,也是为众生得度。都是真实言,诚实之言。
「何以故?」四维上下都称赞,何以故?就是「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因为他方所有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发了清净的信,清净就是信。「清净心者,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没有污垢的,没有怀疑的信心。「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就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身心归向,依止不舍」,就是归依。归向到弥陀,依止不舍离。再者,供养就是「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财行是两方面,财,香花、饮食、汤药、财物、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财,内财、外财,拿来供养,供佛,这是供,这是一个方面。再有法供养,我如说修行来供养,这是行。以财来献供,有所摄资为养,让他有所摄,滋养身体,对於这个身、对於法,俗话说的有营养,这样的意思,有所利益,就称为养。就对於这个所谓归依、供养的解释。
底下很重要,「乃至能发一念净信」,一念信都是好的。《疏钞》就说,「往生净土,要须有信」,要往生净土就是需要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你能相信佛的名字,你相信、依止诸佛就救护你,诸佛就护持你。「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什么叫深信?常常忆念佛,常常称念佛的名号,常常礼拜、恭敬佛,这就叫做深信。「任意早晚」,你时间是早一点、晚一点,还是马上就去了,还是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终无再住阎浮之法」,不会在这个娑婆世界再常待了。就是说这个信特别要紧。
这还说「一念净信」,一念净信就可以「随愿皆生」。一念净信,愿生彼国,随愿皆生,一念净信就可以生,这个是不可思议。首先一念净信,我们解释这一念,《会疏》的解释,「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信这一念,产生信这样的一念,「不依念多少故」,就是你真实的信心而生出了这一念。《教行信证》讲,说一念是什么?「信心无二心」,就是信心,没有其他的;「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也叫做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法身咱们本具,咱们要成功,就是修出报身,修这个报身就居於清净的报土。法身你本来不待修、不等修,本来有的,现在就是说,你这一念就正是清净报土的真因,真实之因。《弥陀疏钞》底下它引《成唯识论》,引唯识方面的,它先说「信即心净」。《成唯识论》里说信是什么?「谓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对於真实的功德你是深忍乐欲,深忍,忍就是住,爱乐,欲是你愿意,愿意领会,愿意相契,「心净为性」,以心净为性。这是《成唯识论》的解释。什么叫做性?对於这个实的功德你是深忍,住、安忍、安住,乐欲,欢喜,心里有欢悦,心净,以心净为它的性。「何言心净」,什么叫心净?「以心胜故」,因为心很殊胜。「如水清珠」,有种珠子叫水清珠,这个珠子搁在水里头,很浊的水当时就清了,「能清浊水」,水清珠能把浊水当时澄清了。过去有时得的水不干净,你要有这个珠子,马上一下子水就清了,脏东西都沉淀,它能清浊水。但染法就相反,染法它各自都有它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这个特点,「自相浑浊」,它自己就能产生浑浊。它不但自己增加浑浊,而且它还能够浑浊其他的心所,对於其他的心所也使它浑杂。「如极秽物」,如极脏的东西,不但它本身脏,它自己脏,谁碰到它谁脏,「自秽秽他」。那也是,你把脏的臭的大便放到干净的帽子上,你帽子不就脏了吗?它使别的也脏。「信正翻彼」,只有信才把它翻过来。所以信和不信这个差别很大很大,大家要知道。在初始不觉得,都在一起,有人信,有人不信,当然都是一块,没什么差别,但是这个差别实际上是非常明显。信是以净为相,它是清净。所以这个比方打得很好,不信像什么?像脏东西,你毁坏你自己的心,它不光对这个不信而已,使你其他东西都浊,这个很可怕。所以莲池大师,「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明亦是很明白。首先是要信。
《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我们引过一次了,「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能信的人你本身就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你所得到好的业报也不可思议,不是你能想得到的。《要解》说,「唯有大智,方能谛信」,没有大智慧不能信。所以大家,不是说我别的怎么样,对於这个要能信。你自己不要有自卑感,好像还有其他方面不如人,你这一方面这个优点就很突出了,可以盖过很多,其他或者某一门功课念得不好等等,那就盖过去了。「《安乐集》依《往生论注》它立了三个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纯一也。三者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有这个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没有不生的。所以这三心都是从信心,一个就是很纯,一个就是很深,一个就是相继,都是指的信心。
所以上面所看,这个净信非常可贵。现在咱们经里头,在净信两个字上头又加上个一念,「一念净信」。这个我们就用禅宗《信心铭》的话来说,《信心铭》是讲信,一念信心,刚才这个不二的信心,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所以一念的净信跟这个信心不二,不二的信心,在这个地方可以相通。真说到这样的信心的话,言语道断,就非去来今,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就是说既然是一念,这一切都没有差别,一切都一如,这样的信心。这样的信心之后,他念一句,一发愿就可以往生。所以说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个信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是一念净信,我们用禅宗不二信心、非去来今来说,这个就言语道断,不是用言语再做解释能说得清楚的。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至心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头(他注的是《观经》)说,「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你得到的解或是你的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就是说我们真实表里如一,不是外现一种有大德的样子,内里头怀著是虚假,假的。「贪瞋邪伪」,邪是不正,伪是假的。「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侵者是改也,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事同蛇蝎」,所做的事跟蛇、跟蝎子一样。「虽起三业」,这不是说外现贤善吗?他还有做很多好事,修庙、造像,做很多好事,「名为杂毒之善」,你这个善里头有毒。「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就是真实对这个不真实的,不应该的。
至心回向就是真实用自身所修的善根、真实的善根,来回向於众生、回向於佛道。「愿生彼国」,就是我要以这些功德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弥陀的洪名和愿海都是弥陀的力量,这是他力。我们所依靠佛的愿,我们来回向、来求往生,这就是无上的回向。这就能生出一念净信,因为这一念净信也不是偶然忽然间蹦出一念来,还是应当我们就是依靠他力,然后自力的相应。这个一念净信是你自己生出来的,但是首先我们从他力下手,依止真诚的发愿。把这样的善根再至诚回向,总之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信来回向,就随愿皆生,随著你的愿都可以往生。所以日本的《会疏》说,「唯在信一念」。这一念是指什么一念?是一念净信这样的信心之下的一念。不是靠你天天拿著念佛珠,口念弥陀意纷纭,心里想的不知是什么,不在乎那个,那个再多,不如这个一念净信之中的一念。所以《弥陀要解》也说,「若信愿坚固」。这也有好多人不明白,对於净土宗不在信愿上用功,你念得很好,但是你应该要信愿,信愿坚固的话,你临终有十念都能往生,哪怕是一念也能往生。「若无信愿」,你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就跟《会疏》的话是一样,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个地方是不谋而合。所以关键是信愿,这个信要有智慧、要清净。《弥陀疏钞》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我们才知道愿力是这样的广大,怎么可以不信?怎么可以不愿?这一品「十方佛赞」,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就是愿意听到的人发清净的心,来忆念,来受持,来归依供养,乃至於怎么样?能够产生一念的净信。你把所有的善根来回向,愿意生,你就随愿皆生,随你发的愿你必定生,而且不退转,乃至於你到成了无上正等正觉都不会退转。所以十方佛赞所希望的就是如此,所希望的每个众生也就是如此。底下不再讲了。
底下稍微说一说,下面就是我们所最要学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学理论,我们要产生用,不是说我们去给人讲讲经就完了,我们要跟人家讲也要让人家知道,你到底怎么才能往生,往生是什么情形之下,所以底下「三辈往生」是我们最关键的,等到下一次来讲。「三辈往生」、「往生正因」,《无量寿经》之可贵也就在此。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此我们对於共同的这个,我们必须要很好的了解,要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发了菩提心。不但是你学净土需要发菩提心,你学禅、学密更得发菩提心,因为有很多要靠你的自力,你不发菩提心怎么行?所以说共同的。只要你真是个佛教徒,当然虚假的我们不说,你要真是个佛教徒,你就是需要发菩提心,你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讲菩提心,咱们这个经也讲过好几次,下一次是最后的一次,它这个菩提心,得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我这个还广一点,有的人不见得都能念阿弥陀佛,只要你所修能专一,也都可以得到往生。这是我自己这么一个体会,要劝每个人都念佛,这个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就是这么说,你如果是想你今生就不再退转(你要不怕退转,你愿意再来,或者是生什么天,那就随你,你不怕退转),你要想不退转,想决定能够得到觉悟才能觉他,需要在这一生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你不求生净土就是不可能。我这个也可以说是很武断。你修什么都可以,但是你不求生净土,不用这个法门,你要想今生就达到不退转、不轮回了,这事不可能。因为今生这些事情已经摆在这很清楚了,就是这么个环境,就是这样的条件,大家也就是这些根器,这些问题很具体。这个药方就好开了,不是盲目的开,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开的。你不求生净土,那我就先告诉大伙,将来如果大家真的你是不求生净土你成功了,你到时来打我耳光好了。欢迎来打我,我欢迎大家来打我,总之在这个法界里头,轮转也不要紧,还是找得著的,请你来打我,你说你说的话说错了,我就不是你这样的,我欢迎你来打。好,就这样。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黄念祖老居士主讲(第二十五集)1991档名:51-001-0025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黄念祖:《敬跋重印会集本后》黄念祖:《敬跋重印 大经 会集本后》 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寿。鉴于世俗之寿其亲者,或绮筵丰席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17
黄念祖:万修万人去,但是现在许多佛弟子并没有去,为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16
黄念祖:忍辱一共有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黄念祖 “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忍辱的六个层次,你到哪一层了?“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9
黄念祖: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佛是三觉都圆满。 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密宗破瓦法是否有助于往生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黄念祖: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08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六道之苦 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这真是一个大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在佛以后来的一切众生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念佛关键在于不忘底下是夏老师的话,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乱,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苦乐忙闲老有这一句,就是证。这是证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黄念祖:物理学给天台宗提供了论据现代科学的进展,对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认识,均有新的突破,使得许多大科学家瞠目结舌,惊惑不解。他们料想不到现代最新最尖的科学成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17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1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十三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从这一品经文开始,世尊为我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31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62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三十九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这品经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30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
黄念祖:事持念佛不能小看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 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5-22
用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修行。若有冤亲债主要求诵《金刚经》或《地藏经》,请问是否夹杂? 问:用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修行。若有冤亲债主要求诵《金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4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5集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 【或奉真朝斗。】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9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圆满成就第九 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十方佛赞,乃‘诸佛称叹愿’之成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于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于无上之道,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6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也。‘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4
黄念祖居士与忏云老法师对话录忏公黄老对话录 忏云老法师:这是他们居士的,老居士您是老长辈,...。 黄老居士:哪怕是一张纸,不管哪一位,我这是一个愿,所以必须把这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3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发大誓愿第六【之四】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文殊菩萨圣诞开示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定要专研究某一宗,才能谈到哪一宗,看来还是净土宗人多。大家很忙,还愿意来,我们很欢迎,对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之第七讲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第三卷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6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用“第一念”念佛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要知道师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为报师恩啊,这是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工作。第二个工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9必成正觉第七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说四十八愿已,乃于佛前复以偈颂表此行愿,并请证明。以大愿真诚深广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 主讲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2德遵普贤第二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 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五】【六】【七】(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大教缘起 大教缘起黄念祖居士讲述 据录音带整理 谈到新近的这一部著作——《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这几年我埋头做了一个著作,几年来什么事也没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三日讲 诸位大居士,诸位大德,诸位大菩萨: 今天这个介绍之词,念祖不敢当。也就是说,愿意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1集)这个课程,暂时可以名为「净宗讲座」。为什么用讲座两个字?区别於正常的课程。因为讲座有些灵活性、伸缩性,时间的长短,以及次数,可以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看淡世俗的缠缚 出污泥而不染看淡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 ──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 黄念祖老居士著 1987年于北京莲舍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三】(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说:“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弥陀疏钞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今天我们讲的是,莲池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此疏钞通序大意中,首先谈得是明性。第一句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一)在极乐庵念佛道场作 四首(二)深妙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2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功德,三、蒙佛赞叹。其智宏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