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蕾西·柯克伦
作者介绍:
特蕾西·柯克伦(TRACYCOCHRAN)是《三轮车》杂志专题栏目“佛教思考”的一位特约编辑,并在《抛物线》杂志担任资深编辑。同时也为《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纽约杂志》及其他出版物撰写文章。她跟随不同的老师进行佛教禅修冥想的实践修习已有多年。
佛教已成为又一种美国消费品了吗?特约编辑特蕾西·柯克伦将与佛教学者穆宋(MUSOENG)共同探讨“销售”佛法的危害。
十二月一个周六的下午,穆宋,美国马萨诸塞州巴里佛学研究中心的长期负责人之一兼常驻学者,正和我走在曼哈顿的大街上,谈论着美国公司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强势力量。这就像是在飓风中心谈论天气,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正穿行于圣诞节购物人潮中,他们正从第六大道的大卖场区蜂拥至小巷,并聚集到第26街露天古玩和旧货市场的入口处。
穆宋师承韩国禅宗,曾出家11年,他谈及这样一幅禅宗意象:一位开悟的老人走进集市,双手空空,神情愉悦而放松。这是《牧牛图》某些版本出人意料的结尾,这幅图体现了禅宗用画作引导修行人趋向觉悟的善巧。
“他用空空如也的双手赐予祝福”,穆宋如此解释:“他不想去抓取什么,他一无所求、一无所有。”
“Prada!Gucci!名牌包具,请到四层!”正在此时,一位年轻男子站在铜质消防栓上,一边试图保持平衡,一边大声吆喝,以便行人能清楚听到他的声音。
穆宋曾用充满诗意和机锋之语注释过《心经》、《金刚经》,最近还注释了创作于七世纪、深受欢迎的中国禅诗《信心铭》。今天,他在纽约内观禅修中心这个宁静之所里,对学习班教授了一整天的《心经》,现在来到市场仅仅是为了采购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我认为在这里可以活得像位隐士,”他微笑着说,“并不容易,但有可能。”
我们觉得纽约会有隐士。纽约是一条河,汇集了人类的各种可能性。任何一天,都可以看到孤独与欢庆、心碎与喜悦、愤怒与慷慨、贫穷与富有,接连不断一一呈现;而不常见到的是,快乐地安住于一无所有!这里是金融与营销、攫取与渴望,以及物质主义的世界中心;即使是穷人也推着堆积如山的购物车。我们曾路过的26街跳蚤市场,只是进去随便瞅瞅,也要收取入场费。
我之所以采访穆宋,是由于他就近期总统选举撰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某些文字和评论让人想起了盛行于早期传统和美国佛教早期的革新精神。他谈及佛教徒,尤其是佛学导师们,在“掠夺性贪婪”所驱使的“企业寡头”文化为主体的环境中,是如何巧妙生存的。他的观点让人回忆起那段岁月,当时修行像是一种颠覆性行为,很圣洁——遗世独立、超越金钱。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中,我们坐下继续交谈。
特蕾西问(以下简称“问”):您谈到了佛教徒,尤其是佛学导师们,虽然只能作为局外人,但他们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代价传播真理。您还暗示美国佛教界正面临着式微的态势。
穆宋答(以下简称“答”):我想说的是,似乎没有几个机构或导师有兴趣教授解脱之道。在很多地方,佛教正处于沦为一种消费品的危险境地。
问:何以如此?
答:导师们生活在商业社会中,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知道商业游戏怎么玩,从无意识层面来说,至少他们想参与其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混迹于佛教团体,寻求同道的认可,但他们也同样渴望物质主义文化所提供的成功与回报。最终,很多人屈从于商业潮流。他们不得不去推销自己的书籍、吸引更多学生,由此一切变成了名利游戏——名誉带来关注、关注带来金钱、金钱带来满足!
渴望拥有很多学生、并骄傲地说“这是我的学生”——这是一种人类本性。大多数人忘记了,他们修行的初衷是为了解脱。而现在,他们可能正玩着“拼学生”、“拼数量”、“拼名誉”的游戏。
有一个著名的教学故事。19世纪80年代,有一位致力于解脱的僧人,他的寺院禅堂座落在突出于海边的悬崖峭壁之上,禅堂的地板上还凿了一个洞,这样就可以垂直落到下方的岩石上。他的虔诚颇受仰慕,很多人会到那打七(译者注:打七指连续精进修行七天)。打七的规定非常之严格:七天之内不能躺下。
两位训练有素的僧人把守着大门以防有人离开。这位僧人24小时进行监督,当看到有人打盹,他便会大喊:“醒来!醒来!时间宝贵!”偶尔,当有人一直昏睡不醒时,他便从坐垫上站起,将这个人拖到地板的活动门处,打开门将他倒吊在那个洞里,这就是他唤醒人们的方式。我不知道这是否属实,但传说有时他会允许一些人离开。因为以他渊博的学识,他可以看出这些人此生无法觉悟。
我认为这种方式在美国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对我们的文化来说似乎完全不现实。但在韩国人的佛法实修中,这种方式却备受尊崇。这种坚定不移、毫不妥协的修行承诺来自于动机的纯粹性。在古代,一个人可以出家当50年普通僧人,而不为能否成为导师烦恼,经常是数千位僧人中才出现一位导师。而现在,只要有学生就会有一位导师。
问:尽管现实很沉重,佛教中心必须筹到钱才能生存;但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总还是会有弘扬佛法的纯粹动机。
答:确实如此!但一些佛教中心沉迷于获得媒体关注,看到这种情况令人悲哀。他们陷入了渴望成名、渴望随之而来的金钱与安逸之中。
问:如您所说,沉迷于建立一种追逐名利的佛教生活方式,只是被社会系统控制的另外一种形式。这就像上瘾,对吗?
答:答案是肯定的!美国佛教徒将发展成熟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物理学带入了佛学实践中,但可能并没充分关注自身所具有的贪、嗔、痴。
问:您认为个人背景对您的观点有何影响?
答:我成长于印度德里一个虔诚、正统的印度教中产阶级家庭。年幼时,我就对周围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性有一些了解,由此带来的失望感一直伴我左右。印度人能变得非常崇尚唯物主义。青少年时,我曾受马克思和存在主义思想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延续到了佛教修行中。我非常清楚资产阶级社会如何拉拢一切和它接触到的事物。
问:是什么让您来到了美国?
答:我1969年来美国,当时一个要好的朋友要来纽约。我们原本想买辆车环游美国,然后我去欧洲上大学。当我来到这儿后,就为当时盛行的反主流文化深深着迷。我深信反主流文化会改变美国,一种新的观念正在登上某些***性变革的最前沿。最终证实,这只是一场边缘化运动,它并没有对主流文化造成真正影响,我误读了这场运动。
问:但您还是留下来了。
答:是的,我留下来了,但并不打算过那种典型的移民生活。我个人的座右铭一直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佛陀在觉悟后选择过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而不是作为哲学大师回到宫殿享受奢华。我并不是说当今的佛教徒为了表示简朴就不穿衣服、半裸着走来走去,而是说我们仍然有很大必要去观察和审视心灵中的贪、嗔、痴。
很大程度上,美国佛教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去创造一段个人经历和一种身份。佛学中心变成了社交俱乐部,让人们藉此拥有一种身份,在短时间内自我感觉良好。曾遇到一些人告诉我,“我是南传佛教徒”或“我是禅宗弟子”。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另类的自我包装商品化过程。这根本不是佛学修行,而是一种集体共享的群体标签。
是的,这的确和佛教修行有某种联系,但隐藏于其下的,是人们并未真心想抛弃他们的个人和社会身份、不想抛弃传承下来的犹太——基督教世界观。但真正实践佛法时,只有消解承袭下来的思想结构,此外别无他法。
问:美国文化不同于亚洲文化,佛教导师和佛教中心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虽然存在供人修行的静修中心显然很好、很有价值,但有没有其他替代措施呢?以便取代这些中心。
答:在有些情况下,让一些中心关门的确比较好。我认为你的提问里暗示了问题所在。如你所说,如果一名导师或者一个中心在“拼命奔波”,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位导师还有必要开一家佛教中心吗?为什么他不能做个快乐的隐士呢?就算为了生存需要一些必需品,但我见过太多的自我吹嘘,尤其是导师们为了取信于人而声称他们所教的是真正的佛法。
我想佛陀在觉悟后度化五个昔日同伴的故事很有启发性。当时佛陀并没有致力于寻求信众,但他内在的光芒使他的听众坚信他们面对的人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光芒,佛教中心就有沦为又一家商业中心的危险。
问:尽管如此,佛教中心难道不是接触大众最巧妙的方式吗?
答:在我阅读佛教历史时,每当看到佛教传统由为数不多的笃行者们代代传承,我总会被打动。追求开悟从来都不是一场大众运动。
佛陀在他的僧团中倡导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在同一个村庄不能超过三个晚上,同一棵树下不能超过一个晚上。佛陀完全投身于游化四方的苦行生活之中。哪怕是制度化的僧侣生活,他也意识到其危险性,他了知人类希求自我利益胜过一切。因此提升这类修行团体的要点,就是令其在心里无所执著。
问:当今时代还有谁是局外人呢?制度化社会之外的某些人吗?
答:问得好!我认为诺姆·乔姆斯基就是,拉尔夫·纳德有可能,还有加里·斯奈德。
问:这几个都是名人。
答: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无名氏没有被纳入进来。
问:您认为这是进行真实的佛教修行所必备的吗?
答:是的。
问:后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曾经谈到,美国有办法瓦解任何一次***,方法是把它转化成某种消费品。美国佛教的情形是否如此?老狮子的咆哮被弄得温柔起来了?
答:确实如此!
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这可能会有争议!但举例来说,我认为佛教徒不应该持有股票。驱动股市的是贪婪与操控,股市的本质使投资者变得贪婪。但仍然有一些佛教中心将他们的钱投入股市。
问:那么您作为负责人之一的巴里佛学中心没有买股票吗?
答:买了。但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或决定,这是董事会的决议。
问:那么您加入巴里佛学中心是否是对他们政策的一种默许?难道您没有从这些政策中获得物质利益吗?您将您自己同董事会投资股市的决策撇清关系,说这不是您的决定。但您之所以有家庭、薪水和讲台,这都得益于这个决策以及其他您不认同的价值观和政策。对于这个明显的矛盾,您怎么看?
答:可以这么看BCBS(巴里佛学中心的简称),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个有明确目标(如销售、盈利、明确法人管理阶层等)的组织。我认为,融入BCBS的价值观和愿景,是在西方获得佛法公共话语权的一种重要形式。
BCBS区别于大多数佛教组织的地方在于,它不以某个特定导师或某种教派传统为中心,似乎也没有那些让人忽视事物阴暗面的无意识驱动力。BCBS的确把资金投到了股市,除此之外,它是个很透明的组织。从内部来探讨BCBS的愿景及其对西方佛法传播的作用似乎是有益和值得的。在这个发展阶段,我甚或可以为这个过程和公共话语尽一些绵薄之力。
在这种复杂局面中,我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我个人的动机和诚实负责,并在可能时为这些信念据理力争。就拿《Tricycle》杂志来说,如果它不打算成为促进佛教商业化的“引擎”,就只能依靠志同道合的慈善家以个人名义赞助全部出版费用,但这必须以《Tricycle》停止打广告为前提。《Tricycle》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它自身必须保持彻底的诚意。
确实,他们提供给我的居住条件还过得去,但我只拿一份津贴——刚够买牙刷和汽油。我认为,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自律的生活方式,我可以更有底气地主张这样一个观点:自律的生活是佛法修行核心模式的必要条件。
我的个人观点与我参与佛教中心愿景的持续讨论这件事并没有脱节。然而,如果情况发生改变,我感到我的核心价值观被董事会的政策和内部沟通扭曲,那么我很乐意收拾包袱走人。
问:但您曾谈到精神上的无所执著是一种首选状态,那么在生活中也选择无所住,比如离开BCBS,岂不是一条更真实、更诚实的修行之道?
答:精神上的无所执著未必依赖于身体上的无所住。如果身体流离失所,让人充满焦虑和困惑,那达不到任何目的。我曾提到过,我认为在纽约也可以像隐士般活着。我的意思是,无需身体上的漂泊,而可以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追求精神上的无所住。
问:那您认为佛陀会怎么做?
答:我对古印度沙门(苦行或僧侣)文化有一点了解,我有理由确信佛陀会选择生活在隐士团体里,而令天下归心。汉岩(HanAm,1876-1951)是20世纪韩国著名禅师之一,有个关于他的故事——1926年,他去一座山上的寺庙常住,并发誓再也不下山;即便是在1951年(的非常时期),他也没有离开过。整个韩国佛教界都对其非常钦敬。
我认为,如果佛陀今天还活着,他不会踏入这个名利场,也不会涉入商业界,把他的佛法变成一种商品。当然,佛教团体必须要有人供养,就像富商给孤独长者供养祇树给孤独园一样。在这里,关键是要思考古时候佛陀与给孤独长者的关系是否可以在现今社会复制。我希望可以。
当然,这也意味着既需要拥有佛陀情怀的佛陀,也需要如给孤独般发心的长者,双方作为供养者和应供者,在意图、动机和承诺方面都同样明确。
问:对当今许多在家佛教徒而言,您的观点所具有的纯粹和坚定性近乎奢侈。
答:许多人似乎完全被工作和生活所淹没。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除了每天起床去工作,似乎别无选择。这成了一种循环。人们想要聆听的,是能指出压力根源来自欲望和执著的教诲,但是人们却不想放弃会刺激它们出现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我们不得不去弄清楚你描述的这些人是否真的想改变,还是只想简单地寻求减轻压力的方法。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在我了解的东亚佛教文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模式:人们发现拥有家庭、照料家人很麻烦,但是他们具有同样有力的信念,就是这不是永远的生活状态。这种标志性的社会精神鼓励人们在中年完成家庭责任后离开家庭。
在中国和韩国社会,有一种极受尊重的传统:富商出资修建寺庙或道场,无论是否有常住僧人作为固定老师,他们都会以居士身份在此隐修和度过余生。志同道合的退隐居士们会集合起来创建一个团体,也许此团体可以延续好几代。
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看来非常可怕,但这种模式不应该被放弃。这种模式也可能会凸显佛法与西方智慧以及犹太——基督教传统在自我和存在意义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对佛陀来说,生命的基本问题是“苦(unsatisfactoriness)”,而不是“存在”。
如果一个人退休后和志同道合的修行者组成一个团体,并将俗世问题置于身后,从道理上来说,这应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苦”的问题。同样,如果这个退隐计划是一个人的前行目标,那么他现在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过一种自律的生活。
佛法的意旨与西方文化传统目的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需要每一位修行者在自身生活中解决。在佛法学习和实践中要树立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整个感官体会到的世界——轮回,本性就是“苦”。
问:那我们美国人的修行方式呢?
答: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世界上信众增长最快的宗教不是原教旨主义的任何派别,而是基督教的五旬节派。教义和圣经无谬误对原教旨主义基督教徒非常重要,但对五旬节派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却是圣灵充体的经验以及治愈力。美国的佛教修行似乎有着同样的倾向。去掉佛法背景,冥想就成了另一种追求特定体验的方法。
但值得深究的是,虽然佛法的广义背景是“苦”,但其解决方式却是“涅槃”或“解脱”,而不是“乐(happiness)”。“乐”是一种体验,一个副产品,是“放下”的果实。一些导师可能会指导你追寻“乐”,但这不是佛法的应有之义。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徒想要痛苦。
佛陀教法的背境(即背景之意)总是超越一切的无常(不断的变动)和无我(不存在实体),我把它们合在一起翻译为“精神上无住”,以避免陷入空洞哲学思维的陷阱,并为个人转变提供一种环境。比如,我们可以把巴利语“nibbida(厌离)”这个词汇看作是说明“精神上无住”的另一层意思。我认为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为了传达这一语境。
佛教哲学思想极其深奥,令我非常着迷。但佛教哲学思想必须为达成“精神上无住”服务,并作为个人转变的纲领,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
问: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摆脱西方世界特有的困境?有什么解决方式?
答:寻找彻底的解决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美国式的自大。每种方式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并且还会被商业化。小型团体是一个开端,但我始终认为小型的、有目的性的团体只是一个过程和模型,而不是一种解决方案。
人类的终极问题是异化(alienation,译者注:该词类似于佛经所说的“颠倒妄想”,即把无实异化为实有)。解决异化的唯一途径就是用有益和善巧的方法对治它。佛陀的教法似乎是解决异化问题的一个有益的范例。但请不要把这些教法当作可套用的公式或现成的答案,必须要实践,它们才是鲜活的真理!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
黑龙江大庆市佛教协会举办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法喜充满2012年7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在大庆市净觉寺隆重举行。大庆市佛教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前言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9
佛法在世间(三则)刘先和一、善良与慈悲我长久以来总是认为,善良就是慈悲,慈悲就等于善良。从对妻子的观察中我才得知,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妻子心地很善良,极富有同情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是我闻”,在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什么叫灵验?古人有句话说,「诚则灵」。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个人念得灵,那个人念得不灵?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诚敬心的问题。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0
不以凡夫衡量佛法至尊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致佛子们的一封信(连载一)各位佛子大家好: 随喜你们为了父母众生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 随喜你们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为父母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8-29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自从看了邓老师网站上的有关催眠案例后,心里非常激动,一直想联系邓老师,凑巧的是邓老师刚好有空,我便匆匆的赶到邓老师的工作室。第一
因果轮回时间:2024-08-22
现在的人到寺院,烧烧香、拜拜佛,保佑我发财,保佑我开智慧,你说佛怎么这么倒霉啊?佛就是干这个的?愚痴到了极处了!我们现在做到的话,当下就是了。烧香,烧这么一个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佛法本来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通过学习,来认识宇宙间的真理,正确地生活,希望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佛真实的含义。不是说,我一定要上西方,一定啥活儿都不干,就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佛法的基本知识日慧法师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第四节 入道的方便持息念最后,想藉此提供一个最简单易行的修四念处法门,这法门就是念息十六行。念息一词,新译持息念,亦有依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31
我们多多的修行佛法是非常好的,我们平时修行可以找一些讲解,这样我们有什么不懂地地方我们可以查找资料。而且我们平时修行也是和别的同修一起的,也可以和同修一同去做一
佛经感应时间:2024-07-27
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周末休闲的时候,慢慢地泡一壶茶,享受假日的休闲。不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茶养生的。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状况下的我们需要和茶叶隔离起来。1.发烧忌
茶的知识时间:2024-07-21
学习佛法需要靠悟。没有悟,很难深入真正的佛法。因为,佛陀、菩萨讲的,都是一种境界,表面看似是语言,实际是内心的一种境界、内心的一种感受。他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30
星云大师“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唐伯虎的这句话说明人身难得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8
佛法解冤唐朝京兆尹(掌治京师)殷安仁,家财富裕,向来奉事慈门寺僧众。隋恭帝义宁元年,有远客在殷安仁家住宿。暗中偷取人家的驴,在殷家宰杀,临走将驴皮赠送安仁。到了
放生功德时间:2024-06-21
1.内外分别:很多人正见未立,法义未透,只爱好静坐,或有一些觉受定境,便会以此为尚而轻视经论研习,须知此种通于外道,纵有多种觉受境界,于了脱死活涓滴无干;佛法体验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1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证信。初信一般人由于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或者是情感、事业上的问题东求西拜,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7
崇慈法师答:当然行,为什么不行?全世界那么多没学佛的人,不照样过得很好吗?关键是要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是佛法?学佛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学佛与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也可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6
说是从前有一位果农信奉佛教思想观念,常常与寺庙禅师进行谈话,但是却不喜爱持戒以及禅坐。别人问他原由的时候他只说,他修持佛法是为了让自己练就无限量的大神通,而非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释恒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是佛教的缘起观与无常观。佛法在弘扬过程中同样也要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从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导读: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菩萨教给我们的这四种方法,要以无私广大的慈悲心为基础,一切起心动念皆是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没有分别、执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向
佛答时间:2024-05-30
达真堪布:对这些事我们有忏愧心吗“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什么是有惭愧心?心里对这些恶劣的事情感到忧愁、烦恼,非常讨厌,非常厌烦。 从出世间的角度,站在佛法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05-29
达真堪布:学修佛法让心灵超越烦恼痛苦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
为人处世时间:2024-05-29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成刚老和尚: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体性空寂,法法皆实相。如果是佛法,我们妄想执着它,那么举体都是妄想,就不是佛法,而
佛答时间:2024-05-24
编者注:《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学生法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2
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9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很容易会转换为恨,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而要将恨转换为爱,绝非易事,但我做到了。曾经,我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么恨我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2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楞严经》很宝贵,唐朝时传入中国。那时,印度有个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极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6
一说起老居士,常常会令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格外的善良和虔诚,寺庙跑得多、佛学知识也懂得多,讲起佛理头头是道,做起事情来也有条不紊,能给佛弟子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25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窍门,但有着合营的方法;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窍门,都绕不开这些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0
职场是看不见销烟的战场,胜利者摇旗呐喊,失败者韬光养晦,蓄意再战。你失意来我得意,你败一局我胜一局,无形过招从未停止,如此攻心计的上演让在职者身心疲累,让管理者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8
人生,经常充斥着各种痛苦和不如意。我曾经看到一些人的彷徨和苦闷,没有找到人生的答案,也找不到出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如同一叶浮萍,随着命运的轮回不知会漂至何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5
曾经我茫然无措曾经我痛苦无助直至遇到佛法彷徨转为淡定痛苦转为安乐上篇:彷徨转为淡定记得儿时,我与佛结缘是源于某部电视剧,它的片尾曲唱“南无阿弥陀佛”,四个音调。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4
下篇:痛苦转为安乐人生路上起起伏伏,难免会遭遇不如意。这时,如果我们一味钻牛角尖,那恐怕要在成长的疼痛中换来惨然的教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生活的节奏已严重被打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4
提到秦桧,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两件事: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致其死亡,以及后人为纪念岳飞,铸了秦桧夫妇反剪双手的铁人跪像以表谢罪。当然,秦桧也为中国的早餐文化做出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