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张云江:山林佛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守护者

佛学入门 2015-09-06

山林佛教是佛教传统的守护者

2014年11月28日至30日,由云南省鸡足山佛教协会举办的“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在鸡足山祝圣寺举行。佛教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山林佛教”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鸡足山地处滇西北,苍崖万仞,翠微千里,古木参天,绿荫生寒,是释尊座下大弟子、中国禅宗西土初祖迦叶尊者的道场,可谓山林佛教的典范。

山林佛教曾经是中国佛教的主体。传说在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佛的迦叶尊者是最为著名的头陀行的践行者。头陀行的实质是避世的苦行,例如要住在远离聚落、愦闹的阿兰若处或坟间、树下等处。这可以视为原始佛教时期的山林佛教之滥觞。后来,中国禅宗道场大多位于远离尘俗的深山林壑之中,形成了农禅并作的优良传统。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曾经说过,“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这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共识——山林中修养心性,待有所成就后,再来都市繁华之地度化众生。因为在山林中长辞俗事,容易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而道果成熟;在繁华愦闹的都市中把持住自己尚且不易,更何论修行的深入与进步?正因如此,山林佛教模式的修行生活,一度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僧徒的主流生活方式。

山林佛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守护者。与会者认为,山林佛寺很多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或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山林佛寺大多保留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修持方式或规范,更有良好的道风或宗风,对于这些佛教文化遗产,应当尽量加以维持,使后人能够领略古朴佛教修持的风貌。山林佛教有助于佛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在物欲横流的商业时代,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山林相比于都市,是更为适宜的修行场所,这对于维护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在一年前,鸡足山佛教协会为了抵制鸡足山最高峰木香坪的商业开发,保障住山僧不被驱赶,进行了坚决、持久的抗争活动,最终推动政府出台《云南宾川鸡足山僧人住茅棚静修规约(暂行)》,为佛教纯正道风的传承争取了生存空间。以此个案可以看出,山林佛教在维持自身传统以抗拒现在日益严重的商业化与世俗化流变中的示范作用。所以山林佛寺不但是涵养佛教自身价值的适当场所,也是当代社会保持优良传统的难得之地。

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有某种互补作用。与会者指出,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大可根据各自特点,承担不同的社会服务功能,二者恰好互补,并不构成同质竞争、对立关系。例如,都市佛教有较多资金,可以为山林佛寺的恢复重建等提供帮助,山林佛教则可以为都市佛教提供法门栋梁,并可为都市佛寺举办的市民禅修、参访、旅游等活动提供接待服务。另外,山林佛教的良好道风对都市中人也有某种清新的熏陶作用。总之,在各有特色、各展所长的前提下,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决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山林佛教对于当代中国山区农村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与会者指出,山林佛寺大多位于偏僻的山区或农村,为农村的佛教信仰者提供了修学的场所。尤其是现在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山林佛寺的心灵抚慰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对于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山林佛教还为偏远的山区、农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会议期间,鸡足山比丘、比丘尼二众无论是行路、过堂还是在会场开会,皆威仪肃肃,规范可敬。从这一细节亦可看出山林佛教在维系传统、严持戒律、修养心性方面的优势。

原标题:山林佛教:中国佛教传统的守护者

更新于:2015-09-06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