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不是无谓的束缚,而是来自佛陀的保护
我们往往痛恨着一个东西,因为它禁止那些我们所痛恨的现象;我们痛恨佛教中的戒律,因为它禁止那些我们所痛恨的恶行;我们痛恨的是一个并不清楚的东西,依凭的仅仅是被误导后的错觉。
谁都不愿相信自己生活在错觉之中,看过下文你将得出理性的判断。
什么是佛教的基本戒律?
佛教的“五戒”,是对佛教的信奉者或准备皈依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戒除五类不道德的,容易引发不和谐现象的,给自己和他人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行为。它们是:
(1)直接或间接的杀害生命的行为:人间的法律只保护人类自身及国家政府所规定的濒危野生动物不受杀害,而佛教所倡导的戒律是从源头上保护一切有生命意识的动物。人们普遍存在的肉食习惯是大范围野蛮饲养及屠宰生灵的源头。
(2)直接、间接或变相的偷盗行为:除了明显的盗抢行为外,滥用职权的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等恶劣行为都属于此戒的范围。现代社会中许多变相的偷盗行为都被那些看似合理的规则掩盖住了,大多数刑事案件的起因都与此相关。
(3)违反正常伦理关系的不正当的淫欲行为:许多非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性游戏已成为时下许多“体面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一切均属于淫戒的范围。放眼看去,上至总统下至艺人,性丑闻现象已成为难以遏制的社会毒瘤。
(4)为满足私利而进行的欺骗或造假行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正是源于这种阴险的欺骗。全世界的人们都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讲谋略、说假话已成为人们自然的心理习惯时,世间法律所能起到的约束力也就非常有限了。
(5)为寻求精神刺激而沉迷于酗酒吸毒的行为:人们为了缓解精神痛苦而不惜采用饮鸩止渴的方式,以丧失自尊、麻痹自我为代价,逐步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正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各式各样的瘾君子,这已成泛滥之势。
如何看待佛教的戒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从现实生活来看,佛教的戒律意味着什么呢?简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着维护自尊,意味着弥补自身的漏洞,意味着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意味着成为一个内心和谐、正直而善良的现代人”。它与现代文明的宗旨相协调,但却与本能的欲望和丑陋的生活习惯相冲突。
戒律原本的功能是“防非止恶”,是为了避免人们遭受烦恼与痛苦而采取的理性的自我约束行为,是理性的安全带。它与人们对自我要求的程度以及自尊意识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自尊意识的角度看戒律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某些有益身心的启迪。
上面所列举的五类行为,从根本上说都是欲望泛滥所致。在争相开发欲望、满足欲望的今天,人们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它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人只相信经由科学验证的结论而不信虽可意会,但尚难以验证的因果关系,由此派生出各种基于个人欲望所产生的见解和相应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对合理性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基本的道德底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是基于“凡是不违法的事情就可以干”的现实原则来行事的,依据欲望的多样性可以分成多种层面的心态及行为方式,以杀生现象为例:
(1)直接以满足施虐心理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虐猫、虐鸡、虐狗……等。
(2)把杀生当作娱乐消遣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打猎、钓鱼、斗牛等。
(3)直接以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的杀生活动。如亲手宰杀或在酒店中点杀活物,如活吃猴脑、蒸烤活鱼、烹煮活虾、烤全羊等。
以上这些耳濡目染的现象,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当事人直接以“命债”的形式所造下的因果。现代的主流科学家们尚不想、不愿、也没有能力证明杀生行为与杀生者未来命运的因果关系,因而大多数人都宁愿信其无,这样就可以延续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有抑郁的一天,更不会想到那催促他们自杀的念头来自于何方……
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已经用准确的科学实验,证明了肉食者与多种现代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宁愿采取“满足当下,不顾未来”的心理原则,宁愿相信“吃哪儿补哪儿”这种明显违背科学规律的观念。现实展现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那就是“吃哪儿割哪儿”,看看各大医院肿瘤科人满为患的情境,也就都清楚了。
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人们自尊意识和守法意识的程度。要想成为有自尊意识的守法公民是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生存环境来培育的。过分追求“成功”的残酷的竞争意识所造成的心理氛围,毁灭了无数原本是善良的幼小的心灵。人类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从善待生灵、善待同伴开始的,它需要一个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习惯养成的自然过程。
(1)生命的和谐是在生存的背景中实现的,只有你善待生灵,保护环境,才有可能生活在和谐之中。漠视生命的尊严,践踏生存的环境,必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
(2)杀生的惯性很有可能延伸到人类自身。其根源皆来自于漠视生命的尊严。若不从认识的层面和心态上加以调整,任何法律都难以阻止人类相互杀戮的行为。
(3)直到今天,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用“行尸走肉”来描述漠视生命的人们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人的自尊意识来自于将心比心地思考问题。
以上只是谈及了一点点人们漠视杀生现象的问题,至于其余四个方面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更为紧密了,可以说,它已经成为许多人所谓“正常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活跃于各种游戏圈中的人们,似乎被五花八门扭曲的游戏规则捆缚着,貌似潇洒地从事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他们被一种赌徒意识所笼罩,但大多是“输不起”的赌徒……
对现实生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普遍的活得那么累?
在所谓“社会进步”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欲望诱惑。时代的发展把许多以往认为不合理、不允许的东西都转化为“时尚”而得以广泛地接受并自然地适应了。但奇怪的是,人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并未因欲望的相对满足而得以提高。相反,快节奏、高效率、强刺激的生活模式给人们带来的普遍感受就是一个“累”字。那么究竟累在什么地方呢?简言之,累在人们以不断膨胀的欲望所支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上。
不能笼统地基于道德或法律来判断欲望的好坏对错,但社会舆论的导向和游戏规则的运作模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举例来说,许多经营者的日常生活就是:“见不愿见的人;说不愿说的话;吃不愿吃的饭;喝不愿喝的酒;做不愿做的事……”这就是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现实写照。人们外在的自尊形式与内在的自我认同的自尊感是不一样的,但现代人的困惑是,被迫以内在不自尊的心态和行为去换取外在所谓“事业成功”的自尊形式。
现如今有许多富人是处于“富而不贵”的状态,他们缺少自尊与安详,缺少知足意识与安全感;而许多穷人正是穷在了自己那贪婪愚昧却又自作聪明的心态上。在媒体的鼓噪下,不切实际的成功梦想取代了“安分守己”的心理结构,使得穷人们也不再倾向于本分地生活了。无数的彩民终日在做着撞大运的“中彩”之梦,将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贫穷。所谓“机会均等”的口号,并不能安抚那躁动的心灵,更无法改变社会上不同的游戏圈中那如同潜流一般的具有内幕色彩的“潜规则”。
(2)对“守法”与“守戒”关系的思考
从现实的角度上说,守法之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若能真正守住“五戒”的人则离世俗好人的标准就相差不远了,因为戒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合法范围内的恶行(如虐猫、虐鸡等)或许可以暂时免受国法的制裁,但却最终难以逃脱因果律的惩罚,表现为在一段时期后才突然呈现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灾难。意念病毒会以变异后的形式出现,烦恼与痛苦的变异形式更是难以计数。
由有相同恶习之人构成的游戏圈,如同人体的恶性细胞不断吞噬着良性细胞,并以裂变的方式迅速扩散。佛教戒律所禁止的“杀盗淫妄酒”五个方面,都能以相当具体的社会形态组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此构成某一类人的生活方式。如,黑社会,盗窃团伙,变相的隐形妓院,诈骗团伙,赌博团伙,吸食毒品的摇滚酒徒俱乐部,等等。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生存的土壤?
对于身处以上团伙内的人员来说,他们痛恨戒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是从根本上铲除了他们那种生存方式的理由。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喜欢与法律打交道,因为在没有具体的犯罪事实的前提下,他们可以非常体面风光地生存。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增长与法律博弈的技巧而已。烟盒上“抽烟有害健康”的标志对铁杆烟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坚决地拒绝改变。
结论
纵观当今天下的各种问题,其根源皆导源于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可以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引生不良后果的社会问题都出在对佛教“五戒”内容的毁犯上。
(1)由利益纷争导致的侵略与杀戮,以及情杀、仇杀、虐杀、暗杀……
(2)由占有欲导致的行贿受贿、贪污公款、公然盗抢、巧取豪夺……
(3)由色欲导致的荒淫无度、伤风败俗、卖淫嫖娼、情感危机……
(4)由贪欲导致的欺骗、造假、坑蒙拐骗,信任危机……
(5)由寻求刺激导致的酗酒吸毒以及形形色色的瘾君子……
原标题:浅谈佛教的基本戒律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启迪
用这么一句涵盖这一切!在这个禅场里,用耳根是最好的! 当声尘进来时,耳根去迎接,这个时候,你要掉入心王里,还是进入萨婆若海里?这一切成就,看的就是我们自己了。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这么修来修去哪一个行门也没有专一,也没有得到哪个行门的三昧;没有得到哪行门的三昧,那就是不成就种因结果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学佛法的人时时刻刻要省察自己,也就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珍爱之物先供养菩萨【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10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传统香品之所以具备养生的作用,是由传统香所用香药为主要原料而产生的,传统香所用香药有几百种之多,常用的香药大体有近百种,主要香药大体有:沉香(生结、熟结)、黄熟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22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