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发布者和接受者都是圈子内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缘人”,且所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非常接地气,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公众的青睐。微信对公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微信的“魔力”似乎是无处不在。随便走进一个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机场、码头,凡是人多、在等待的地方,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埋头玩手机、刷微信,如此的忘我,以至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来说似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微观世界”里,如同饥饿的婴儿使劲地咂着奶头。
沉浸在微信中的人认为,微友之间信息的实时交流和分享,以及相互点赞,远比坐在自己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值得关注;在互相点赞中,彼此之间都获得了巨大的自我满足感,人活在世上,需要被关注、被点赞。微信让他们感觉到,他是活着的,而且活得有热度、有意义,他和朋友们其实离得很近,可以时刻在一起、处处在一起,因而不再觉得孤立无援。
《无量寿经》里面讲,“人在爱欲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生命说到底是孤独的。因为害怕孤独,所以人人都在向外求乐,向外求依靠,向外寻求共鸣,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认同和肯定。
能得到他人的共鸣乃至点赞,对孤独的个体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支持和慰藉,因为他的我执、我爱、我慢之心得到了满足。在人人只关注个体利益的商业氛围里,微信为孤独的个体寻找精神共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微信的这种奇妙功能,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一次矿难中,有两个人分别被埋在相邻的两个坑洞中,因为太绝望、太恐惧,其中一人无意中用砖头敲击着坑壁,结果发现隔壁那边也有人在敲击坑壁作为回应。这一发现,令这位矿工非常高兴,他的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于是他们俩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砖头敲击坑壁,向对方传递着问候,直到最后被救出。微信对人心灵的慰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个有点相似。我们是否可以说,微信就是孤独寂寞的个体互相敲击坑壁、寻求精神共鸣的游戏?
从生命的孤独本质这个意义上讲,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实时的通信和交往工具,同时还具备了某种类似于“宗教”的成份,它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暂时排遣孤独和无聊的娱乐平台,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苍白、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断地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浇灌和认同。这也是一种精神食粮,谓之“思食”。对于一个精神生活不能自足的人来说,这种食粮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微信,孤独和空虚的生活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发疯。但问题也存在着相反的一面,那就是:有了微信,发疯的人可能会更多。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微信产生病态的依赖,我们姑且称之为“微瘾”,其麻醉作用如同鸦片。
不难发现,那些感染了“微瘾”的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刷微信,不刷一下就会心里憋得慌,焦虑不安。他们通过不断刷微信的方式,一方面来打发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另一方面也可以逃避来自自我的压力,即无须独立地去面对和支撑那个精神生活极其空虚和不自足的自我。
面对生命的孤独本质,普通人只知道顺着业力和习气,向外寻求支持。只有那些寻求终极解脱的智者,才肯直面孤独,并且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开发内心的宝藏,从心求乐,以己为依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的自觉、自主、自足和自在。
对智者而言,生命的自我支持和自我拯救,首先是从内心实现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因缘,因为他很清楚,外在的因缘都是生灭无常的,是无法为生命提供恒久坚实之精神依托的。从普通人与智者的这一差别而言,微信对人的安慰和支持,就显得非常有限。
这好比一个正在走向刑场的死囚,开始时,他会觉得是他一个人在走向死亡,所以非常恐惧。中途,他突然发现,跟在他身边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朋友,也在走向刑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消解了很多。微信可以帮助死囚缓解一下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无法免除死囚最终被绞死的结局。
所以,微信对个体生命所提供的精神安慰和支持,是暂时的、虚假的,它的功能犹如麻醉药。微信可以帮助个体暂时减轻、忘记或逃避生命的孤独和痛苦,但是,它无法根除生命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因为麻醉的作用,它还会误导无数的人错过自我拯救的机会,错过开发自己生命深处本有的快乐、光明、宁静和自足、常乐我净之机会。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深,个体的内心反而会变得更加苍白、更加孤独、更加烦躁,最后形成一种互相增上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微瘾”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不适乃至伤害,如颈椎越来越酸痛,眼睛越来越干涩,脸色越来越暗淡无华,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对身边的人越来越没有热情和耐心,自控能力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懒惰,甚至逃避责任和义务,等等。但是,人们似乎并不在意“微瘾”的这些负作用,其原因就在这里。
当人们沉浸在“微观世界”中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很快乐,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因此不需要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不需要思考,不必为现在和未来而焦虑,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现实。
正是在这种自我陶醉中,很多人的生命被微信掏空了,成了一个“空心人”:大好的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了,旺盛的精力不知不觉地被消磨殆尽,最后得到的,除了一大堆可供谈资、炫耀的知识碎片之外,再就是更大的空虚和无聊、更强烈的依赖,以及对周围人更加不耐烦。
有人说,微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让身边亲近的人离自己远些,而让遥远的陌生人离自己近些;让真实的世界看起来更虚幻,而让虚幻的世界看起来更真实;让他人看自己越来越清楚,而让自己看自己越来越糊涂;让虚拟的空间变得越来越丰富,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贫乏。真是一语中的!
应该说,微信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使用微信的人精神上能不能自主、自足。如果内心不能自主,同时又不能自足,需要不断地向外求乐、向外寻找依靠,需要不断地用外来的信息来刺激和滋养自己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沉溺于微信,必定会成为微信的牺牲品。
判断一个人对微信是不是上瘾,方法很简单,只要反省一下,这一天当中,我是不是老惦记着刷微信?隔一段时间没有刷微信,我心里是不是觉得憋得慌,是不是觉得空落落的、没有依靠?如果是,就说明你已经染上了“微瘾”。
微信的负面作用,对世间人是这样,对学佛的人同样如此。一个学佛的人,一旦染上了微瘾,他的功夫是很难成片的。更可惜的是,如今有不少学佛的人,染上了微瘾而不自知,天天挂在微信上,还美其名曰是在弘法、是在度众生。
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不安也。在这个微信笼罩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改成“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意思是,一个人,当他心心念念惦记着微信的时候,正是他的道心变得危脆不安的时候。因为天天挂在微信上,他的心就会不断地接受各种杂乱信息的熏习,内心会越发不安宁、不清净。所以,修行人要慎用微信、善用微信,万不可上瘾。
我常想,微信对人的吸引力如此巨大,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能够把对微信的饥渴变成对修行和解脱的意乐,把刷微信的频率换成对佛号和话头等功夫的提起,那该有多好啊。
一个人,当他坐在地铁里,或者在等人的时候,面对空闲时间,如果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手机来玩,而是选择端身正坐,闭目养神,或观照呼吸,或默持佛号,或参究话头,那我敢说,这个人必定不是普通人。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我们是在造佛这个房子的基础,必须要从持戒着手做起。◎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妙语堂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佛讲佛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今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我要对十方诸佛发一个誓愿,发什么誓愿呢?我所发的愿,是关于《楞严经》真伪的问题。近来有几个博士和学者们,批评《楞严经》不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给青年佛教徒的四点建议弘一法师开示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一、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请看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
戒杀放生时间:2024-11-05
首先,你必须认清一点,香道不是香薰,不是买一盒你最喜欢的香水或精油来熏房子的,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的。所以只要是沉檀原味香,都是可以值得买来慢
香道道具时间:2024-11-02
长修,姓汪。住在皖北某村,活了五十多岁,心特别毒害,一辈子谁也不怕,一点亏都不能吃,光占便宜。村里人都不敢惹他。从下面几事中即可看到他人怎么样。九十年代中期,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2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单品香要选择用料纯正,不含化学粘合剂等化学成份的为好。真正的天然单品香在燃烧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香气,不使用亮丽的色彩(染料中含有甲醛)。从传统香品制作工艺及功效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7
五欲把灵魂弄丢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世人都迷于财色名食睡,岂知那是地狱五条根。第一是嗜财如命,刚才已讲过。第二是好色。在很多家庭里,丈夫有不少女朋友,妻子也结交很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香道,亦如茶道般,有一套繁琐的工具与礼节。其实,焚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进入欣赏的层次,甚或成为纯粹的艺术,就会变得严肃起来。繁复的香道仪式不仅成为了一门艺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0-21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