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个人解脱需要秉持戒律与十善

藏传法师 2016-09-08

佛陀戒律的首要原则就是帮助他人,如果不可能,至少不要伤害。佛教三类戒戒律类别律的核心是对非暴力的根本承诺,也就是发心于对他人的关怀。

个人解脱的戒律主要是约束身体和语言不要造成伤害。这个修行被称为「个人」,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方式,能够让个人从佛法所称的轮回,也就是从生、老、病、死的反覆轮转中,向前超越。

所谓菩萨的戒律就是指对他人关怀的戒律,主要的修行就是避免让自己陷入到自私中。对修行菩萨戒律的人而言,主要的重点就是避免对自我的珍恋,同时也避免身、语、意的邪恶行为。

密续的戒律集中于特殊的观想技术,也就是观想一个全然发展的身心,来有效地帮助他人。它提供一套方法来克制并转化我们有限的身心觉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内耀着智慧和慈悲。

个人解脱的修行戒律必须具备一种自我觉察,也就是避免身体、语言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这表示要扬弃佛法所谓的十恶。身体的恶业包括了杀、盗及邪淫;语言的恶业包括了妄语、两舌、恶言及绮语;意的恶业包括贪欲、瞋念及邪见。

由于动机是在行为之前,因此控制动机是避免冲动和可能滥用的身体及语言行为的最好方法。当你突然想要一样东西,不考虑任何后果就去攫取,你的欲望正在冲动地呈现自己,而缺乏任何省思。在日常修行当中,你学习持续检验自己的动机。

个人解脱戒律的有效修行,全然依赖长期而健全的动机。比方说,一个人出家为僧或尼,不应该是为了逃避赚取衣食的世间工作;此外,仅为了试图逃避生命中的困难,也不足以让人这么做。为了这么微不足道的目的而发心,将无法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从轮回中解脱正是修持个人解脱戒律的究竟原因。

这可以从佛陀的生平故事得到印证。有一天,释迦牟尼溜出宫墙外去体验人生,他首次看到了一个病人、一位老人及一具尸体。由于深深感受到病、老及死亡的苦,他认识到世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后来受到了几位宗教修行者的启发,佛陀向往一种可能更高、更有意义的心灵生活。这时他逃离皇宫,远离凡夫的生活,去追寻他的愿景。

这教导了我们什么呢?就像佛陀一样,我们应该藉由关切轮回之苦与告别暂时性的散乱,而开始有所行动。受到这种新态度的影响,当我们厌离、舍弃轮回,以及藉由避免十种恶业来立誓修行纯正的行为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套戒律的系统。

更新于:2016-09-08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