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有利于从容应对生活难题

藏传法师 2017-03-16

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我们可以通过健身,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饮食规律,避免某些疾病,但想完全不生病却是不可能的,保养得再好的身体迟早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生病了,我们就得吃药,也许不能出门,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若是大病,我们还要住院,动手术,接受漫长而痛苦的治疗,日日夜夜同病痛抗争,有时候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衰老也是无法逃避的痛苦。如果我们够幸运,没有夭折,那就不得不面临衰老的尴尬。头发越来越少,皱纹越来越多。明眸皓齿变成老眼昏花和一堆假牙。以前的事情记不住,后来连眼前的人也认不出。在我们最需要别人照顾、帮助的时候,我们衰老的样子却是那么令人反感、憎恶、不愿接近。我们只好孤独地等待死亡。死亡意味着离开自己亲爱的人、心爱的东西,抛下珍惜的一切,而我们最终却期待死亡的降临,仿佛那是一种解脱,好让我们不再孤独。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或者你跳起来指责、抱怨,说:“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样做,我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拿疾病来说,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常识,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整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或减轻病情。而不是像人们常做的那样,非要等到病发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毫无准备而措手不及甚至悲观放弃。在疾病与其他的痛苦面前,我们其实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

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当疾病降临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寂天菩萨的窍诀去应对问题。从医学的角度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医学研究都证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而负面的态度和情感,如愤怒、怨恨、忧虑等,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2017年新版)

希阿荣博堪布新版序言:“《次第花开》中很多文章,都在努力以一种贴近日常的方式讲解着佛法。我希望这样做能够让读者知道:修学佛法不必等到将来你变得更好或更糟的时候,而是从自己当下所在之处开始,也只能从这里开始。”

更新于:2017-03-16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