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杂志2016年第5期 文/释传印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他自己遵循这一规律而成佛,又向世人揭示出这一人生规律,劝喻世人遵循这一规律,皆可成佛。
一
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白、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为根本。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不虚假;如故,常不变。心性即是真如,若能觉悟,那十法界的万法即是“一真法界”。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能生“十法界”万法,究竟如何生起?这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道理,究竟为何?这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之所觉悟者。梵语“佛陀”,华译“觉者”,觉,即觉悟,如睡梦觉醒。对凡夫来说,便是不觉,凡夫虽然不觉,而心性(精神)与诸佛未尝稍异。佛与众生之觉性,喻如水的湿性与波浪,实非二物。故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那么,佛陀觉悟了什么?若以通俗语言来说,便是觉悟亘古以来乃至尽未来际永恒不可改易的众生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客观规律。这一永恒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便是我们所说的“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之铁律。
吾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念心生起(精神活动),则必定为“十法界”的万法之因,是即“缘起”,缘起即是因,因如种子,必定感果。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相招,法尔必然,这一规律不以任何主观力量为转移,故曰“性空”,或名“无我”。所谓“性空”,所谓“无我”,皆言“法无自性,唯念所宗”。无我、无自性,譬如一张白纸;唯念所宗,譬如你在白纸上写字作画,写个什么就是什么,画个什么就是什么。
如《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 觉林菩萨偈》)
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觉林菩萨偈》)
如是心性法则,为诸佛所觉,以之教化众生,使之驾驭这一法则,返妄归真,转染成净,断除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成就三德(般若、解脱、法身),圆证三身(法、报、化)。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实践这一法则,而成就佛道。
这一法则(梵称曰“达磨”)不是诸佛所创造,更不是上帝、梵天等所能创造,这一法尔如是、不可改易的法则—“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一切诸佛亦不能改易,不过是为诸佛所发现、所觉悟、所遵行,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而已。所以,佛陀经常向弟子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说“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等。佛所说法及诸祖立宗,无非是为了令沉湎在烦恼惑业苦海当中的众生,用此方法有效地驾驭“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规律,而达到出染还净、超凡入圣直至成就无上佛道而已!
由此可见,吾人信佛,不过是信仰佛陀因其觉悟而发现的真理(亦称真谛)而已,此真理亦即亘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历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却颠扑不破、不可改易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法则、谛理)被佛陀发现了、觉悟了,并亲身躬行实践证明了,然后为我们揭示出来。你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完全由你,佛陀亦不能强迫你。因此,佛教主张智信,即理智的信仰,明白其中道理的信仰,反对盲从的迷信。
二
一念心性,人人具足,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这是法尔如是的客观规律(法则),它不被吾人的意志所左右,不会因为你信或不信这个道理而改变其存在的事实。明白了这个意义,信仰佛教其实是信仰自心、信仰自己,不过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已。正如有知识者谓“佛教是无神论者”,其实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是即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心能生万法。万法虽多,归纳为“十法界”,即十个范畴。人道众生仅为其中之一,即“人法界”,尚有“九法界”的事理,吾人可从佛经中得知其详。“十法界”为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以及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前四(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法界,后六为六凡法界。以修学戒、定、慧的力量,断除见思惑(烦恼),超脱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是谓超凡入圣,须证得声闻法界最高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分段生死,即轮回中的众生,其一期期生命由生至死,不能自主,因业受报,轮回于六道,如果不遇佛法,不肯遵循“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法则,努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则久经长劫,莫由出离。
吾人属“人法界”有情(众生),对于“人法界”以外事物,不堪(即无力,即使会用科技手段,终亦有限)涉及,因缘果报,法尔如是。所以,除非信从佛经所说,否则便难承认或相信“人法界”范畴以外的“法界”事物了;哪里会知道“人法界”以外,尚有“九法界”的事物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一般人(芸芸众生)的识见了,甚至误解佛为某种神灵,或认为佛教是迷信了。
一心为因,十法界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者即吾人日常行为(行为名之曰业,是根据梵文“羯磨”翻译的)。发端(造作)于一心,表现于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身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杀、曰盗、曰淫;口的行为造作有四种业: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欺骗、虚假的语言;绮语即低级趣味、黄色歌曲等;恶口即粗暴骂詈;两舌即挑唆是非、离间人际关系);意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贪欲、瞋恚、愚痴(贪,主要为贪色、财、名等;瞋恚,于人或事,轻则不悦,乃至忿恨;愚痴并非指没有文化、没有学问,而是指不明善恶,不信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因果,不信佛、法、僧三宝等)。
应注意,所谓善恶的区分,就在于这身三业、口四业和意三业,犯之曰十恶业,守之曰十善业。吾人心念复杂多端,造作行为千差万别,几乎无一相同,如同天下人之貌相无一全同者,即使是双胞胎,亦不全同。将人们造作行为统括分之,善业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恶业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为因,报感“天道”—“天法界”为果;中品十善为因,报感“人道”—“人法界”为果;下品十善为因,报感“阿修罗道”—“阿修罗法界”为果。梵语阿修罗,亦音译为阿素罗,此云无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无酒,此道众生,具有一定福报而瞋恨心重,好斗争,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众生者。以上为三善道。恶业方面,违犯程度较轻者,为下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畜生道”—“畜生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程度严重者,为中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饿鬼道”—“饿鬼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极其严重者,为上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地狱道”—“地狱法界” 为果。是为三恶道。
三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公元1741~1810年)说:“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声闻、缘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佛为无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狱)。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等觉去佛一等,为仅次于佛的大菩萨)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吾人)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此处的依,即净土;正,即佛陀)功德,以及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苦、集、灭、道),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八定(四禅定与四空定总曰八定;四禅如上说,四空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愚痴)是,反此,则为十善。”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彻悟禅师之所以揭示“心性随缘”的人生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要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以此为龟鉴来检点自己:终天竟日所起的念头应操之在己,要“为心之师”,而“勿师于心”。这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缔造;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操纵。趋吉避凶,行善积福,消除夙业,改造命运,都不在话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佛教徒一向对问卜占卦之类的事情,虽然不予否认,却是不屑一顾。
佛在《大般涅经》中云:“长者!心为城主。长者!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若护心者,则护身、口。以不善护是身、口故,令诸众生到三恶趣。护身、口者,则令众生得人天、涅,得名真实。”(《大般涅经》卷十七《梵行品》第八之四)古德训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意谓吾人日常之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相交涉,要防止发生邪恶行为,乃至夜晚亦须保持清醒状态);将军主帅能行令(‘主帅’喻自心,为心之师),不动干戈定太平(是即如佛所言‘得名真实’)。”
《大般涅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般涅经》卷十四《梵行品》第八之一)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1861~1940)垂示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生的最佳选择,便是一切时中将自己的念头(精神活动)与“佛法界”相应。《观无量寿佛经》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是,则自然而然地遵循了“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规律,便可水到渠成地成就净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律典中云:“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呜呼!可不慎乎!每个人的行为,无论别人见或不见,无论任何时处,只要你个人神智清楚,都是要绝对地由你个人自己负责的。这是浅谈佛法的忠告。
四
佛教认为“人法界”的人道众生,无论贵贱贫富,皆不免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世上一般人或许觉得人生也有快乐,佛教认为,人生的快乐乃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那不是究竟的快乐,而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快乐,是短暂的,是靠不住的。原因是,人人皆以“自己”为“我”,与他人、与环境对立。其实,一般人所执的“我”,佛教认为乃是一种错觉,是“自欺”的。佛教认为“我”应具有“ 自在” 和“ 主宰” 二义。能够自由自在、能够主宰事物(修持至破除“我执”与“法执”,境智圆融),方可符合“我”义。可是,世人于此二者(自在、主宰)皆不能做到,而执著自己为“我”,所以,佛教认为是错误的。何以言之?人们对于人生的种种痛苦,不由自主,不能抵御,这就是明显的证明。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虽多,可以概括为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佛典中述说甚详,今简要说明如下:
一、生苦:诞生时,经十月处胎,婴儿在母腹内,名曰胎狱。临产,甚至有剖腹者,母与婴俱甚痛苦。
二、老苦:随逐时光流逝,由少至壮,以渐暮年,齿发脱落,面容憔悴,筋骨衰弱,视听减退。
三、病苦:种种轻重疾病,烦扰人生,每至医院病房,触目惊心。近世又出现“艾滋病”“埃博拉”,尤为严重,令人谈之色变。
四、死苦: 神识谢体, 四大(地水火风)分离,如生龟剥壳,螃蟹落汤,临死苦痛,不可尽言。此苦人人皆畏,纵秦皇、汉武,欲求长生,终不可得。
五、爱别离苦:撇所遗财物,抛所近亲人,这是临死的爱别离;生平中,往往因为不得已而离别,也是常有的事情。
六、怨憎会苦:终日怨恨、憎恶对方,却又偏偏必须相聚在一起,不得离开。夫妇、亲子、朋友、职场以及社会关系,皆有此种情形。
七、求不得苦:要想得到的事物,往往不能实现。生平中,往往不能遂心如意,如考试落榜、求职落空等。古语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八、五阴炽盛苦:这是众苦的根源,也是众苦的结果。五阴的阴,为荫覆义,使吾人真性不能显现。阴,亦作蕴,会聚义,此五者各会为一聚,曰五蕴。
五阴(蕴)即色、受、想、行、识。色义为具有形状、颜色的物质。五阴的色,即吾人的身形体貌。受、想、行、识四阴为心性(精神)。受,即对事物的领纳。想,即领纳以后的取像(留有印象记忆)。行,即因想像而念虑不停。识,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了别外界事物。炽盛,即此五者(色受想行识)互为助成而造作种种行为,如火益薪,倍加旺盛,造种种业,以致形成种种痛苦。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五蕴皆空。”此须以“般若”智慧观照,如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般若,即了知“性空”“无我”的智慧,非同世间聪明。
《金刚经》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泡、影、露、电,是“一切有为法”的六种譬喻,此偈曰“六如偈”。
“六如”与“五阴”直接相关。因为“六如”说的是“一切有为法”,而“五阴”正是有为法的一切。所以,若以佛眼观之,一般世人沾沾津津,沉迷于六道轮回之中,其状态如梦幻、如泡影、如露电,正如宋朝姑苏景德寺法云普润大师诗曰:
世界变成如幻化,受想行起似沤泡;
法尘缘虑同观影,身似露珠垂树梢;
翻思过去事如梦,现前若电耀荒郊;
须知毕竟元空寂,只是无端与物交。
世界,即时间与空间。时间为世,空间为界。佛经言“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与当今天文科学界的说法是吻合的。天文学界说:纵然望远镜发达,所观测得知的宇宙空间也是极为有限,不过如同沧海一粟而已!又说:宇宙空间无有边际,没有中心点。“佛法界”时间与空间的情况则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微尘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蕅益大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所以,以“得大自在”“常、乐、我、净”来形容“佛法界”的功德。然而,在“人法界”的人,由于妄想执著却产生不同的时空观。时间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然而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不停留,三时皆了不可得。空间即四维、东西南北、上下。在无限的时空之中,其实有无边无际、形形色色的星球星系,在演变不停,生生灭灭,故曰如幻如化。
受阴领纳,想阴取相,行阴迁流,如同天降大雨落在地上形成的浮泡一般,刹那不停地前者变灭、后者继续。
感官接受事物为“法尘缘虑”,如同观看电影(宋时无电影,原诗观影,指人、物等所映现的影子)一般,譬喻识阴的虚妄。
色阴即由四大(四种主要元素—地、水、火、风。地大为骨肉筋爪等;水大为血汗、尿液等;火大指体温;风大指呼吸动转作用)合成的身体,危脆难保,如同朝露。
人的一生中,过去的事,回忆起来,如同梦境一般,正说明人世无常,不可停留。而现在的事,亦难把握,才说现在,已成过去。故喻“如闪电耀荒郊”,一晃即过。
末二句“ 须知毕竟元空寂,只是无端与物交”,正是凡夫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由于“我执”“法执”,不悟“自他同体”“心境一如”之真理,起惑造业,轮回无期。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五
释迦牟尼佛为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境内)之太子,名悉达多,因感人生之苦而弃舍王位毅然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至三十岁时,成就佛道。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但离妄执,则如来的一切智慧现前。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百丈禅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蕅益大师示“觑破现前一念”曰:“前际不可穷,后际不可及;现前介尔心,边际渺难测。明明法界宗,妙观胡墨墨;奋起金刚拳,打破无生国。”
由上可知,若能破执离妄、断尽烦惑,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然靠自力断惑证真、出离生死,非末世众生所能为者,此所谓龙树菩萨所言之难行道也。唯有仰靠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救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能俯谢娑婆、径登极乐,从而直趋无上菩提之觉岸,真解如来意。畅佛本怀,报佛深恩。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
黑龙江大庆市佛教协会举办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法喜充满2012年7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在大庆市净觉寺隆重举行。大庆市佛教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前言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9
佛法在世间(三则)刘先和一、善良与慈悲我长久以来总是认为,善良就是慈悲,慈悲就等于善良。从对妻子的观察中我才得知,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妻子心地很善良,极富有同情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是我闻”,在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什么叫灵验?古人有句话说,「诚则灵」。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个人念得灵,那个人念得不灵?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诚敬心的问题。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0
不以凡夫衡量佛法至尊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致佛子们的一封信(连载一)各位佛子大家好: 随喜你们为了父母众生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 随喜你们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为父母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8-29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自从看了邓老师网站上的有关催眠案例后,心里非常激动,一直想联系邓老师,凑巧的是邓老师刚好有空,我便匆匆的赶到邓老师的工作室。第一
因果轮回时间:2024-08-22
现在的人到寺院,烧烧香、拜拜佛,保佑我发财,保佑我开智慧,你说佛怎么这么倒霉啊?佛就是干这个的?愚痴到了极处了!我们现在做到的话,当下就是了。烧香,烧这么一个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佛法本来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通过学习,来认识宇宙间的真理,正确地生活,希望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佛真实的含义。不是说,我一定要上西方,一定啥活儿都不干,就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佛法的基本知识日慧法师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第四节 入道的方便持息念最后,想藉此提供一个最简单易行的修四念处法门,这法门就是念息十六行。念息一词,新译持息念,亦有依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31
我们多多的修行佛法是非常好的,我们平时修行可以找一些讲解,这样我们有什么不懂地地方我们可以查找资料。而且我们平时修行也是和别的同修一起的,也可以和同修一同去做一
佛经感应时间:2024-07-27
学习佛法需要靠悟。没有悟,很难深入真正的佛法。因为,佛陀、菩萨讲的,都是一种境界,表面看似是语言,实际是内心的一种境界、内心的一种感受。他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30
星云大师“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唐伯虎的这句话说明人身难得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8
佛法解冤唐朝京兆尹(掌治京师)殷安仁,家财富裕,向来奉事慈门寺僧众。隋恭帝义宁元年,有远客在殷安仁家住宿。暗中偷取人家的驴,在殷家宰杀,临走将驴皮赠送安仁。到了
放生功德时间:2024-06-21
1.内外分别:很多人正见未立,法义未透,只爱好静坐,或有一些觉受定境,便会以此为尚而轻视经论研习,须知此种通于外道,纵有多种觉受境界,于了脱死活涓滴无干;佛法体验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1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证信。初信一般人由于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或者是情感、事业上的问题东求西拜,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7
崇慈法师答:当然行,为什么不行?全世界那么多没学佛的人,不照样过得很好吗?关键是要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是佛法?学佛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学佛与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也可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6
说是从前有一位果农信奉佛教思想观念,常常与寺庙禅师进行谈话,但是却不喜爱持戒以及禅坐。别人问他原由的时候他只说,他修持佛法是为了让自己练就无限量的大神通,而非为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9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释恒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是佛教的缘起观与无常观。佛法在弘扬过程中同样也要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从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导读: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菩萨教给我们的这四种方法,要以无私广大的慈悲心为基础,一切起心动念皆是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没有分别、执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向
佛答时间:2024-05-30
达真堪布:学修佛法让心灵超越烦恼痛苦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
为人处世时间:2024-05-29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成刚老和尚: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体性空寂,法法皆实相。如果是佛法,我们妄想执着它,那么举体都是妄想,就不是佛法,而
佛答时间:2024-05-24
编者注:《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学生法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2
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9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很容易会转换为恨,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而要将恨转换为爱,绝非易事,但我做到了。曾经,我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么恨我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2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窍门,但有着合营的方法;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窍门,都绕不开这些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0
职场是看不见销烟的战场,胜利者摇旗呐喊,失败者韬光养晦,蓄意再战。你失意来我得意,你败一局我胜一局,无形过招从未停止,如此攻心计的上演让在职者身心疲累,让管理者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8
人生,经常充斥着各种痛苦和不如意。我曾经看到一些人的彷徨和苦闷,没有找到人生的答案,也找不到出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如同一叶浮萍,随着命运的轮回不知会漂至何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5
曾经我茫然无措曾经我痛苦无助直至遇到佛法彷徨转为淡定痛苦转为安乐上篇:彷徨转为淡定记得儿时,我与佛结缘是源于某部电视剧,它的片尾曲唱“南无阿弥陀佛”,四个音调。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4
下篇:痛苦转为安乐人生路上起起伏伏,难免会遭遇不如意。这时,如果我们一味钻牛角尖,那恐怕要在成长的疼痛中换来惨然的教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生活的节奏已严重被打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4
提到秦桧,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两件事: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致其死亡,以及后人为纪念岳飞,铸了秦桧夫妇反剪双手的铁人跪像以表谢罪。当然,秦桧也为中国的早餐文化做出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3
从门到窗二十步,从窗到门二十步。狭隘压制了我的生活空间,狭隘限制着我的思想,我仿佛是这四堵白墙中的囚徒。儿子呱呱坠地那刻,天然的母爱牺牲了我自由好玩的个性,我成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2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以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2009年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
藏传佛教时间:2024-04-11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第一节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净土法门,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喜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
佛法概要时间:2024-04-07
五大菩萨第一节弥勒菩萨(一)弥勒的事迹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
佛法概要时间: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