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佛遗教经)
这里,损减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间的分别见中。“不应”是指合和汤药、看相、占卜、观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达真实的因缘法,所以一并遮止。
以“合和汤药”来说,邪心是指不知道寿命由宿业决定,汤药只能起到一点调和四大的作用,误认为汤药有神奇的功能,妄图延年益寿,这就是虚妄分别。其次,杀害生命充当药物,误认为这是行善,也是邪心。妄图以医药来谋取私利,更是发心不正。
实际上,世间一切吉凶、祸福都是由业决定。修行人要了达真正的因缘法。重点是对业果生起深忍信,之后坚定地守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来达到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尤其出家志求解脱的人,一心修持戒定慧,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世间方术的事业。
虽然菩萨有学习医方明、工巧明等,但这是菩萨为了有效地利益众生,要对一切世间明处通达无碍。我们修道要知道先后次第,知道轻重缓急。凡夫在没有成就之前以什么为重点,这是必须抉择好的!很多人都因为分不清轻重缓急,导致行为上混乱不堪。
以今天的情况来讲,世间的科学等就是最主要的外道,如果把心思放在专攻科学理论,或掌握某些技术上,那就是舍本逐末,偏离了以出离心勤修解脱道的宗旨。如果自己的道业一无所成时,却对世间夹杂很多不正知见的学问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根本不是解脱正因的法非常热衷,然后投注大量的精力,那一定会荒废道业。不知不觉,一、二十年就过去了,什么戒定慧的功德都没有成就,对于上上下下的佛法丝毫没生定解,连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这样最基础的佛法都不认识,这就是染著外道邪业的后果。
要知道,我们发心学佛求道,目的不是做世间的专家、学者,目前的重点丝毫不是学世间的学问、技艺,不然一陷在里面,就只会增长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些染著多了,会障碍清净智慧的开发,会损减佛法的智慧。
外道的思想有非常多的错谬知见,作为初学者自己佛法上的正见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稳固,又没有敏锐的智慧辨别邪正,一旦熏染得过深,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导致不了达真正的因缘法,不能领悟实相。如果在根源上染著了外道知见,直接出现的障碍就是不愿意守持戒律。所以这是持戒的极大违缘,会失坏根本的清净戒。很多人上了世间大学,就退失道心、失坏戒律,就是证明。
接下来一段是讲“行处根本”。我们守护清净戒要在三个根本点上做,就是身、口、意三处。对于如何护持身戒、口戒、意戒,下面逐段地讲解:
第一、身处清净戒。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
怎么才能守护好身体方面的清净戒呢?这要分两步趣入,首先要认识到有哪些障碍会让身体造不清净的业,落在世间杂染因缘里。认识障碍后,紧跟着要有意识地远离障碍,这样才能护持好戒律。
现代修行人不能清净持戒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点、不认识所受的戒律极为珍贵,不知道持戒对于修解脱道、对于成办现前究竟的利乐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导致发不起珍爱戒律的心;第二点、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为里有哪些会使持戒发生障碍;第三点、不懂怎么以对治法有意识地远离障碍。因为心态上相当盲目,导致身口意的行为处处杂乱、鄙劣,时时和世间杂染因缘混合在一起,所以持戒就不得清净。
这句经文有五段内容:一、节身,对治他求放逸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向外追求放逸,对治是节制身体放逸的行为);二、时食,对治内资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往外资养身体无有厌足,对治是按时间饮食,控制对饮食的贪心);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要对治的障碍是以追求名闻利养为目的,和不清净的世俗人、世俗事务搅在一起,对治是远离邪命、清净自活);四、不得参预世事,是自性止多事(要对治的障碍是参与各种世间事务,对治是认识到修解脱道的人应当停止做很多世间杂事);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做轻贱事(要对治的障碍是被世间的权贵、富豪所驱使,依他的吩咐做各种事务,对治是认识到出家身份尊贵,不应当做轻贱的事)。
下面再结合我们的修行多讲几句:
我们凡夫一定要对自己身体的行为有所节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随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种人,也就是不信因果、放肆而为、连人天善道都无法趣入的人。“节身”是要求节制身体向外追求放逸的行为。凡是放逸在世间法上的行为、增长生死的行为都要尽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让心在五欲中放逸,那一切所作都是毁坏净戒的因缘。所谓的节身,比如繁华的都市有很多诱惑力很强的五欲,会引发自己的贪心、愚痴心、散乱心,造下很多身恶,那就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城市散乱。或者说上网,上面有多少污秽?一上了线,整个眼、耳、心在贪、嗔、痴的境界里转,所以一定要节制。
如果不严格节制自己身体外求放逸的行为,那会连最起码的修行都退失无余,不必梦想会得什么大成就。
我们学了“节身”这两个字,就要用来检点自己:现在我节了耳吗?我的耳在不断地听世间的新闻、体育、文艺、娱乐,这样充满耳朵的都是不清净的声音,引起心里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里多少染污种子。我节了眼吗?我的眼睛不断地放逸在电视、网络、世间小说、杂志、报纸等染污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虚妄分别,熏入多少不净种子?我节了自己的舌和鼻吗?我的舌在不断地品尝世间各种美味,期间生了多少贪心、多少散乱。而且以这口舌说了多少世间无意义的话,造了多少绮语、恶口、妄语,熏了多少轮回的种子。像这样不节制眼、耳、鼻、舌,纵容它在六尘里放逸,大量地造不清净的业,怎么能护好清净戒呢?
所以一定要认识“节身”的意义。要知道这一条对持戒的成败息息相关。凡是不随顺解脱道、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恶的行为都必须节制,不能纵容、不能发展。不然就决定会深陷在轮回中。
再说“时食”,是指解脱向内资养身体无厌足的障碍。“时食”指从早上到中午之间饮食,过午不食。“无厌足障”指不但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吃;不但吃三餐,而且毫无约束地随时吃零食。
现在不要说过午不食,连一天三餐按时、按量合理地饮食都做不到,变成随意乱吃。在今天五欲丰富的时代,放纵饮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碍。修行人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面前变得毫无控制,随心所欲地贪求美味,已经达到无厌足的状况,随时随地吃零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现在大家一定要在观念上扭转过来。要认识到欲界的人以饮食、男女为最大的生死增上缘,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饮食上没有节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贪欲、散乱、昏沉、懈怠等烦恼迅速增长,严重障碍了三昧。
我们不防住口,无节制地饮食,一是会增长贪欲,对饮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吃上会越来越讲究,妄想也就会增多,付出的精力就会更大。本来饮食只是治疗饥渴,现在饮食成了满足贪欲,这是完全背道而驰。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就设法吃到,那跟世俗人的心态有什么两样?哪里是求解脱的心呢?这样的行为哪里随顺解脱呢?
所以饮食一定要节制,不然就直接障碍修道!很容易观察到,如果在饮食上调节好了,就容易得三昧、容易生功德;相反,饮食不加以节制,一顿饭吃下来心已经乱七八糟。本来不应当过量食,却吃到十一分饱,然后肚子胀胀地只想打磕睡,一晃就过了半天,怎么能护持好戒律呢?怎么能安住修行的状态呢?所以必须对治饮食的障碍。
接下来“清净自活”。“清净”是指远离诈现威仪等的邪命。我们的生活应当很清净才对。除了享用自己分内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会为了利养造罪业、不会混杂世间染污的业缘。如果我们能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去追求名闻利养、不去追求五欲享受,那就不会攀求权贵、富豪。这样“清净自活”,身体不会放逸,就能安稳地修道。
这一条是对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净自活指独自清净地生活,不是为求取世间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碍表现在如果为追求名利而和世间法牵扯在一起,就会做出很多行为,怎么交际应酬、怎么满足别人的需要,这样搞世间法,就会失坏身体的律仪。
“不得参预世事”,要知道修解脱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发展世间事业。缘起上就是这样,轮回的事越发展越多,最后变得无休无止。只要放下来不去参与,世间的事就自然会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轮回,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所以和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参与世间造恶的事,而且连世间认为好的,为人民谋求暂时的幸福也不是修道的重点!有漏法说到底只是苦的自性,做有漏的人天善法不能让自他超出轮回,所以解脱道行者寻求的是寂静涅槃,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的业,是让求世间享乐、求世间利益的心和行为尽量减少,最后减少到和轮回绝缘,不参杂丝毫轮回的业。
“不得通致使命”,是说出家的身份自性高贵,不能受世间权贵的驱使而做轻贱的事。净源法师的《节要》里说:“出家者,无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废乱正业。(意思是说,释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间的事业,没有对世间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节安守出世间道业,精勤地寻求解脱。如果被世间权贵驱使而做世间杂染事业,那就是降低志愿、辱没高贵的身份,荒废了出世间道业。)”
总而言之,向外追求五欲而放逸的行为、向内资养身体贪得无厌的行为、做世间事业、为世间权贵办事等的行为,都是持戒的障碍。一旦身体做了这些行为,就会被困在轮回的业力圈中脱不出来,会被缠在烦恼网、业网和生死网当中。所以要禁止这些行为,让身体从杂染的行为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守持身处净戒的意思。
第二、口处清净戒。
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这是讲护持口处的清净戒律。包括不应当说两种邪语:一是依邪法语,二是依邪人语。
“依邪法语”,比如为敛财而口诵外道咒语,属于不正的邪语。对别人说吃了某种仙药能长生不老、获得神通等,也是不正的邪语。
“依邪人语”,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没有正念,就会顺着他说各种增长烦恼的话。邪人有两种:一是世俗关系好的亲友,彼此在一起说一些庸俗、亲热、无实义的话。这就是邪语,会让口业不清净。所以不能过分地跟关系好的亲友说你好我好,马上心就会被感染、会动情。二是不能结交贵人,这会让自己增长很多我慢的语言。人的心很奇怪,一结交身份高的人马上表现不同,说话也高慢起来。处处要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跟权贵接触,出入上流社会,就会在别人面前吹嘘:我怎么跟某某高官、富豪打交道,他如何如何……,出于炫耀的心理,说很多显示自己的话,就是说不正的邪语。只有杜绝这些不正的口业,才能护好口处的净戒。
第三、意处清净戒。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这是讲如何护持意处的净戒。还是分两步趣入:首先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心理行为会障碍清净心;其次要自觉地以对治法对治这些邪行。
这一段有六句:一、当自端心,对治多见他过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常常看别人的过失,对治是恒时使自己的心端正,不看别人过失,这样就不会失坏清净心);二、正念求度,对治邪思维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心缘世间法思维,对治是心里恒时不忘寻求解脱,以这正念的力量一心缘在法上,就能从下地进步到上地);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障碍是包藏所犯的过失,使心中存留垢染,而污染净戒。对治是犯了过失及时发露忏悔);四、不得显异惑众,远离无缘显己胜行、使他人不正解故(障碍是显示神通、奇异,惑乱大众的心,引起别人不正的理解。对治是在没有必要、没有因缘时,不显示奇异);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对治于受用资具中无限无厌足障(要对治的障碍是受用没有限度、心无满足,对治是受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时知量知足);六、趣得供事不应蓄积,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障(障碍是自己的心被贪欲蒙蔽,受贪欲的驱使,积聚过多的物品。对治是除生活所需之外,不蓄积物品。)
下面结合我们自心的状况,看看怎么来修行。
首先要认识到:如果心里看别人的过失,当下就会使心不清净。这要明了唯识变现的道理,当下自己心里怎么想、怎么看待,就现这样的影像,成这样的心境。所谓看别人是狗屎,自己的心就是狗屎;看别人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里常常看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绝对不清净。而且看过失越多,造成的染污就越多。以这个原因,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六祖也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在见别人的过失时,自己的心已经不对了。)”所以要时时让自己的心端正,不看过失,这样来护住清净心。最好是“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第二、要检点自己有没有邪思维的障碍。如果有,修行就无法进步。比如心里经常想世间的学术思想,想怎么成办世间事业、怎么来娱乐等等,这些都是“邪思维”。这是要十分警惕的地方,稍微不小心就陷进去了。我们世间习气重,有时会想学习外道的学术思想,当心搅在里头时,很快就变得杂乱、不清净;或者思维怎么营造世间的娱乐,观赏什么影视、大赛、盛会,思维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怎么观光旅游、怎么美餐一顿。像这样缘在杂染的世间法上思维,就会直接障碍修行进步。因为我们的心一不在法上,就堕在非法当中,就和无明、和烦恼相应,就会当下失去内心的清净。所以要保持心地清净,就一定要杜绝邪思维。
对治是“正念求度”,就是一直以求解脱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让心不落在邪思维里,这样来让心始终缘着正法,内心的清净戒就能护好。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的过失,比如做了哪些损害别人的行为、说了哪些恶语、妄语、绮语,心里起了多少贪、嗔、嫉妒、骄慢……,这些身口意所犯的过失,都是污点。犯了就要及时发露忏悔,不让心里蓄积罪业污垢,不然就会失坏内心的清净。
接下来“不能显异惑众”。指没有正式因缘时不能显示神异,惑乱大众。如果有因缘,对佛法、对众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现神通的情况。但这里是指“无因缘时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这是对治受用资具中的无限无厌足障。这里,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别人对我做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供养,以及其它生活资具的供养,这时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东西是修道必需的?哪些是无关的,只会增长散乱、增长烦恼、障碍修道?对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超过了量,就应当减掉。要按这样做,来制止贪得无厌和受用无止境。
如果能把受用控制在基本所需的量上,这就是“知量知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受用五欲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解脱才是我们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体,当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但只是以此为手段,来保证健康的身心修行办道。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以贪欲心蓄积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缘。
《五百问论》有个公案讲以前有个比丘乞求、积聚很多财物,既不修福又不行道。后来他死了变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骆驼山,有几十里长。当时正值饥荒,这一国的人每天取骆驼山的肉吃,随割随生(就是割了立即又生出肉来)。不久,邻国的人也来取肉。骆驼山大叫起来。人们问是什么缘故,他说:“我本来是修道人,因为贪财不布施,欠了这国人很多财物,所以用肉来偿还。我没欠你们的,所以大叫。”所以因果律丝毫不爽。空耗信施,将来还起来就难了!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对此的警诫。
这一条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被贪欲蒙蔽了?不注意的话,自己被贪欲蒙蔽了还不知道!很快屋里就蓄积了很多东西。佛教诫我们供养不应蓄积,不能蓄积多余的东西。东西多了,心就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乱。整天处理这些、追求这些,实际上已经被贪著物质的心给诳骗了。很多人喜欢逛商场,逛一次就带回来一大堆。屋子里的物品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道心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薄,离解脱也越来越远。
这部《遗教经》是一点一滴地教我们修行。学好了就不会再问:“我应当怎么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谨慎?跟自己修行、解脱、成就密切相关的方面是哪些?”经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中最切身的事。遵循佛的教导去做,就能做一个好修行人,就决定趋向解脱。
总之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净,从而绍隆如来清净法身。(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尘劳的事务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很难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就难以继承。所以一定要远离邪业,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中。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说阿弥陀经》提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这一位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之中的最第一,所以才说:“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这样诵经,能开智慧!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 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17
静波法师如果有人跟你说,他佛道双修。这样的人,请远离。这表明他既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是虔诚的道教徒。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看因果。这样的人,请远离。华严经讲,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4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心地法门。一个老妪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将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围的山变得殊胜,有神气。一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妄计清净外道的心理之解剖(1938年)不久以前,在佛化新闻报曾登有频伽君的一篇文章,名叫妄计清净外道。上面述说某地有两个出家人,因为受人的愚惑,便以妄计清净之行求道,时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慈悲的智慧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由两组人马雀屛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暴发户买智慧的故事《经律异相》:从前有一个人,又贫穷,又愚痴无智慧,他不自觉无智慧之苦。但知贫穷难以度日,为了发财,故入海采取珍宝。这人入海,居然被他采得很多宝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爱民而安,好士而荣。领导者除了爱民之外,就是要任用贤才。中国古人说,如果你这个领导者亲近的是君子人,远离小人,你这个事业就会发达。如果相反,你亲近的是小人,远离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你若欲念轻,智慧就增加一点,欲念就属于五浊恶世。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为什么叫六欲天呢?这儿的天人,虽然生到天上去,但是还有淫欲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你一念楞严咒,无论怎么样重的罪都消灭了。本来破戒是不可补救的,但是你若能念楞严咒,则能恢复你戒根清净。但是能念,不是就念一念,一定要得到诵咒三昧。这个咒就是从你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30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不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分析中国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思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释迦牟尼佛当初也得跟师父,一个师父一个师父学,跟好多的佛,学了很多,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是要经过学的。犹如在暗室中有宝,不能见暗室里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摘要: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管理阶层和社会精英分子,从苏东坡到雍正,都格外重视禅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禅宗又名心宗,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在前两天我们讲解了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讲解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那,即观禅。所谓的人或众生是由心和身,即名和色构成的。名色分成五蕴,佛陀教导了这五蕴。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苦有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酒吧摆艳遇佛形似男女双修:抱的不是女人是智慧[图]近日,一则丽江一酒吧摆价值千万的‘艳遇佛’引游客疯狂抚摸的网帖炒热了丽江古城一酒吧里的一尊佛像。丽江本就以艳遇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26
我希望你们能正确了解禅修方法,因此在禅修前,了解一些有关禅修准备事项很重要。巴利文经典中提到了这些准备事项,并给出了一些重要的观想方法。第一是礼敬佛、法、僧,并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
佛答时间:2024-08-18
智力与智慧智力和智慧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似乎这一字之差的智力和智慧是一个意思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我慢慢道来方之此言不谬。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学中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智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远离邪YIN对你一生的正面帮助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看一些色情的电影、小说和图片,有些人把它当做是一种消遣放松的方式,有些人认为都成年人了,看这些东西,又不是杀人放火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07-29
1 我们学佛,求智慧、求福德重要。学佛学什么?就是求智慧、求福德,佛陀教育就是教这两桩事情。2 福德的根源是孝亲,智慧的根源是尊师,对父母没有孝心,这个人没有福报;对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3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泥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我却饱受讥嘲冷落,我不嫉妒、不为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2
買智慧人生要如何才能快樂幸福呢?是擁有財富、美貌,還是地位、名聲?佛典裡有一則公案──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05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五章 方便品一、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度众的智慧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进,一路上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顶礼供养。乞食毕,佛陀与五百比丘僧于摩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下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17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这一章,释迦牟尼佛训诫我们,情欲像一团火似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欲火烧死的。佛言,释迦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5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这一段文是说,现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是超越次第而修学,修行既然失去次第,根本无法入道。说到这里,我就感慨很深!现在大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6
行八正道远离诸苦【佛经介绍】《杂阿含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为论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个中的很多名相,为佛教基本,通用于大小乘的修行者。【佛经原文】苦苦及苦集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18
职场是看不见销烟的战场,胜利者摇旗呐喊,失败者韬光养晦,蓄意再战。你失意来我得意,你败一局我胜一局,无形过招从未停止,如此攻心计的上演让在职者身心疲累,让管理者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8
智慧之眼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世俗无
消除烦恼的方法时间:2024-04-15
四下 十二 买智慧从前有个国王,派大臣出国去求宝。求什么宝? 大臣问。我们国家里面没有的东西。国王答。大臣跑了很多路,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找不到一件自己国家里面没有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时间:2024-04-12
远离堕胎:女人啊!万万不能堕胎,后果惨重!远离堕胎:女人啊!万万不能堕胎,后果惨重! 有责任感的男人啊!万万不能让你的女人堕胎!因为后果实在太惨重了! 医生说堕胎有可能
布衣百姓时间:2024-04-02
当年,克里斯朵夫·李维,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1995年5月,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人生。原来,在
佛教故事时间:2024-03-31
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佛身颜色: 白色代表意义:自性清净净土名号:色究竟土所转烦恼:无明烦恼所净五蕴:色蕴所成佛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6
31:谁该是外道?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种种的原由,有一些人对佛门的修行观并不十分了解,虽有心于修行,往往却又不懂得如何辨别正法与外道。加之佛法修行的有为法和世间法
佛学的真面目时间:2024-03-22
远离心灵的疲惫工作和生活中,常听有人说“累”,特别是在公众当中传播疲惫更是一呼群应。是迫于生活的压力、碍于工作的繁重,还是生活太优越了,使被放逐的灵魂找不到归宿
禅理故事时间:2024-03-20
前段时间著名公众大 V 咪蒙被封号,这个善于制造和利用全民焦虑造成全社会恐慌的“咪蒙教主”从此成了过去式。然而社会的焦虑症仍然不断的侵蚀人们存量并不多的快乐,于是
学佛受用时间:2024-03-20
佛教的智慧是什么意思?智慧,梵语般若,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教谓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
放生因果时间: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