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用依止法改造自我

菩提书院 2017-11-22

本课我们学习了加行依止法,对如何依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本课告诉我们要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这是修行的一个窍诀。凡事做与不做的标准在于,师长喜欢不喜欢。师长的喜欢不喜欢,也不是个人情绪、偏好所决定的,而是依据法来确立的。所以,师长的喜欢不喜欢就代表着如法不如法,这是以法为中心的行为准则,不是个人崇拜。

导师的每句话都讲到了我心里。以前,我就是一个执著于“我喜欢”“我讨厌”的人。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培养个性、张扬个性,自己从小学习画画的时候,老师都说“你们要有自己的创意”。无形中培养了我想追求“不同寻常”的人生的心理。

其实创新并不是坏事,只是我无法分清楚哪些场合该创新,哪些场合该听别人的意见。我觉得不随波逐流是一种很有想法的表现,但是我忽略了自己已经掉进另一个陷阱——重要感、优越感。我很享受孤独带来的优越感,甚至现在学佛也是。身边的同学很少有学习佛法的,我认为佛法是究竟的智慧,但无形中也有了一种信仰的优越感。这一节课学习到要做师长希望我们做的事,我明白要老实按照模式做。但我真的明白导师的心意吗?我能把握好这个度吗?

进入三级修学,我很庆幸自己可以加入国际弘法中心。我愿意放下自己曾经的梦想去做好翻译。我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以前的我执,开始转变为以三宝为中心,以众生为中心的模式了。但是凡夫心真的很狡猾,它会披上高尚的外衣,我以为自己在做无我利他的修行,其实还是在强化我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原来我希望通过从事动画工作来获得优越感、重要感的想法,现在已经慢慢转移到做翻译义工上了。其实我翻译的很少,讲的却很多。看到玄奘大师的经历,我常常很感动,也深深意识到将佛法传播到世界的重要性,也会因此充满做事的动力。我觉得,我发菩提心了。

但是,这是谁的平台呢?这是大家的平台,这是一切众生的平台。但是我好像在利用导师创造的这个平台成就自己的凡夫心,而不是成就更多人。做的越多,是不是就越有成就感?感觉这是自己的“业绩”。也就是说,是我自己臆造了导师的用意,然后一直顶着这个高尚的理由在做事。如果达到了就很开心,接受大家许许多多的随喜赞叹。如果达不到,又会很气馁,有强烈的得失心。这不是我们学佛应该有的状态。佛菩萨大慈大悲,要度尽每一个众生,但是佛菩萨也有智慧,不粘著在事相上,不管结果怎么样,心都是自在的。

这一点也让我重新反思了对父母的态度。以前我觉得,我都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了。上大学时,我学习了多方面的知识,课余也做了很多零工,努力让自己能够独立。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满意,看不到我的进步呢?这一点大大加深了我和他们之间的误会。我甚至觉得,他们只想让我学热门的专业,将来赚大钱,过上风光的生活,为他们争光。其实,是我自己想要过上风光的生活,是我想让别人称赞我,觉得我了不起。作为父母,他们只想我过普通人的生活,是我一直自命不凡。因为脚步跟不上梦想的速度,因此又将这种挫败感归咎于父母的不理解。

因此,我想要深深忏悔。我在自导自演的苦情戏里挣扎着,其实没有人让我这样做。通常,我就是先设定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目标,做到一半遇到挫折又做不下去,最后只能放弃。长期以往,也养成了半途而废、不能坚持的陋习。

也因为这样,我更加感受到导师的智慧,一步一步来,不着急。我要领会“水到渠成”的智慧,尊重缘起的规律,放下“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设定,做好每一天的功课,做好每一件小事。

慧花师兄说:学佛是一件快乐的事。不多想,按照导师安排的进度做好就行了。其实生活和修行都是可以很简单的,佛陀已经为我们指出了觉醒的道路,导师也已经把修行的内容和方法告诉我们了,剩下的就是要自己依教老实修行。佛陀都说我们有觉醒的潜质了,为什么还要怀疑?导师都把最好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了,为什么还不去做?许许多多比我优秀的师兄们都证明两套模式的功效了,为什么还要苦思冥想地自创学习方法?

感恩导师的教诲,越学习《道次第》越能看清自己的内心,越明白要怎么活着。毕业将近两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进入三级修学,我的时间一定大部分都在迷惑和犹豫中荒废了。但是因为进入三级修学,在自觉主动和互助推动的学习环境下,我感觉自己是有成长的。

再次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更新于:2017-11-22 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