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8.28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二)
释传道主讲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8.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食知自节 悟意令应
9.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内学止观 无忘正智
10.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行道如应 自清除苦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降,音【航】hang5奚庞切
哲,音【窒】tiat4地结切
「比丘」,原是依佛律制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的通称。佛说法,常称「比丘」以代表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而非一切法但为出家比丘说。第八章的偈颂有谓:「比丘立戒」,此处即以「比丘」代表四众弟子,来教示出家、在家弟子依教奉行。所以,可别误以为这是对出家比丘所说的法偈,而将自己排除在外才好!
以下便是这三首偈颂的释义: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近事男)、优婆夷(近事女)等四众弟子,应遵行佛所制「立」的「戒」法律仪,以「守」护「摄」持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门,不使烦恼贼任意出入,以盗取我们的功德法财。在饮「食」日用方面,则「知自」我「节」制,既不过分贪得,亦不过分苛刻,而能时时觉「悟」己心(「意」者,心也),「令」其在根、境、识三和合接触之际,皆能与明(真理、智慧)相「应」,而如实知,知如真!
除此,还要「以戒」法律仪,来「降」伏禁制内「心」的烦恼妄想,不令其横生娆害。常人一见到(闻、嗅、尝、觉、知亦同)自己所喜欢的人事物,便总是想要占为己有,而对于内心所不喜欢的,则往往想排除拒斥。佛法的修学,对于这些好恶爱憎,一方面以戒律加以约制,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在对境时的表现,能够如理、如法、如分。一方面则藉由「守意」摄心、修习「正定」──首先摈除外缘,向「内」专意「学止」,将烦动恼乱、妄想纷飞的心止息下来(止成就,即得定);再进一步,于定中思惟,「观」察所见所闻的佛法义理(观成就,即得慧)──如此,在止观双运中,与空无我相应而引发无漏慧,即得正解脱。最重要的,在生活日用当中,要能够「无」时或「忘」所观察体验的「正智」慧,并常得忆念现前,以对治自己的烦恼恶,那才真正算得上是佛法的修行。
「明」智(「哲」,明智之意)之人,会持「守戒」法律仪,来匡制自己的无明烦恼,不使它从意念发展到言行。但持戒、修定,终究仅是被动的压伏烦恼,而不能彻断烦恼的根源;唯有由「内」专心「思」惟,修习佛法「正智」,善观世间缘起无常、无我深义,以使自己的「行」事修「道」逐渐「如」法,而与所学的真理相「应」,久而久之,「自」能「清除」无明迷惑,远离忧悲「苦」迫。
释尊所以说这三首偈颂,是源自以下的这个因缘:
佛世,波罗奈国境内有座山,离城大约有四五十里路。彼时有五位沙门,就深居此山中,修学佛道。因为山、城之间的距离颇远,所以为了一饭之食,常常要黎明即步行下山,到城里去托钵;等吃完了这一钵食再走回山中,夜幕早已笼罩大地,告诉人们一天行将结束。他们天天这么往而又返,就为了日中的一钵饭食,长期下来,这五人委实疲累已极,就连打坐禅修、思惟正定的精神,都提不起来了!
日子就这么样的倏忽飞逝,几年过去了,他们五人谁也没能得成道果。大悲释尊愍念这五人长年以来劳而无获,遂幻化为一个修道者,前去探访他们的静修处。到了那里,释尊开口便问这五位沙门说:『诸位隐居在此修道,难道一点都不觉疲累吗?』
这五位沙门像是找到了一处宣泄的出口,连忙说道:『我们几个人静居此山,虽然远离尘嚣,不受俗世干扰;但这四大和合之身,终须仰赖饮食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天天为了供给这个身体饮食,总要往返疲劳,始能获得。经年累月下来,尽管勤苦终日,然而白天为了一钵之食而劳顿,到了晚上早已疲累不堪,对于修道,是有心无力了!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过的修道生活啊!如今,也就只能这么维持到死了!』
释尊化现的修道者听了这些话,就告诉他们说:『佛道的修习,是以戒法德行为根本,而以摄持身心为修行的方法。学道之人,向来便轻于形体的享乐,而重于真理的追求;甚至为了追求真理,可以捐弃这个形体生命。饮食,不过是为了支持这个形体的存活,使自己得以守心正定、修学止观的因缘。设若只重于长养色身、顺适心意,那又何能免脱无常苦患呢?
更何况,并不是非得打坐修定,才叫做修行;修行是必须落实在生活日常──行住坐卧的觉观中的。走路,是修行;托钵,是修行;吃饭,是修行;睡觉,一样可以是修行。既然如此,又何须拘泥外表的形式呢?诸位道友,明日暂且不必下山去,就由我来负责供养诸位的饮食吧!也好让诸位道友暂得修养生息一日。』
这五位沙门听了,内心一方面大为欢喜,一方面又为这从来不曾有过的好事而深感疑惑。不过,明日不必再跋涉下山,去张罗吃的东西,内心到底也觉得安定了些。
次日中午,释尊化现的修道者,果然依约送来了饮食。他们五人吃了这些食物之后,身心都觉得安和淡泊,于是释尊就为他们说了以下的三首偈颂: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悟意令应。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
内学止观,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自清除苦。」
说毕此偈,释尊也不再对他们隐藏真实的身分,随即显露出佛身原本的相好光明来。这五位沙门原来只觉得事有蹊跷的,怎么也料想不到竟然是释尊亲临教诲,内心不觉是一阵惊喜、又一阵惭愧。于是旋依佛所教示的戒定慧三学,思惟修习诸法要义,而终得断尽诸漏,证阿罗汉道。
※※※※※※
人活在世间,是不能没有规矩的,无规矩则不足以成方圆;这规矩,以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游戏规则。不同的团体,自有其不同的游戏规则,而佛教的游戏规则,就称为戒律。这提供了出家、在家佛弟子,在自处与共处时的生活轨范与制度,以期达到止恶防非、自他净化,及陶炼完善人格、令佛正法久住的目的。
其中,适用于个人自处的,主要是『根律仪』,也就是第八章所说:「守摄诸根」──密护根门的修行方法。佛法的修行,并不以不见、不闻、不接触……,来杜绝外界的一切诱惑为高;反而是要我们在见、闻、嗅、尝、觉、知的当下──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和合接触的当下──如实知自心。知道这识触是可意触、不可意触,或者俱非触(非可意非不可意触);而这可意、不可意触,又如何引起我们的乐受、苦受,或者不苦不乐受,乃至进一步形成我们的概念名言(想),从而审虑、决定、发动言语身行(思)去回应它。
除了如实知苦乐感受的形成过程而外,更要如实知造成苦乐的因缘,以及苦乐的无常、无我性,这才有从其解脱的可能。我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外界的物理,都是无常而变动不居的,此时适合于我们心意的一切,也许会带给我们可意、快乐的感受,但是这可意、快乐的感受,却可能因于客体的一直持续,而冲淡了原来的感受强度。
就如在非常饥饿的情形下,吃了第一个馒头,它所带来的满足与效益,是最大的了;再吃第二个,它的效益就减了些。一旦肚子有了饱足感,还要你再继续吃馒头,那对你可就苦不堪言了!这是因为外界虽然一直维持没变,然而我们的身心却已悄然有了变化,因此,同样的人事物,却无法再给予我们同样强度的快乐。内心希望改变而外境仍然未变,是苦!
有时情况正巧相反,我们的内心还未曾得到满足,还期待着外境的持续;但是外境却不能如我们所愿,而有了变化。就如同肚子还饿得很,还想再多吃几个馒头;可是,馒头却没有了!所期望的落了空,当然是苦!这就是因为内心未变而外境已然改变所带来的。
不久前,听说了一则家住外县市,却被分发到台南县北门乡任教的老师的趣闻。这位老师对吃蚵子简直可以说是情有独锺,喜欢得不得了!因此,就对他的一个学生说:『等放了暑假,老师到你们家去住一个星期,顺便去吃蚵子,好吗?』
学生回去问了家长,家长一听说老师要来住几天,哪还有不好的?当然是竭诚地表示欢迎了!老师又喜欢吃蚵子,那还有什么问题!于是乎,从老师住到他们家那天起,就让老师早上吃蚵子,中午煮蚵子吃,晚上吃蚵子煎,消夜当然还是蚵子面线。就这么连续天天都吃蚵子,一直到第四天,正好碰上一个中学生来这家长的鱼塭偷抓鱼,被人家逮个正着。
乡下人生性善良忠厚,想处罚处罚这个小偷鱼贼嘛!就怕送警察局会让他留下一辈子的污点。不处罚他嘛!又怕他得寸进尺,来日成了惯窃。正在伤脑筋的当儿,想起老师书读得多,也许会比他们更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于是,两人就相偕来请问老师:『老师,你脑筋比较好,就帮我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教育他,教他以后不要再来偷鱼?』
老师也很有意思,他不假思索地就说:『那很简单嘛!就让他住你们家!』
家长楞了一下,一时没会意过来:『住我们家?』
『对!住你们家,三餐都煮鱼给他吃;吃上三天,保证他以后不敢再来。』
二位家长面面相觑:『啊!惨了!老师住我们家,都已经第四天,蚵子也连续吃了四天了!』……
所以,无论你喜欢吃的是什么,如果每天三餐都让你吃这些,我想,到最后,光是看到那种东西、听到说要吃那种东西,大概就开始反胃了!外境改变而内心未变,诚然是苦;内心改变而外境未变,仍然是苦!
这样的苦,在不同的个人之间,是有其共通性的(苦的程度有差异)。但是同样的人事物,同样的景致,同样的境遇,带给不同个人的苦与乐,则有其差异性。所以同样的一轮明月,在我们内心不同的情绪期待下,可能引发或苦或乐、或悲或喜的不同感受;而对他人来说,这轮明月的意义与所引发的苦乐、悲喜,也定是与自己截然不同的。
苦与乐,既因人、因时地因缘等等差异,而被不同的定义与感受着,显见苦乐无常,而且无一不变的实体存在(无我)。只要其中的任一因缘改变,必将造成它本质上与内容上的变化。于是,想要快乐的,不再能够快乐了!不想要痛苦的,痛苦却不请而自来!
然世间几乎人人都想快乐,而不想痛苦,可是别说苦乐的因缘,我们很难加以掌握了,即使自己那个想快乐、想不苦的心,我们都无法主宰呢!因为我们都不能无缘无故地就自己快乐起来(除非精神异常),所以我们只好随逐着外境的因缘流变,而或苦或乐、或哭或笑,不能自已!什么时候才得恒久的快乐,而没有忧苦呢?依佛法说,证涅槃、悟无生,才得究竟乐;但就我辈凡夫而言,能够少欲知足、恬淡无求,随缘随分地受用一切,至少是可以减些痛苦烦忧的!
最起码,我们在日常做得到的,就是生活简单朴素,而且不要养成『不能一日无此君』的习惯。有些人非常讲究,生活上一定非什么不吃,非什么不喝,非什么不用,非什么不穿,非什么车不开。……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万一外界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变,无法再作同样的享受,那可就痛苦异常了!西洋人讲了一句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是习惯的奴隶。』真是一点都没错!
就有一次,一位信徒送来了两罐『东方美人茶』,我没有特别留意它,就随手摆进柜子里。一日,正好泡了与信徒分享,不料却被在座的一位信徒拒喝。我正纳闷着,他才告诉我说:这种茶叫做『东方美人茶』,又名『风茶』。原是茶叶嫩芽遭到一种名叫小绿叶蝉(一名浮尘子)的虫吸食过后,所长成的茶芽,意外地竟制作出带有蜂蜜与水果香味的风味茶来。这种茶后来被带到英国,献给英国女王品尝,据说成了英国女王的最爱。因为它来自东方,所以英国女王将它命名为『东方美人茶』。
这位信徒说,这种茶大部分都外销,外销所剩,如果有五十斤,他就五十斤全买;有一百斤,他就一百斤全买。但是常常都缺货,因为茶商还是得照顾到其他客户的需求,不可能全部供应给一个人。这下,他真的很惨了!一喝惯了这种茶,别的茶他就是喝不习惯;而一旦没有这种茶喝,他整个人就像毒瘾发作一般,还比那更难受!所以他后来就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戒掉这种喝东方美人茶的习惯,而且已经戒了五年了!我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就如同释尊在故事中对五位沙门说的,用功修行是有方法的,但绝不是一天到晚打坐,才叫修行;也不是一天到晚诵经、持咒,才叫修行;修行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比方我们的眼睛见到喜欢的东西,正要起贪心的时候,你觉察到了,就赶快转!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要引诱你,你觉察到了,那赶快转!不要就随它牵引而去。
每晚要入睡之前,一定先虔心内观反省自己:我今天起了贪心吗?起了瞋恨心吗?起了嫉妒心吗?有了非分的想法,做了非分的行为,说了非分的话语吗?如果有,那我们就应该予以适度的调整;没有,那就自己鼓励自己,以后都必须这样去做,这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六根。
说到「食知自节」,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满困难的。凡夫的世界,毕竟是以美食主义者居多,尽管学佛修行,到底还贪恋着口腹之欲的满足,这所以有些人一见到美食,就往往毫无节制的大快朵颐一番,这是一个极端。而另一个极端,则是过度的压抑自己、刻苦自己;对于修行而言,这两者不免都是各有所偏的。
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1,印顺导师给以广义的解释为:『凡有资益增长作用,都可称为食。』2为了维持个体生命的存续,不消说,饮食是绝对必要的;但我们切勿忘记:依『食』来资益增长这个身体,目的是要好好地修养自己、利乐众生、服务社会的。所以饮食,只要天然、卫生,吃下去有益身心,就可以了!至于还要要求精致、可口、美味,那是贪了!有些人甚至为了追求美味,或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造作杀生的恶业,那真是可悲复可愍了!
世俗人衣、食、住、用,样样讲究享受、讲究排场,甚至要仰赖名牌来显耀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就佛法的修行而言,衣、食、住、用……,无一不是修行,无一不在挑战我们的贪瞋无明。要能少苦,要能与真理之道相应,先从我们对衣食住用的少欲少求做起吧!《八大人觉经》也说:『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3一个人唯其将物欲减至最低,才有时间与空间去追求精神、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也才谈得上随遇而安、随处而随缘自在!(待续)
【注释】:
1.《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1.227下)。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版),页70。
3.《佛说八大人觉经》(大正17.715中)。
南京圣清法师问:有一僧人说:出家人在古时根基利,在今时根基钝,古人修难修的法门,今人只宜修易修的法门,如我解释,此是自打退堂鼓的话;出家应修难修的法门,身既出家荷担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2
我们学佛法的人,听见《法华经》有这种妙处,畜生听经闻法,都可以去做人;饿鬼在地狱里,听经闻法,可以生到天上去。因为有这种利益,所以有的人就会依照经上的方法,念诵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节身时食”:节身,对自己这个身体,一定要很小心,天天要做点运动,不要叫它那么懒,懒骨头似的。或者打打太极拳啊,或者做点健身运动啊,不要接近这么多女人啊!这都叫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第八识──阿赖耶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本识就是指第八识,这第八识去后来先,所以有句偈颂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前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浩浩是大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2
你若能没有贪、瞋、痴,也就把这阴魔都降伏了。没有自私、自利、求、贪、争这五种的毛病,什么魔也没有办法你。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这种阴魔,其实不止五十种,五百种、五千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节选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宣化上人【诵持此陀罗尼者。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故。】“诵持此陀罗尼者”:能诵持〈大悲咒〉的人,“当知其人即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是普门品时”:在释迦牟尼佛宣说《法华经》,讲到〈普门品〉的时候,“众中八万四千众生”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你想要消灾,第一要不生烦恼,第二不要发脾气,第三不要欺压旁人。问:我们人人都想要消灾而不知道怎么样消法?人人都想要延寿而不知道怎么样延法?你想要消灾,第一要不生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日日诵持〈楞严咒〉这就是住持正法的一部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此咒名为尊胜,是在佛顶上化佛所说,以此尊胜咒之咒心来教化大千世界,教化世间一切的众生。五方即东西南北中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0
问:弟子学佛时间较短,请问在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如果需要,回向的内容是什么?答:需要回向。天亲菩萨讲五念门,其中就包括回向。回向是成就大悲心。如果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居士: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这句话对吗?法师: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为什么呢?你来世做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来世做人要靠你自己的力量。你一定要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作为往生的条件。这三者是钩锁相连的关系,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持来落实信愿,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这三资粮里,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宣化上人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第十四章是说明善,没有什麽能比得过真正的修行,这是最善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称佛名者,皆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楞严咒之效用如何?开智慧。想要佛法兴,先学《楞严经》,要跟阎王斗,先持楞严咒。千万不要听人胡说,谓念楞严咒一定要持斋,或早上念,晚上不能念;此地早上,美国是晚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见闻利益品浅释 第十二卷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如是我闻」,阿难以四事问佛,前面已讲了二种,现在讲第三种。第三种是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看得非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贰.述译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 是个时候,是指在姚兴的时候。姚秦,和苻秦、嬴秦不同,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金刚波罗蜜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能净业障分第十六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代,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中国来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宣化上人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9
六祖弥遮迦尊者尊者,中印土人。初学仙法,因五祖至彼国,尊者瞻礼,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仙人授我仙法,师逢佛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途,已经六劫。」祖曰:「支离累劫,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尊者,本摩竭陀国人,出婆罗门氏,其形金色。见佛出家,冀度诸有。佛于众中,称为第一。一日,佛于灵山会上,拈出一枝金色钵罗花示众。时大众默然,惟尊者破颜微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六)劝发菩提心文浅释美国加州万佛圣城宣化上人 讲述念生死苦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金刚棒喝 ( 701 - 720 )701.问:您也有老师吧?上人:当然有,而且很多。冯小姐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做为我的老师。我追随过许多位大和尚,虚云法师对我帮助最多。记者:虚云法师?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十祖胁尊者尊者,中印土人。因随父谒九祖,父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名难生。尝有仙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为落发授具。羯磨之际,祥光烛座,仍感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三十二世牛头山法融禅师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金刚棒喝 ( 481 - 500 )481.问:有关大悲咒,书上说:「缠身恶疾,实时消除。」可是有些人讲:「这是不可能的!难道你生病,念一念大悲咒,病就会好吗?」请上人开示。上人:心诚则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金刚棒喝 ( 441 - 460 )441.问:有一位法师认为经典上的「如是我闻」,应该改为「如是我译」,不知哪一句对?上人:说老实话,两者都不对。阿难尊者搜集经典时,把「如是我闻」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金刚棒喝 ( 421 - 440 )421.问:我们常讨论罗汉和菩萨的果位,两者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请上人开示:关于罗汉和菩萨果位有甚么不同之处?上人:罗汉、菩萨都是个名词,这是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用这么一句涵盖这一切!在这个禅场里,用耳根是最好的! 当声尘进来时,耳根去迎接,这个时候,你要掉入心王里,还是进入萨婆若海里?这一切成就,看的就是我们自己了。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南北朝(刘宋)释昙鉴,俗姓赵,冀州(今河北省)人。少年出家,皈依竺道祖。吃粗食,穿布衣,戒行十分清苦。后来游方宣化,到达荆州(今属湖北省),定居江陵辛寺,已六十余岁了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6
这是真正消灭战争的法门也是消灾延寿的法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明天(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举行一个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法门——放生。因为西方人没有见过放生的仪式,所以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自性自度,还是要自己去自己的毛病,师父不能天天看着你。◎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我们现在讲自性自度,这本来不是这么简单的。自性自度,就是要你把迷惑都断了,把你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开悟、不开悟,在你自己。◎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徒弟迷的时候,应该师父度徒弟。迷的时候,就是没有开悟,没有得到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应该师父来指示,修道用功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会念〈大悲咒〉,阎王都没办法你,鬼神也都不敢惹你。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有一句话说:“会念〈大悲咒〉,敢和阎王斗;念会〈大悲咒〉,鬼神不敢斗。”说是你若会念〈大悲咒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