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徐恒志老人讲于1993年11月1日) 智金仁者: 听到你的声音,感到很是高兴!(录音讲话也是录好后托某居士代转呈徐师的)我知道你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虔诚的佛教徒,这是非常难得的!至于说,你要我讲一些对佛教的道理,我感到很惭愧。实际上,我对你的帮助,还是不大。现在根据平时我们通信的情况,来简要地讲一些关于佛法用功的问题,也就是说,怎样来实践佛法,其主要的目的,作为我们互相的交流。但是因为方言的关系,不能被完全听懂,但我想,能被听懂一些也是好的,或许对你有一些帮助。 从我们第二次通信的情况来看,你是用过方法用过功的,同时,要歇下妄想,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个学佛的人,一般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但是这也不奇怪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造作了种种的妄想、烦恼,并不是一下子能消除,也可以理解。所以,下面对佛法用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不妨互相的探讨。 一、首先讲一讲关于见道的问题 见道,简单讲就是,明了自己的佛性,见到自己的本性。一般来讲,我们众生或凡夫,大概都是在生生灭灭的、虚妄的思想境界中,根本不了解那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因为不懂得那个不生不灭的,就不免总在生灭中流转。总的根源就是不离贪、嗔、痴三毒,其次是骄慢,还有疑、恶见。贪、嗔、痴这三毒力量很大,每一个众生、每一个凡夫,都受到它们的驱使!由于贪、嗔、痴的关系,便造作了种种的恶业,由贪、嗔、痴发动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的种种杀、盗、淫、妄等各种恶业,真所谓无量无边。所以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忏悔业障”这一个行愿里,普贤菩萨是这样讲的:“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经上讲,如果这个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所以,我们修行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转化贪嗔执着,控制我们的身口意,不造那个杀盗淫。佛教导我们就是要用戒定慧三学。一切佛法都离不开戒定慧,因戒定慧对治我们的贪嗔痴毒。至于具体修法,还要根据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法门,才能更好的产生相应的效果。但不管你修什么法,一定要转化妄想,歇下妄想,把妄想转化了,那么也就是说,生灭心歇下来了,同时空寂灵明的本体呀,自然现前!所以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就是说,你当下这个妄想,如果歇下来的话,当下就是菩提!大乘经典里面这种话很多,《圆觉经》中讲,“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一切幻化境界灭尽之后,不动的觉性就是自性了。所以我们修行用功,到了妄想歇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回光返照,观照我们本具的灵、明、空的本体,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要一念把它悟透,悟透这个不生不灭的体性,认得它,体会它,默契它,这就是见性! 五祖对六祖大师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说,我们修行的人,如果不认识自己本心的话,那你这个学法是没有好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没从根本上下手。因此说,见道也即见性是很重要的。 智金同学,你有智慧,年纪又很轻,希望你能走这样一条路,明心见性,从根本上下手,向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二、关于修道的问题 见道而后修道。真正的修道一定要在见性以后,因见性以后自己本来的东西体会到了,当烦恼、妄想来的时候,你就有办法对付它。所以古人讲“悟后起修”。见道以后这个修才是真正的修,不然的话,他都是盲修瞎练。所谓“悟后起修”,就是由寂定的本体上起观照的妙用。我们修行最主要的功夫就是观照法门。用观照这种方法,照见自己的妄想习气,念念生灭,缘生性空,只要不取不舍,便能见到我们本有的法性。这个观照功夫,就是要在各种境界中时时返观,利害得失、人我是非,是不是以我为中心,对这个境界执着不放,这就是功夫还不行。对这个境界放松了,能够脱开了没挂碍了,不被它逆转,这样子用起功来就能够进步。所以说,我们对于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都要受而不着,用而无住!接而不染,过而不留!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凡夫跟圣人、跟佛菩萨的差别就在这里,佛菩萨遇到一切境界都能够用而无着,起妙用而不执着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我们凡夫呢,就是处处挂碍,处处妄想,处处烦恼。心中总是有一个东西,把你缚住,使你牵挂,这就是我们最大痛苦、吃亏的地方。因此,我们经过磨练,能够在各种境界上不粘着,就能事事自在,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同时,我们修行中碰到逆境,碰倒不如意的境界时,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不是坏事,是好事情!如果没有障碍的话,没有磨练的机会,那么我们的业障和习气就不易消除。换一句话讲,如果我们不经过一番逆境的磨练,那你这个功夫也不会落实的。 我们应该知道,不管念佛还是持咒,还是修心中心密法,这些法都是佛法,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是在修法见到不生不灭的本来以后,在一切境界上磨练。消除一分无明,增长一分智能。这才是真正的修法,真正的用功!所以到真正见性以后,这些法门不再是主要的,而是要时时返观自性,时时不忘记自己的观照功夫。当一切法来的时候,要不取不舍,不去跟它流浪,又不要着意去掉它、讨厌它。一味不理它!你为什么要理它呢?我们的本心,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这妄想它是一时现象,你一定要去掉它,那就是妄想上面又加妄想,也就不能清净了。因此见性以后,我们只要明白自性本空,自性本来清净,这些虚妄想就不用去理它,反正它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下来马上又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知道一切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也不去执着这许多相,就见到如来的本性了。因为即相可以见性,譬如金器虽妄,却全体是金子。所以修行人,不管动静忙闲,时时刻刻都要回光观照,用照住(定)的功夫,进而达到照见(慧),因此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 如果智金居士,你对这个观心功夫注意的话,我的《般若花》里有一篇文章“学般若,化二执”,你可以参考一下。照,由体起用,一个照住,一个照见,能够起妙用,就不被境界所转。 三、怎样验知自己用功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 就是说,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上,可以时常反问自己,碰到这些境界,还粘着不粘着。如果还执着、挂碍、粘着它,这就是功夫还不行,还是要磨练!我刚才讲,我们跟圣人的差别就是:佛菩萨是无挂碍,不粘不着,我们就总有挂碍,碰到境界就粘上,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痛苦!六道的生死流转等等苦恼也是从此而生的!所以修行上主要就是能够把这个妄心歇下!不是说断,断不能断,因为烦恼就是菩提,妄心一断就断灭了。总之是粘不粘着,粘着就是妄心,不粘着就是妙用!我们跟圣人的差别就在这个方面。 经过修法,经过磨练观照,我们体会到这个自性时,当境界来的时候照样应付,照样工作,但心里没有挂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就是体用一如,体就是用,用就是体。好比明镜照东西,明镜的镜体虽然是空的,但是它能起照东西的妙用;虽然它能照见镜子里面各种各样的影子,但是镜体还是空的;虽然是空的,但是影子还是有。所以,镜不离影,影不离镜,也就是体不离用,用不离体。进一步地讲,我们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不离开我们自己的法身的。乃至山河大地,也是不离开我们的自性的,因此说“空有不二”!真空妙有,镜子就是真空,影子就是妙有,你说它是两个,不是两个;你说它是一个,不是一个,不异不一。总起来说是空有不二的,性相不二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镜就是影,影就是镜,理事也是不二的,这样讲,一切都是不二法门。 四、最后讲一讲关于家庭的问题 我们修行的人(指在家居士)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问题对修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家的居士,如果家庭关系处理好了,对我们修法是极为有利的。佛法里有“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总的来讲,我们要对家里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都要关心,尽力地帮助照顾,互相团结,同甘共苦,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也讲到,对于所有众生(也包括家里人),"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总之,我们通过与家里人的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定能吉祥如意,皆大欢喜;彼此尊重,互相关心,特别要一起的修习佛法,一起的了解佛法的真理,大家共同地向戒、定、慧方面不断前进! 在这个方面,智金仁者,我们要注意到,我们是在家居士,跟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情况不同的,我们不能离开世间,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还要根据世间的世故人情来对待一切、处理一切。所以六祖大师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上,不离开世间,关键要加以“觉”,照样做事,照样办公,照样学习,照样地工作和生活,不离世间法。因为离开世间的一切,我们就无所谓修行。就是要在世间中、烦恼中锻炼,念而无住,用而不着,由热恼转为清凉,由痛苦转为智慧。《法华经》也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我们对世间的事情,要处处考虑到人情世故。有两句话:一句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我们不要离开佛法而行世间法;另一句话是“不离世法而证佛法”,就是说,也不要离开世间法去求证佛法。以这两句话,送给智金居士,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策进吧! 好吧,今天我就讲这些,以后我们再互通消息。
【据徐恒志老人对智金居士讲话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念珠主要是由:母珠、佛塔、子珠、节珠、弟子规、络绳、流苏等几个部分构成的. 母珠有的又叫三通,是指在一串念珠的终结部位有一个较大的有三个孔的珠子,一般来说108颗的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28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黄念祖居士:全舱念观音 避免一空难 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8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