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佛教因缘
宋道发
引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着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传世。后世之鸿儒硕学,皆奉周敦颐为道学之祖。宋明理学始自周敦颐,亦为今时学界之定说。
关于周敦颐思想之渊源,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1]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2]。周敦颐亦尝自称为“穷禅客”,这是见于二程及其弟子游定夫语录中的话。另外,周敦颐与赵拚、潘兴嗣等人友善,其亦私淑苏轼、黄庭坚二人。而赵拚是佛慧法泉禅师的法嗣,潘兴嗣是黄龙慧南禅师的法嗣,苏轼是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黄庭坚是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诸公于佛法皆有契会。周敦颐公事之余,经常与诸公参禅问道。例如,周敦颐在《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拚)》一诗中说:“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3]盖有宋一代,禅宗大行其道,禅门法匠如林,各自教化一方。士大夫参禅亦相率成风,凡闻有禅林名德,皆不辞路遥,涉水登高以相访。与周敦颐大致同时代的着名人物,除上说赵、潘、苏、黄诸人外,他如范仲淹参琅琊慧觉禅师,富弼参华严修顒禅师,张商英参兜率从悦禅师,苏辙参洪州顺禅师[4]。此种风习所及,周敦颐概莫能外。
周敦颐虽一生为官,然公事之余,徜徉于佳山胜水之间,参禅问道于佛寺道观之中,以其天资超迈而自得于心,终能有所发挥,作《太极图说》、《通书》,融儒释道于一炉,专言性理诚静的道理,从而开启宋代儒家道学的先河。征诸周敦颐之诗作,亦可见个中消息。如《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诗云:“琳宫金刹接峰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劳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5]《宿山房》诗亦云:“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6]又有《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诗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7]《同石守游》云:“傍人莫说凭栏久,为恋林居作退谋。”卸职之后,周敦颐定居庐阜,亦可谓得以达成夙愿。
概言之,周敦颐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乃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今之学界,凡讨论周敦颐的学问思想,莫不论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根据先哲时贤的研究,周敦颐一生参研的僧人主要有以下几位:僧寿涯,黄龙慧南、祖心师弟,佛印了元,东林常总。《居士分灯录》载有周敦颐参扣祖心、了元、常总三位禅师的语录。周敦颐之首倡道学,实与诸位禅德关系密切。下面以几位禅师为纲,试述周敦颐与佛教之因缘。
一、鹤林寺僧寿涯
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之事,论者颇多,多语焉不详。稽诸佛教史传,亦多不载。据《鹤林寺志》记载:“宋寿涯禅师,与胡武平(宿)、周茂叔交善。茂叔尤依寿涯,读书寺中,每师事之,尽得其传焉。其后二程之学本于茂叔,皆渊源于寿涯云。”[8]《宋元学案》的记载,亦甚简略,然可资参证,引之如次:“先生(胡宿)尝至润州,与濂溪游。或谓先生与濂溪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或谓邵康节之父邂逅先生于庐山,从隐者老浮图游,遂受易书。”“晁氏(晁景迁)谓元公(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而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之偈。”[9]
然考诸禅宗史籍,寿涯禅师所传之偈,并非其本人所作,而是得自南朝的佛教居士傅翕(大士)。傅大士(497—569),自号善慧大士,浙江义乌人。初躬耕于松山,精勤行道七年,得首楞严定,并能通儒道典籍。后讲法度众,名声远播。梁大同元年(535),梁武帝遣使迎至金陵,在重云殿为帝及群臣讲经。“既至,大士星冠(道冠)、儒履,披法服(僧衣)以见。帝问:佛耶?大士默指冠。问:道耶?大士又默指履。又问:儒耶?又默指袈裟。”[10]大士的这一“现身说法”,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揭示出中国大乘禅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11]。傅大士一生的作略及其留下的作品如《心王铭》、《还源诗》及诸偈颂等,处处浸润着这种精神。由傅大士所开启的潇洒诙谐的活泼禅风,实为唐、宋以后充满“机锋”、“转语”,妙趣横生的中国禅的先河。因此,流风所及,他的作品在后世的禅林中亦广为传诵。今之学者,论及这首偈时,因为它的语句颇类老庄,就以为中国禅是受了老庄思想影响的结果。其实,这首偈只不过是借道家语来阐明大士修证所得的禅学意蕴。
周敦颐于寿涯处得受此偈,对其后来作《太极图说》,肯定大有启发。黄宗炎在《太极图辨》中承认,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当时的禅师寿涯的偈有关系[12]。他的这种看法,远比一般的理学家高明,也更符合实际。
据说周敦颐师事寿涯,尽得其传。果如此,则除了上面所说的“先天地”偈之外,亦与《太极图》有些瓜葛。因为据黄百家说,陈抟得《无极图》于吕洞宾,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陈抟将二图授种放,种放授穆修与寿涯,穆修仅将《无极图》授周敦颐。而据刘静修《记太极图说后》云,“穆死于明道元年,而周子时年十四矣。”[13]意其年少,无由受学于穆修。其实“周子生于天禧元年丁巳,至明道元年壬申,盖十六矣。”[14]即便如刘氏所说,以周敦颐之有“远器”,“时年十三,志趣高远”[15]而论,何以不能从其受学?再退一步言,纵使周敦颐未从穆修得《无极图》,寿涯既然精通二图,将其授予周敦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郡斋读书志》即以周子太极图得之于僧寿涯。今之学者如南怀瑾先生也指出:“……濂溪得太极图于僧寿崖,此图原出于道家之陈图南。”[16]
寿涯禅师以一方外之人,而犹致力于儒家易理、象数之学,岂非不务正业?此事亦不足为怪,盖在禅宗中以图象来标明宗义,用易经的方法讲用功修持,早在唐代即已出现。相传唐代南阳慧忠国师(?—775)是禅宗图象圆相的第一位创造者。据说慧忠曾创“九十七种圆相”,以之授侍者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应真将图象授仰山慧寂(807—883)。仰山又参沩山灵佑(771—853),承其心印,沩山、仰山师徒别立的一宗,即沩仰宗。仰山每与人论佛法,常以圆相示之,亦以之开示学人。其后则以“九十六种圆相”提持纲宗(包括圆相、暗机、义海、字海、意语、默识等六重意义),便成沩仰宗风。影响所及,禅门中以“圆相”互相勘验者比比皆是,灯录具载。在此之后,图象之作代有发展。晚唐圭峰宗密(780—841)作“十相图”和“阿赖耶识图”,五代时曹洞宗祖曹山本寂(840—901)之作“君臣五位图”等,莫不受到“九十六种圆相图”的影响[17]。沩仰宗所建立圆相的旨趣,开启宋代周敦颐太极图的先河。洞山、曹山师徒以重离卦而立五位君臣的宗旨,演变发展而逐渐启发周濂溪的《太极图说》,与邵康节易理象数的哲学思想,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和迹象可寻[18]。
然而,要具体说明禅宗图象如何辗转影响到周敦颐的太极图,却是极其不易。既然周敦颐所得之《无极图》来自陈抟所授,因此,“周敦颐的《太极图》与佛教的关系,要从陈抟的《无极图》中去寻找。”[19]禅宗图象首先影响到道教,再经由道教影响到《无极图》。道教经典之有图,始于五代彭晓之《周易参同契注》。此书原本中的图,其由来多与禅宗图象密切相关。其中的“水火匡廓图”(图一)就是宗密的“阿赖耶识图”(图一)的翻版,名异而实同;“五行观念图”(图三)是受了“九十六种圆相”中此四圆相图(图二)的启发;又由禅宗一些圆相的组合图象,结合晚唐以来的“三五至精”思想,构成他的“三五至精图”。(图四)
陈抟的《无极图》乃麻衣道者所授。麻衣道者,亦称麻衣和尚,是唐宋间一位亦僧亦道的神秘人物,以精通易理闻名。他依据禅宗的“圆相”和彭晓的“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创造最初的《无极图》,乃是极有可能的事。他再将此图授给陈抟,经陈抟的修改完善而定型。《无极图》(图五)的图形,全由圆相组成,足证禅宗图象的决定性影响;“取坎填离”同于“水火匡廓图”(亦即“阿赖耶识图”);“五气朝元”同于“三五至精图”[20]。周敦颐的《太极图》(图六)与《无极图》图形全同。因此,《太极图》源自佛、道二教已确定无疑。职是之故,丰道生说:“至于太极图,两人(二程)生平俱未尝一言道及,盖明知为异端(指佛、老),莫之齿也。”[21]
不过,《无极图》经由周敦颐一变而为《太极图》,其中义蕴已完全不同。正如黄百家所云:“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22]
二、黄龙慧南、祖心
(一)黄龙慧南
黄龙慧南(1002—1069),宋代禅僧,临济宗黄龙派之祖。信州玉山(江西上饶)人,俗姓章。少习儒业,出家后遍参栖贤澄諟、云峰文悦、石霜楚圆等诸宿,皆蒙器许。后于同安院开堂说法,四众归趋。未久移至归宗寺,因全寺突遭火灾焚毁事蒙冤坐狱,久而后赦,乃退居黄檗山,筑积翠庵,四方接踵而至。受请至黄龙山崇恩院,大振宗风,遍及湖南、湖北、江西、闽粤等地。慧南每以公案广度四众,室中尝设“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以勘验学人,世称“黄龙三关”,三十余年鲜有契其旨者。师住黄龙时,法席鼎盛。此一系统遂称黄龙派,其门下之晦堂祖心、宝峰克文、泐潭洪英、东林常总等皆驰名禅林。当是时,“四方学徒竭蹶恐后,虽自谓饱参者,至则抚然就弟子之列。”[23]俗家法嗣有潘兴嗣,与周敦颐友善。
慧南既精通禅教,又博通经史,对儒家经典见解精到。如其论否泰损益四卦之义云:“夫在上者,能约己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损,自益者人益。”[24]全然是纯儒之言语。周子既从其扣问,于释儒二家之精义,当有所契会。当时详情今已无从查考,甚是可惜。
(二)黄龙祖心
黄龙祖心(1025—1100),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广东始兴人,俗姓邬,号晦堂。少为书生有声。出家得度后,先奉持戒律,后参谒云峰文悦、黄龙慧南及依止石霜楚圆。一日,读多福禅师之语大悟。后继慧南之法席,居黄龙山十二年。后入京师,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尝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25]祖心之风范概可想见也。黄庭坚、吴恂、王韶等皆为其俗家法嗣,周敦颐亦尝就其受法。
周敦颐初见晦堂祖心,问教外别传之旨。祖心对他说:“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为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但于此究竟,久久自然有个契合处。”[26]这里黄龙祖心以孔子语为话头,逗引儒学之士周敦颐入道之机,一则显出其随机接引之高明手段,所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者是也;二者亦可见宋代佛教僧人佛儒会通之消息。经过祖心的提撕,周敦颐于颜子之乐,必然有得于心。周敦颐授学二程时,亦以此问二程。明道先生尝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甘节问朱熹:“周子令程子寻颜子所乐何事,而周子、程子终不言,不审先生以为所乐何事?”朱熹答曰:“人之所以不乐者,有私意耳。克己之私,则乐矣。”[27]朱熹只此一答,已落周程之下矣。周程不说,自是心领神会、不假言诠。朱熹勉强作答,颜子之乐则尚未梦见在。
三、东林常总
东林常总(1025—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剑州尤溪(四川剑阁)人,俗姓施,字照觉,又称常聪。十一岁出家,从契思受具足戒。后随黄龙慧南参究二十年,受大法之诀旨,以大兴临济宗风为志,名噪丛林。慧南殁,住泐潭寺,后移江州(江西九江)东林寺。元丰三年(1080)敕改庐山东林律寺为禅林,师奉命驻锡说法;其徒以为应慧远之谶“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遂大扬法化。师在世时,当时名士如张商英、苏轼、周敦颐、刘经臣等皆与之作方外之交。
周敦颐随东林常总游,受益匪浅。“《性学指要》谓元公初与东林聪游,久之无所入。聪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以诗呈曰:‘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聪肯之,即与结青松社。”[28]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或即肇端于此。
不过,周敦颐仅以月余之工夫,而自以为“有得”,依其诗中所说而论,乃为粗重妄念暂歇之清明境界,距离禅宗所谓“解悟”尚很遥远,虽蒙常总首肯,不过以资鼓励而已。另据程明道的说法,周茂叔曾说“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29]另也有说是“一部华严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无论是说哪部经,其主静说的佛教渊源则是勿庸置疑的。《通书》蒙艮第四十:“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朱熹释此句曰:“此一节引艮卦之象释之。艮,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30]明释智旭《周易禅解》对艮卦之义的解释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智旭说:“夫人之一身,五官备于前,而五脏司之;五脏居于腹,而一背系之。然玄黄朱紫陈于前,则纷然情起,若陈于背,则浑然罔知,故世人皆以背为止也。……身本非实,特以情欲锢之,妄见有身。”[31]故周敦颐说“无欲故静”,其意亦既深且远矣。
周敦颐更大的收获,当是与常总讨论性理论。《居士分灯录》载:周敦颐扣东林总禅师,常总曰:“吾佛谓实际理地即真实无妄,诚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资此实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此实理。天地圣人之道,至诚而已。必要着一路实地工夫,直至于一日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又尝与总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冷然独会,遂着《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32]常聪(总)门人所着《纪闻》谓:“周子与张子得常聪(总)‘性理论’及‘太极、无极’之传于东林寺。”禅僧之说虽不免夸张,抹煞了周敦颐的独创之功,但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显然受了佛理的启发。清代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有些说法是“直用其(宗密)语”[33],将宗密的《原人论序》与《太极图说》两相对照,何其相似乃尔。至于周子的《通书》四十章,“一‘诚’字括尽”(薛文清语)[34],“句句言天地之道也,却句句指圣人身上家当。”(刘蕺山语)[35]其所揭发“诚”与“敬”之为用,实与禅宗佛教诚笃敬信的主旨,语异而实同[36]。
说周敦颐与常总论华严宗四法界的理论而至于“冷然独会”,这也是可信的。一则宋代佛教以禅宗为最盛,周敦颐所参者皆为禅僧。禅宗虽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着称,其实自始即不离经教,尤其自宗密之大倡禅教会通之后,至宋代禅教合流,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周敦颐学佛有年,对《法华》、《华严》等教内流行的佛经当早已研读,加之他参禅的心得及对易理的精通,具备了与常总禅师对话的条件。二则,常总禅师是当时的禅林名宿,精通禅教及外学,其于心性之学、事理之论,当有很高的见地。因为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即提出“理入”与“行入”作为入道之门。此后有隋唐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分科判教,特别提出修学佛法须从“闻、思、修、慧”而证“教、理、行、果”以契合于“信、解、行、证”的要点,因此而有特别重视“穷理尽性”的趋向,由教理的“观行”而契证“中观”的极则的涵义。确立为“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四法界观念。而华严宗的澄观、圭峰等大师,都是初游禅宗之门而有所得,从此宏扬教理,特别提倡华严思想体系的建立,融会禅理与华严教理的沟通,因此禅教互相影响。至晚唐以后,有沩山灵佑禅师提倡:“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名言,特别强调“理地”作为心性本际的标指。从此“实际理地”的话头,便流传于禅宗与儒林之间,极为普遍[37]。所以才有常总的以“诚”释“实际理地”,与周敦颐论性及理事。与常总的讨论对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及《通书》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四、佛印了元
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元生二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三千首。既长从师授五经,略通大义。”[38]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准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之儒、道二家之说互相异趣而复殊途同归。历来学者,努力于三教合辙,代不乏人。其中要以东汉末年《牟子理惑论》为最早。后历唐宋元明清各代,高僧大德,尤以禅门宗匠辈,烛照群象,洞穷法源,大抵皆淹博世典,出儒而归于佛[39]。晚唐圭峰宗密《原人论》之“会通本末”章,把儒、道二教,佛教内的人天教、声闻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皆会归一源,统为一乘显性教之方便说,中有会通三教之义。北宋名僧契嵩着《辅教篇》,大唱儒佛一致之论。永明延寿禅师在其巨着《宗镜录》中,每引儒老之言,通诠佛法。
佛印含容三教的气度在当时尤为迥出他人。元丰五年(1082)九月,佛印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之语[40]。佛印的这种融通三教的气度,除受当时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外,与其过往的经历亦极相关。其自幼熟读儒典,且出家前曾一度为地方官吏。出家之后,他虽承庐山开先善暹的法统,却经常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常相往来,参加饮宴,高谈阔论,乃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之名僧。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神宗钦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
据《居士分灯录》说,周敦颐是了元法嗣。师弟酬对,灯录有载。周敦颐游庐山,乐其幽胜,遂筑室于此。当时佛印了元寓鸾溪,周敦颐前往谒见,相与讲道。周敦颐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元曰:“疑则别参。”颐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了元曰:“满目青山一任看。”颐豁然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了元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今人看不厌。”遂结青松社,以媲白莲故事,请了元作社主[41]。《佛法金汤编》所载,了元还和了一偈,偈曰:“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42]
关于“窗前草不除去”。程明道曾亦道及: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43]此则话头的来历原来如此。而结青松社一事,亦见于南宋感山《云卧纪谈》及《宋元学案》中。
以上约略叙述了周敦颐随几位禅师参学的事迹。虽不免挂一漏万,亦足证周敦颐能于儒学发人之所未发,决非空穴来风,而是学有所自。诚如周敦颐自己所言:“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发明于佛印。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开遮拂拭,无繇表里洞然。”[44]盖对形而上道之探讨,本为释、道二教之所长,佛教于此尤为特胜。佛教以证悟佛道为旨归,而浩浩三藏十二部经,辨析名相细致入微,言说事理繁富深广。中国儒、释、道三家学术,从魏晋至北宋前期,中经数百年互相激荡、陶冶熔铸,已经相互含摄。周敦颐应世而出,以天纵之资,游心释、道二教,刻苦自砺,精思入神,久受二教熏习,思想亦趋于精密玄远,然后“反求诸六经”,独标性理,以复兴先王之道自任,而开启两宋以后性理学之新风。其道学思想之发明,得益于佛教的浸润与滋养,可不待辩而自明矣。
注释:
[1]黄绾:《明道编》(卷一)。
[2]《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3]《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八。
[4]《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5][6][7]《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八。
[8]《鹤林寺志·高僧》,《中国佛寺志》第43册,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
[9]《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10]《居士分灯录》卷上,《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11]南怀瑾:《禅话》,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34页。
[12][13][14]《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15]《年谱》,《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十。
[16]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180—183页。
[17]夏金华:《禅宗图象与周敦颐〈太极图〉》,《当代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18]南怀瑾:《宋明理学与禅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台湾1978年4月初版,349页。
[19][20]夏金华:《禅宗图象与周敦颐〈太极图〉》,《当代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21][22]《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23]《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24]《黄龙禅师语录》
[25]《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九卷。
[26]《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27]《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28]《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29]《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30]《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六。
[31]《周易禅解》卷六。
[32]《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33]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西河合集》。
[34][35]《濂溪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一。
[36]南怀瑾:《宋明理学与禅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4月台湾初版,349-350页。
[37]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212—213页。
[38]《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九。
[39]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180—183页。
[40]《感山云卧纪谈》下。
[41]《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42]《佛法金汤编》卷十二,《卍续藏》第一四八册。
[43]《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44]《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天慧实彻禅师,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唐,浙江兴化人。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十九岁出家,投本邑报恩庵贯之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遍历禅席,达三十年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魏德东教授: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24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请看下面:【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魏德东教授: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修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你修道的时候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因缘,资助你修道的缘。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妙容尼师的出家因缘我出生在一个极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双方家境均差, 庆幸的是母亲是在一个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且遵奉东方传统道德的家庭中长成。这可能与外婆家祖上极有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对以歌舞伎乐谋生的夫妇,育有一女,名青莲华。青莲华不仅相貌庄严,世所稀有,黠慧聪明,令人折服;并且才华出眾,具足当时妇女所应具备的六十四种才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5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黄龙悟新禅师悟道因缘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黄龙祖心禅师之法嗣,俗姓黄(亦作王),韶州曲江人。悟新禅师天生左肩上有一块紫肉,右袒如穿僧伽梨状,众人皆谓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