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漫谈
惟贤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慈云寺方丈)
我今天到这里,很高兴,为什么呢?
这里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图书,现在中国讲“德”治,讲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讲这个呢?就是因为缺乏这个精神,从五四运动开始,发展到后来的***高峰,可以说是消灭传统文化的。五四运动喊“打倒孔家店”,破除封建,一直到***,发展到高潮。所有传统文化都是消灭的对象,这些份子也就是***对象、牛鬼蛇神(笑)。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中心“德”,就基本丧失了。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德”(孝悌忠信,慈悲仁爱)当时是谁也不敢讲,也不能讲,于是就形成很偏激的“打倒一切”,后来尽管落实了政策,但是余波、余毒还没有扫清,就形成社会的人心混乱,五毒现象就产生了。你们看这个五毒现象,过去风行得很,抢劫哪,放火哪,杀人哪,贪污哪,黄色淫乱哪,吸毒贩毒哪等等。这些现象就不存在什么道德观点,尽管有法律,但他不怕。有许多刑事犯罪分子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直到最后被枪毙。什么原因嘛?心理问题。这就是个“德”的问题。现在中央看到这些现象,提出“德”治,德治与法治并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是很有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开始复兴,是个好事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六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
二、秦朝:焚书坑儒。受了点灾呀(笑)
三、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提倡读经,是经学时期。
四、南北朝、隋唐:佛学时期。
在三国魏晋时期,出现玄学,即老庄、易经等,玄学之风盛行。
佛教就在这个时期(东汉)传进来,但这时的佛教不显著,翻译、讲学力量都不大。到了南北朝以后,一直到隋唐,佛教就鲜明了,由讲学翻译时期到成立宗派时期,到唐朝最鼎盛。形成了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在西安就成立了六个宗派,成为六个宗派的发源地,其他还有广东和浙江,禅宗在广东,天台宗在浙江。这个时候佛教是最鼎盛的时期,老幼妇孺都晓得一句“阿弥陀佛”。这时提倡禅宗,讲究参禅。佛教由兴盛而发展,祖师进行讲学,分科判教,就有了中国佛学的成立,这“八宗”就是中国佛学。印度小乘有派,叫二十派,大乘就是般若和瑜珈,瑜珈是唯识法相。所以“宗派”是中国正式有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一般就叫作中国佛学,就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系统。
五、隋唐以后:理学时期,讲究理学。理学家有朱熹,明代王阳明等,理学讲内心修养,发扬天理。我的看法呢?理学是外儒内禅,学的禅宗那一套,表面上披的儒学的外衣,实际上是佛家的东西,讲究内心修养、天理良心,良心不可断,理性不可断,断了就不叫人。(笑)
六、清代以后:朴学时期,讲考证,考哪部经是真的,哪部经是假的。(笑)
中国的文化思潮,过去历史学家分为六个时期,总结起来为儒释道:儒教、释教、道教。三教鼎立, 形成了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
佛教是传统文化,但不是完全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加以分别。佛教传来中国二千多年。从汉哀帝时传来,经历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佛教思想,融入到了中国文化里面。为什么说佛教是传统文化,又有别于传统文化呢?
第一个:是印度传来的,不是中国原有的。
第二个,它的教义、境界与儒教、道教绝对有分别,不能混为一谈。过去说三教归元,三教同一,是不正确的。
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各有特点。儒家讲人伦,讲道德,讲怎样做人,群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讲究伦常,一个中心思想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社会就稳定,社会才不会乱。你看《大学》里面讲“格物致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由自己修身,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才能实现大同思想。特点在于讲人伦,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讲做人,把人如何做好,家庭如何搞好,国家如何安定,中心思想在仁爱,有一百多个“仁”字。这是很好的啊!
道家呢?已超出儒家范围,是天人境界。讲清净无为,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超脱于世间。修道讲究内丹,外丹,超升,神仙。佛家来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四禅天以上,就是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天,最高是四空天,还是在天人境界内,超不出六道轮回、生死根本,烦恼障、所知障没有拔除。相当于是定力比较深而已,就象石头压着的草草,根根没有拔除,石头一旦去掉,草草还是要生起来的。
佛教既是传统文化,但又与其他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讲人伦,讲三皈五戒十善,讲因果,是深得很的。讲道理,讲建立道德,讲你不信因果,这个道德就无法建立。你若不信因果,不信三世因果,内心若没因果观点的话,没有警觉,不能保持正念,你的道德怎样建立?有些人爱说为人民谋利益,但到了财与权当头,他就乱了嘛,就是因果观点没定。所以要讲因果,讲三世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这个道理佛家讲得很清楚的。
佛教讲因缘生法,因缘果三个字,整个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都是缘起法,小乘讲业感缘起,唯识法相讲赖业缘起,空宗讲性空缘起,椤严、起信、圆觉讲真如缘起,都离不开缘起的。所以,因缘果三个字,是佛法的中心。你能相信因缘果三个字,相信这个定律,第一就能够止恶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晓得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凡是侵害别人、破坏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行为,就是作恶;凡是先利于别人、使别人能够安定的生活,不损害别人的行为就叫作善。这样就能遵守五戒十善,儒家的伦理道德都包含在里面了。
第二,众生平等。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嘛,众生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相资相助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不能孤立存在,他要靠农民、工人、商人、国家,不然你就不能生活呀。晓得这个因缘生法是相资相助,平等平等的,就晓得尊重别人,悲悯别人,悲心就生起来了。
第三,晓得是缘起法,就能去除贪心。《金刚经》上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这样精神就会高超,什么事情就会看得淡,放得下,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就会超越一般俗情,绝不会为权力斗争。但是众生事业要抓紧,利益众生的事业要抓紧,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职业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管你是哪行职业,只要有这个思想,就会做好事情。
我的弟子比较多,有的弟子是当官的、做生意的,他们就提许多问题来问我。他说:师父啊,我是做生意的,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我说:看你什么心,什么愿望。你做生意,就要学习佛家的四分法,你赚的利润,第一(四分之一)要养活自己,这是天经地仪的。第二(四分之一)用来孝敬父母。第三(四分之一)用来做好事、救苦救难。第四(四分之一)留点余地,做周转,扩大再生产嘛。(笑)。这就是佛陀的言教,只要遵循这个办法,你的钱越多越好!哈哈(笑)。本来嘛,这就不叫自己贪了,是正确的运用!
当法官的弟子问我,他说:师父啊,我怕!我问:你怕什么?他说:我是判决,要杀人呀!我说:这个事情看你用什么观点对待,你是学佛人,就要有学佛人的观点,要有悲悯心。在你的笔下尽量对所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家思想。要以悲心对待,尽量挽救,治病救人,以这个精神对待这个问题就不要怕,就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门正好修啊,就是这个道理。以宽恕心对待人,当然也要遵守法律,但在你的笔下,能够多多给别人解除痛苦,有改悔的机会,使他能够改悔,有这个精神就不要怕。瑜珈菩萨戒就讲得有这个内容。
所以晓得了这个因缘生法,第一可以止恶行善;第二平等对人,平等对众生;第三能够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没有实体,就可以去除执着、贪恋,凡事就能看淡放下,就能超脱,但是正当的事情要做,利益众生的事要做,这就是因缘生法的规律。从这一方面来讲,佛教是传统文化,但是又不能与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它超出儒家(儒家在世间),也超出道家(道家在天人境界)。它是既世间而离世间,既出世间而又入世间。既世间而离世间,靠的什么心呢?靠厌离世俗,靠出离心,这个在宗咯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得有。
发出离心,要什么功夫呢?守根伏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哇,没守好的话,强盗进来就把你的东西偷着跑。凡是遇到境界,你把六道大门守好,不住色、不住香、不住味、不住一切,不贪恋五欲境界,这就是守根。伏意是什么呢?就是使这颗心得到调伏。意者,心猿嘛。你们看四川宝顶那个《牧牛图》,牛在没有调柔的时候到处跑,把农民的庄稼踏得稀巴烂,守不住。后来这个牧童,用绳子把牛的鼻子穿起来,慢慢就把它调柔了,最后就很自然自在。心也一样,就要用这个功夫。这个心是很难调的,但必须要调。怎样调呢?第一内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动上要与佛法相应,念经、参禅、拜佛都是相应的。这样调柔内心,使正念相续,就有禅定,有定就会有智慧,水清月现嘛,水不清月就不现。这时就可以见真心,真心就象大海一样,很广大,很渊深。没有波浪的时候,就象镜子一样,能照见森罗万象,波浪一起就浑浊了。我们的妄心就象波浪一样,我们的真心就象波浪已经平息以后显出来大海的本来面目,这个禅定叫作“海应三昧”,真心就显现。这个就是解脱行,这个阶段很重要啊,阿罗汉就是在这个阶段成功。
另外一个阶段是要发菩提心,发菩萨心。菩提心就是广大心,包括智慧,包括悲心。有了智慧就会把一切看得很空,不执着;有悲心,就是不舍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莲花精神。莲花精神,在《弥陀经》里面讲:莲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洁”四个字。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洁代表品德、悲心,虽然处在污泥中,但保持品性,不舍众生,这个就是菩萨精神。你看菩萨佛像,坐的是莲花、拿的是莲花,体现的就是这个莲花精神。这就是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有这个精神,有这个因,就是“佛”果的因,《华严经》的“华”(莲华)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救苦难众生,这就是种的“因”花,将来的果就是“佛”果,得“佛”果。以“莲华”因证得“佛”果。“华严”就是这个意思。
归根结底,佛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又不同于儒家,道家。儒家是治家、治国,如何做人,其中还是有些功利思想。道家讲淡泊超然,清净无为,少欲知足,属天人境界,从修养上讲虽比儒家高,但是没有拔出生死根本,就象石头压草草一样。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以后,曾经在苦行林参访仙人,最高的仙人就是“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境界。佛了解后,发现不能断生死,就离开苦行林,到雪山静坐,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说佛教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但又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各有特点,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归根于“德”,这是共同的。
总而言之,提倡传统文化很好哇,现在要好好恢复啊,要好好努力啊。
(2003年3月16日在北京会三学读书会开示·正根谨照录音整理)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眼下,正是核桃挂果时节。陕西有机核桃生产大县宜君,目前核桃总面积已达到40万亩,挂果12万亩,人均5.7亩。今年全县产量预计可达9000万吨,产值突破1.8亿元。仅此一项,农
文玩核桃时间:2025-01-18
徽州古建筑不同于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宫殿式、园林式的建筑格局,它以清秀典雅、宛如水墨画般的艺术风格演绎民间的居住形态,粉墙、黛瓦、马头墙,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布局,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14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问:何谓唯识中道?惟贤法师答:唯识中道,依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相建立。此三相包括世出世间,染、净、有为无为诸法,实为佛教完整的宇宙观。1.遍计执:谓义相之颠倒妄相,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985年农历九月十九重庆慈云寺(壹)题前概述一、能得到观音菩萨加被的三个条件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问: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惟贤法师答: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心灵的修养,达到心灵净化,证得解脱。无论大小显密,尽管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善恶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恶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里解释,善以利他为前提,恶以害他为前提。能够利他就能够自利、自他两利,那么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好处,这就是善。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正行就是执持名号,六字洪名功德很大,以佛名消除妄想,以佛名净化自己,我念佛,我想成佛,必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下是两种念佛的方法:(一)口念、心观、耳朵听三结合《观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礼赞大雄降伏四魔称大雄,庄严妙相展慈容;多生受苦修福慧,累世积德立殊功。娑婆度生本悲愿,凌空骑象诞王宫;宫庭歌舞不迷恋,火宅无安似牢笼。四门游历哀苦厄,田野静观悯老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七律五首一人间佛教点明灯,历史传承有创新;与时俱进新世纪,迎头赶上换门庭;红旗飘飘舞大地,旭日朗朗照乾坤;社会主义风景好,春光和煦竞繁荣。二百年魔怪早潜形,人间佛教点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悲愿无尽溢诗篇四川重庆慈云寺释惟贤太虚大师精通三藏,学贯古今,智慧圆融,悲心广大。不单是渊博的佛学者,身体力行的有德高僧,而且是妙语如珠,才华横溢的诗僧。其诗从悟境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的教导与当今佛学院教育—— 惟贤长老生前对重庆佛学院师生的最后开示【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庆佛学院领导委托,佛学院佛照法师、开智法师、延定法师、照仁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十八不共法,到了佛的境界,具足十八种不与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法,是佛特有的,故名不共。譬如佛的三业清净,就不是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是佛特有的。佛的五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妄计清净外道的心理之解剖(1938年)不久以前,在佛化新闻报曾登有频伽君的一篇文章,名叫妄计清净外道。上面述说某地有两个出家人,因为受人的愚惑,便以妄计清净之行求道,时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净土教与庄严国土(1992年5月8日写于重庆慈云寺)一、净土教与净土宗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据大乘经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毗卢遮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佛学知识】佛经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佛门故事】吃荤的人可以念佛或念经吗?【佛学常识】什么人可以戴佛珠【佛门常识】入寺院原来要这样上香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读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沉香制作成彿珠佩挂于身上、手腕,于念经时拨动彿珠,沉香受体温加热,同时散发香气以定神祛邪。其味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亦可帮助行气入定,最适合静坐修禅者使用。对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4
品香,自古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熏香与烹茶、挂画、插花合称文人四艺,可算是古代文艺青年们的标签。在众多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品香来营造心境的倚重。陆游有诗:官身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2-01
惟贤法师答: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不要执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对待的思想。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这个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保持住,你就不会惊,纵然有邪气,邪不胜正,他战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8
惟贤法师答:诵好久要看你自己的功夫怎么样,不要过急,也不要过缓,平平和和的来。《地藏经》是一部报恩经,地藏菩萨由报母恩到发愿报众生恩,尽大孝,要学这个精神。你父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8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记录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出现了,除了古波斯富贵人家在自家花园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6
10月21日下午,作为日本大使馆举办的中日集中交流月活动之一,日本香道艺术讲座在日本国驻华大使馆举行。来自日本的香道世家传人蜂谷宗苾老师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1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时间:11月15日周日下午两点地点:绿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8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编者按:每年公历4月5日是中国人的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祭祖少不了要上香,清明节上香和平时是一样的,一颗虔诚的心。 恭敬的行为, 上三炷香。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12
中国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大影响。随着禅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仍然反映出禅文化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今日记者获悉,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人民里社区开展学习香道知识活动。此次活动由香道师为辖区小朋友讲解认识香道工具、香的种类、讲解香道礼仪等知识,并现场为小朋友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9
焚一炉香,冲一壶茶,在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里,香与茶的结合似乎只有一种方式。实际上,香和茶的结合可以是多维度、跨介质的融合。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而在品的过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日前,五华区翠湖北路社区妇联开展了传统香文化进社区活动,辖区部分女性跟着专业人士学习如何制香、焚香、品香。现场,几十名来自各行业的辖区女性,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5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学诚法师表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05
图一香道在隋唐时代已经完备,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了过去,也把与佛教密切相关的香文化带到了日本,奠定了日本的香道的基础。可见出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国度对于
香道与佛法时间:2024-10-28
传统香品之所以具备养生的作用,是由传统香所用香药为主要原料而产生的,传统香所用香药有几百种之多,常用的香药大体有近百种,主要香药大体有:沉香(生结、熟结)、黄熟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