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慧能理论兴趣并不太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坛经》的白话化论述与成文成书过程的复杂性,作为慧能禅法及南宗禅的宝典,《坛经》对概念的应用随意性较大,内涵并不很清晰、稳定。但经由梳理,仍能见出系统性和大致的内涵。从心性论角度提纲挈领地说,自心与自性是《坛经》最重要的概念,完全可以作为其核心范畴。
性是《坛经》中最常出现的概念,它也称为自性,与此邻近的概念还有法性、本性、自本性等。《坛经》云: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坛经》第25节。此文所引《坛经》语,除特别注明者外,均据日本铃本大拙、公田连太郎校定之敦煌本,载《中国佛教思惟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又说: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坛经》第42节。】在《坛经》里,自性既是万法之本体,又是众生之本体,也是众生成佛之根据。总括《坛经》所言,自性可有以下五义【参方立天:《性净自悟》,《哲学研究》,1994年第5期。】:其一,自性是清净性。自性清净【《坛经》第18节。】、 自性常清净【《坛经》第20节。】等语屡屡出现。其二,自性是真如性。《坛经》称,自性即自是真如性【《坛经》第27节。】,所谓真如性就是真实如斯的本性。其三,自性是聪明性,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坛经》第28节。】。其四,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之本源空寂,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坛经》第48节。】,性是超时空、无生灭、无去来的绝对之存在。其五,自性是含藏义。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坛经》第45节。】,等于此义。以上五义可以合并为真如佛性而言之。换句话说,《坛经》所言之自性是蕴含于众生之中的真如理体。是以,它才有诸多功能--含容万法、观照万法、考虑自、化及生三身佛。
心作为主体性范畴在佛学中逻辑地包含了真心与妄心两方面。与北宗禅以真妄混杂释自心不合,《坛经》所言之自心是超越真妄二元对峙的当下现实之心。与此义邻近,《坛经》中亦用自素心、素心调换自心而应用之。素心之本是本来状态、本来如斯、本来清净的意思。在此意义上,素心也就是净心。《坛经》说: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常识示道见性。【《坛经》第12节。】这是说,菩提、聪明、觉悟就是众生之心的本来状态,是众生之心的本质,不过因为其迷惑即无明而使其妄染。这一解释相符心性本净的模式,但其将妄染的客尘之来源全归于主体的迷惑,使这一心性论模式所出力强调的主净、客染的性质区分在主体心之上获得统一。这一更改使客染落空了非染其心弗成的必定性,使众生之心本净的一面得以抬升其地位。在此前提下,慧能强调素心的重要性就是必定而合理的。这一心性定位明显不合于北宗禅,尽管二宗所应用的概念是相同的。恰是以众生之本性为净的前提下,《坛经》也改变了北宗禅关于体用的看法。尽管从用的角度看,心之起动、感化必定有两种情况、两种可能,然则慧能认为善心、净心与素心是一致的,而恶心、染心则是与素心相违的。从体用关系看,恶染之心用并非心体的真实感化,也不是心体必定而有的功能,它只是众生之心的一时迷乱所致。这是《坛经》体用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慧能又十分强调净心就在妄心之中【参方立天:《性净自悟》,《哲学研究》,1994年第5期。】。《坛经》说:何不以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第30节。】,众生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坛经》第21节。】慧能甚至明确地说:净性在妄中【《坛经》第36节。】,淫性本是清净因【《坛经》第35节。】。慧能认为,素心与现实心、真心与妄心,虽然层次与性质有所不合,但彼此又是体用一如的关系,众生不应离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说即妄显真。这就是呈自素心之禅法的情由,也是南宗禅差别于北宗守本真心之禅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如方立天师长教师所说:作为慧能《坛经》主要思惟范畴的心与性,两者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是对立、统摄、依存和同一的多重关系。【参方立天:《性净自悟》,《哲学研究》,1994年第5期。】不过,《坛经》中著名的心地性王【《坛经》第35节。】命题中所涉及之心,指的是作为众生主体的整体的心,网罗了心的所有方面。所谓心地也就是心之本体、本性,这样的心地自然是自性了。从以上角度所言之心与性的关系,自然可以有如上引文所说的几种关系。从心性本体论的角度看,心与性,准确地讲是自心与自性,只能有一种关系,即同一关系。这种心性同一可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就众生的证悟即解脱方面而言;二是就含容万法来说,心与性也是同一的。前者是就佛性而言,后者是就法性而论。总合二义,自心即自性,既是众生的本体,也是万法即万物的本体,《坛经》及其所明示的南宗禅均持如是立场。
《坛经》中另一惹人注目的内容是以无相、无住、无念阐释自心、自性的体、相、用。
无相的标准定义是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坛经》第17节。】这样的无相是对心体本然状态的一种说明。世人对于声色诸相轻易产生执著,神秀等北宗禅师教人看心就易于著于心相,看净而著于净相亦有违心体的本来面貌。取相著相就障蔽了自己的本性,假如离相就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清白一般。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清净,因而自心是以无相为体的。不过,《坛经》并未逗留在这一层面,而是着重于其运用。它对一切修为,一切冠以无相的限制词,如无相戒、无相懊悔、无相三皈依戒、无相偈等等,都是它的具体化。特别是其无相戒更是《坛经》的一大特色。无相戒全称为无相心地戒,心地即自性、佛性。《坛经》中两次引《菩提戒经》所言戒本源自性清净【诸本《坛经》均将戒字误写为我。此据扬曾文师长教师考证。】。据杨曾文师长教师研究,慧能的无相戒与《菩提戒经》所言之佛性戒、持心戒有关【拜见《〈坛经〉敦博本的学术价值》,载《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99页。】。因佛性、心体(禅宗将二者看作一回事)是无相之实相,所以可称之为无相戒。慧能不是简单地持续此佛性戒的提法、作派,而有很大成长。具体的进展就是将其与四弘誓愿、懊悔、三皈依融为一体。这样的嫁接,使得戒体被坚固地建立在心体之上。隋唐以来,律学对戒体为何迭有争辩,是色?是心?照样不响应行?众说难一。《坛经》摈弃了律学的各类主张,将戒体统一于修体,并定修体为无相,使得戒律的意义完全变了。因为戒律是种外在的行为规范,需要以特殊的仪表相状贯穿于衣食住行等各类宗教和非宗教生活中。假若取消了这种仪表相状,使戒律仪规置于不着诸相的原则之下,就等于消解了它们应有的拘束、制约的功能。【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184页。】杜继文师长教师的这段评论准确地揭示了慧能无相戒的意义,但对其评价稍多贬抑。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坛经》中的提法,而在于众生在修行实战中应该寻求自愿、内省与强制、监督两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合力。后期禅宗所出现的抛开一切戒律、规章的狂禅作派,就是两种力量落空平衡的必定结果。
无住为本【以下有关三无之旨的论说,参考了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第8章第3节。】的命题是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演化而来的。依僧肇的释文,无住为本就是以心动为本【僧肇等:《注维摩诘经》卷六,《中国佛教思惟资料选编》第1卷,184页。】。 这与《大乘起信论》以心之初动为世界生灭的根源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无住就是心动。《坛经》说: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拒却。若一念拒却,法身等于离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捆扎。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坛经》第17节,以下四条引语均见于此节。】人的本性是念念不住的,在平生中从赓续绝。性本来不住,从本来不住的自性起一切法。依《肇论》【僧肇:《肇论物不迁论》。】解释,一切法是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的。仔细观察起来:昔物安闲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安闲今,不从昔于至今。念念相续,这是生命的律动,然而其实质却是法法不相到,性各住于世的。人们不懂得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住,所以就念念执著了。《坛经》否决众生顾恋以前,欣求未来,执著现在,在念念中捆扎,往来死活。因为这种理解,与佛教的生命观、时空观相距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众生若能体悟自性、自心的本来不住,一切法是迁流不息,难有固定之相可住,树立了这样一种生命观、世界观,就会对一切物件、一切工作都来而不住,去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这就是念念相续而不住的生命的真实相状。慧能的目标在于将作为生命之本相的无住转作实践的原则,从而使心无所住,不执著;情无所寄,无爱憎。这种念念不住的心,是安闲无碍、随心任运的。所以,南宗禅果断否决所谓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枯木禅,而提倡在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中自见本性,在活泼安闲无碍的境界中,当下顿悟。
无念一语,在佛教其他典籍中有时也用,集中加以发挥的是《大乘起信论》。《起信论》云: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不曾离言,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贴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起信论》将无念作为心体和最高境界的同义语,用以凸起心的本然状态为不动的静态。在《起信论》中,无念是心体离言静寂,心相的流动迁流全不复存在的状态,《坛经》所言则与其相反。《坛经》言: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坛经》第17节,以下四条引语均见于此节。】慧能以为,生命的本性就是念念赓续的,如真的什么念都没有,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所以劝人莫以百物不思为目标。同用无念一语,《坛经》变《起信论》的静寂义为心动义。是以,《坛经》中的无念属于心用的范围,它的标准定义是: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念是心之动,心所对的是境(法)。一般人于境上起念,如境顺于心思则起贪念,如境忤逆其意念则起嗔心。这样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而转的。这样的念是妄念,众生终日被境所使令,不得自由与安闲。所以《坛经》说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是以,无念就是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也就是不依境起,不依境转。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安闲。于自念上离境。主体之心虽然还能听、能见、能思,但这种见、闻、觉、知却不受外境所染,不受外物的干扰。面对世俗世界而不受制于世俗世界,熟悉外境、内境而纰谬其产生执著。这就是无念为宗的实质所在。它无意于强行抑制主体的见闻觉知(熟悉活动),而是要人们把对外境的直觉感触感染完完全全转化成为心坎的自觉体悟。
《坛经》所应用的概念系统以自心(自性)为中间,并且以无相、无住、无念诠释心之体、相、用,从此悟入自性就可见性成佛。不过,《坛经》言三无的顺序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合于先体后用(相)的体用表述惯例。然而,斟酌到以下三点,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一,慧能及其同代禅师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如同台、贤、唯识诸师般从事严整的逻辑思维,这种表述显得朴素、古拙,倒也合乎其身份;其二,以无念为首,显然表示禅宗将解脱修行窍门置于更重要地位的意图,以宗为无念之谓词,注解其立无念为宗眼的光鲜立场。其三,《坛经》敦煌本第17节的具体论述,照样先言体后言用的。
将自心三无之旨归贯彻于日常事务及其修行活动之中而不但逗留于义理评论辩论,这是禅宗的特色。这种贯彻,在门风上表现为随缘任用,在心性思惟上表现为对于直心的特别强调。
直心一语出于《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直心是菩萨净土,所言直心是指坦诚正直之心。《起信论》释发心时说: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亦即随顺真如实相之正念是也。《坛经》将东山窍门之精髓一行三昧用直心释之: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可直心,非佛学生。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执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等于一行三昧。【坛经》第14节。】。
这里所言之直心是一种对任何事物无所爱恶、无所取舍的自然无为的立场和立场。从三无之旨出发,慧能以但行直心变东山窍门之坐禅看心为随缘任用。慧能批评北宗静坐不动的禅法是障道人缘,他认为看心看净的禅法,依慧能之见不仅不能使人解脱,反而成为使人着相执著的枷锁。《坛经》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禅宗的影响甚深且远,是禅宗随缘任用作风的根由。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慧能的性净顿悟说方立天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问:佛教在中国最易普及的宗派是什么?赵朴初答:净土宗。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佛教中国人都一定不陌生的,在内陆信奉最多的宗教当属佛教了,佛教也有着北传南传之分,你知道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吗?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7
佛法所说的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大至整个世界,小至一粒微尘,无不笼罩在因果的关系网中,没有因果关系的,可说一法也没有。不但佛法是这样讲,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26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这么一些人,早年的时候生活艰苦,贫困潦倒。但到了中晚年后,好运开始降临,事业运和财运都有了重大突破,从此以后过上了富贵荣华的日子,此类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从历史来看世界的宗教,佛教创立的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但这古老的宗教,却有其进步的教理。怎么见得呢?由于现代的科学昌明,欧美许多智识青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5
大家会发现有一些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好比较好的运势,甚至自己不需要努力,一出生就是家财万贯了,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八字好的人,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八字详批来看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4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学霸,想要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更好的社会地位,在孩子还小,还在积累和学习的阶段的时候,就需要有亮眼的成绩。很多人都说,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30
单身的原因很多,当一个人习惯于独自生活的时候,并不习惯面对所有人,很难再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自然而然地拒绝去交往,但是有的人也渴望感情,结果就是很不如意,感情往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29
大家会发现有一些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好比较好的运势,甚至自己不需要努力,一出生就是家财万贯了,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八字好的人,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八字详批来看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5-28
周五下午,办公室孙主任突然请厉智出去喝咖啡。到了咖啡厅,孙主任就跟他聊合同的事。厉智以为自己要被开除了,于是就非常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件事本来就不大!关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9
很多为人父母者告诫子女:“老实人会吃亏。”他们做人讲究圆滑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老实而吃亏的例子也不少。难道坦诚待人,就换来吃亏的结果吗?当我学习了南无第三世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9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使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赋予了迥然不同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想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5
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育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施教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诸多看似不起眼却隐患无穷的问题!前两天在同学开的养生店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5
佛塔原来是指为了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等构造的建筑物,但是到了后代,多于“支提”混同,而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过去佛陀经行处、有关佛陀本身谭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3
索达吉堪布:吃素对心性的提升是否也有好处问:我知道吃素可以防三高等,对身体很好,但它对心性的提升是否也有好处? 答:吃素对身体健康确实有利。不了解的人以为,吃素是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5
达真堪布:怎么思惟能把病作为享受?问:怎么思惟能把病作为享受? 答: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再病重都不会有痛苦,甚至还会有欢喜之心。很多人说相信因果,实际并没有深信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7
随缘不变是本体,不变随缘是妙用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师父说:不急,什么时候有空了,去买一些草籽。
佛教故事:放下就是快乐时间:2023-08-09
达真堪布:慧中生定有什么特点问:大圆满法和其他修法的不同在于大圆满法是慧中生定。慧中生定有什么特点? 答:一般修法都是定中生慧,先修定,通过一禅、二禅、三禅、四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9
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育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施教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诸多看似不起眼却隐患无穷的问题!前两天在同学开的养生店
感悟受用时间:2023-08-02
高振农教授:试论唐代佛典翻译的特点高振农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是从佛典翻译开始的。但我国佛典翻译究竟开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中天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31
学佛修行人都会念:身无菩提树 心无明镜台 既然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禅宗有一个著名的“菩提本无树”的故事,即使不信佛也几乎尽人皆知。说的是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慧能
佛教典故时间:2023-07-27
六祖慧能 简介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九,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
佛教公案时间:2023-07-16
何谓根器?根器是什么意思?「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指修行人与佛法相应的能力,在世俗称天赋,都是宿世积累而来的。人有不同的根器,根器利的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2
大乘是什么?(佛教解释)「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运载、运乘之含义。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0
心性是什么意思?心性的意思心性,即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对于诸佛而言,心性永远炯逾日月而常寂不动的,这是究竟的清明心。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9
法海法师【法海】唐代僧。曲江(广东)人。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顿悟。师集录六祖大鉴(慧能)禅师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法宝坛经,记载六祖之语要、出世
法师介绍时间:2023-07-08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观音法会的第五天,开示后,
入门知识时间:2023-06-18
在这里给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知见。有很多人也确实看到这种社会现象。哪一种社会现象呢?他的父母拼搏一辈子,奋斗一辈子,挣了很多钱,搞了很大的一片事业。可是他这个孩子呢
佛化家庭时间:2023-06-17
比方说,一扇很窄的门,身体庞大的牦牛是进不去的。同样,很细的空性,有种种粗大实执的心识是难以趣入、体会的。换句话说,我们对这些世俗的显现法认识很粗,这颗心一直在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3-01-01
常得贵人相助之人,必有助人之举作者:大睿居士圣人教导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善举,很可能就能在多年后给我们带来意想不
圣严法师时间:2022-05-12
佛教是大觉世尊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的,充满智慧、仁慈、清凉的言教。所谓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确的信解、正直的信行和真正的信赖,是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如果一
南普陀寺时间:2021-12-10
问:我知道吃素可以防三高等,对身体很好,但它对心性的提升是否也有好处?索达吉堪布答:吃素对身体健康确实有利。不了解的人以为,吃素是佛教或某种宗教的特殊行为,其
教你做素食时间:2021-11-28
吾人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有异,其智愚苦乐天渊悬殊者,以宿世今生之所修所习,有善恶顺逆之所致也。《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印光大师时间:2021-09-11
我们如果不能听闻佛法,不信因果,不了解轮回的道理,我们来做人会很命苦很命苦。像我们家台北迪化街黄家,算亲戚朋友有钱的太多了。但是我看到他们拿刀在互砍、抢财产,很
海涛法师时间:2021-08-24
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夸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说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动,任何境界来,都不动摇,菩提
元音老人时间:2021-08-08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它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攀缘。我们的心是没有一刻宁静的,叫心猿意马,它必然要到处跑的,而且它会执著一个境缘、对象,就像猿猴爬树,它两只手一
大安法师时间:2021-07-28
1988年,霍金教授推出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该书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
大安法师时间:2021-06-07
此界西方能显苦乐报对心性颂诺门弟子:西莲造礼敬三本依怙无量光佛前!礼敬极乐无量光佛尊!得大加持演说自心性;愿诸有情同趣咸澈见,安住无遮自心心性中;此界彼界无二心
西莲专区时间:2021-03-17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他自己承认了)。开悟以后你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开悟以后,你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怎么想?蕅
净界法师时间:2021-02-18
《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忽然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法藏菩萨说: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如来慈悲,讲述十方诸佛建立净土的更为奇妙的方法。这就是靠自力成就净土,度化
大安法师时间:2021-01-20
作为人的特点,安士居士在这里,概述了十二种特点:首先是谈人的一种尊贵性,万物皆备于我,仁义礼智本身具足,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在我们当下一念当中完整具足,我们具
大安法师时间:2021-01-08
《法华经》开显了每一个众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谓的相妄性真。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长相不同,你看你的长相跟他的长相不同,我们的长相跟蚂蚁的长相也不同,但是这个长相是生
净界法师时间:2021-01-06
调伏的涵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讲调伏,要调伏到相应。你要坐禅,调身、调心、调息,调到相应处了,就叫瑜伽。要相应,必须经过调伏。包括你拜忏、礼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