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及其悄然发生的变化 -智悲佛网

藏传佛教 2024-04-13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及其悄然发生的变化

在西藏,民众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同特征,它既是精神的,又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西藏的佛教信众会在各自的生活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进行宗教活动,比如转山、转湖,进寺庙朝觐,参加法会,磕长头,拿出财物做布施等等。而据了解,这其中的很多活动实践起来都不太简单。

寺庙可能路程相对比较短,但是,也有的人会从一两百公里远的地方赶赴某一特定的寺庙转经。而转山、转湖则明显是活动量更大的事情,特别是像冈仁布齐、玛旁雍错那些著名的神山圣湖,路途遥远,活动范围相当广阔,转一圈,甚至每走三步匍匐一次的磕长头,耗时都要用月或者年来计算。

当然,随着现代化的脚步走进西藏,更多的年轻一些的人会选择方便的交通工具赶到寺庙朝拜。但是,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那种满身尘土、背着挎包、手持转经筒,用行走的方式转圈朝圣的老人仍然不在少数。在日复一日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几乎可以说,老一辈的西藏人中,有很多人一生相当多的时间都在朝拜的路上度过,都奉献给了信仰。

这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仰方式很不同,后者的信众只是在礼拜日集会礼拜,或者在有需要的时候到教堂找牧师。信仰在信徒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维度,是为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最棘手最困难的问题而存在。在世俗生活的物质层面影响是有限的,人们可以通过种种形式“与上帝联系”,却不意味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宗教。真正在这件事情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是修士、修女、牧师等神职人员。

所以,有学者认为,说到西藏宗教在当地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其实它对经济的影响是一种负相关,因为它将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牢牢捆缚在一件没有多少实际效益的事情上。但是,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宗教氛围浓厚的人文环境”(西藏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代远语)造就了它对于外界得天独厚的吸引力,从而带动了这个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升温。

另外,西藏人之信仰藏传佛教,似乎有一种不求甚解的倾向。对于许多西藏人而言,他们对佛、菩萨、佛弟子(喇嘛)等的敬仰和崇信好像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也不需要对这个信仰本身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们纯粹自然地从传统和周围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中继承了这种信仰,更多的是沿袭了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一些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在回答为何有此信仰时,占多数的回答是受家庭影响。

今天,问一个西藏人任何关于佛教义理的东西,他多半无法回答,并往往流露出困惑的神色。藏语中间有很多宗教方面的专门语汇,这些东西作为西藏人是心知肚明的,不需要解释,而一旦请求他们将之译成汉语,往往就遇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可能因为藏文的创造也与当地的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与一个人谈论他的宗教信仰,多少是在挑战人与人之间言谈的边界。

总的来说,提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话题,一个西藏人可能会告诉你,他认为信仰佛教是好的,因为这样一来人的心地或精神状态会比较好,或者生活会比较好等等。而如果同样是佛教徒,会更容易与西藏人建立信任,以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如今,寺庙是藏族同胞宗教活动的中心。信仰这件事情在他们中间似乎也分出了不同的层次。穿着传统藏装的中老年人占据大多数(其中尤以年长的女性居多),他们的信仰非常虔诚、朴实,往往提着酥油,拿着兑好的零钱挨个为佛像前的油灯添油、布施,口中不停地念着祈祷词,一个佛殿都不落下。面对外来的游客,这些老人总是非常友好,会对迎面而过的人主动报以友好的微笑或者说出祝福语“扎西德勒”。因为寺庙对于他们而言是神圣庄严的所在,朝佛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而那些着装现代的年纪稍轻的人群(这部分已经改穿普通休闲装的人中男女具有,大约又以男士居多)相对少见一些,他们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只有休息日才能去寺庙。这些人中有的会将朝佛这种宗教活动当做是一次家庭出游的机会,集休闲娱乐和健身运动于一体。他们仍然坚持着这份信仰,但是理解的层面已经透露出更多的时代色彩。

对于年纪再小一点的新生代而言,宗教信仰除了继承之外,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因为他们的父母作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宗教信仰的态度相较于祖辈更宽容也更自由。僧人的社会地位依然崇高,一个家庭里如有人能入寺为僧也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但是,人们已经开始看到世界文化多元的现实和五彩缤纷的市井样态,于是尊重个人选择自由的观念也慢慢在树立。

家乡在日喀则,如今在拉萨工作生活的旺姆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子女的宗教信仰,她更多的是顺其自然。当然还是先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然后到一定年龄,看个人志趣爱好来进行人生选择,宗教信仰是选项之一,但前提一定是自己觉得合适才行。

作者: 柳日

来自:中国西藏网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