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盲聋喑哑等残疾人念佛能够往生吗?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议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文钞三编卷一复宗灵法师书)
32.念佛应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文钞三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33.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实益?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5.怎样才能专心念佛?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铁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肌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迥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禹亿法门之所无者。(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6.如何学行?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增广文钞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
37.念佛人怎样看待死亡?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38.什么是摄心念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9.一天中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会不会使念佛间断夹杂?
纵令一念万念,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心具众理,应万事,岂止佛愿同时而已,约常途修持,发愿当在朝暮。亦有念佛一进毕,即发愿者,阁下深通性相,谓佛念,求生念,不能两具,似于事事无碍之圆理,未能彻信。又谓有则此念当剖为二,一半归佛,一半归愿,如此,一人应成两佛。阁下于日用之中,眼见色时,耳鼻舌身意,便不闻声及缘法等耶。若一时并行不悖,何独于此而疑之。须知一念心体,其用无量。八识非一心之体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两佛也耶。(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40.善导所示专杂二修是什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41.若不研究经典,遍参知识,怎么知道该不该学净土法门?
今代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亲诸圣,故能如是。岂寻常所谓研究亲近者哉。何以言之。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遍参,方为知法哉。(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42.念佛怎样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祗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43.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有秘诀吗?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划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已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土书五)
44.我想见佛可以吗?
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然此事颇不容易。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未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增广文钞卷一六十之六六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45.请问信愿行三法是什么关系?
(附来书)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近时杭僧口口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学纯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坚密澫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祗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至于澫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此上约理通说也。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增广文钞卷一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
46.请问观想念佛要注意什么?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文钞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47.念佛先要参念佛的是谁吗?
(附来书)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窃谓灵峰,梦东诸大师,及我师文钞,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妇通途立说。若吾辈能通文字,心思复杂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妇之念佛方法,断断不能往生净土。鄙意以为念佛求生之人,当先求知念佛的是谁,盖既见主人翁,则念佛方有用处,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应当如是,即念经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动谓老实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识得念佛的是谁,则念佛何能老实,何能死心。纵使日夜十万声,于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专主持名,不参是谁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罢参以后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见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实可哀愍。尝时时苦口劝人,而居士中竟有谓我为邪见者。佛法真义,沉晦至此,曷胜痛叹。兹特披陈所怀,敬求印证,并乞详加阐示,众生之幸,非仅雨木一人之幸也。
详观来书,不胜钦佩。阁下欲令一切人亲见本来,直登上品,观经所谓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发菩提心,劝进行者,其阁下之谓乎。虽然,说法当须观机,若不察机,妄投法药,则与庸医以药杀人无异。须知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使世皆上根,则阁下所说,诚为有益。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愿求生,而教以参究是谁,参而得之,固为大幸,尚须重发切愿,以求往生。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参者,其能真到大彻大悟地位者有几。夫知念佛的是谁者,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勿以余人论,即阁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阁下未到,以到则决不敢说灵峰梦柬为就愚夫愚妇立说,而不知是谁,即老实念,死心念,亦不得名为老实死心,纵使日夜十万,于生死有何相干,及谓古人专主持名为罢参后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语。由是言之,阁下之心,实欲自利利人,阁下之语,实为自误误人矣。切请缄默莫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之一大法门,被阁下关塞锢蔽,莫由开通,其罪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可不慎乎。阁下之见,以不知契理契机之所以然,妄执利上根之法,而普劝一切修习,遂成偏执谬见。以不合机之法,妄行劝修,谓为佛法真义。光虽庸劣,敢与阁下同陷谤佛谤法谤僧之咎,而妄为赞许乎哉。如谓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岂能强阁下舍己所学而从我乎。不过以阁下见问不得不直贡愚诚耳,祈洞察是幸。(增广文钞卷一复汪雨木居士书(附来书))
48.可以教小儿念佛吗?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一至书九))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49.如果不知道佛和净土之所以然,我为什么要信佛念佛呢?
令友某君,对于佛学种种情见。及复阁下书,虽数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乱。致于金刚,于净土,悉皆不依佛祖诚言生信。妄自违理究理。欲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堕于愚夫愚妇之窠臼。而自谓为理障,实则是业障于心。如盲睹日,了不见其光相。尚谓见者为妄。岂不大可哀哉。此种知见,诚不易破。况(光)之所说,语涉支离,理难彻透。固当愈滋疑议,有损无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见责。且作塞责之计,而妄评之。祈勿致于某君。否则撕裂践踏,或所不免。若以光之文论,则适当其宜。若以其中所说,不是引经之文,便是宗经之义。而字又为世间至宝,被彼践踏。不但彼自获罪不浅,阁下与(光),亦复获罪不浅也。今代为复曰,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来谕,已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与学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念佛。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铓。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已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末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酗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所杀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巴,念佛总会好。铁珊一闻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栅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概指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贵尚能如敝屣,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妄心为因,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言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即如子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须必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输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一一具说,太费笔墨。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增广文钞卷二复顾显微居士书)
50.请问什么叫禅、净,以及有禅和有净?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1.请问永明禅净四料简的含义?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煆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输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2.念佛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吗?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53.念佛可以涉入禅家参究一路吗?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54.我念佛可以求来生出家为僧住持佛法吗?
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5.修净土人需要禅家开示吗?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增广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八关斋戒才是了脱生死的门径,是修出世的正因。八关斋戒的内容:一、不杀生;二、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净土精要法句一心顶礼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已愿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9
◎对寺众开示★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念我名号(地藏名号)这个人他这个报身尽了死了,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死后不会堕三恶道,也不会堕八难。还能够听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2.出世本怀(1)入佛知见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四)念佛实益1.现世利益重在往生亦有现益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三)选择念佛3.一心专称(1)专修之法念佛余行力用迥别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灵岩法要》捌、述个人行谊一、自行盛德㈠淡泊名利光之名心淡极淡极光之为人,绝不愿留虚名以污人耳目。但期临终仗佛力以往生,则所愿足矣。至于行履,有何可上纸笔,著述亦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第二章 雁塔感悟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大哥听了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坐火轮船过海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印光大师当年住在普陀山,那个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独為特别法门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切经教,唯独净土法门堪称特别法门。别的法门,你不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肯定不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501、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我们打坐坐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5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春,大师去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当时已经有三艘火轮船轮渡可以每天往返,交通比较方便。大师坐船,当天就到了阿育王寺,办好挂单手续,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协助化闻请藏经,南下安单法雨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到北京请大藏经。大藏经是朝廷组织刻印的,请大藏经也要向朝廷申请,经过皇帝批准颁赐才能得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印光大师讲故事 之 往生篇《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著名实业家张謇是通过他的门生江谦(江易园)与印光大师结缘的。1925年,通过门生江谦的介绍,张謇给印光大师来了一封信表示敬仰之意。大师回信劝张先生念佛,信中说:今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一、略述大师之生平大师为陕西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明]莲池大师 撰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净土宗是佛教发展极有影响的,所以历代高僧都是很推崇净土宗。我们学习净土宗的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潜心修行净土法门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净土宗的感应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有些人老埋怨:“你看那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人家现在就有钱花,花也花不完。你说我一天辛辛苦苦,又善良又做好事,一天穷得当当当!”实际那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以前修的善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唐朝六祖慧能??今天我们能在净行法师主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近代江胜观味农妙煦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怕什么东西?炮火连天,兵荒马乱,有人吓出了毛病,整天心神不定,一会儿急着看医生,一分钟都等不及;一会儿医生开了方子却不肯服药,医生请了一个又一个。印光大师笑他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2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罗梓生居士生西记罗梓生居士,福建闽侯人,弟兄三人,排行最小。幼读诗书,八岁丧父,他侍奉母亲,善待兄弟,成年后参军。由于他忠厚老实,俭朴廉洁,从不自欺欺人,赢得军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2
所有同修都有一个最困惑的大问题,就是家里有蟑螂、蚂蚁、苍蝇、蚊虫,怎么办?不杀牠,牠就来扰乱你的生活;何况蟑螂、苍蝇还会带来传染病的媒介。杀牠,犯了杀戒,造了罪
向生净土时间: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