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诬谤苦报 疮儿呻号
诗曰:
疮孩呻号令人悲,苦楚连绵众见奇;
往昔进谗诬陷善,精诚忏悔业难移。
在印度舍卫城中,有一个大富长者,他娶了一位名门望族,温柔淑德的女子为妻。照一般说起来,财富无量,又有贤慧娇妻,应该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家庭,可是他也有坐卧不安的痛苦。原因是他结婚之后,不久就生下一个不幸的男孩,这个孩子的身体与众不同,他患有一种皮肤病生疮,并且发遍全身,疮口一破,就很难愈合。这孩子百般痛苦,日夜都在呻号的呼唤中,痛苦不堪!听到的人,无不怜悯、心酸。
长者虽然把全国的名医统统请来,可是毫无效果。他无日不在哀痛叫苦的呻号声中,度过其可怜的生活;不但父母为他日夜烦心,连邻居的人,也被他呻号之声所扰及。因此,大家就以呻号呼叫这个小孩,他的父母也从此叫他们的儿子为呻号。
岁月如流水般的过去,转眼呻号已经长大成人了。但他身上的疮病,仍然没有痊愈,日夜都在哀痛叫苦。邻居有一位慈心的善人,看见呻号全身是病的惨苦,非常同情他,并且祈祷呻号的身疮能够早日痊愈。善人心里暗忖:这位青年呻号,他自从出生以来,就罹患身疮惨苦,事必有因,一定是业障病。这位慈心人就以善言安慰呻号说:我时常听到很多人在称扬赞叹说:
祗陀太子花园里的祗洹精舍,有一位大医王释迦佛陀,他不但能够治愈世人身上的病苦,连世人心里的烦恼病,他都一律能够治好。佛陀的甘露妙药,能够医治众生的烦恼万病,你为什么不赶快发志诚心,去恳求佛陀医治你的病呢?长者子呻号,听到善人的话,心里深生欢喜,于是他就力疾拖命,来到祗园精舍,求见佛陀。呻号见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金色身,放出无量光明,晖曜十方,超胜百千日月的光明,即时心怀喜悦,不可言喻!他的忧愁痛苦,就此减少了一大半。他就在佛陀的座前,以最恭敬的心,五体投地礼拜佛陀。佛陀为呻号宣说五阴炽盛苦。佛陀说:凡是有肉身的众生,就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五阴(又名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无形的疮疤,心里的贪、嗔、痴三毒,是无形毒疮的根本,好像毒箭穿心一样,如果不赶快拔除,受害很大。
呻号听闻佛陀说法之后,内心非常欢喜,知道自己患的是业障病。他在佛陀的座前,至心求哀忏悔过去的罪业,经过竭诚忏悔之后,身上恶疮全部愈合,二十年来的哀痛惨苦,就此完全消除了。
呻号见到自身的疮病全部痊愈,心生大欢喜。他除了感谢佛陀的恩惠之外,更至心恳求佛陀收他为弟子,允许他出家,佛陀就随他的愿,度他出家为比丘。呻号出家修行之后,非常用功,每天都在精心修习佛陀的教法,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诸比丘看见呻号曾经身患毒疮,在至心忏悔之后,却全部痊愈;而且出家之后,又速成圣果。如此稀有的事,使诸比丘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恭请佛陀宣说呻号比丘的过去因缘。
佛陀说: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甲乙二个大富豪家,他俩平日有积嫌,互生憎恶诤斗之心。甲富即拿出大量珍宝,去贡献给国王,国王接受他奉献的许多珠宝之后,对他特别宠爱。甲富利用机会进谗;他谗言向国王说:某人非常恶毒,常蓄奸谋,设计害我。希望大王,严治恶人,保护善良的百姓。国王因为受其贡物,一时失察,轻信谗言,未经查明真实与否,即下命令将对方(乙富)拘捕,不容他任何声辩,就施用各种酷刑。乙富被打得遍身皆伤,脓血横流,百般苦楚,体无完肤。后来,乙富的家人,拿了很多黄金去赎罪,才被释放回家。
乙富回家之后,深自思惟:有身即有苦,身是众患所集之根源,多诸灾祸,甚可厌恶。我与某人,并无重大怨仇,他却恶意地予以陷害,使我遭受如此痛苦。于是,乙富即决志出家,进入深山去修行,以观察十二因缘,及世间一切事物皆是无常、空、苦,深心了悟空义。不久,即证得辟支佛果。
发大慈悲心,视一切怨亲悉皆平等,他念及甲富以前陷害别人,因而造业,怕他将来受地狱惨报,于是到甲富的家中,踊身虚空中,作各种神通变化,使甲富醒悟。甲富看见乙富(辟支佛)在空中现出各种神变,心生渴仰,异常信敬。随即恭请辟支佛驾临家中会坐;并呈献财物等种种供养,竭诚向辟支佛忏悔前罪。
佛陀再告诉诸比丘说:那时向国王进谗言诬害善良的人,就是现在惨遭身疮痛苦的呻号比丘。他的惨苦,不止这一生,而是从那时富人(甲富)死后,就生生世世惨受如此遍身生疮的痛苦,群医束手,这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报。
富人后来向辟支佛至心忏悔,并出于精诚,于辟支佛前作归依三宝的功德,所以今日他有缘得到我度他出家,同成圣果。
诗曰:
憎嫌忿诤种愆因,妒忌谗言造孽尘;
果报不亡还自受,加增万倍利偿人。
附注说明:
(一)本篇也是说祸从口出的惨报。诬告陷害人家,将来会有像呻号的痛苦,自食其报。
(二)玛巴上师说:妒忌,是修行学佛最大的障碍。有妒忌心的人,不但不能得到成就,而且会因此造作恶业,惨遭万世无量痛苦。
(三)造口业毁谤的罪恶,除自作自受之外,还要加上万倍的苦报,这叫做一本万利的收益。因为你一个人造口业,会引起千万人跟你造口业。所以,造口业的人,罪业无量无边。曾经造过口业,或喜欢播弄是非的人,应该要改过自新,速速恭向佛法僧三宝,至心发露忏悔,以免将来受诸恶报之惨苦。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