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过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给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 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 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阴阳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枪、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印」;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病。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鬼、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阴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阴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阴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隆、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习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阳、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不公平!他们怨叹世间怎么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大楼有大楼、要官位有官位;我怎么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4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北京著名的夏荆山老艺术家,老居士,他说: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文化,文化看佛教。在古印度,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出家人没有了,他们就会生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昆明春节期间哪里好玩?据悉,位于官渡六甲的宝华寺将举办丁酉年新春祈福系列活动,为民众奉上礼佛、祈福、迎祥的传统民俗文化盛典。历史上的宝华寺就是老昆明春节佛教和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严耀中[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30-37页--------------------------------------------------------------------------------【作者简介】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佛教学第三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原始佛教以后,佛教在印度有长达15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大阶段。第一节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约百年之后,佛教僧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应科学理解佛教的特质与现代价值》的主题演讲。会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解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导读△△去年10月,东山岭迎来了每年的旅游旺季,随着纷沓而来的游客一起到来的,还有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对景区的视察工作,陈主任对景区的变化和佛教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