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闹市中修行
释颢 著
编辑推荐
《在闹市中修行》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修的不是苦难,而是一种心态。
修行意味着一种不为物累的超脱,若能看穿得失,我们的人生便可泰然自若;若能看穿顺逆,我们的人生便可宠辱不惊;若能看穿名利,我们的人生即可超尘脱俗;若能看穿苦乐善恶、爱恨情仇,则我们的修行便已臻化境。
前言
天道苍苍,人道茫茫,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修的不是苦难,而是一种心态。
曾听过这样一则佛家故事:
小和尚刚进庙门,对禅理不甚了解。秋风起,寺院内枫叶翻飞,小和尚问师父:枫叶如此美丽,为什么会掉落呢?师父浅笑:秋一过,冬即来临,枫树无法供给那么多树叶,唯有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季,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小和尚见师兄将寺中水缸扣过来,将水放掉,又跑去问师父:干干净净的水,为何要倒掉呢?
师父笑道:冬天太冷,水结冰以后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将它倒掉。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一场鹅毛大雪落下,将几盆龙柏压弯,师父吩咐徒弟们将土盆放倒。小和尚又不解:龙柏本应立着生长,为何要放倒呢?师父脸色一凛:你看不到雪已经将柏叶压塌了吗?再压就会断!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它,等雪过再扶起,这不是放倒,是放平!
寒冬腊月,来上香者乏陈可数,香火钱少了很多,小和尚忐忑不安,跑去问师父如何是好。师父面带愠色:看一看,壁橱了还有多少衣服,柴房里还有多少木头,地窖里还有多少白菜!不要只看没有的,要看看还有的,苦尽自然甘来,你要学会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好。
春暖花开,姹紫嫣红,香火更胜往年。师父准备外出远游,小和尚追出山门:师父,您这一走,留下我们该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手:你们能够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又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这位禅师的话可谓充满玄机。所谓的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要世人脱离负累、轻装简行,以便走得更远;所谓放空,即是虚怀若谷,是要警醒世人不要过度膨胀,不知所以;所谓放平、放心,则是希望世人在遭遇挫折、面对抉择时,稳定心态,休养生息,以图后进,积极谋求发展。事实上,能够做到这几点的人必然是不凡之人,也必然会过得轻松自在,坦然从容。
然而,这世间能够开悟的人毕竟不多,因为我们这一生要面对很多波折、很多诱惑、很多抉择。一个抉择,或许可以成就我们的一生,令我们超然脱俗、常存安乐,又或许会将我们打入地狱,就此万劫不复。此时,人生的修行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看穿是修行的前提与要义,而修行则是为了更好地充实和净化自己,意味着使自己成为能够在人间如意行走而不被任何现象困惑的个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吧?
修行意味着一种不为物累的超脱,若能看穿得失,我们的人生便可泰然自若;若能看穿顺逆,我们的人生便可宠辱不惊;若能看穿名利,我们的人生即可超尘脱俗;若能看穿苦乐善恶、爱恨情仇,则我们的修行便已臻化境。
那么,还等什么呢?
目录
第一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静乾坤大,欲少智慧多
心宽忘屋窄,野旷得天阔
心中空明,人自清明
丢下妄念,任心清净
浮躁每多催智昏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篇 笑看得失,泰然自若笑看庭前花开落,漫随天外云卷舒
流水不腐,舍而后得
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
得必失,而失必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莫为错过伤神
得失皆因果
第三篇 顺逆欣戚,荣辱不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荣不肆意,辱不失意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可逆,即顺之
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经得苦难,始得新生
死时无悔,不枉此生
第四篇 名利之下,几多腐骨世人贪痴重名利,我求平生刹那闹
人生苦短,何为名利所累
可留意于物,不可流连于物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北邙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
脱得俗情,便入名流;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第五篇 物锈则坏,人妒则败君子不因嫉毁人,智者不因妒自贬
嫉实为疾也
妒火中烧,灵魂不在
毁人终毁己
赏敌之所长
第六篇 仇扰心乱,恨令智昏是非憎爱世偏多,相逢一笑泯恩仇
存爱于心,不相仇视
去仇恨,以远祸
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
释得仇怨,始得祥瑞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第七篇 善迂不败,不争一时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能让终有益,忍则免伤身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争让有度
第八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天下事,豁开心扉任从他
豁开心扉任从他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人之毁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取大节,宥小过
比丘常带三分呆
第九篇 不谓分明,难得糊涂时似酒醉时似醒,平生常念糊涂经
且于半醉半醒间
睁眼视己,闭眼视人
看破不点破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愚以避嫌,痴以远祸
第十篇 藏锋守拙,长安之道甘闻众生笑我拙,人前轻不露峥嵘
君子之才,玉韫珠藏
形拙而心清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拙出于诚,则动人心弦
第十一篇 情由缘生,家因爱恒莫为离台生愁苦,常怀柔忍家自宁
欲如火炽
往日情怀已是诗
夫妇和而家道兴
物极必反,爱紧则崩
坦然以对,洗净铅华
第十二篇 从善如流,弃恶如遗莫视恶小即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普度众生,有教无类
予无所求,善不挟私
爱人者人恒爱之
大善无涯
第十三篇 返璞归真,平淡是福纷扰每多催华发,乎平淡淡才是真
世味浓,忙自至;世味淡,乐自至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平淡方知真味
享受坦然,追逐自然
天然去雕饰,结果自然成
第十四篇 去苦存乐,悠然自得若无闹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观照己心,切莫苛求
乱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唯有淡忘,才能恬然
去苦存乐,悠然自得
苦中取乐,苦尽甘来
慧开凿巨像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王麻子清代安徽商人程伯鳞,久居江苏扬州,信奉观音大士极虔诚。乙酉年的夏天,乱兵经过扬州城,程君祈祷大士垂救,梦见慈悲的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全家十七人,十六人都能免难,只有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好好修行者人天爱戴很多人认为修行需要大块时间其实不然一分钟也能完成修行快来看看吧修行方法修行主要训练的是让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丹增嘉措活佛 译大堪布阿格旺波,又称堪布阿琼,生于公元1878年。乃圣地大班智达贝玛米札和雪域智者之王遍知者龙钦饶降巴的再显化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27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来自东方,他从丝路而来;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名字
玄奘精神时间:2024-10-27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