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铃木大拙著 何燕生译
一、问题所在
丛林,又称僧堂、禅堂、道场,即教育禅宗僧侣的场所。佛教其它宗派也有各自不同的僧侣教育机构,但是,它们都是以仪式修习、知识训练为主要目的的,象丛林那样,有组织且直接以体验禅旨为实际目的的宗派尚不多见。作为丛林教育特点之一,即是俗人亦可参加丛林生活。因此,丛林不仅仅为禅徒所专门使用,而且,社会一般人亦可参与丛林生活,从中受到禅的教益。随着这一教化的不断深入,丛林生活被广大人们所普遍接受。因而,禅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着直接影响。
尤其在日本,自古以来,禅与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关系,对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丛林教育的指导原理,必然会直接感化到我们日本人精神修养的诸方面。一般认为,禅与现代科学文明、工业机械文明和经济发达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据我认为,正因以其无任何联系,才应努力考察禅教育的问题,使一般人都能知道禅究竟是什么。
科学文明,的确伟大。但正如科学家自言,科学并非万能。科学是在人的智能所及的有限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的生活所接触的并非是一些有限的东西,它还接触无限的层面,而且,人的智能,并非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对于令人震惊的科学成果。人们仍然感到颇为不足。因此,不利用科学文明,向超越科学之上的另一世界作某种探索是不行的。向人们指示丛林生活,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我想是可以的吧!
在机械文明、工业化万能的现代生活中,多生产、高消费似乎成了人们的主要目的。那些需要时间、需要精心设计的手工操作技术职业,却被人们所轻视,报之以“冷笑”。这样下去的结果,人类将成为机械的一部分,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役。这不仅限于思维方面,技术方面亦然。哲学家常被自己想象出来的概念所束缚,自己丧失了自由,而且对其它事物,亦试图使其不能自由,在技术方面,科学家发明一项巧妙的工具,制作成功后,给人们的实际生活带来了新的方便,新的价值。但是,使用此工具的人,自始至终不把自己看成是独立自由的人,却往往依赖工具。这种人,虽说是使用工具,其实是“被工具所使用”,如同一部机器。就象完全失去自由立场的生物,不过是一种“存在物”而已。
人类被科学和哲学所拘束,被机械和经济剥夺了独创的本能,结果,人类沉湎于饮酒、吸烟、吸鸦片、看电影、驱车兜风等活动。这些以追求感觉刺激的表面性享受,都是一种神经衰弱的表现。自己不能使唤自己的手足;自己的意志、智能,失去了作为自己主宰的责任。这是现代人的真相。这样下去的结果,不难而知,即自我毁灭、文化破坏。
近代的经济结构,虽不能尽知其详,但是勿庸置疑,它是与机械文明的进步有密切关系的。多生产,是一件好事,但它有浪费天然资源的倾向,而且,对已生产出来的东西无爱惜之心。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宇宙的自然资源将被任意利用、虐使、浪费。普遍认为,这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隐忧。
对于如此现代生活的一般倾向,丛林教育的原理是什么呢?尤其是禅自从成为东西文化接触点以来,各种思想发生不同意义的动摇,对于日本来说,亦有着观念上的迫切感。各地至今存在的丛林,难道不出来说点什么吗?
二、丛林的确立
丛林组织,始成立于中国唐代。创始者为百丈禅师。百丈寂于距今一千一百余年前的唐元和九年(814),相当日本嵯峨天皇弘仁五年,百丈在世时,禅宗在中国极为兴盛。但称为禅寺的寺庙,尚未出现。只是作为律寺的一部分。另建“别院”,进行禅宗独特的教育。禅宗僧侣的要求与律寺的风格往往不能一致,为此,百丈另外创建了禅寺。
当时,禅宗的风格与印度派系的律寺的风格,截然不同。原来,印度的佛教徒的实际生活,不适应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在印度,今天的宗教职业人士仍然不是行动主义者。他们不是专心坐禅,就是埋头思维三昧,从不顾及实际生活。在生活上,由在家信徒供给,接受他们的供养。僧侣自己,不做任何体力劳动和实际工作。将生活的全部倾注于与身体分离的精神活动之中。这是印度风格。中国并不满足这种单一生活,他们不倾向于与大地分开、与身体分离的生活。他们有脚不踏实地则不为知的僻性。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与日本人相同。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的“法难”,大都皆因佛教脱离了现实性。百丈,作为中国人,感到了这方面的遗憾。尽管是僧侣,如不活动手足,生活则无起色,也就是说,宗教信仰生活看不到活力。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兴起的原因,其实就是在于这一点。因此,不能不创立禅院和丛林,不得不建立中国化的佛寺。
丛林就是顺应这一东方民族心理而兴建起来的。“气候”对于这一制度的促成,给予了一定的力量。
百丈因道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句而名垂千古。它讽刺了那些不劳而食的懒汉僧。具有这种精神的百丈,因此对印度派系的佛法颇感不满。百丈的弟子们认为岁数大的人不宜从事田地耕作,对百丈说;“您不要耕作了,由我们来做吧”百丈于是说出上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呵斥了弟子们。弟子们仍深感过意不去,于是,把百丈的耕作农具藏起来,以为百丈没有农具,可能会自然停止耕作吧。这是自然的人情。可是,百丈依然如故,不肯停止劳动。“如果不劳动,自己将会饿死”。如此劳动主义者所创建的制度,理所当然地要在丛林生活渗透其劳动主义精神。劳动主义并非始自百丈,而是自禅扎根于中国以来就有的事。也就是说,这是比百丈还要早一百多年以前的事。百丈只不过把这种精神应用于丛林生活之中并使之组织化而已,
比百丈早一百多年前,即约公元八世纪,唐代有位名叫慧能的人。相当于日本天智天皇末年,有位名叫弘忍的人,世称禅宗五祖。慧能在弘忍身边修禅时,每天舂米砍柴,与普通僧侣相异。对慧能来说,日常生活即是修禅,并不游离于传统佛教的概念。
慧能实为东方禅之始祖。慧能主张定慧不二。这可看做是由行动主义派生出来的产物。这里暂不作详细说明。
三、丛林生活的风格
站在行动主义传统立场上的百丈,在丛林规制中,要求“行普请法,上下均力”。这是很自然的事。在日本,人们至今称建立房屋为“普请”。本来是禅堂的语言。所谓“普请”,顾名思义,即“普遍请求”之意,即召集大众(称丛林的禅僧为“大众”)从事某件事情。相当于今天的“总动员”。“上下均力”一语,颇有意义。上方,并非袖手旁观、指挥、监督。百丈和尚所谓的上下,即与大众弟子一起握锄耕作的意思。今天,在日本禅宗的僧侣中,就有“云水僧”与“大众僧”一起出门托钵乞化的现象。并且还能看到“云水僧”弯着腰在庭院打扫卫生的情景。这是一行二百多年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
因为是这种风格,所以修禅并非仅依赖于坐禅,而在于日常生活起居。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件事情。马祖道一是百丈的师父,马祖还有一位弟子叫邓隐峰。有一天,大家都在田中做活,邓氏推着装有土的车路过狭小山道,马祖在路旁伸着腿休息,也许马祖干累了。邓氏见马祖的腿伸在狭小的山路中,对马祖说:“师父,请您把腿收回去”。但是马祖仍将腿伸着,并说:“伸出的腿再也收不回来了”。马祖想看一看邓氏是如何行动的。这是作为师父的慈悲。即使牺牲了一只腿,如能教育弟子,马祖也感到满足。这是马祖当时的心情。邓氏说:“既已推出车了,就不能再退回来”。于是,推着车从师父的腿上嘎啦嘎啦地走过去了。师父还是师父,弟子还是弟子。禅的修行,不是概念性的东西,而是重现实,脚踏实地。与在教室里上课完全不同。
果然,车轮碾伤了马祖的脚。劳动完后,马祖召集大众于法堂。所谓的法堂,即说法场所,相当于学校的课堂。大家原以为是对一天的劳动进行说法开示。可是,禅宗的说法,有其独自特点。马祖手握斧头,出现在说法坛上,说:“刚才伤我脚的是谁?请给我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禅堂与学校的讲堂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学校,一定有各种讲解。而且,教师如果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讲台上,学生们必然认为今天一定有什么惩罚。修禅的特点是,一举一动皆为禅。退车、推车、伸腿、收腿,其中就充满着禅机。因此,马祖的“挑战”,应视之为“禅的挑战”。
站在大众之中的邓隐峰,无话可说,急忙走到马祖的面前,接着伸出颈。传说,“两刃交锋不须避”之句,使山冈铁舟居士悟出了剑道的奥妙。马祖与邓隐峰之间的接触,亦具有这种意味。大家原以为马祖将利斧一挥,邓氏的头会落到地上。可是马祖却提着锋利的斧头回到了自己的寮房。
如果是历史事实,这也许可称为一场戏剧。但是,作为一种时机,它是不断地刹那运转的。所谓“永远”,是被“时间”所迫使的,在时间的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某种“决意”或“飞跃”,就不能演出翻身的奥妙。仅仅是辩证法,不能说明人生的活动。马祖与邓隐峰之间的一进一退,并非理论上的行为。这种“说法”——活泼泼的说法,才能开拓大众的心境。
四、丛林生活的精神
关于修禅,我想作为另一问题去探讨。这里,我想说的是,丛林生活的基础是日常生活;手足劳动不是知识阶层里讥嫌的工作;现实与理念并非截然分离。这是百丈创建的丛林精神。
有人说劳动是神圣的,我赞成;近来所谓勤劳服务,我亦赞成。从某一方面来解释,劳动能使筋骨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化。丛林修行,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人类在本能上,不大活动,当然有其本来的阶值。可是,与此相反,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其中亦有宗教上的乐趣。这样说,也许会弄糊涂,不易理解。总之,丛林修行规制中的“普请”或“作务”,具有更深的含义。
人类的意识,是建立在“二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而这“二元”之中,存在着众多矛盾。出许在生命或者说在存在之中,没有什么矛盾。但是,我们一旦反省一下,便会发现处处有矛盾和冲突。身体与精神,肉与灵等,都包含有矛盾性。心灵进步,但肉体衰退:或者身体强壮,但心灵却衰弱。心理学家对身心相关问题,持不同意见。近来,大多皆倾向于唯物论。宗教徒则注重心的方面,有时甚至轻视肉体的存在。总之,心身、灵肉,在根本上,它始终是作为二元相对立的。然而,当我们看一看实际的生命活动,如果把两者分开说明,也许好理解一些,但是,从人类的宗教修养方面来看,如果区分两者,那么,很难知晓在思想上是何等的烦恼。身心两者,纯属概念上的事情,事实上,它们两者并不对立,总之,如果看作是不对立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修禅的第一步,就是认为身心两者本不存在,首先应站在这种立场去看它们。传说,道元禅师以身心脱落、脱落身心而得以安心。如果将身心相对立,那么,手的活动是身体的作用,我“想吃美味佳肴”,则是心神的活动。“想吃”而不能吃,这是一种矛盾,便产生烦恼,说“讨厌”,于是就动手动脚;这样会带来很大麻烦。总之,将身心两者分开,这本身就包含着矛盾,从宗教角度来说,它不能“安心”。不仅要身心脱落,还要成为脱落身心,必须彻底地达到消除身心两者对立的境地。至于此外的一切存在,杂彩纷呈的世界,是以后的事。
丛林的作务生活,就是以这种体验为背景成立的。我们撇开“精神生活”来看“作务”这件事,这里并不存在什么宗教价值。本来,“作务生活”,一方面有伦理上的意思,一方面又有经济上的意义。但是,丛林的作务生活所强调的是,最终必须从“无功用”处走出来。
看来还应该解释一下“无功用”的含义。不过,这太专业化了,不易被一般人所理解,这里就不作解释。大体说来,禅的修行,注重事物在未生起以前,然后开始行动。我们这样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所谓“未生起前”的“以前”二字,并非时间上的概念,亦非认识上的先验论。如此理解,才能符合“无功用”的原意。
五、丛林生活的中心思想
佛教有“四恩”之说,即国恩、亲恩、师恩和众生恩四种,前三恩,是道德伦理,这易理解。可是,后一个“众生恩”,在社会上则不被人所常说。然而,倘若没有“众生恩”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类。
我认为,报恩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色。至于“众生恩”之说,除佛教之外,尚不多见。丛林生活尤其以此作实践的目标。
“众生”一词,属佛教术语,其原意并非专指一切生灵。“生”在梵语中,本是“本在”(Sattug)的意思,即指一切“存在物”。因此,应该把“众生”理解为“一切存在”。所谓报众生恩,通俗地说,即是对一切环境表示感恩的意思。这从思想史角度来说,相当于华严教义中的“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说,不要残害自然物、浪费自然物。
在古希腊思想中,有征服自然的思想,后来渗透到欧洲人之中。这种思想,在很早以前,也渗透到了日本,在今天几乎成了一般常识。因为,新闻报纸经常说“征服自然”,不明真情的人民大众就随声附和,多被这种思想所毒害。颇为遗憾!在东方,尤其在日本,本来没有这种思想。自然,对于我们并不给予压迫的敌对力量,而是最亲密的“朋友”。不应克服自然,而应亲昵自然。登富士山,并非征服山,而是亲近山。对大自然的山,我们只得爱护,或者说,应该加深对山的尊崇之心。日本人崇拜太阳,就是从亲近自然而来的。太阳并非仅是科学的对象,也不只是所谓热、光的发生原因的一种无情物。夏天,人们畏惧太阳;冬天,人们渴爱太阳。它是人类感情的对象。崇拜太阳,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也并不是所谓原始愚昧的行为。对人来说,感谢太阳的恩,并行之以礼,这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对一切众生感恩,并亲之以友,这是日本人的自然温情。而把这一性格进行理论化、体系化,则是佛教。而将其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则是丛林修行。其表现之一,即是爱惜自然。无论是水火还是食物,只受用可能受用的部分,不超出此范围。就水来说,我们认为,到处都有水,于是就滥用,这是我们一般人常有的毛病。可是,在丛林,只使用一杓水。水道的水,尽管丰富,但尽可能地节约,或使用于适当处。使用过一次的水,从不倒掉,用来浇灌花木,或洗杂巾。需要火时,便如烧洗澡水,则拾取庭园的枯枝落叶。需要扫地时,则用枯竹枝编制扫帚,用得不能再用时,则烧于灶下。诸如此类,自然给予的东西,尽可能地活用。这是对自然表示感激的一种方式。这可以说是从印度传来的思想。释迦说,穿粪扫衣。所谓粪扫衣,即收集世俗人丢弃的破布做成的衣服。丛林生活,就是继承这一传统精神的。和尚穿金袈裟,有违佛教本来精神。
珍惜一切物品,是丛林生活的基本。我记得,在某一本经书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和尚听说山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僧,便上山造访。途中,看到河流中漂来一片菜叶,一和尚说:“如此不珍惜东西的人,不是高僧,我们不去求教了,回去吧”!另一和尚正准备回答时,看到河的上流有一位缠着破衣的和尚,手拿竹竿,跑来追这片菜叶。二人见此情景,不禁双腿跪拜在那位和尚跟前乞教。
以下的引文,是从拙著《丛林的修行与生活》中摘录的。原来是用英文写成的,后译成日文,因此,在语言措词方面,可能多少有点生硬。
有一禅师,一天,告诉侍者把前一天用过的洗钵的水换成新水。于是,侍者就将水倒在地上。师发现后说:“你难道不知道把水用到别处吗”?侍者坦率地回答说:“我不知道”。师说;“你难道不知道夏天将要枯死的草木需要更多的水吗”?
“活用”的意义,在机械文明的今天,也许不太理解。此“活用”一词,表现了禅所特有的风格,不是“使物死”,而是“使物活”。这从经济角度来说,即是根据产品所具有的效力,尽可能地使之向最高价值方面发展。不过,禅并不从经济角度、力学家角度去看待事物,而是从“活用性”、“创造性”方面去看待的。善根、功德、利益以及凡是属于这一范畴的词汇,都是承袭宗教的。禅对待真理的方法,最新鲜,最激烈。与此同时,对自然及其资源,还表现出一种尊敬的态度。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衷心希望,要恢复我们对自然的这种感情;爱惜物品,“活用”物品,应为一般人所理解。
对自然的这种尊敬态度,与为了自己的所属团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观念结合起来,构成了丛林生活的基本指导原理。禅徒们在解释公案时,或多或少地以知解去领会,这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心神引向抽象的领域,有不太注意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倾向。“空”的教义,旨在把个别佛教徒的思想从相对的世界中扭转过来。对于真正体会空的教义的人来说,“空”是用不着的。佛教生活的两翼,就是这样,在力与活动之间,巧妙地保持均衡的。禅僧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参禅者,必须发挥他的社会生活一面,不能停滞在对空与行动的考察。
现代生活,渐渐与自然疏远。我们对自然的尊敬之情渐渐消失,与这一事实有密切关系。科学与机械,资本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携并进的当今人类生活,轻视自然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诚然,科学与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在我们有关实践精神幸福方面,我们仍未超出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一切。事实上,我们现在是困惑在弥漫世界的动荡不安之中。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体会“不可思议”,使我们复生。这个问题,无疑是困惑现代人的诸多问题最大、最根本的问题。
在丛林,早晨很早起床。凌晨三时,晨钟即鸣,五时即开始参禅。如此天还未明就开始工作,其意义何在呢?即节约日光。太阳从东方升起,为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对此,禅林早起,是要求人们不应贪眠,不应无止境地睡觉。应不负于太阳,比太阳起得更早,开始工作。这是其意义之所在。
从科学道理来说,任何东西比不上太阳、草木、山川等自然赋予人类的价值。清晨日出,是太阳的特点;夜晚星明,是星的特点;春天草木丛生;冬天草木枯落,呈现出白皑皑的世界。雨并非是为了人类而降的;富士山并非是为日本人而高高屹立的。这些都是“自然”。而对这些说“感谢”,则是对无情物所表现的“情”,因此,说它是愚昧的原始民族干的事。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其实这是因为现代人觉得科学才是万能的,并以此引为自豪的缘故。
然而,丛林生活则不然。它与科学观点和唯物主义正好相反。东方日出,光照人间,诚然值得感谢,但不能浪费日光。连一滴水也不能随便乱倒。春天,茶叶茂生,他们取其新叶奉献佛陀,表示感谢。看到原野上生长的那些不知名称的花草,他们感到这些都是佛的恩惠。可是,现代人,发明制造了机械,把自己弄成了机械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不知道“物的可贵”。幸亏在日本还保侍着丛林生活。
传说,仙崖和尚摘草并为草作诗;明惠上人对横卧路中的犬行礼。这些都是感谢众生恩的行为。日本经常举行“供养”,这也是报众生恩的感情的表现。为使用秃了的笔立供养塔;为捕捉的鱼类在石头上刻经文,埋入地下;为被解剖的尸体,诵经超度,等等,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这些都是对众生恩的怀念。
综上所述,丛林所谓的众生恩,不仅仅是指人类,其中包括有草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众生的含意,极其深广,泛指一切环境。就连宇宙间的一颗小星,哪怕只给我们照来一丝光线,我们也应感谢其恩。
六、丛林生活的出发点
丛林生活,十分重视提高自尊心,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这个道理。但真正的修行,就象《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一样,决不轻视他人。即使是三尺童子或不知世事的婴儿,我们也不能以轻慢之心相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丛林生活是如何忍受屈辱的。这就是丛林修行的出发点。
道元禅师从中国回来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禅师说:“别无所获,只得柔软心。”此柔软心,即是忍辱行。忍辱,属六波罗蜜行之一。非柔软心不修,大凡我们的心中有一种坚硬的东西,这坚硬的东西即是我慢心,是“我”在其中支撑着的。外界一旦触及了它,一定会爆发起来,似乎它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从禅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修柔软心,没有柔软心,就不能到达正道。
从学知识方面来说,柔软心即是不耻下问,虚心坦怀,四方求教。丛林生活中有“行脚”;这也影响了日本的武士修行。今天的行脚,似乎不太注意它本来的意义。行脚时,大体上应有几种心境。可是,近来却是一种徒步旅行式的行脚。在英国,妇女中的这种行脚热,屡见不鲜。但是,禅者的行脚,除行脚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行脚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
我曾经解释过禅僧行脚的意义,其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行脚是两足的运动,身躯的使动,心神活动的外现。将拥有五六尺高、一百多斤重的身体不停地随心所欲地推动,这就是行脚的原理。此走动的方向,一旦向一定的方向前进,就形成了旅行,也许有人认为这毫无意义。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心与身一致的自由活动。也许有人要说“这又怎么样呢”?其实,这种“自由”是很难统一的。举手投足,似乎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但是,在“行脚”之外,我们人类何时能既心动、又举手投足,使其完美统一呢?他力宗派的人说“唯听”,可是,古往今来,“已听”的人究竟有多少呢?禅宗的人说,“看!看!”或者说:“道!道!”可是,古往今来,“已看到的”和“道得的”人,究竟有多少呢?使唤手足,活动耳目,都是筋骨上的事。比起手足来说,口、耳更容易活动。殊不知,我们并不是筋骨在活动,而是心在活动。行脚,也非脚在活动,实为运动。因此所谓行脚生活,并非脚的行走,而是心在自由自主的活动,老子说,圣人不出门,乃知天下事。如果想通过行脚去知晓天下事,那么,行脚一辈子,也是徒劳的。心的行脚,就是老子所言之意。
七、丛林生活的基调
丛林生活中有所谓积阴德的说法,它是丛林生活的基调。所谓阴德者,通俗地说,即是行不被人知之德。现代,广告宣传已成为一种时髦,有了这些,商品才能卖出,新闻报纸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宣传欲”的发露。可是,新闻报纸一旦出来了,则加快了本来的“宣传欲”的活动。当今世界,是一个新闻全能的时代。阴德却销声匿迹,不被提倡。然而,丛林生活在这一点上,却与时代相逆行,退居于无新闻的世界、不作广告的暗黑之中,只是“默默地行动”。
这样解释,也许还不能明白阴德的意思。上面,我说过“爱惜自然物”,这“爱惜自然物”,就是积阴德的行为。主动去做普通人不愿做的事,如扫厕所等,都是阴德。主动去做一些不给人添麻烦的事,也是一种阴德行为。有人也许说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不值一提。的确不错,是一些琐事。可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不都是沿流在这些琐事深层的心理作用吗?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可推测此人的器量如何。大到治理国家、从事科学研究、与周围人的交际等,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能积阴德。积阴德干什么呢?儒者说“必有阳报”,可是,禅者则说:“无功用”,或者说“立无缝塔”,不知从何处着手。“鸳鸯绣出任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如是积阴德才算真阴德。并非大小的问题,而是潜伏在其中活动的心的方向问题。
因为,它走在与现代生活完全相反的方向,所以,通常不被人所注意。从前如此,至今亦然。但是我们不是任何时候都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世界之中的,不是仅以“giveandtake”为生活原则生存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居住在比这更广阔的世界之中的。这广阔是无限的,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周围世界,就象在流水中写字一样,无迹无踪。佛教的“空”,难被一般人理解。阴德的世界,是“无功用”的世界;“无功用”的世界即是担雪填井的世界,所谓“空”的世界。历史上的梁武帝向达摩说:“我建寺度僧,为佛法尽力不少,有无功德”?达摩答道:“无功德”。这一公案,人所熟知。这里所谓无功德,究竟是什么呢?行善事,而且意识到自己是行善事,这从道德上、政治上来说,并无可非议,值得肯定。可是,从宗教上来说,它并不究竟。宗教是从超越善恶处而行动的。这样的行动,才能成为善事,成为功德,法尔自然的功德。这种功德,不仅仅是潜在于行动者的身上,而且潜在于一切众生身上。无功德的价值,就在于此。佛教称之为“回向”。从因果律的角度来看,应该向着自己,可是,却要变更方向,向着一般人。揭开如此不可思议的世界,即是丛林生活“微妙”之所在。
下面,我揭举几个问答,供读者参考。
问:一念不生时如何?
答:须弥山。
问:思念不起时如何?
答:木人登机织,石人夜抛梭。
问:自己贫乏,不识一字,如何依教奉行?
答:开门一看,不见一物。然来者却无一人空手而归。
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答。
以上对丛林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作了叙述。详细说来,宗教与科学、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关系也极其深长,理应加以阐述。可是,这些都是本文范围之外的事。为了不被人所误解,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取了比较通俗浅显的表达方法,仅供学人参考。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三十九、鸡贩鱼贩恶报三则俞仁溥在东北仙台的地方,有一个开业不久的医生,医道很高明。一天,来了个四十多岁的妇人,咽喉有病,请求治疗。医生仔细瞧着她的容态,这病者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三十四、爆竹起火烧焦惨死邱安德有一位黄老士官,平常就喜欢吃香肉(狗肉),被他残杀的狗,不计其数。无论大小狗,都把它杀来吃,可说心狠手辣。自从他退伍后,在民国五十二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三十一、引人杀狗 偿命暴亡莲芬我住的里中东门某人,养一只狗,很温驯,某日偷吃食物,主人痛打欲致之死,狗逃入其女儿夫家。其女儿正吃饭时,看到狗跑入躲于床下,乃将狗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香道中常用的香为沉香与檀香。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曾说香的好处是:“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4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
香道道具时间:2024-10-21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贾宁燕老师是国家一级茶艺师,著名香文化推动者,香道课讲师。她和著名的茶艺大师乔木森老师学习香道多年。为什么香道课要让茶艺老师来教呢?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17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宋无门和尚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所谓丛林制度,原来专指禅宗的僧团制度,明、清之后,丛林制度则泛指所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制度。中国的丛林制度是由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所首创,从表面上看,丛林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坚在论坛中提出:禅宗的本质就是生活禅,而生活禅直接目的就是使平凡的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摘要: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管理阶层和社会精英分子,从苏东坡到雍正,都格外重视禅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禅宗又名心宗,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人间佛教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年来的刻苦实践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0
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都将参禅打坐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训练,因为禅意通常能给人带来参透人生的智慧。禅家认为,心与宇宙合一,人回归自然之后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展现心境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0
生活中的佛教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后人尊为净土宗九祖。大师一生淹贯内外典籍,著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大师与九华山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3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二、如何开悟?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文:一诚长老佛不是万能的,拜佛也不是实现愿望的方便快捷的法门。佛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发现心中的宝藏,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强大,发现了自我的潜能,那么无论应对什么样的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智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08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自然规律。中国文化对于生与死的态度,自古以来真的是太沉重了,太不应该,也有些太落泊、太悲观了。世事本来无常,这些不必要的想法无形之中在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2
陈坚教授:中国佛教促进了女性的解放陈坚: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12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原来的低矮房屋,转变为现在高大直立的现代楼房了,房屋模样的变化,风水的本质确实不便的,风水是一种磁场能量,与古代风水查看方式不同,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2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幸福美满,所以都会想方设法的来通过各种的方法去实现目的,今天介绍的是现代住宅风水里招人喜爱的风水吉祥物,家里有的就能够步步高升咯。1、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30
了解经文的意义世间的凡夫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