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农
太虚还认为,佛教道德是人类道德中最完美的道德之一。他说:“人类道德,古今中外的宏哲,罔不详言。举要言之,儒家的仁义礼乐,道家的慈俭不争,耶教的博爱,希哲的中和,佛法的五戒、十善,均可为人类道德的标准。但其中能型范万世者,厥维儒教的仁义礼乐与佛法的五戒、十善”。在他看来,“儒家仁义礼乐,足以维系人类的安宁,幸免人生的堕落,而出世的胜善,亦基础于是。”但是,“佛法的善恶因果,足以进行儒言的保障”。所以“欲行儒之行”必须“本之于佛”、“归之于佛”。(《佛教世俗谛的人生观之一》,《海潮音》六卷八期)
关于佛教道德行为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佛学理论的基础上,太虚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在佛教教义中,“有二条原理,可以台乎现代人类道德的原理:一、众缘主伴之亘成;二、唯识因果之相续”。听谓“众缘主伴之亘成”,是说无论什么万事万物,它的生起,都有一个“主因”(主要原因),许多“助缘”(次要的、辅助的原因),决没有离开“主因”和“助缘”而单独生起的事物。所谓“唯识因果之相续”,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它们的现象先后之间,都含有心理现象的因果道理在内。例如,我们现在所生起的一种好的或坏的心理现象的作用,都是“由过去经验所给与,同时又可影响于将来”。这“不但个人这样,就是社会群众心理,也是如此”。他认为,无论什么道德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众缘主伴之互成”和气唯识因果之相续”的原理上方能巩固”。他的结论是:二切的行为,合于这两条原理的,是道德的行为;否则是不道德的行为”。(《新青年救国之新道德》,《海潮音》十四卷二号)很明显,太虚在这里是把符合不符佛教的两条根本教理,即“众缘主伴之互成”和“唯识因果之相续”,作为衡量是不是佛教道德标准的。
关于佛教道德的作用,太虚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平常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寂减的,其实佛法是使一切恶业消灭,将人心改造,使之向真实美善前途发展,发展最圆满了就是佛。佛称两足尊,即是福、智的满足。换言之,即道德、智识都满足,达到最高人格之表现。并将佛在心境上所证明到的宣说出来,使人人共闻共知,成为一个究竟改善人类生活的文化,就是佛法”。又说:“若明白佛法,不种善因,不得善果。要实现其好之理想,必须建立人生道德的基础,当下就成为好的行动,将世界邪说之风扫尽无余三他认为只有这样,“方能建设道德文化。这种文化,守不是纸上空谈的文化”。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海潮音》十三卷十期)这是说,佛教道德的作用,无量无边,也可以使一切恶业消灭,将人类改造,向真善美发展,同时可以将世界邪说之风扫尽无余。
太虚还认为,道德之真本,在于佛教的真唯心论。他说:“真唯心论,上证乎心如性觉,出其绪余,足以陶铸尧、舜、华盛顿、孔、颜、柏拉图、老、庄、托尔斯泰;非是者,则唯有为造成大盗、巨奸、妖媚、巫觋之资耳!故道德之真本,必求之真唯心论,真唯心论必求之佛教”。这是说,佛教的真唯心论这个道德之真本,可以陶铸出尧、舜、华盛顿、孔子、老、庄等一类圣贤人物。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如果能实践这真唯心论原理之三聚净行,就可于一心中获得无量功德,所谓“见之家族,则家族亲睦矣;见之社会,则社会辑和矣;见之国家,则国家安固矣;见之国际,则国际妥洽矣;见之世界,则世界康乐矣;见之政治,则政治清宁矣;见之纪律,则纪律修明矣;见之教育,则教育均平矣;见之学艺,则学艺昌盛矣;见之礼俗,则礼俗淳页矣;见之财泉,则财泉流通矣;见之群伦,则群伦整齐矣;见之庶烦,则庶类繁荣矣。得其一而万事毕,斯之谓也!二《***国民道德与佛教》、《觉社丛书》第三期二逼仍然是向人们宣传,只要信仰佛教的真唯心论这个道德的真本,就能无往而不胜,不仅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伟大人物,而且能使家族、社会、世界以及政治、纪律等各方面都获得利益。
太虚又认为,佛教道德的最好体现者是菩萨。他说,菩萨的人生观,最主要之点是“将各各有情的心变成一个觉悟心”,亦就是人人都得到“觉悟”。有情心之觉悟,方法是很多的。但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他不是教人凭藉信仰t神就可以得到解脱的。“佛法须使人人皆于自心上得到觉悟方能解脱”。而“菩萨欲令众生觉悟”,“自己须先有很完全之觉悟”。而且菩萨“求最高觉悟之动机”,又必须是“观有情同体平等”,从而起一种“大悲悯心”,由此进一步“确立求正觉心”,然后依正觉之力,“乃能从实际上解除众生之痛苦,得大自由。如此,遂成为一个菩萨。”太虚认为,这种菩萨的人生观,就是佛教道德的最好体现。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在研究佛法中得到一种菩萨的人生观,这样要实现公民道德就不困难了。因此,他认为“我们今日最需要的,在从菩萨的人生观去修养公民道德”。二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海潮吾》十二卷六期)
(二)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
太虚一生,提倡人间佛教不遗余力。他反对历来佛法之流弊,反对有人把佛教看成是“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他说:“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的真义,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还有说:佛法重在离开人世的精神。但死后不减的精神,具体的说即为灵魂,更具体的说,则为鬼神。由此,有些信佛者竟希望死后要做个享福的鬼”。工人生佛教开题》,《海潮音》十六卷第一期一他认为这是佛法的流弊,都是不对的。因此,他主张今后的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要专门去进行死后问题的探讨。应该着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展而进步。本着这一精神,他写下了许多有关人间佛教的文章,发表了许多有关人间佛教的讲话。
什么是人间佛教?太虚对此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教人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敞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页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呢?他认为r要先从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设起来”。因为群众对于佛教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他指出:“佛教到中国,虽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差不多穷乡僻野都有佛教,而于佛教的真相,却犹不能明了,故佛教的精神及力量,亦不能充分显发出来”。一般群众对于佛教的观察和了解,都是从戏剧和小说中得来的,因为“戏剧是乡僻妇椎都能知道的”。而从戏剧、小说中得来的关于佛教的认识,往往把佛教看成是“神异的”(如《图书集成》把佛教编在“神异—部分,世人把戏剧中的济公活佛看成是代表佛法的和尚等)、“奸盗的二如火烧红莲寺的电影把和尚描写成都是好邪、盗骗之类)、“闲隐的”(以为佛教清净寂灭而和尚是无所事事的)、“朽弃的二以为佛教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僧尼都是穷苦没有饭吃或父母算定他们是苦命的孩子而送出家的),这样就把佛教的真相蒙蔽起来了。因此,太虚认为,“若要佛教真精神表现出来,须将神怪等等的烟幕揭破,然后才可见到发达人生的佛教真相”。在这方面,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佛教是教人一种做人的道德。他说:“《心地观经》上说有四重报恩伦理真”,这就是:一、报父母恩。因为“人类的生存,比其他动物来得艰难。譬如一个小孩子,须在母胎十月,生出后由婴孩而童年而青年,又须父母的养育。……故一个人的成人,须由父母费去很大的辛苦劳动。所以佛教教人第一要知父母恩,报答父母,亦即世间所谓之孝道”。二、报社会恩。因为“人类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需要,不但是依赖现代的社会人群,且有藉于前辈遗留下来的业啧。故我们一日的生存,皆赖上至千古,下至全球的力量供给,故须知报社会恩,即众生恩”。三、报国家恩。“因为我们虽由父母的生育,社会的扶助,但倘有天灾、猛兽的侵害,或以强凌弱、以众凌寡的等等欺压,演成内匪、外寇的人祸,就要有国家的组织,以有秩序的协力保障全国人民的安全。……故应知报国家的恩,人人爱国”。四、报圣教恩。因为“佛教在一切圣贤教化中,有其他的圣贤所没有的特点,由此我们乃生起信仰恭敬的心来。以知恩报恩,即为成人的道德行为,亦即为佛教切近教人实行的道德三太虚认为,这四重报恩伦理,是佛教伦理中教人如何做人的道德,非常重要。
其次,他认为佛菩萨不是鬼神。他说:“普通人信佛菩萨,以为是同鬼神一样的,这是大大错误的!”“佛”是“觉者”的意思,与中国圣人的意义略同。“故佛非宇宙万有的创造者,亦非宇宙万有的主宰者,乃是宇宙万有实事真理的觉悟者;将佛亲自所觉悟的道理,如实说出来,而使人也依之去行,便是佛教。”“菩萨”也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偶像,而是“求觉的有情众生,即随佛修学、立志成佛的佛弟子,故皆与普通所谓鬼或神不同”。所以,“佛是使人觉悟而趋向光明的指导者,若信佛不明佛之真相,虽信佛教亦不是真信”。
第三、他认为从事正当职业无碍于学佛。他说:“佛法并非隐遁清闲的享受而教人不做事的,应对于国家、社会知恩报恩,故每人要敞正当职业。因为不正当职业,如杀生害命,败坏社会风俗等等,这是不可以做的。如何是正当职业?如农、工、商、学、政、法、军、警等。……学佛不但不妨碍正当职业,而且藉着精神上的安慰,敞起事来,便有系统而不昏乱,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学佛就能做了。明白这种道理,佛法不离世间法,所谓气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如此学佛,方称为真正学
总之,“人间佛教,并非人离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为现世界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进步。—(《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海潮音》十五卷一期)太虚在这里是说,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设人间佛教,也就是建设人间净土,所以太虚又对如何建设人间净土作了阐述。他说:“佛学所谓的净土,慧指一种页好的社会,或优美之世界。气土乙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的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页好者,即为净土。—又说:“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二艮好之净土”。这好像“有些人以中国之环境不佳”,“艳羡美国之丰乐,于是竞脱离中国求人美藉而作美国人之意相同”。他认为这是不明白净土之所以成立的因缘所致。因为二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动原事物之变化,其出发点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所以“净土非自然而成就的,亦非神所造成的”,它是由人等多数有情的心力创造而成。“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造,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上,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所以,太虚强调指出:“人间净土是要创造的”。虽然“当下的人间确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等有情如愿意要去创造成净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三建设人间净土论》,《海潮音》十二卷一期二这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乙,去玫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
太虚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人间佛教(有时称为人生佛教)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还曾设想“辟一山以实验之”。这就是“开辟一农林为本生活自给之山,招集正信三宝、慕行六度之高中毕业生或相等程度的青年八十人,受沙弥戒,施以沙弥到比丘的训练二年;此二年分四学期训练,约为每日从事农林工作四小时,讲授研究约四小时,禅诵修持约四小时,八小时睡眠,四小时饮食或游息等。从寤寐行止一切皆或成为僧团化、律仪化的公开共同生活。衣食住行完全供给,严持沙弥比丘戒的钱钞不经手,但由尝试而决求离退者,每学期终可给修业证离山,二年满可给律——院毕业证离山。离山者或为僧、或还俗,皆可听自决,而还俗者即可为人工、农、商、学、军、政各界之佛教信徒。假定二年中八十人有五十人至六十人离山,则仍有二十或三十人留山深研教理,过完全的比丘僧团公共生活三这样长期办下去,十数年后将有四、五百人。其中住僧“可随缘改良各处僧寺”,还俗之在家佛教徒“可深入各种社会,以为本佛教精神、施佛教教化之社会改页家”。(《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海潮音》十九卷三期一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把人间佛教逐步建设起来。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实验的设想,始终不能够实现。但是,他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在三十年代却风行一时。一九三四年《海潮音》月刊特刊出“人间佛教号”专辑,发表了有关人间佛教的论文十八篇,其中主要有法舫的《人间佛教史观》、张汝钊的《现代思潮与人间佛教》、普培的《现代国际与人间佛教》、大醒的《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谈玄的《禅宗的人间佛教》、尘空的《律学基础上之人间佛教》、岫庐的《大乘积极精神之人间佛教》、李一超的《人间佛教的道德基础》等等。这些论文的发表,把当时佛教界开展的人间佛教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
太虚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界留下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中国佛教协会仍然号召全国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三、圆瑛的佛教伦理思想
圆瑛二八七八——一九五三一,俗姓吴。法名宏悟,别号韬光,亦号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福建古田人。幼读儒书,顿通文理。一八九六年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县梅峰寺增西和尚为师。翌年依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并从之学习佛教律仪。后又至福州大雪峰寺随达本和尚修习苦行。一八九八年起,发心参访诸方名利,先于常州天宁寺随冶开和尚修习禅定五载,后从宁波天量寺依寄禅参禅六年,又复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等修习教观。由于天资聪慧,学习勤奋,终于在佛学上有了较高的造诣。一九O八年,首次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座讲经。次年于宁波接侍寺创办佛教讲习所。一九一四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此后于各地讲经,并远涉重洋到香港、日本、朝鲜及南洋一带弘法传教。曾历任宁波七塔寺、天量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鼓山涌泉寺、法海寺、林阳寺及南洋滨榔屿(在今马来西亚)极乐寺等诸大名利住持。一九一七年出任宁波佛教会会长。一九二四年与转道、转物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佛教孤儿院,任院长。一九二九年与太虚等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连任七届。一九三五年秋,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抗战期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先后在上海、汉口、宁波等地组织和领导憎侣救护队,举办难民收容所,救护伤员,救济难民。同时还和其徒明阳一起,前往南洋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募集经费,援助抗战。一九三九年秋回国后,曾遭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威武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出狱后,到上海住持圆明讲堂,闭户着述。一九四五年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培育僧材。建国后代表全国佛教徒于一九五二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一九五三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同年九月,在宁波天童寺病逝。着述甚多,主要有《首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觉经讲义》、《金刚经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及《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种,后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其佛教伦理思想主要是宣扬佛教无我之理,倡导佛教的积极救世思想等,作为挽回世道、匡正人心的唯一方法。
(一)宣扬佛教无我之理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圆瑛对佛教的“无我”思想推崇备至,认为若要挽回世道,匡正人心,必须提倡无我之理。
首先,他对“无我二一字的含义作了解释。他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和台而成,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例如,“众生之身,本是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和合组织,而成一个幻质。皮肉筋骨属地大,津液精血属水大,阁身暖相属火大,出入气息属风大。”所以佛教说,“四大假合,本来无我,不过假名曰我,求生迷而不觉,妄执此身以为实我”。(《佛儒教理同归一辄》,《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十九期)
其次,他对“我执”的危害性作了分析。他认为“我执”是众生产生一切苦恼的根源:“因有我执,而起种种贪爱。由爱我故,而起种种营求。衣食也,住处也,财产也,眷属也,功名也,莫不弹精竭思。造成种种之业,依业所感,将来必定要受种种果报,轮转六道,不得出离”。不仅如此,而且“国与国不和,族与族不和,人与人不和,推原其故,根本之病,就在众生我见心太重。汝心也要为我,他心也要为我,个个之心都要为我,以致酿成恶浊世界三(同上一圆瑛在这里,不仅把众生遭受六道轮回之苦归之于“我执”,而且把国家、家族、人类相互之间的“不和”,也归之于众生的“我见”。
他还进一步说:“贪瞋痴三毒,实以我执为本,一一无非为着我。—而“我之范围,能渐渐扩大。初贪求一己的五欲,如是辗转,及于妻妾子孙。由一家而一族,其贪愈不可遏。瞋、痴亦然。一切世人,各各皆因我而起三毒之心,故国家日见料纷,世界不得和平,我之为害大矣哉!”(《国民应尽天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二十三期)
第三、他对佛教“无我观”的意义、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说:“佛说无我观,即是彻匠的人生观。”它“教人观察,吾人昕认我者,本来无我,不过色心二法组织而成,假名曰我”。(同上)如果“世界之人,各各能把这个我字看得轻,自然能为社会国家服务。能把这个我见打得破,自然能致社会国家于和平。汝亦无我,他亦无我,个个之人都皆无我。我见既破,我执自除,则贪、瞋、痴、慢谱恶浊心,无自而生”,这样就“能转恶浊世界,而成清净世界”。三佛儒教理同归一辄》,《世界佛教居土林林刊》第十九期)又说:如果人人“学佛无我之法,人人不起我执,则世界自然和平,人人自得安乐。”因为世界上一切是非斗争,—皆由我字所造成”。“佛说无我之法,教人打破一切我执。我身本无有,人见复何存?人我双亡,是非自息,斗争何自而生?此则世界不求和平而和平自然矣。”(《天津居士林欢迎会上的讲话》,《弘化月刊》十四期)这是说,佛教的“无我”思想,不仅能破除人世间的一切苦恼,而且能导致世界和平。
(二)倡导佛教的积极救世思想
圆瑛认为,佛教是积极救世的。他说:“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厌世的,这是未曾研究过佛学,随声附和之词。不晓得佛菩萨大乘颐行,完全是债极的,完全是救世的”。(《国民应尽天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二十三期)又说:“有人说佛教是消极而非积极,是未知菩萨乘与佛乘乃积极救世之故。菩萨发大颐,修大行,舍己利他,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只图利他,不愿损人,其积极为何如耶?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自觉觉他,非但唤醒民众觉悟世间法,而且唤醒民众觉悟无上佛法,以种种法救治众生种种心病,其救世之精神为何如耶?”因此,他认为,佛教中的人、天乘法,是“世间法二“入世法”,可以“救正人心,匡扶世道”;普利众生,广利群品”。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佛教是救世治本之法,而非治标之法三他说:“释迦牟尼是***家,不从种族***入手,不作政治***工作,乃唱心理***学说l。而这种心理***学说,“首要革除贪、瞋、痴三种根本不善心”。因为根本不善心革除了,其他枝末不善心也就无从生起了。因此他指出,如果“五戒、十善革心之法并能提倡,使之普及,即可范围人心,扶正世道,足以福国利民,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和平矣”。因为“世间人人能革除贪、瞋、痴三毒之心,持不杀戒,于物尚不加害,那有战争之事?持不盗戒,于世间财物不取,那有劫物之事?持不杀戒,则人人非礼勿动,那有好淫之事?持不妄语戒,则人人出言忠信,那有诈骗之事?持不饮酒戒,别世间人不昏昧,那有醉后惹祸之事?此戒、善之法,可以防恶于未然,较之国家刑律,洽恶于已然者,更有进焉。”所以他认为,“佛教与世间人心有密切关系”。二佛教与世道人心之关系),(佛学半月刊)第一O四期)这些言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佛教教义中的五戒、十善等等伦理道德观念,它作为社会公共道德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思想上,从某一方面来说,确实能起到一种国家法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正因为“佛教是积极救世的”,“与社会、国家均有密切之关系”,所以他希望爱众爱国的思想家,“皆应极力提倡,极力研究,极力宣传”。如果大家能得“佛教慈悲之旨而能普及,自可弭杀机于无形,化战器为无用。汝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个个皆存慈悲之心,则世界全无苦境,尽成乐观,岂不是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耶”?(《佛法之精神》,(海潮音)第十二卷第一期一
发扬佛教的积极救世精神,目的在于求正社会心理,增进国民道德,以期世界和平。所以他又说:“今欲增进国民道德,先宜求正社会心理,欲正社会心理,须假佛教学说”。如何增进国民道德?他认为应该“勤修戒、定、慧,息减贪、瞋、痴三所以他说:“《下欲求道德者,必断三毒”。欲断三毒,“必提倡佛教三学而对治之”:“一说戒学以治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以戒学之药,治三毒之病,增进国民道德也”。“二说定学以摄心,收摄其心,不令贪着。……此以定学之药,治三毒之病,增进国民道德也”。“三说慧学以照理,照见五蕴皆空,五尘亦空,众生世界本不可得。……此以慧学之药,治三毒之病,增进国民道德也”。他认为只有这样以戒、定、慧三学之药,“治三毒之病”,才可以“增进国民道德”。(《演说辞),(海潮音)第六期)
圆瑛还认为,提倡佛教慈悲的积极救世思想,培养社会道德,以期世界和平,这既是爱教,也是爱国。他说:“欲期世界和平,宜培社会道德,欲培社会道德,应尚佛教慈悲”。“而我国果能崇尚佛教,慈悲之道,广宣流播,使民日熏日习,自可日趋于道德。故曰:气政必藉教以相成”。是知爱教,即所以爱国也”。(《和平与慈悲》,《佛学半月刊》第二五八期)
圆瑛不仅大力提倡佛教的积极救世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为佛教、为国家都作出了贡献。早年他曾写有爱国诗篇:“爱国犹垂忧国泪,感时深抱救时心”。一九二九年,他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二十三期发表了《国民应尽天职》一文,其中说:天职者,天然之责任也。国民生在宇宙之间,国家领土之内,则爱国一事,就是人之天职。无有一天,不负这种责任。古云:国家存亡,匹夫有责。必定有爱国心,方才可算得有国民资格。若无爱国心,则失国民资格。圆瑛虽居僧界,为佛教之信徒,究竟因是国民一分子,所以当具爱国之心肠,时切爱民之观念。”他为了“挽回国运”,“救正民心”,“所以奔走各方,宣传佛教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之主义,使人人感觉”,“以促进和平之实现”。他说:“此即圆瑛站在憎界地位,欲尽街教爱国之天职”。
圆瑛的爱国爱教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他除了先后在上海、汉口、宁波等地组织和领导僧侣救护队,举办难民收容所,救护伤员和救济难民外,还曾偕其徒明阳同往南洋一带募集经费,援助抗日救亡事业。后回国遭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威武不屈,坚持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立场。
(全篇完)
摘自《内明》第241期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魏德东教授: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在文昌会文镇,聚集着100多家星月菩提佛珠生产厂家。目前国内最大的星月菩提佛珠加工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生产星月菩提佛珠等几十种佛珠产品。其中,星月佛珠产量占全国市场
行业新闻时间:2024-12-28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24
六交报之“思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六者思报,招引恶果”:第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据文化部网站消息,日前,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主办的山水心境中国水墨、香道、茶道艺术展演活动在韩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佛学知识】佛经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佛门故事】吃荤的人可以念佛或念经吗?【佛学常识】什么人可以戴佛珠【佛门常识】入寺院原来要这样上香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读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香道,是汉族的一种传统艺术,人们通过对名贵香料的鉴赏与感悟,来到达颐养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香道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芳香养鼻的范畴,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来调动灵性,追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中国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大影响。随着禅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仍然反映出禅文化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09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中国是一个香文化十分昌盛的国家。古时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
香道培训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06
中国佛教史略--东晋佛教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中国传统香道可以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考古发现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五千多年。黄帝时期出过一道法令,叫香禁重,那时候焚香是一种国家行为,主要用于祭祀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