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作为唐朝士大夫学佛的代表,他的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思想在学术界已经有着充分的研究。而对于其晚年信仰净土宗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而且现有的研究也多对其抱持负面评价,认为他晚年沉溺于净土信仰之后变得消极,例如王新亚先生在《白居易的净土信仰与后期诗风》一文中认为白居易晚年对净土的信仰,实则是因为净土宗能满足白居易的世俗享受的延续需要,这就是他晚年思想的实质。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正面评价,认为净土信仰带给白居易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知足的人生态度,如焦尤杰先生在《白居易洛诗研究》中认为白居易晚年受净土信仰的影响,而写出了不少知足乐观、积极健康的闲适风格的好作品。本文拟通过对白居易诗文和对净宗教义的对照研究,从白居易的晚年对老病死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晚年闲适诗风转变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净土信仰对晚年白居易有着积极影响。
一、对老病死的不同体认
(一)早年愁苦,忧老伤病
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而且又是个非常敏感的诗人,所以他对自身的病痛、衰老有着更强烈的关注。加上他又是个长寿的诗人,晚年时亲友的相继离世(如元稹及自己的弟弟、儿子、女儿等),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生本来就有着一个终极关怀问题,那就是生死的问题,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晚年的白居易,衰老多病,亲友死别,愁苦孤寂之余,生死问题更是直接摆在了他的心头上,让他不能不去面对。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有许多提到了自己年龄及身体变化的诗句,兹举几例: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初见白发》)(选自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下同)三十生二毛,早衰为沉疴。(《寄同病者》)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感时》)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自觉二首》) 莫学二郎吟太苦,才年四十鬓如霜。(《闻龟儿咏诗》)虽然年纪不算大,但白发已经生长,疾病也多来恼身,对正值青壮年、有着远大抱负的白居易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揪心的事情,这种状况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无减,且看下面:
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春来感事深。(《仇家酒》)
强年过犹近,衰相来何速?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
官场复杂的斗争及人情的繁杂,更让白居易感到力不从心,身体愈加衰弱,感叹年华的逝去,甚至觉得衰老来得太快,一种留恋人生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早年白居易对待老病的态度,这些未老先衰的身体变化和疾病的困扰,让白居易真切体认到了生命的无常,为他晚年心路历程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二)晚年修净,乐观旷达
到了后来,诗人却完全摒弃了以往的悲伤感叹的态度,而是呈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知足安然的心态。
得老加年诚可喜,当春对酒亦宜欢。(《欢喜二偈》)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达哉乐天行》)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老热》) 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把酒》)
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的转变,以前对于年华逝去、年齿增长怀着一种忧伤的感叹,现在则是淡然达观的态度。以前面对亲友和自己的老死,有着一种痛苦哀伤,甚至恐惧。但现在诗人却是旷达得很,吟唱着死也可以,活着也可以。之前面对死亡有着不甘,现在则是明了死生的真相,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不老不死的,只是在死去之前,能多欢快、少忧愁,这就是最好的态度。何以会有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转变呢?原来白居易晚年一心向佛、笃修净土,净土法门给予了他积极的精神力量。
白居易所处的正是念佛法门蔚然风行的时代,之前有昙鸾、道绰、善导诸大师精勤弘扬净土,在当时几乎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净土宗的教义和修持就是让信众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的刹土修行,然后再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净土修持在佛教诸宗之中最为简便易行,只要能深信切愿,一心念佛,就可以往生到纯乐无苦、美妙绝伦的极乐世界。是故这一法门对老年多病的白居易来说,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诗人一直忧愁悲叹的死亡问题,在净土宗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明白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心态自然就变得不同了。我们且从白居易的诗文中看他是如何修持净土法门的:
堂中间置高广佛座一座,上列金色像五百。像后设西方极乐世界图一、菩萨影二。(《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
乃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画西方帧记》)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画西方帧记》)
予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莲修必读?净土要言》)
从上面的文字中,白居易的净土情怀可略见一斑。不仅修建净土寺庙、塑造佛像、出资请人按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绘制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而且笃实修持,在佛前广发弘愿,祈愿如自己一般的一切众生皆能往生净土。他七十一岁时还写了一首念佛诗,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晚年念佛的精进程度。他说,到了这个年纪看经也看不清了,做别的功德体力也不支了,那怎样来修行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念佛。就算别人笑话我,我也只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论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普劝大家都来念佛。
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
有学者认为白居易晚年信仰净土,实则是对现实中的荣华富贵生活恋恋不舍,才发愿往生到一个美妙繁华的极乐世界,以此奢求对现实富贵生活的延续。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白居易晚年信仰净土后变得态度消极,尤其是不再关注民间疾苦,只是关注自身的闲适生活,这无疑是对净土法门和白居易不够了解所导致的误解。事实上,白居易晚年信仰净土,并不是消极地寄托来世,也并非贪恋荣华富贵而发愿往生。相反,他以真实行持自行化他,努力践行净土宗的教义精神,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一名净业行人的应有本色。
(一)修持三福,发愿往生
净土宗要求凡是修持者都必须修持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业三福,第一就要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不能去杀害众生,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一点做到了,那可以说世上就太平了。而具足各种戒律,也是让人约束自身,不做贪赃枉法、道德败坏的事情。至于发菩提心,劝勉其他人,那更是要求净土行者积极投身于世俗生活中,去带领大家一同断恶修善,并不是逃避世间。而不修持净业三福,只是想着去极乐世界享受,那是绝对不行的。若人人修持净业三福,则能风和俗美、家庭和睦,是一件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又何消极之有呢?
白居易自己曾说道:我今发愿,虔诚归命,不求富贵,不恋荣华。愿当来世,生净土法王家。(《行香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为了贪恋荣华富贵才修持净土。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绝不是自私自利地为了自己享受,之所以要往生极乐,是因为彼土有弥陀愿力的加持,如此则可以更快成就,而快速返回世间度众生。
(二)关注民生,造福百姓
在白居易晚年的时候,正值朝廷牛李党争,政治环境恶劣。我们不能苛责一个老人还非要做出什么所谓的积极的事情来。难道非要投身党争,死谏皇帝才是积极?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能积极地活好当下,调整心态,就是一种积极了。而且就唐朝中后期政局来说,白居易宦海浮沉,且得善终,这不是简单的一句消极逃避就能做到的。反而更加能证明白居易有着高度的智慧。而且,若说白居易晚年不关注民间疾苦,只是管自己的生活,未免有些不公平。会昌四年,白居易发动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为百姓消除灾害痛苦。
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欢喜二偈》)
兹吾所用适愿快心、拔苦施乐者耳,岂独以功德福报为意哉?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
龙门八节石滩,地势险峻,水流湍急,经常有舟船在此倾覆,而且行船至此,还需要许多纤夫来拉,很是艰难。白居易见此情景,不顾七十三岁的高龄,拿出自己的积蓄,为老百姓谋福利。虽然这个是有大功德的事情,也是净土信仰修持所要求的,但白居易此时并没有执著于自己的功德,而是为了拔苦与乐、救度众生,这不就是发菩提心吗?这就是大乘佛子的应有之行。白居易还发愿,就算自己死了,但是自己的心永远都祈愿能为后世众生带来安乐。
(三)组织诗会,积极入世
除了投身于公益,白居易晚年还组织老年诗友会,大家一同吟诗作对,并没有老年人的暮气沉沉,反而积极乐观。这些聚会者中,除了有像白居易一样的士大夫,也有不少僧人。大家除了吟诗作,也一同念佛修行,共同发愿,往生西方。会昌五年暮春三月,他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六人举行了宴饮集会,一起饮酒吟诗,并且写下七老会诗作记录。
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七老会诗》)
这种高龄之乐,真是让人钦慕不已。白居易显然特别喜爱这样的聚会,于是同年夏天又来了两位高龄之人参与,其中一位就是白居易的僧人朋友释如满,已九十五岁高龄,另一人则更是年长,居然有一百三十六岁,他就是洛中遗老李元爽。这就是著名的九老会,白居易还请人把这种场景绘画下来,并写诗记录。白居易兴奋地写道:七人相加有五百七十岁,都有着长长的白胡须,手中端着酒杯,且让我们尽情饮酒吧,大声吟诗,这样的高龄集会,除了五天竺和三山之外,在我们这个人间应该再也没有了。确实这种高龄之乐让人感到稀有,人老心不老,这就是白居易安适愉悦的晚年生活。
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九老图诗》)
举行诗会的行为,不仅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满足,而且还以此影响他人,这正好说明了白居易并非消极地面对人生,反而是积极地入世,这不就是净土信仰带给他的积极影响吗?
三、晚年闲适诗风的转变
白居易早年的诗作多有讽喻意味,反映百姓疾苦,如《卖炭翁》《观刈麦》等,故人们往往认为此时的白居易是积极的。而晚年退居洛阳之后,远离长安政治中心,自己也处于一种退隐的状态,年纪也快六十,他的文风一变,多为描写休闲生活的闲适风格。很多学者都认为他变得消极,甚至觉得他的作品质量也变得差起来。其实不然,闲适诗风的出现正是其受到净土信仰而变得平和乐天、知足淡然的体现,这正是积极的心态。白居易晚年热心公益、建寺斋僧、刻印经典,最后还把自己的诗作结集保存。在信仰修持净土之后,他的老病心态得以超脱,人生终极关怀有所保障。那为什么不好好地活在当下,好好生活呢?于是他开始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这其中有很多都能反映他的淡然心态,并没有因为离开政治权利就闷闷不乐。白居易曾写道:
自三年春至八年夏,至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唐诗纪事?卷三十八》)
确实如他所言,闲适有余,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这种乐观自得的心态,若非积极向上,怎么能是牵强所得。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他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还是用了一些心思去布置的。外在的环境也能影响内在的心情,所以白居易这样的布置也是为了能有个更舒适的晚年生活,这难道就是消极吗?我们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闲适生活。
生活环境方面有翠竹数千竿,小池五六亩,其他树木数十株,有舟有桥,可谓舒适。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谢思炜《白居易文集校注》)
而兴趣爱好方面,吟诗作对,有诗友,山水友,经常与他们吟诗作对为乐。除此之外还特意提到自己栖心于佛法,与僧人如满为友。而且在这闲适的晚年,白居易还经常乐于外出游玩。他提到在这洛阳附近六七十里,所有风景幽胜,他没有没去过的。这真是连年轻人都不一定有的精力啊。
晚年的白居易有了净土的信仰,又有着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上有三两好友相伴,这样的生活让他的诗风开始转变,变得豁达闲适,安然知足。诗人创作了大量的描写闲暇之乐的诗歌,无一不体现了他安然于现状、悠然自得的心态。
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
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
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
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
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
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喜闲》)
诗人悠闲于田园山水之间,没有一天是烦闷不乐的,这种生活至今已经六年。我与鱼鸟为伴,经常闭目坐禅,与僧人往来,真是好一番风月,可惜没有住在香山。
晚年白居易的诗作也有表现民间辛苦的,不过不像之前那般多,言辞也没有那么激烈罢了。如这首诗就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辛苦劳作,饱受苦热的同情,而且也惭愧于自己并无劳作,而拥有自由闲适之身。
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
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
朝客应烦倦,农夫更苦辛。
始惭当此日,得作自由身。(《苦热》)
在炎热的夏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消除暑热的呢,且看诗人的心转外境的功夫吧: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销暑》)
白居易晚年尤其喜爱香山,也自号香山居士,他出巨资重修香山寺,也与众多同伴在香山寺结香火社,共同修持净土法门,以期一同往生极乐世界。
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香山寺二绝》)
这首香山寺二绝,可以看出白居易对香山寺的喜爱程度,不但半移生计入香山,还发愿来生要在香山寺里做一名僧人。
晚年的白居易,对于自己的诗作特别重视整理收集,并把自己的诗集和文集存放到东林寺、香山寺等净土宗寺院。
如《白居易文集校注》云:且欲与二林结他生之缘,复曩岁之志也,故自忘其鄙拙焉,仍请本寺长老及主藏僧,依远公文集例,不借外客,不出寺门,幸甚。
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和诗歌有许多狂言绮语,希望能真诚忏悔,并且发愿以此因缘,能变成来世及生生世世称赞佛法、请转法轮的缘分。这可谓是白居易修学净土至诚的表现了。如《白居易文集校注》中云:愿以今生世俗文字之业,狂言绮语之过,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之因,转法轮之缘也。十方三世诸佛应知。又云:乐天,佛弟子也,备闻圣教,深信因果,惧结来业,悟知前非,故其集家藏之外,别录三本:一本置于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中,一本置于庐山东林寺经藏中,一本置于苏州南禅院千佛堂内。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晚年的白居易有着怎样的一种闲适知足、乐天知命的态度。他不再忧愁于老病死的烦恼,也不愁苦于远离官场,反而认为远离官场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可以交友出游、赋诗作乐。对于自己的高龄也不消极悲观,反而组织高龄聚会,尽享夕阳之乐。对于自己的诗作,也用心收集整理,不使散佚。所以白居易的诗文,在唐代的诗人中是保存最为完好的。而且他积极创作大量闲适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丰富的晚年生活,难道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不是积极向上、心态健康的吗?这种乐观的心态,正是晚年信仰净土给白居易带来的积极影响。
《净土》杂志2017年第4期 文/蔡敏骐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崇拜仪式vs.普及信仰崇拜仪式必须坚定、明确,不可讨价、不可模棱两可;否则,信众无法建立信心,且易为杂讯所干扰佛教是不主张任何崇拜与信仰的无神论宗教,但在这物欲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4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信仰不需要证明,也不能被证明。需要证明(他物外证)的信不是真信。人能证明的,不能给人信。佛是自证自明的,信也是自证自明的。如光自明,黑暗不能为光作证明。颠倒迷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3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净土教与庄严国土(1992年5月8日写于重庆慈云寺)一、净土教与净土宗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据大乘经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毗卢遮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第八章 净土资粮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31
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 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末法的情形越来越深重,这净土法门就越来越当机,当机并且又能够契理。所以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慧命所在,是所有众生得救的核心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净土精要法句一心顶礼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已愿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1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念我名号(地藏名号)这个人他这个报身尽了死了,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死后不会堕三恶道,也不会堕八难。还能够听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我们打坐坐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5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明]莲池大师 撰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净土宗是佛教发展极有影响的,所以历代高僧都是很推崇净土宗。我们学习净土宗的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潜心修行净土法门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净土宗的感应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