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就是这念心能时时放得下、提得起、能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这念心能安住,不起心动念,不打妄想,烦恼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这份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法喜,也就是不随外境因缘生灭的清净与自在。
修行的目的,就是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我们清净的心性,就好像明珠一样,掉在浑浊的水里,不能得见,但是经由修行的过程,水中杂质渐渐沉淀,回复清澈,这被蒙尘的自性珍宝得以显现。
我们还未开始修行的时候,似乎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家庭、事业、种种人我是非,这念心始终是念念迁流,随着外境而攀缘,没有停息的一刻;六根始终在尘境里无止地追逐,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无法感到满足。时而欢喜、时而忧悲,以为拥有越多越快乐,得到越多越富有,殊不知拥有越多越烦恼,得到越多越失落;以为获得了自己费尽心思所想、想求的事物,即能悠游自在,但每每换得的却是加倍的舍不得、放不下。
踏上了修行之路,才恍然明白,原来安身立命之处,就是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当我们明白到诸法缘起性空,一切妄想烦恼,无非都是自己的心意识所变现。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能日渐放下,不贪着于外境,不随外物而转,就能无所挂碍,时时活在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忧虑,全心全意地活在此一刻。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位富商趁假期到一著名的小岛上渡假。一天雇了船夫,乘船观赏海光山色。坐在船上,富商很快乐地跟船夫闲聊起来,他说:我花五年的时间,娶妻生子,经营美满的家庭;再花十年的时间,好好冲刺事业;再花十年的时间,巩固事业,赚一笔大钱,再交棒给我儿子。然后我就可以退休,放下这世间的一切包袱,买下这座小岛,没有任何压力,惬意自在地做我想做的事,好好地欣赏这大自然的赠礼,享受我的人生!可是,船夫回答说:我不需要再等二十五年啊!我当下就在享受自己的人生,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们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想法?这像这位富商,一生汲汲营营的追求,为的只是让后半辈子活得幸福、自在;而穷极一生的辛苦,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位富商纵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贫穷简朴的船夫,心中没有任何包袱,当下就是在生活。富商的包袱无非是背负着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的烦恼,因而无法自在。所谓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指的就是生活的包袱,能够放得下,身心自然轻安,自然法喜充满。这念心随顺因缘而不动,自然感觉充实与满足,正如古德所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这就是自在。
古时候寺庙里有个小和尚,职责是清扫院子的落叶。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起床;院子内其实很干净,唯一需要打扫的就是遍地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每年的秋冬之际,每一次刮风时,大量的树叶就会随风漫天飞舞而下。每天早晨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将树叶清扫完,而且风多叶多,日中经常要打扫很多次才能清扫干净。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想要找一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一些。
后来一位自作为聪明的师兄对小和尚说:你明天打扫之前,先大力摇树,把树叶全部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了之后,觉的这是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使劲的猛摇每一棵树,以为这样可以把今天与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之后一整天他都非常开心。然而,隔天早上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顿时傻眼了:院子里依旧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当天还得继续扫地。这时寺庙的住持走了过来,见小和尚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清原委之后对他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会飘下来的。
凡事都是自然的,世间上很多事情是无法提前的。脚踏实地的把握好今天,才是最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其实不需要对明天有过多的期待,因为明天毕竟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未知之数。如果一个人一味的期待明天,那么就会在无意中浪费今天,错失珍贵的机缘,使今天的美好时光在漫不经心中白白渡过。
然而,什么是活在当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专注于此时此刻的身心活动,不要瞻前顾后,以致结果什么事都没能处理好,一事无成。以下再讲一个故事来说明:
有一位善于解决人生困境的老师,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弟子。这些追随的弟子,每次有什么疑问来问老师,老师总是说:要活在当下呀!
但是,活在当下是多么简单的答案,无法满足弟子的要求,他们总是恳求老师给一个更深奥和更详尽的解答。
这时候,老师就会面有难色的说:好吧!既然如此,等我查一查古代的圣贤是怎么说的,明天再告诉你,对于这么深奥的问题,他们一定有很好的答案呀!
原来,老师有一本大书,记载了古代圣贤最重要的智慧,锁在书房最高的柜子里,由于这本书是如此珍贵,他严禁任何弟子靠近。
第二天,等老师翻过那本大书,弟子就会得到一个充满智慧的答案。
可是,如果有了新的问题。老师又说:要活在当下呀!
弟子不满意的时候,老师会再一次翻阅大书,说出一个充满智慧的解答。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年一年的过去,日子久了,弟子开始对老师起了质疑:老师只懂得一句活在当下,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呀!不像古圣先贤,真的充满了智能。
一个弟子说:老师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他只知道活在当下!
另一个弟子说:老师的智慧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是他有一册圣贤的书,如果拥有那本书,我们自己就可以当老师了。
还有一个弟子说:这个老师真的太差劲了,我们是来自各地的菁英,谁不知道活在当下呢?这句话轮得到他来说吗?我们想学的是古代圣贤的言论和思想呀!
在背后议论老师久了,许多弟子都生起了这样的想法:等到老师死了,只要抢到那本圣贤书,就可以做老师的继承人,收很多的弟子,靠为别人解决生命的困境维生。
老师渐渐老了,终于要告别人间了,他并没有指定任何的继承人,也没有把圣贤书交给任何的弟子,他只说了一句遗言:要活在当下呀!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老师死了,弟子不但没有哀伤,反而一拥而上,冲上书房,争夺那锁在最高柜子里的圣贤之书,甚至因为抢夺太激烈,把书柜都打破了。
他们把那本大书撕成好多残篇,才发现那本书根本是空白的,一个字也没有。只有书的封面留有老师的笔迹,写了四个大字:活在当下。
这个故事实在发人深省,老师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以身说法;他没有说过什么大道理,他什么道理都没有说,只教学生们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可以说是人生的至理,可是学生们没有真正的听进去,也没有真正的明白,更没有真正的去实行,所以生命就白白地虚耗了。
慈悲的佛陀又是如何教导弟子活在当下的?在《中阿含经》第九十八《念处经》中说: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俯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经文所说的皆正知之,强调了修行者在行、住、坐、卧之间,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举止行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念时时刻刻保持清明不昧,没有丝毫的昏沉。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修行。活在当下强调了随时随地的清晰、专注,这是修行上的最犀利工具。所以说,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是修行者的最重要的功课。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放下一切外缘,不起妄想分别,安住于每一刻的当下,调伏心猿意马的妄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现前,清净自性即时显现。
过去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本然清净自性;悟道后说偈语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诸法缘起性空,一切妄想烦恼,无非是自我心意识所变现。若心不着外境,不随外物而转,就能无所挂碍,时时活在当下,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自然轻安、法喜,感受到修行最大的快乐。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怎么样能保持你的清净心?我觉得有一个好方法,止语,就像我刚才说的,少说、不说、无话可说,止语。我老伴在家经常跟我止语。他什么时候止语?犯错误了,说错话了,办错事了
素食健康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自性自度,还是要自己去自己的毛病,师父不能天天看着你。◎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我们现在讲自性自度,这本来不是这么简单的。自性自度,就是要你把迷惑都断了,把你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开悟、不开悟,在你自己。◎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徒弟迷的时候,应该师父度徒弟。迷的时候,就是没有开悟,没有得到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应该师父来指示,修道用功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5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担,自己念了,阿弥陀佛佛性,就是我自己的佛性。要自己念念地把自己的佛性,念得能定下来,巩固了;定就发生慧。这个慧,就是认识我自己的自心,就是:心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妄计清净外道的心理之解剖(1938年)不久以前,在佛化新闻报曾登有频伽君的一篇文章,名叫妄计清净外道。上面述说某地有两个出家人,因为受人的愚惑,便以妄计清净之行求道,时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智慧光 欢喜光 清净光智慧光是对治我们的愚痴的心,让我们接纳这光明,透视诸法的性相因果,种种因缘,了了分明。欢喜光是对治众生的瞋恨。嗔恨是由于有人我的分别,有欲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8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文殊菩萨说完了前边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5
真空妙有,就是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这就是中道了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便在生死轮回中流转,转来转去,也转不出生死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5
你把执着去了,才能与自性、本有的智慧相契合。◎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六祖坛经》中提到,六祖大师为神秀大师的门人至诚,说了一首偈颂: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一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对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来讲,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无时不在说法。如果功夫用得好,一个平常看起来极微不足道的机缘,足以激发其本有的智慧现前。感温禅师的侍者之悟道,便是一例。投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03
科技进步的危机科学家在皮毛上转来转去,发明这些东西,好像有所得,其实把本有的智慧都忘了。◎一九八三年二月廿五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所有的人类,一切一切都是向外驰求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3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那么怎么叫“反闻闻自性”呢?这种的功夫,也就是我们现在用参禅这种功夫。参禅,你不要尽向外边打妄想,你要迴光返照。譬如我们参悟话头,现在参“念佛是谁”;你这个“谁”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28
1在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中国的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个要知道。2梁武帝读《楞伽经》,《楞伽经》里面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他读了之后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7
「从实智以求权智,亦即从根本智而达差别智,故曰增长了知」。像密宗,刚才讲用莲花做比喻。「莲瓣之盛敷,可喻增长」。在莲花表法里头,「莲瓣之初开,可喻了知。心莲八瓣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3
第五章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一、戒清净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第一是戒清净(sila-visuddhi):指道德行为的清净。禅修者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社会上千变万化这个相,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一定要晓得虚妄的。这相在哪里?相已经过去了,过去再不回来。昨天,能把昨天找回来吗?上午,能把上午再找回来吗?找不回来了。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4
1 佛教是教育,跟宗教没有抵触。佛法固然讲因果报应、固然劝善规过,但这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目的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说明。如果把这个撇开,光讲因果报应、劝善规过,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2
那就是说,《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位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没有一个不知道。你那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为这能见人吗?你不想见,他全知道。他看到你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0
中国茶道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化,艺术一体,是一种一茶为煤的修身养性之道。 泡茶看似简单,但真正的茶道远不止,著名茶道大师张海波老师说过一个真正的茶道师是能够唤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6
性自清净 净无净相“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真如自性本来清净无染。“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只要放下妄想,“性自清净”。很多打坐的人,总是发愁为什么总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6
文征明生性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有人想要把别人的过失告诉他,他必巧妙地转移另一个话题,使对方无法说下去。他终其生都经常如此。(评)从前马伏波告诫侄儿说:「我希望
因果报应时间:2024-06-18
福报是修来的,功德是学来的。我们真正能学修舍心,真正能做布施,才能得到这些福报。否则即使我们得到了一些暂时的利益,也是一种痛苦,一种压力,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福报,
布施功德时间:2024-05-30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智慧,所谓开悟也即是开智慧。有了智慧,就不会像从前那么颠倒,你若坐在此处身不动、心不动,便能入定;有了定,自然开智慧,而一切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邪淫果报时间:2024-05-29
关于持戒的功德,《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佛对持戒的功德就讲了,
邪淫果报时间:2024-05-29
禅修是佛法当中的核心,它既不是任何知识,也不是任何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所有的想象都非禅,禅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你稳定平衡的心理因素。通过对呼吸的了解,能够
邪淫果报时间:2024-05-29
古人说的,身安道隆。修行是要有基础,一个是物质基础,一个是身体基础。先说物质基础,你要用功办道,要有物质保障,最起码的吃住都要解决。解决了吃住,还要找个风水好的
邪淫果报时间:2024-05-28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静坐时,看见一对七世都是贫穷,名叫须达的夫妇。他们这一世更贫穷,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在垃圾堆里寻找果皮或其他腐烂的食物,以维持生命。须达夫
布施功德时间:2024-05-28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菩萨善知识:末学是一名研究生,虽未形式上皈依佛菩萨(弟子是党员),但心深信因果,以佛为师。弟子在学佛关于邪淫发过几篇文章,虽然邪淫心一次比一次
邪淫果报时间:2024-05-27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pi)奈耶(ye)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she)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