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之二

传统中医 2021-03-11

真灸——我对灸疗的认识之二

(六)灸疗最常用的七个穴位

灸疗最常用的七个穴位

(1)关元(2)气海(3)中脘(4)天枢(5)足三里(6)肾俞(7)脾俞

【关元】

1,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线上,使病人仰卧,由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作5寸,在脐下3寸处取穴。

2,特性:小肠之募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针灸穴名解》称此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3,功能:培补真元之气、填精、滋阴、补阳、活血。

4,主治:《扁鹊心书》:年四十阳气寒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萎,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元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壮,六十可一年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又伤寒少阴症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如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

又:伤寒太阴证,身冷,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

又:脑疽发背诸般疔疱恶毒,须灸关元,以保肾气。

又: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内服保命丹。可保性命。

又: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得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救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气,自运消矣。

又:脾泄注下,乃脾肾亏损,二三日能损人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又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又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

又:中风病方书言,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

又: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又:砂石淋病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又: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又: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又:耳轮焦桔,面色渐黑,乃肾劳也。

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虚疲也,风邪所乘之证。

又: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虚气不归海。

又: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

又: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

又:牙疳。

又:肠痔

又:手颤

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又: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数更如何。

《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乃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类经图翼》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小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亦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症遐,经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产后恶露不止,或血冷月经断绝,但是积聚虚乏皆宜灸。

又:阴证阳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百壮,活人多矣,然须频次灸之,仍之兼三里,故日若要安,丹田里不曾干。

又:主治妇人产后血气痛,子宫不成胎。

《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

《腧穴学》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风眩头疼。

附注:日本泽田健氏:认为最佳的养生功夫是自身调节,呼吸导引,其次者需借用外力。借用外力,又以艾火灸灼丹田(关元)为上,若信服药饵则等而次之,因此,同样是关元气海穴,须使其发挥养生功效,静坐养生是凭籍自身修持之力激发之,而艾灸养生则凭籍艾火温补之力激发之。

【气海】

1,取穴:在脐下腹中线1寸五分处是穴。

2, 功能:补益脏真,故元气,回生气,壮肾阳。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温下振阳,大补元气之功能。其犹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气化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

3,主治:下焦虚冷之气上冲心腹,呕吐不止,阳虚不足气喘不能卧,症瘕结块,妇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绕脐痛,阴证伤寒,四肢厥冷,中风中气,小儿遗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卧善惊。

《图翼》呕吐水止,又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肌体赢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症瘕,结块壮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疝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赢瘦,崩中赤白带,月事不通,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疠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弱,得气则泻,泻后宜补之。

《针灸治疗学》治神经衰弱,精神病,忧患症等有效,并能医治所谓下元不足,真气不足,阳脱虚冷,下焦虚冷等。因此对于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肠炎、慢性腹膜炎、肾脏疾病、子宫疾病、不孕症,阳痿,夜尿,腰疼等,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患阑尾炎时,灸此穴30-40壮,有消除右髂窝激痛的显着效力,在肠炎腹泻剧烈时,将水分和此穴灸30-50壮,常常可以立刻见效。

【中脘】

1取穴:在脐下四寸处,即剑突尖下与脐中间是穴。

2功能:强胃健脾,化湿理中,升阳益气。

3主治:《太乙神针临证录》心下胀满,饱食不化,噎膈逆气,翻胃呕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块,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经》心下大坚,中脘主之。胃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伤忧捐思气结,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助下坚痛,中脘主之。治小儿暴痫者,身体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中脘及脐中上下,两旁各1寸凡六壮。心痛坚烦气结灸中脘百壮,心腹主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灸中脘百壮,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太仓七壮。

《扁鹊心书》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痛。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痹气心痛,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湿疾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气发噎。疏曰:腑病治此。东坦曰:气在肠胃者,取之是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针灸真髓》泽田健氏善于治疗子宫左屈或后屈,治左屈灸左手阳池,后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屡试屡验。灸前,脐的左侧压时觉痛,关元附近有空虚感,灸阳池、中脘后,脐左立即不痛,关元附近也觉得充实了,这是子宫转正的征兆。的确有神效。但子宫转正以后,经过一些时候,还是会左屈或后屈的,应该继续天天施灸,使肌肉习于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马氏温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淤滞,开户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治疗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注此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四脉之会,又是胃之募穴六腑之会。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

【足三里】

1.取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处是穴。

2.效能:理脾胃,调中气,升清降浊,通肠消滞,疏风化湿,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

3.主治:《甲乙经》五脏方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者要穴也。水腹胀,皮肿,三里主之。

华陀:三里主五劳七伤赢瘦,七伤虚乏之疾,胸中淤血,乳痈。

《千金翼方》主胀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淤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颐肿痛不能回视,喜悲,口辟,乳肿,喉产癖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满,膝痿寒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烦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恶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脚气。

《大成》未中风时,一两个月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痿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3壮。

《灸法口诀指南》膈症,便血,上火,凡灸过上部者,须少灸此处以减火气。此外,凡灸四华膏肓,百会等上部穴位时,尤须灸此。又人过40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上冲,常灸此穴3-5壮可防上逆。

《胜玉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灸。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医说》若要定,三里莫要干。(不断地灸三里,总有脓水流出。)患风痰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中医针科纲要》百病莫忘足三里,诚为治病壮身第一要穴。足三里为胃之枢纽,刺之可壮人向之元阳,补脏腑亏损。凡寒气积聚之肿胀症瘕得温之、化之。湿浊之肿胀燥之,消之,导痰消滞,升清降浊,补中升阳,无所不能。

《真髓》鼻塞,鼻管干燥,愈头痛。

《太乙神针临界症录》足三里为土中之土,土能生万物,又能腐物,胃为五谷之海,后天之本,人之五脏六腑全靠气旺盛,而营养之,又胃气者生,无胃气者亡。故取足三里,以健胃气,而补脏腑之亏损犹如独参汤之作用,因此足三里为全身保健要穴。

《马氏温灸法》不少古籍均载,小儿不能灸足三里。认为灸之可防碍小儿生长及引起目疾等。如《图翼》云:“小儿禁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实则像小儿脾胃不和,泻痢,呕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时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应注意。小儿不宜,像成人一样以足三里做常规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热于下,防碍小儿生长。

附注:养生延年祛病灸,以麦粒直灸,每周灸一次,每次灸10-25壮,或每天连续灸6-10壮。若用于半身不遂,心脏病,肿瘤等大病用黄豆大的艾炷,灸15-15壮,以打通整个胃经为度,不过重灸选穴时,应适当离胫骨远一些,以防灸疮发后向周边蔓延。重灸之前,宜先用圆礼刺出针感,再灸感会传播得更快。

【天枢】

1.取穴:在脐旁平行二寸处是穴。

2.功能:有疏通调胃,理气行瘀,消胀之物效。

3.主治:奔豚,泄泻,赤白痢疾,肠鸣绕脐疼痛,饮食不化,水肿腹胀,久积冷气,妇人症瘕等症。

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可清导一切浊滞,实用特效,与气海相配,取气海可振下焦之阳以散群阴,取天枢者可调肠胃之气,以得运行,二穴相合,可治腹寒疝瘕,奔豚失精,阴缩厥冷、腹胀气喘、小便不利、妇科崩带、月经不调等症,为治疗虚劳、身弱脏虚、积寒痼冷首要之法。此中药之天雄散,肾气丸等穴,更为优越,实为良方也。

【肾俞】

1.取穴:第十四椎下中行横1.5寸,前与脐平是穴。

2.功能:补肾,强健腰脊,益精髓,滋阴补肾中阳不足。

3.主治:《千金》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又:消渴小便数。

《千金翼》百病水肿,又尿血。

《扁鹊心书》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益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痢疾。

《图翼》主脏之热。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

《胜玉歌》肾败腰痛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玉龙歌》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如肾于俞二空处,艾火多加体自康。

又: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行金针助,肾俞艾灸起沉疴。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填满胀急,两肋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硫硫,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遗,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腰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剽,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四肢淫泺,洞泄,身肿,冷劳。

《太乙神针临证录》虚劳羸瘦,面目黑黄,肾虚耳虚,腰痛久冷,梦遗滑精,腰膝拘急,身热头重脚轻,妇女赤白带下,足寒如冰等症。

附注:笔者认为灸关元穴不方便时,可以用肾俞代替。在肾俞周围找阿是穴或嗜热穴即可。

【脾俞】

1.取穴:第十一下两旁去脊中横开1.5寸处是穴。

2.功能:健脾和胃,消胀除湿,益气健身,增强消化,和营统血功效。

3.主治:《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肋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太乙神针临证录》玄癖积聚,腹胀食物不消化,或中消,泄泻,痢疾,水肿等证。

附注:笔者认为灸中脘不方便时,可以在脾俞周围找阿是穴或嗜热穴代替中脘穴。

(七)灸前准备、灸疗的火候、重灸的模式、灸疗时的心理诱导、灸疗时的按摩和点刺

灸前准备

1.药品准备及皮试

安定片2.5毫克×30片,利多卡因注射液100毫克×4支,普鲁卡因注射液40毫克×30支,布比卡因注射液37.5毫克×5支。将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逐一做皮肤注射敏感实验,如无过敏反应,则选择备用。

2.艾炷及器械的准备

大号艾炷(边长1.2厘米的正四方体)30块,中号干艾炷(边长0.9厘米的正四方体)50块,金艾绒100克,镊子一把,灰盒一个,软毛刷一把,线香一把,火机一只,一次性10毫升注射器,姜片(切片约一毫米厚)30片,火针,酒精灯,胶布,干棉花,灸罩(用空易拉罐制作)。

3.灸前刺血

对于气血淤滞重的病人,尤其是痛症明显的病人可在重灸之前酌情采用刺血疗法泻其瘀浊,主要分三种刺血方案:一,脏腑淤滞重的以背俞穴刺血为主,依照脉症在背部选取阿是穴刺血拔罐,出尽黑血为度;二,在四肢上选适当的瘀络刺血,出尽黑血为度;三,井穴刺血,按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选定排病门户,然后点刺出血。实践证明,灸前根据病情适当采用一种或几种刺血方案,可以加快灸感的传播和全身气血的贯通。

4.灸穴具体位置

根据病情选定穴位后,在穴位上下按压找阿是穴(压痛点,如没有明显的阿是穴,就是用艾条在最易深透穴位,周围悬灸找嗜热穴(让病人体会热流最易深透远传得那个点)。最后以阿是穴或嗜热穴为中心画一十字,来确定艾炷安放的具体位置。

5.灸罩的制作与应用

灸罩的制作如彩图所示,用空易拉罐即可做成。(此处书上并没有提供彩图)

应用灸罩有三种好处:一聚集火力,防止火力散失;二隔离周围的衣被,有利于保暖及防止艾炷爆炸烧到周围衣被;三使患者不能看到艾炷的燃烧,减少了患者对艾火的恐惧。

6.灸烟的排放

如彩图所示,排烟装置包括升降衣架,烟罩(铁皮制成,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烟道(直径为5厘米的可伸缩的塑料管),及排风扇(功率80-100瓦)。先把升降衣架固定在房顶及墙壁上,烟罩挂在升降衣架的横杆上,它可以根据灸疗的不同部位而前后滑动,升降衣架可以随意控制烟罩的高度。做灸疗时烟罩从房顶降下来,打开排风扇,灸烟就被排到室外去了。

灸疗的火候

通过亲自灸关元的体验及为诸多病人做灸疗的体会,笔者认为无论是直接灸,还是间接灸,灸感必须上达巅顶,下达足心,热流充满全身四肢百骸,才是最佳的火候。具体的壮数倒不重要。曾有一病人虽然是十来年的慢性前列腺炎,仅直接灸关元二十五壮就达到了最佳火候,再加上灸后调养配合得好,病照样痊愈了。那些大量用过激素的类风湿或是强直性脊柱炎和晚期癌症,即使是连续重灸十个小时,全身气血也很难一下子温通开。所以《扁鹊心书》中提到好多危重疑难病灸关元三百至五百壮,这只是个约数。灸感才是决定灸疗是否达到饱和的尺度。

笔者认为灸感分两种,一种是患者灸感即患者自觉灸疗产生的热流在全身走窜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及当时的排病反应。当时的排病主要以热流冲击病灶为主。另一种是术者灸感,是指术者在灸疗过程中,多次触摸患者体表,对温度湿度变化的感觉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两种灸感是统一的,有时患者自觉热流已经透至双足,但术者却感觉足跟还隐隐发凉,这时应以术者灸感为准,继续施灸,尽量使二者达到统一,才能算是真正灸透了。术者用手触摸时,摸的时间要长,认真体会,如果刚开始感觉热之后感觉凉,这说明体内还有寒气,应继续施灸。体表出汗的情况,最能反应温度的变化。以双足为例,如果患者双足多年无汗,一轮重灸下来,能发潮就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平时有汗,就应以汗出如洗为度。笔者在为病人灸疗时,一般十五分钟摸一下患者双足,仔细感觉湿度的变化,同时问病人热流走到哪儿了。以下肢为例,热流到达双髋关节,可以视为是第一关,膝关节是第二关,踝关节是第三关,足心足尖是第四关,到达足跟是最难的一关,灸感的传播速度与治疗效果成正比。笔者每年都为一些身体基本健康的中年人做养生灸,立春前后五天直接灸气海,立秋前后五天直接灸关元,发现他们平均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都可以达到热流灌满全身且几乎无排病反应。我想一个重病患者经过长时间的灸疗后,灸感达到一小时之内热遍全身了,就可以算是正常了。

现在有些书上说,古人作灸疗动辄三五百壮,都是长时间累计的结果,这是天大的错误。在《扁鹊心书》中窦材明确地写道“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伤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急灸可以理解为是连续灸,这样就可以集中火力,在短时间内把全身气血都温通开。经过实验,把金艾绒用干捻法制成松艾炷,捻成边长为一厘米的正四方体,燃烬需要三至四分钟,就是按二点五分钟计算,灸五百块至少需要二十个小时,将时间均到两天里,每天得灸十个小时。即使均到三天里,每天也需灸近七个小时。笔者曾经做过类似的治疗,每天灸十至十二小时完全是可行的。病人经过长时间的重灸后,脉象症状大多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没有变化,可以说是病人的自身康复机能已经丧失殆尽了。有一乳腺癌病人重灸后三天即开始大量吐痰涎。有一强直性脊柱炎病人重灸时双足冒冷气,浑身出冷汗,所有原先有过症状的关节都酸痛钻痛,连续灸至十二小时全身才算灸透一遍。

重灸的模式

在病人的安眠药起效后,可以先采用大号艾炷灸,当病人感觉到疼痛时改用中号艾炷,然后再逐渐缩小艾炷体积,慢慢地过渡到黄豆的小号艾炷。两三个小时之后再次注射局部麻药,重新再循环用大号艾炷等。根据灸感的传导情况和脉象的变化以及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度,有时可以考虑第三次注射局部麻药。这样一轮重灸下来,需要六到十个小时。

第一轮重灸之后,如果病人气血还未完全打通,可以在三五天后再进行第二轮重灸,有的病人甚至还需要第三轮。重灸之后,灸疮未完全发开之前,每个灸穴上可以每天坚持做麦粒灸二十至三十壮,或灸盒灸两个小时以上,以保证火力的连续。

有个别病人对所有局麻药都过敏或注射局麻药也不止痛者,那就只能先从小米粒灸开始,慢慢地过渡到麦粒灸,再逐步过渡到黄豆灸。每天灸黄豆大的艾炷三十至五十壮,连续灸十五至三十天,靠壮数的蓄积来达到除病的灸量。同时,也同时配合灸盒灸或九宫灸法。

灸疗时的心理诱导

《东医宝鉴》中说:“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病,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手,虽一时侥幸而安之,此则世俗之庸医,不足取也。”灸疗的时间较长,正好医生可与病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以“谈心”的方式疏导病人的情绪,引导病人说出内心的苦闷、矛盾,把平时说不出口,或说出也没有人听的话讲出来,医生要善于倾听,提问,循循善诱,让病人把心结解开,把积攒的多种负性心理逐一释放出来,感到委屈就放声哭出来,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气血的开通,灸感的传导。医生与病人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使病人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及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灸疗时的按摩和点刺

为了加快灸感的传导,有些病人灸疗时要适当配合按摩和皮肤点刺。按摩多在肘膝关节以下部位进行,主要是顺经络走行方向的推拿,发现压痛点用按摩法慢慢地将其揉开。皮肤针点刺主要是取井穴、原穴,依照病邪性质不同,为病邪打开排放门户。

现将《全象气功医学》中经络祛病法摘要,选录如下:

排放病邪的门户

在排放病邪时,原则上顺经而行,病症属阴症要从手三阴的原穴与井穴向外排放病邪,病症属于阳症要从足三阳的原穴与井穴向外排放病邪。

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之病邪,要从手太阴肺经的太渊与少商排出体外。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之病邪,要从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与中冲排出体外。

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之病邪,要从手少阴心经的神门与少冲排出体外。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病邪,要从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与至阴排出体外。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病邪,要从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与足窍阴排出体外。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之病邪,要从足阳明胃经的险谷与厉兑排出体外。

另外,人体的任督二脉居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是人体至关重要的两大命脉,这两大经脉排邪方法与众不同。

任督二脉之中的阳邪,热邪,实邪要从任脉脐中的神阙与气海穴向体外排出。

任督二脉之中的阴邪,寒邪,虚邪要从督脉上的百会,人中,龈交穴排出体外。

更新于:2021-03-11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