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

其他文章 2020-11-08

佛教《四威仪偈》是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广为游行的讲述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的偈语。《四威仪偈》共有五首偈语,分别为《行威仪》《住威仪》《坐威仪》《卧威仪》和一首综述四威仪的偈语组成。

前四首偈语分别阐述了行、住、坐、卧应当具足的威仪,最后一首则是对这四种威仪的综合概说。

1、行威仪

《行威仪》阐述了修行之人在行走之时应当具足的威仪。

偈云:

行步徐徐牛顾视 高观下盼不移神

纵使触目绕诸境 了了知心不受尘

无尘莫未执为宗 心境双亡不住空

任运安养到处所 行与行来岂异同

不记山河是南北 谁知途路向西东

这首偈语告诉修道者在走路时应当像牛行走一样,步履稳重,目光顾视前方。修行者行走时要全神贯注,眼睛只看鼻下之路,不得左顾右盼,以免自心懈怠散乱。

对于在行走时见到的各种外境,应当心不执着,看过即罢。只有当修道者于相而离相后,心才不执着于外境,自然能够心境双亡,于空而不住于空。

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这两句偈语告诉我们,修道之人在经行或绕佛时,应当徐徐行步,目不斜视。

在行走时,眼睛只照顾脚下,不看与修行无关的事物。修道者若心不专注于道,对外面的风吹草动都去关注,就失去了修行人心不外求的本怀。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这四句偈语警戒修道者在行走时若眼睛见到诸种外境,看过即作罢,切不可被外境所转,染污自己的清净心,以免妨碍自己修道。

修道者不仅要将自心中的垢染都清除干净,而且对于外在的各种境遇都能不执着。只有做到心不执着外境,才能达到心境双亡,不住于空境界。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当一个人具足行的威仪之后,则可任运自然地往生西方安养,到那时则无论修道者行去行来,或是行于东西南北都无碍于修道。

2、住威仪

《住威仪》主要讲述修道者站立时应当具足的威仪。我们常说站如松,就是说一个人站立时应当如松树般安稳挺拔,切不可站立时身体弯曲或抖动,也不可没有威仪地随意站立。修道者在站立时,应当心存正念,念念在道。

偈云:

住立端然绝思虑 寂寂不虑亦不缘

纵使风尘千遍度 六入无闻玄更玄

诸尘所以本来前 良由净虑觉心源

念念无依着究竟 菩提真门当自诠

偈语告诉我们,修行人在站立之时应当端然站立,如松树般安稳不动。在站立时还应当心中不存思虑妄想,让心安住于空寂之境。

当站立之时,纵然千百遍地历经风尘的漂泊与磨难,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外界的五欲六尘随时都会诱惑修道之人,但当一个人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想杂念之时,自然能够见到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这四句偈语着重劝诫学佛之人在站立时要身体端正,心无妄想杂念,一心专注于道。

若能做到如此,则虽然历经各种艰辛痛苦和漂泊游荡,六根仍然专注于道,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最后四句则说明当修道者具足站立威仪时,五欲六尘等诸种烦恼都无法侵入,自己则能在降伏烦恼之后顿悟心源。只有当念念在道,方可得真实解脱,菩提之果自然能够得成就。

3、坐威仪

《坐威仪》讲述修道者在静坐时应当具足的威仪。坐禅修定是禅宗学徒因定发慧的重要方式。

佛门俗谚常说坐如钟,是说坐禅者在静坐时当如钟一般沉着稳重。佛门中的静坐即包括结跏趺坐,也包括一般的散坐。其中尤以结跏趺坐最为常见。

偈云:

坐等须弥不倾动 事绪纵横心拒生

闭目自知心不起 开眼观尘与理平

平与无干支可住 于中皎洁息无明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

偈语讲说了修道者在静坐时应当像须弥山一样安稳不动。当静坐之时,虽然世事繁杂,纵横交错,但清净心都能将其降伏,使之在自心中归于宁静。坐禅者在静坐用功,闭目观心时,常令各种妄想不生。

深入禅定之境的禅者在睁开眼观察外境之时,眼中无纤尘染污。因眼内无尘,心中自然妄想不生。心无妄想,无明自然熄灭。当心中没有明与无明的分别之时,贪欲之心自然就没有了。

《坐威仪》主要讲述了正确的坐姿不仅可以令静坐者显得庄重,而且也能促进道业的进步。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这四句偈语说明静坐的功效。

在禅宗祖师看来,坐禅修定是静坐修行的直接目的,只有当禅子进入禅定境界之后,方才能够证得无量智慧。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降伏我们的妄想,达到内心的清净纯洁。

而静坐则是降伏妄心的最好方法,当禅者静坐时,你闭目观心,则各种妄想杂念则无从生起。由于静坐用上功夫,当睁眼观察各种尘境,就能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事,心不被尘境所转。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这四句偈语说明当静坐降伏妄心之后,内心十分清净,妄想无明自然熄灭。无明熄灭之时正是明心见性之时。

然而,一个安住于道的人,心中连明与无明的念头都没有。此时,心中没有明与无明的分别,贪嗔痴等障碍修道的逆缘也不存在了。坐禅者若能如此静坐观心,则自会心境澄明,大彻大悟。

4、卧威仪

佛教提倡修道者应减少睡眠,如《佛教遗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夜。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佛子若睡眠时,应当做到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卧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

本首《卧威仪》偈语讲述了修道者在睡卧时应当具足的威仪。

偈云:

高卧清虚住法印 外示乖慵内精进

傍眠侧卧不随尘 展脚横腰绝戏论

心中慧剑利如霜 相貌观瞻却似钝

破衲搭肚守真如 曲肘抵头看漏尽

佛陀住世时,经常告诫弟子当于一切时中都念念在道,即便在躺卧时也不例外。修行人在睡卧时也应当具足一定的威仪,方才符合修行的本怀。卧威仪主张修行人当卧如弓,以右侧卧而眠。

卧时不仅不思虑俗事,而且应当常思精进行道。修行人在睡眠时当曲躬而卧,不说妨碍修道的戏论之言。静卧时当思断除烦恼,开启本自具有的智慧。

高卧清虚住法印,外示乖慵内精进。这两句偈语警示修道者在睡卧时当心安住于道。修道者正睡卧时,表面看来似乎是慵懒懈怠的,其实修道者内心却在观照自心,精进修道。

傍眠侧卧不随尘,展脚横腰绝戏论。这两句偈语是为了警示修道者在睡眠时心不散乱。

修行者当睡眠时,应右侧卧,头枕右手掌心而眠,心不随俗尘所转,睡卧不伸脚横腰,是修道者的睡卧威仪所在。当睡卧未入眠时,应当口不言语,更不可与人谈论与修道无关的世俗之语。

一个人在睡眠时不言语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可使人静下心来思虑修行之事,从而在思虑中增进道业。

孔子曾说:食不言,寝不语。就是从养生角度告诉世人,在睡眠时不可言语,否则有伤中气。

心中慧剑利如霜,相貌观瞻却似钝。当睡卧之时,仅从外貌来看,修道者似乎显得有些愚钝。其实,他此时正在思虑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当修道者沉思观心时,心中常会生出智慧。

破衲搭肚守真如,曲肘抵头看漏尽。修道者睡眠时常会守护清净自性,当曲肘而卧时也常思断除烦恼,趣证圆满菩提。

5、综述四威仪

在《四威仪偈》中除了专门论述行、住、坐、卧四威仪之外,还有一首综述四威仪的偈语。

偈云:

举佛音声慢水流 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 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 不枉空门作比丘

在念诵佛号、唱颂佛偈之时,清音梵语之声悠扬悦耳,念佛如轻轻流淌的山泉。口中念佛,耳中能清楚听到佛号之声。只此佛号能生无量功德,度化无量众生。

在诵经时当随文观想,品味经文讲说的义理。在与大众一起经行修道时,如飞行的大雁整齐而有序,一步接着一步,做到不紧不慢。经行时一人缓步跟随另一人。

在站立合掌诵经时,双掌十指并拢,平衡结弥陀印,如双手捧水,丝毫不会倾泻。在公众修行场所站立时,两脚以八字站立,即前宽八寸、后宽二寸。身体平直,头不偏向一方,后颈靠着衣领,如同顶着一碗油在头上。如果头偏向一边,油就会洒出碗外。

行走的时候,要瞻前顾后,轻轻移动步伐,鞋不拖着地面。当开眼看东西时,只展开半眼,所看不过三五尺远。

只有当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都能具足威仪,则不仅能令人生恭敬心,而且能令心安住于道业,最终明心见性,成就圆满佛果。

《四威仪偈》是学佛者在行住坐卧等方面必须应当具足的威仪。只有以四威仪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使自己为人庄重有礼,受人尊敬。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戒除妨碍修道的逆缘,从而更为方便快速地修身进道。

更新于:2020-11-08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