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问题是:生命的回归。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也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着生命的力量,甚至星辰和整个星系,也都有自身形成、发展及消亡的生命过程。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人生无疑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也最关注的问题。人生,简单地来说,就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它由生活、生死和生命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通常,人们最关心的就是生活。生活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生存,一是生存质量。
人活着,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色身离不开维持正常运转的热量,除了这最根本的一条,开门七件事也是我们每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有些人福报大,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财富与生俱来。尤其是中国人,做父母的喜欢为儿女积聚财产,好使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必为生存奔波。而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健全,基本的生存似乎也不成问题。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一生都在为生存奔忙,天天上班,拼命打工,无非是为稻粮谋,无非是为保障家庭的开支。他们活着的目的非常单纯,单纯到只剩下生存两个字。
其实,自然界中的动物:空中的飞鸟、海里的游鱼和地上的走兽,它们和人一样,也是为了生存、为了充饥而四处觅食。假如人类也仅仅是为生存而生存,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作为生命体来说,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只有人类才会在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进一步追求生活的质量。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着眼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事实上,物质所能提供的帮助远非我们以为的那么有效。因此,更为内省的人便开始转向精神的追求,讲究生活品味的提升,即艺术的生活,宗教的生活。可以这么说,精神生活基于对自身的超越,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它生物所特有的现象。
除了我们共同关心的生活话题,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宗教家都在致力于生死问题的探讨。作为伴随人类一生的两大属性,生和死,既相互否定又密不可分。
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就像约雷斯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那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依唯物论者的观点:生从父母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妈妈生下我,我就有了。而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又意味着一切的消失。
依一般宗教的普遍看法:人在肉体之外,还有独立的灵魂。人的肉体固然会在几十年后败坏,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超然于肉体之外的灵魂是不死的,并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得以延续。基督教的教义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永生的期待上:有限的尘世生命在上帝的拯救之下,可享有上帝的生命,在他们虔诚的祈祷中,死亡作为通向天堂的门户,又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唯物主义者认为生命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属于断灭论、一世论。虽然他们以科学为标榜,但所谓的科学方法,只能对外在世界进行研究和改造,在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上,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对于唯物主义者的结论,宗教家所提倡的两世论,认为生命中有独立不变的灵魂,又落入了常见,同样是不究竟的。
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对生命现象进行考察,提出了三世论,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个环节。
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人生的确很短暂。可是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人其实是不死的。所谓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那么,这和一般宗教所说的永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佛教认为,能够决定我们生命去向的,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是我们的行为和心念。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不仅要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同时还要关心未来生命的幸福。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整体关怀,佛陀在获得圆满解脱后,又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开示了有关现世乐、来世乐和涅槃究竟乐的原理。
如果将生死作为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那么生活就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所以说,人生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要想改变命运,首先就必须认识生命:生命究竟是什么?
诗人说:生命是神圣的谜,是机密的法则。
生物学家说:生命是蛋白质,是氨基酸。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说法都不够完整。人作为万物之灵,只有用智慧破译出生命的密码,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利用我们的生命,而不是在对生命的敬畏中采取回避的姿态。
我们的生命由两大系统组成:一是物质的系统,一是精神的系统。物质就是我们现有的色身,即生物学家所说的,组成我们肉体的那些成分。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带着父母给予的遗传基因。而我们的精神,同样有独立的生命系统,有自身的遗传信息,那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业因。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同的父母会生出秉性和资质完全不同的子女,原因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独立的生命信息来到世界,每个人的生命起点都不相同。我经常说,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学佛的过程,是使我们的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使我们的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改造生命的过程。明白了人生是什么,知道了解生命、改造生命的重要性,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一、认识的回归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能够对我们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我们的人生观念,几乎每个人都在它的支配下生活。因为观念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观念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观念也来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观念就是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正确的观念,才是建立幸福人生的保障。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对世界求取认识的过程。遗憾的是:一般人的观念往往是错误的。观念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认识又往往以感觉为基础。通常,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同自己的感觉,将我们所能觉知的事物和现象当作是唯一的真实。那么,我们的感觉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信赖呢?事实上,人的感觉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的感觉非常迟钝。在嘈杂的环境里,微小的声音会被淹没,使我们无法听清,甚至完全感觉不到。听觉如此,那我们的视觉呢?在黑暗中,即便是最亮丽的色彩、最优美的风景也都形同虚设。如果不借助于科学的仪器,人类所能觉知的范围极其有限:太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需要显微镜;太远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需要望远镜……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和故事中的盲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凭我们的肉眼,仅凭我们的感官,我们能看到、能感觉的不过是大千世界所呈现的某个局部,却忽略了它们背后更为巨大的整体和真相。如果我们不能充分了解这一点,而是执著于我们对世界的肤浅认识,那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其准确程度无疑是值得怀疑的。
其次,我们的感觉带有错乱性。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月亮何尝有过阴晴圆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飞快地自转,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谁也感觉不到。很长时间内,人们一直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纪,伽利略才首次观测到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对于那样的一个时代而言,他的发现是令人震惊的,是大逆不道的邪说,如果我们今天的认识还是停留在那个时代,大约也很难相信这一和我们的感觉全然不同的事实。
天上的星辰在我们看来,微小得似乎可以握在掌中,但天文学家却告诉我们,它们中的许多,体积远远超过了地球。而其中的一部分,在我们看到的时候,早已不再存在,因为它们所散发的光芒,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光年才能抵达我们的视线范围。当我们坐在轮船中,感觉两岸青山在缓缓地移动,实际上两岸是静止的,是船的前进使我们造成了错觉;当一支笔插在水中的时候,看起来象是弯曲的,那是水的折射欺骗了我们的眼睛……那么,我们感觉的错乱是否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纠正呢?现在,我们都在高喊相信科学,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科学标准。过去的几百年中,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貌似真理的结论不断地受到新的挑战,在不断地被推翻。由此可见,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我们的感觉固然是不可靠的,而处于发展中的科学也不是绝对的标准。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要受到情绪的影响。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缺点,我们也会看成优点;而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优点,我们也会当作缺点。当我们心情舒畅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好:阳光格外灿烂,天空格外明朗;树木在向你点头,花朵在向你微笑;小鸟在为你歌唱,蝴蝶在为你起舞……而当我们心情抑郁的时候,同样的世界却失去了色彩,笼罩在一片沉重的灰色之中。
亲情和血缘,又使我们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显得特别重要,时时都牵动着父母的心;而在不相关的人看来,这个孩子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不会有任何区别,甚至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都是可有可无的。热恋中的男女,彼此把对方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神圣,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能对自己构成巨大的欣喜或伤害;对旁人而言,那至多不过是缤纷世界的一段小小插曲。
感觉的片面和情绪的影响,使我们对世界难以产生正确的认识。而在一系列颠倒的观念中,名称和实质的混淆,也是我们经常所犯的一个错误。
事物都有名与实两个方面。比如桌子:既有构成桌子的实物,也有定义桌子的名称。那么,名和实究竟是不是一体的?事实上,名只是后天的约定俗成,是帮助我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符号。但我们往往不了解这一点,以名为实,并因对名称的执著,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
在生活中,我们最敏感、最在乎的名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名字,不过是父母为我们取的一个代号,就像一号、二号一样,并没有特定的自性。但我们有了这个代号以后,就会执著这个代号为我。当我们听别人提到自己名字的时候,耳朵马上会变得很长:是不是在说我?又在说些什么?如果听到赞叹和恭维,就欢喜;如果听到诽谤和攻击,就难过。对名言的执著,使得我们无法忍受他人无理的谩骂。听到别人骂自己是驴、是猪、是王八蛋、是笨蛋,就会无比气愤,觉得对方在侮辱自己的人格。事实上,所谓的驴、猪、笨蛋,也只是假名而已。如果对一个不懂中文的老外说:你是驴!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也就不会因此而愤愤不平。
对名的执著,又使得我们把虚假的现象当作实在的物体。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比如眼前这张桌子,假如我们用佛法的智慧透视一下,就会发现它只是一堆材料的组合,包括木材、铁钉、油漆及人工的制造。由这些非桌子的条件所组成的物体,古人出于使用的方便,为它安立了桌子的名称。但它的存在是依赖于各种条件的组合,倘若有一天,组成桌子家族的任何一位成员提出辞职或病故,桌子也将随之呜呼哀哉!而桌子,也不是天生的就应当叫做桌子,在世界不同地区,桌子有着不同的名称,这并不会影响到桌子的功能。我们今天称它为桌子,只是沿用了古人的习惯,若古人当初称它为妖怪,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桌子,就个个都是妖怪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听到妖怪一词,就觉得极其平常,更不会谈妖变色。由此可见,名与实都是缘起的假相,其中并不存在独立不变的自性。
人类认识上的另一误区是永恒的观念。我们希望自己及身边的一切都能永恒:希望生命永恒、希望事业永恒、希望财富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人际关系永恒……然而,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正确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希望财富永恒,就无法面对公司的破产;希望家庭永恒,就无法面对家庭的破裂;希望人际关系永恒,就无法面对朋友的疏远;希望爱情永恒,就无法面对情人的变心……正是因为对永恒的期待,才演绎出世间一幕幕的悲剧。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我们对所有现象都能进行这样的分析,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执著,从而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慢慢地,我们就能洒脱、自在了。
所以说,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人生,首先要从改变认识开始!要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开始!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探讨宇宙本体问题,至十六世纪逐渐转向认识论,因为人类能否正确认识世界,是取决于认识能力的提高。
让我们的认识回归到世界的真实!
什么是世界的真实?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让我们的认识和世界的真实相符。如果桌子上有五个苹果,在我们的觉知中也应当是五个苹果,不要增益也不要损减,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好恶为它安立各种美丑与价值的分别。
正确的认识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获得呢?通过修学佛法。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觉悟者,是宇宙人生真相的发现者,是解脱道的实践者。时至今日,即使是在不同信仰的人们看来,佛陀也足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正如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那样:从我所见闻的大师或是哲人的著作中,从我所深入了解过的那些社会里,从西方人引为骄傲的所谓科学中,我究竟懂得些什么呢?即使把它们全加在一起,与坐在树下的圣贤的沉思冥想相比,也不过是些片言只语吧。
由此可见,佛法所阐述的真理,是对宇宙人生本质的揭示,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落伍,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佛法认为,无明就是对宇宙的人生的无知,是烦恼痛苦的根源,是罪恶产生的根源,也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如果将无明比作黑暗,那么智慧就是驱除黑暗的明灯。而真正的智慧,只有依佛法的正见才能获得。八正道作为佛法修行的基础,即以正见为首,依正见建立幸福人生,依正见迈向生死解脱。
正见因缘因果,我们就有能力坦然面对种种顺境和逆境。面对顺境不会骄傲执著,那只是过去种下的善因而招感,无法永远拥有;面对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那只是在承担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又能怨得了谁呢。能够充分认识到因果的发展规律,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正确的目标,就可以为未来生命规划出美好的蓝图。我们希望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就应该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从因地上改造我们的命运。
正见无常,我们就有能力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从而摆脱对永恒的执著。我们总是生活在永恒的情结中,希望身边的一切不离不散,结果时常面临事与愿违的痛苦。世事无常,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暂时的,都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都是处在相互的转化之中。
正见无我、空,我们就有能力摆脱由我执而产生的烦恼。我执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也是杀盗淫妄产生的根源,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我们能够从一己私利中摆脱出来,就不会有人我是非的纠缠,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困惑,更不会有损人利己的行径。我们就能以广阔的心量来包容他人,以慈悲的精神来关爱众生。
二、自然的回归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大自然最奥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灵时,足以令我们心旷神怡。所以,让我们的生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
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世界是个大宇宙,而我们的身体则是个小宇宙。你看,地球的结构和我们的身体是多么地相似:地球里有溶岩和水,就像我们体内奔腾着血液;地球上有岩石,就像我们体内支撑着骨骼;地球表面有泥土,就像我们身上包裹着肌肉;地球上万物茂盛,就像我们身上披散着毛发;天空中时而乌云密布,时而万里晴空,就像我们的心情,变幻着烦恼和欣喜;风暴来临之时,可以让大树摇摇欲坠,就像我们发怒时可怕的脾气;明媚的阳光就像我们灿烂的笑脸;纷纷的雨雪又像是我们悲哀的哭泣……我们和自然本是一体,我们的生活也本该和自然息息相关。
人类曾经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的给予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和自然的环境、自然的生活离得越来越远,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也已经丧失了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房屋的建造,使人类摆脱了最初的穴居时代,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但建筑的不断发展,又将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禁锢在一片片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禁锢在一片片没有生命的环境中,使得树木和草地都成了奢侈的风景。我平时生活在山上,有时从山上走下来,感觉整个城市里飘动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
是什么使我们背离自然的生活?是什么使世界的变化如此巨大?是人类的贪欲,是人类对物质条件盲目的、无止境的追求!我们通过不断占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占有吃的、占有穿的、占有住的……当我们拥有这一切之后,新的欲望又接踵而至。我们虽已不再有衣食之忧,不再有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窘境,但我们还是不会满足,又会产生攀比之心:希望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要超过别人,服饰要比别人讲究,住宅要比别人豪华,地位要比别人显赫……在相互攀比中,衣食住行已演变为代表身份的道具。现代人对生活状况的不满,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匮乏,而是在攀比中产生的失落感和挫折感。攀比又带来了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今天的每个人都活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在巨大的压力下努力地适应着这个世界,努力地紧跟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
我总觉得,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是有副作用的,甚至弊远远大于利。许多人向往日本优越的经济条件,但在我看来,东京是赚钱的天堂,生活的地狱。我到过东京,到处都是高度的喧闹、高度的紧张,路上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几乎和机器人一样没有表情,我不明白这样活着有什么乐趣可言。原打算在那里做一至两年的学术研究,结果一个月后就逃跑了。香港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整个城市就像座大百货。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虽然物质需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并没有任何好处。在我眼中的香港,只是噪音和钢筋水泥组成的闹市,生活在那种没有大自然滋润的环境里,无论什么人都会变得浮躁而焦虑。
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被强烈的欲望所主宰,将物质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诚然,科技的发达使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便舒适;文明的进步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在享有这一切的同时,又付出了多少代价?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在能挣会花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几千年来奉行的知足常乐的传统,开始理直气壮地拜金。那么,我们又是在用什么换取这一切?除了劳动和技术,我们更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而付出时间就意味着付出生命。但在爆发的欲望中,我们已彻底地迷失了自己,把全部生命耗费在金钱、权力和名声的积聚上,甚至无法抽出时间来反省自己的心灵,观照自己的精神需求。
一味追求物欲,也使得人类失去了内心的宁静。贪婪所制造出的妄想,正魔鬼般啃噬着我们毫无防备的心灵,对财富的渴望使我们看不到欲望下隐藏的巨大陷阱,看不到欲望狰狞的另一面,使我们一生都为此争斗不休。在家庭中,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父母与儿女的争斗,兄弟与姐妹的争斗,丈夫与妻子的争斗;在社会上,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家庭与家庭的争斗,公司与公司的争斗,行业与行业的争斗;在国际中,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地区与地区的争斗,民族与民族的争斗,国家与国家的争斗。
一味追求物欲,又是破坏地球环境的罪魁。在短短的百年内,人类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企图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盲目的、过量的开采,使得地球在几十亿年形成的财富,几乎耗尽了一半。我们对能源的过量开发又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难,导致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也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隐患。
物质和财富是否是我们抵达幸福生活的唯一手段?人们在没有事业、没有财富时,往往会将事业和财富当作幸福的保障,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弘法的过程中,我遇到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虽然有着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财产,可是他们连人生最基本的快乐都不能很好的享有。拥有豪华别墅,却不能安然入眠;面对山珍海味,却食欲全无。在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华生活中,他们又何尝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首先,我们要回归自然,要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大自然的一切: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濛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的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只要我们把心事放下,随时都可以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自在;只要我们把欲望放下,随时都可以在自然的馈赠中获得滋养;只要我们拥有平常心,不必付出任何的代价,就可以享受广阔的天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一首告诉我们如何享受自然,如何拥有良好心态的禅诗。其实,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现代社会的复杂使人类失去了生命的自由空间。生活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我们的妄想和烦恼空前地膨胀着。我们只是劳作而没有闲暇,最终丧失了人类应有的灵性,忘掉了人生之根本。结果得到许多享乐,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我们只是在使用生命,却忘了或是不懂得享受生命!
现代社会的复杂使人类失去了生命的自由空间。生活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我们的妄想和烦恼空前地膨胀着。我们只是劳作而没有闲暇,最终丧失了人类应有的灵性,忘掉了人生之根本。结果得到许多享乐,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我们只是在使用生命,却忘了或是不懂得享受生命!
现代社会的复杂又使人变得紧张而焦虑。回归自然,可以彻底地放松我们的身心,因为我们不必和自然算计,不必和自然竞争,不必和自然弄虚作假。在大自然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简单、清净。我们可以在林间漫步,让念头安住在举手投足的每个当下;我们可以在树下静坐,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我们可以在岩石上小憩,让思惟停歇,让浑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细胞,都彻底地松弛。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熟视无睹。我们的心中装满了事业、家庭、财富,却很少能意识到自然中最美好的存在,从来都不懂得去珍惜。尤其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今天,我们被利益所驱使,不惜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破坏人类唯一的家园。
新鲜的空气还有多少?城市弥漫着各种废气,而乡村也在日复一日地受到影响;干净的水源还有多少?河流或是浑杂着工业废水,或是在气候变迁中逐渐干涸;茂密的森林还有多少?树木的生长远远跟不上人类的滥砍滥伐……如果不能停止对自然的放肆摧残,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亲手制造的灾难中首当其冲地受到制裁。事实上,灾难已初露端倪,到应当警惕的时候了。千百年来,我们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精神,人类应该感恩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享受自然,在自然中找到快乐和宁静。
幸福的生活,完全可以从简单的物质条件中获得,因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实在是所需无多。衣食住行就其原始意义而言,只具有简单的功用:食物是为了充饥;服装是为了避寒;房屋是为了休息;交通工具是为了代步。人类的需求本也不难满足:当我们饥饿的时候,吃什么都有滋味;当我们瞌睡的时候,睡在哪里都香甜……为什么今天的人会有那么多要求?生活中的许多需要,与其说是生存的需要,还不如说是社会使得我们产生的需要。人类的欲望正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滋润下,在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刺激下,无限地增长着。而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又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烦恼和痛苦。所以,东西方的圣哲们,都普遍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
一个人追求权力,就要被权力束缚;一个人追求事业,就要被事业障碍;一个人追求财富,就要被财富捆绑……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闲情。他们的所有时间,他们的所有生命都被用作了交换。我们一旦能够放下这些,既认真承担起我们在人世应尽的责任,又不使我们的心执著其间,那么,我们就能体会到放下的自在,走也方便,睡也安然。我不从政,没有体会过官场的应酬究竟有多麻烦、多累。但有时也会有信徒请我去吃饭,摆上满满一桌的菜,吃了三五样后,根本就分不出各自的味道,每次都吃得我直想睡觉。这种感觉很像在闹市中走了一回,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疲惫不堪。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遵循简单自然的生活原则,可以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单纯;使我们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来为物欲奔忙,从而享有生命的闲暇。遵循简单自然的生活原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使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减少由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犯罪现象,乃至世界战争。
三、自我的回归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有着神圣的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我执,才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一切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也正是因为我执,人类不但对我有着深深的贪恋,还进一步希望更多的东西为我所有。在家庭中,一方面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专制,尤其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使父母往往把子女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当作私有财产一般任意处置,固执地以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去要求子女,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使他们活得痛苦不堪;一方面又体现在夫妻间的过分占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妇女们在很长时间内只是男性社会的附庸,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
我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我执,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我执,又引发人生的种种烦恼;我执,还是社会犯罪的祸根。我们每天何止百次千次说到我。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我呢?在生活中,我们有身外之物,有身内之物。身外之物,包括我们的事业、名誉、地位,包括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还包括我们的妻子、儿女、朋友,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我们时常将它们作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标准,将它们和我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若事业成功,似乎就高人一等,而职业低贱,又会自惭形秽;若家资巨万,便觉得趾高气扬,而身无分文,又会无脸见人……事实上,这些东西只是暂时地为我所拥有,都逃脱不了无常的规律。我们的名誉地位,无法永远保有;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随时都会更换主人;即便是我们的妻子儿女,也可能在聚散离合中变换相互的关系。由此可知,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们只是出于执著,才将它们当成是我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身内之物,我们的生命体总该是我的吧?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就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我们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自己的色身服务,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长,却无怨无悔。这样看来,色身似乎理所当然地代表着真正的我了。可我们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色身也不过是四大的假合。现在医学发达,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时更换:当你的手断了,可以换上一只别人的手;当你的心脏有了问题,可以换上合成材料制作的人工心脏;甚至换头也不再是神话,不久的将来,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别人的头,那个头到底是不是你的呢?而且,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然后开始逐渐地衰老、败坏,又有哪一刻不在变化中?肉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肉;素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动物界,肉食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暴;而素食动物则相对温和许多。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们暂时住一住,我们无法永远拥有它,更无法让它永不败坏。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我们还有一口气在的时候,可以很活泼、很灿烂;倘若哪天一口气不来,就该腐烂、发臭了。可见,色身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的精神领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不会比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更简单。在我们色身成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精神领域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就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说,我的观念、我的知识,离不开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上学后老师的教育,以及走上弘法道路后社会所给予的影响。我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长期以来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表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不时地发表一些高论。但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知识的增长,不断地发生改变。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强调:我喜欢,我讨厌;我快乐,我痛苦……我喜欢的时候,对方的缺点也是优点;我讨厌的时候,对方的优点也成了缺点。我快乐的时候,浑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喜踊跃;我痛苦的时候,日月星辰也显得暗淡无光。痛苦时的我,无法想象快乐时的我;快乐时的我,同样无法想象痛苦时的我。那么,究竟是痛苦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还是快乐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呢?
我究竟是什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我其实是由许多非我的东西组成。而这些非我的东西,哪一样都不能代表着真正的我。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我的话,人生就会充满烦恼。
我们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人生,要充分地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幻的。无论是财富、家庭、事业,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不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作是真正的我。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对世间万物的执著,让我们的心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为它们所左右,从而保有心态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独立。
我们也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心念,我们的思维中有种种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有人说世道险恶,但我觉得人心更险恶。当我说到人心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的心,但我指的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的陷阱:贪婪的陷阱、嗔恚的陷阱、自私的陷阱、怀疑的陷阱、骄傲的陷阱、嫉妒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愚痴的陷阱以及不良嗜好的陷阱……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掉入这些陷阱中,让贪婪、嗔恚、猜疑、骄傲、嫉妒和欲望支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沉迷在这些陷阱中而不自知,把眼前的一点私利当作生活的全部,被当下的一点情绪主宰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就会缺乏辨别真相的能力,就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把这些原本非我的东西,当成是我,造成无尽的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生命,不再盲目地执著身内或身外之物为我,不再被世间的无常变化所困扰。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对每种想法的产生,都能清清楚楚;对每种情绪的出现,都能明明白白,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奴隶。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才有可能开发出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寻找到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
自我的回归,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来!
追求本心,回归淳朴,这样极简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转载自作者:日本二三事日本人的收纳技术,在极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酣畅舒爽,大概也只
金玉良言时间:2024-12-31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这愚蠢的我是真的吗?这愚蠢的我是真的吗?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是一连串业力、因果循环的现象呈现;自己所造的业,再由自己接受那个果报。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心与物的调和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心与物的调和哲学上有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但是心和物其实是分不开的。人的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解深密经 第五章 诸法唯识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文化自觉需要自觉的文化现在政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寻找调心之道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我们以为,所有念头都是这个我想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借我一双慧眼吧】《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既慕心弥博,故所缘弥多。以多缘故,法事攸难。以难知故,理须详检。而世情尘染,每昏教法。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四分律行事钞选读标宗显德篇第一章律宗纲要第一节叙宗劝学【赞戒殊胜】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屍,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劝勉大众】故凡厕豫玄门者,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五节 事成究竟第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至白四,九法往来,片无乖各。界非别众,僧无不足,羯磨无非,受者心至,则成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中国茶道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化,艺术一体,是一种一茶为煤的修身养性之道。 泡茶看似简单,但真正的茶道远不止,著名茶道大师张海波老师说过一个真正的茶道师是能够唤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6
跟老婆吵架了,原因是她很爱出去玩,经常很晚才回家,比如泡吧什么的,我不是没跟她谈过,谈了好多次,她都说我们没吵没闹,她出去玩有什么不可以。我冲动之下说了离婚,她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4
业的造作与积聚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按唯识的观点,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而身语意发动之后,又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分别与执著分别,有地前分别和地后分别之分。《道次第》的观修,主要是指地前分别。宗大师认为,地前的修行,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正见,然后进入无分别。格鲁派的这一修行套路,和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皆属于恶见的范畴。坏聚见,又称身见、萨迦耶见。坏为毁坏、无常之义,坏聚指五蕴色身,于此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止观的实质《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烦恼、业、果报没有学过教理的人,说起业障时会很笼统。最近妄想很多,他会说是业障现前;最近诸事不顺,也会说是业障现前。我们学习教理,必须明确业障究竟是什么,也必须分清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2
放生请回归本意放生是众多僧俗信众生活的一部分农历四月初八,佛陀释迦牟尼的生日。按照佛教的习俗,这一天我国的善男信女们走进寺院,参加放生法会,然后将从市场上买来的
放生起源时间:2024-02-28
编者按:婚姻,结两姓之好,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成就幸福美满之一生。成熟的婚姻是夫妻二人共同进步,你很好,我也不差,相互忠诚,白头偕老。病态的婚姻是双方剑拔弩张,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8
自我认同,自我回归圣凯法师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位88岁高龄的老太太总结人生幸福有三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很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时间:2023-08-26
自我认同、自我回归圣凯法师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位88岁高龄的老太太总结人生幸福有三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很
佛教故事:圣凯法师散文随笔时间:2023-08-26
秋风飒飒,落叶飞舞,给人悲怆的凉意。我的心情,也曾如落叶般无处安落。漂泊太久便不知要往何处去,为了生活我不断赚钱,满脑子都是钱钱钱,赚钱买大房,买豪车,供孩子上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24
2021年10月,对我们全家来说,果报现前灾难上身,掉进了黑暗的旋涡,但经过努力,万幸能起死回生,重新赢得光明及未来。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又是如何走出灾难回归正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21
来源:资料图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
名人素食时间:2023-08-20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关于藏传佛教之双修问题索达吉堪布回济群法师问(2):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二)如理如法的传法灌顶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一)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不共之发心及悲愿,住持娑婆世界、摄受我等身处五浊恶世之众生,他为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说八万四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四)藏地寺院的实际景观问(12):去年,我在西藏参访了藏传佛教的几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况,这些寺院也深受经济浪潮的影响。每个寺院都在卖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田原身为一名创作者,唱歌,表演或是写作都是她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她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文字和影像的创作和融合分享给大家。田原一直身体力行的坚
素食名人时间:2023-07-25
钟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 《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第八集 回归本性本善 《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集) 2007/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5-08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6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
认识佛教时间:2023-07-05